分封在代地的诸侯王。

含义
时间

封建社会

本名

代王

别名

dài wang

所处时代

春秋到明朝

春秋

唐尧封羲和氏子和叔为北岳长老,和叔来宅,商汤与大同北岳长老旧地封同姓为代子,代子立国,地属冀州。春秋末代子僭号为王,与楚王南北称王,共礼中央周王室。战国赵襄子灭代国,地属赵。

战国

赵公子嘉,战国时期赵国赵悼襄王之子。前228年秦国攻下邯郸,赵国灭亡,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前222年秦攻赵代国,代灭,公子嘉自杀。

汉朝

生平

赵歇

赵歇(?—前204年),秦末汉初人。战国时赵贵族。公元前208年,被张耳、陈馀立为赵王,都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秦将章邯攻赵,以重兵围攻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项羽率兵救赵,大破秦军,他与张耳始得解围。前206年,张耳从项羽入关,封常山王,他被徙为代王。后陈馀击走张耳,他复为赵王。汉楚战争中,陈馀为汉将韩信所败,被杀,他逃回信都,也被追杀。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章邯攻杀项梁,派部下王离进攻赵国,攻克了邯郸。王离围攻张耳、赵歇所在的巨鹿,直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俘虏王离,解巨鹿之围。但因为陈余没有救张耳、赵歇,陈张二人失和。汉元年(前206年)四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以赵王歇为代王。陈余不服,以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汉王二年(前205年),张耳败走,投靠汉王刘邦,陈余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自立为代王,任夏说为相守代,自己在赵国以太傅的身份辅佐赵歇。汉三年(前204年)十月(秦历,按夏历和公历仍是前205年),韩信灭魏豹后,与张耳出井陉击赵。井陉之战赵军败于汉军,在襄国追杀赵王歇,陈余也被杀。[1]

陈馀

陈馀(?-前204年),一作陈余,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末人物,魏地名士。陈胜起义,陈馀与至交张耳同往谒陈胜,建议以奇兵略赵地。陈胜同意,派武臣为将军,以陈馀、张耳为左、右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听从蒯彻计谋,不战而得三十馀城。至邯郸,与张耳拥立武臣为赵王,自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武臣后为其部下李良所杀,陈馀击败李良,李良投奔秦将章邯。章邯攻破邯郸,张耳与新立之赵王歇走入钜鹿城被秦军围困;陈馀收常山兵数万人屯兵钜鹿北。钜鹿城内食尽兵少,张耳好几次派使者请陈馀进兵,陈馀自忖兵少,不敢进。后项羽救赵败秦,钜鹿解围,而陈、张两人也因此交恶,陈馀之兵为张耳所收,仅与部下数百人出走。项羽入关,自称西楚霸王,大封诸侯,以陈馀未随自己入关,仅封他南皮三县,而以张耳为常山王。陈馀遂联合齐王田荣败张耳,张耳投汉。陈馀迎代王赵歇复为赵王,自为代王,任部将夏说为相守代国,自己亲自辅佐赵王。汉三年(前204年),汉王刘邦遣韩信、张耳伐赵,先破代国,活捉夏说,代王陈馀改任成安君,为赵军统帅。

生平

刘仲刘仲(?—公元前193年),沛县人,汉高祖刘邦兄。公元前200年发生“白登之围”,刘仲被封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建都平城(今大同)。代国为北方边境重地,“白登之围”后,匈奴于公元前199年入侵代国,身为代王却毫无军事才能的刘仲根本无力坚守边疆,最后只好弃国独自逃回洛阳。刘邦对此大为恼怒,便于公元前199年10月下诏革去刘仲的王位,贬为合阳侯。刘仲就这样做了6年合阳侯,于公元前193年抑郁而终。后因儿子刘濞封吴王,才被追谥为代顷王。冒顿单于屡次违背汉朝与匈奴所订立盟约,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纳刘敬的建议,欲嫁长公主与匈奴和亲,吕后不答应,日夜泣,刘邦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派刘敬作为使者陪同前往。
陈豨陈豨(~前195年),宛朐人,汉高祖七年,韩王信反叛,逃入匈奴,高祖带兵到平城而回,封陈豨为列侯,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统率赵国、代国的军队。陈豨宾客众多,在外独掌兵权好几年,高祖恐怕会有变故。就命人追查陈豨的宾客违法的事,其中不少牵连到陈豨。陈豨非常害怕,暗中派宾客到王黄、曼丘臣处通消息。高祖十年(前197)七月,太上皇去世,高祖派人召陈豨进京,陈豨已病重为由推托。九月,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自立为代王。期间,曾与韩信密谋反叛之事。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冬天,汉兵击斩陈豨将侯敞﹑王黄于曲逆下,破豨将张春于聊城,斩首一万多人。太尉周勃进军平定了太原和代郡。高祖十二年冬,陈豨在灵丘被樊哙军所杀。
刘恒代王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刘恒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城(今平遥)。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皇后(又称太后)窦漪房的辅佐,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葬灞陵之中。
刘武西汉刘武(?~公元前144年),汉文帝嫡二子,汉景帝同胞弟,母窦太后。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前168年,梁宣王刘揖薨,无嗣,刘武继嗣梁王。前161年就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七国之乱期间,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宠爱和梁国地大兵强欲继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十月病逝,谥号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

刘参

西汉代孝王,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于是当时诸子皆立为王。其中刘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恒另一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刘参,参号遂易为代王。建都于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代王藩系从此肇基。代王刘参的生母地位低微,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因此刘参在文帝时并不得宠,他的藩国势力也较小,在汉代的诸侯王国中基本上不起很大的作用。刘参前后为王17年,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卒,谥为孝王。
展开表格

晋朝

生平

司马演司马演,字宏度,晋武帝司马炎之子,母为赵美人。太康十年受封代王。少有废疾,不之国,演常止于宫中。薨,谥哀。无子,以成都王司马颖的儿子,司马廓为嗣,改封中都王,后与司马颖被人暗杀,俱死。
司马晏司马晏(281年-311年),字平度,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太康十年(289年),被封为

吴王

,食邑丹阳、吴兴、吴三郡,历任射声校尉、后军将军。与兄淮南王司马允共攻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司马允失败,逮捕司马晏至廷尉问罪,司马伦想杀了他。傅祗在朝堂正色力争,于是群官都劝谏,司马伦贬司马晏为

宾徒县王

。后徙封为

代王

。司马伦被杀,晋惠帝下诏恢复司马晏吴王,拜上军大将军、开府,加侍中。永嘉之乱时同众多宗室一起被杀,谥号孝。
拓跋猗卢拓跋猗卢,西晋时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之孙。314年(建兴二年)被晋愍帝进封为代王。

隋朝

代王杨侑

杨侑(605-619),隋炀帝孙,李渊攻入长安,立他为帝。在位半年,武德二年驾崩,年仅15岁,葬于今陕西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杨侑,隋炀帝长子杨昭第三子,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炀帝晚年出外巡游时,命他留守长安。公元617年10月,李渊自太原起兵攻入长安。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公元618年3月,炀帝死于江都之变。消息传来,李渊见杨侑已无用处,于5月逼他退位。自行称帝。杨侑被降封为酅国公,闲居长安。次年去世。杨侑死后的谥号为恭皇帝。

唐朝

生平

李简李简(?—631年5月9日)代王,唐太宗李世民子,母不详。李简封代王后逝世,无子女。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承乾,又生第四子泰、高宗皇帝,后宫生宽,杨妃生恪,又生第六子愔,阴妃生祐,王氏生恽,燕妃(燕德妃)生贞,又生第十一子嚣,韦妃(韦珪)生慎,后宫生简,杨妃生福,杨氏生明。......代王简,已封薨,无后。赵王福,贞观十三年始王,出后隐太子(李建成)。
李弘李弘,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永徽六年时,被封为代王;显庆元年,原本的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李弘为皇太子。龙朔元年,命令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选录出五百篇,编集成《瑶山玉彩》。咸亨二年,高宗巡幸东都,让太子李弘留守京师。上元二年暴卒,高宗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
李諲李諲,唐德宗第八子。本封缙云郡王,早薨。建中二年,追封代王。

王琬

王琬,王世充侄子,王世充称帝,立王琬为代王。

明朝

朱桂(1374.8.25-1446.12.29):汉族,安徽凤阳人,明太祖第十三子,母郭惠妃。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诞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代王,同年,就藩于大同府。他性格暴躁,建文元年(1399年)时,因罪被废为庶人。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朱桂的王爵。可是朱桂仍然没有改进。成祖曾赐玺书给他说:“闻弟纵戮取财,国人甚苦,告者数矣,且王独不记建文时耶?”又下令从今起王府不得擅役军民、敛财物。当时朱桂已经多次被人控诉行为不轨,成祖赐敕列其32条罪状,召朱桂入朝,可是朱桂不来。成祖第二次召他时,在中途把他遣还,把他的三护卫革去,直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才恢复护卫。朱桂的王妃是徐达次女、仁孝文皇后之妹。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十二日,薨,共在位55年,寿73岁,谥曰简,由孙朱仕壥继承王爵。

世表

代简王朱桂(1378年─1446年)

代隐王朱仕壥(1448年─1463年)

代惠王朱成炼(1466年─1489年)

代懿王朱俊杖(1499年─1527年)

代昭王朱充燿(1530年─1547年)

代恭王朱廷埼(1549年─1573年)

代定王朱鼐铉(1581年─1594年)

代王朱鼐钧(1596年─1627年前)

代康王朱鼎渭(1627年─1629年)

代王朱彝㬎(1632年─?)

代王朱传㸄(1639年前─16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