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1947年-2022年2月11日),男,出生于上海,演员、主持人,上海复旦大学毕业。[2]

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兼职教授。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编、《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1]

2022年2月11日,知名媒体人曹景行因病去世。[6]

中文名

曹景行

外文名

Cao Jingxing

别名

新闻雷达

性别

出生日期

1947

去世日期

2022-02-11

生肖

祖籍

浙江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上海

毕业院校

上海市西初级中学

职业

主持人

姐姐

曹蕾

母亲

邓珂云

父亲

曹聚仁

代表作品

时事开讲

个人经历

曹景行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景行长安街》节目主持人。[5]

暨南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客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5]

1966年上海市西中学高中毕业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8年到安徽南部的黄山茶林场落户“上山下乡”,务农十年。

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

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到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美国农业及美国与亚太地区经贸关系,任助理研究员。

工作时的样子

1989年移居香港,在中文《亚洲周刊》工作八年,历任撰述员、编辑、资深编辑、副总编辑,兼任香港《明报》主笔。

1996年转入香港《传讯电视》任《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前后约半年。

1998年7月凤凰台要开《财经论坛》,想找一个头发有点白的人来主持,照了一下镜子,觉得可以试试,就这么试了一年。[5]

1998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至今,作为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先后主持及主讲《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口述历史》《风范大国民》《景行长安街》等节目。也为香港《明报月刊》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等报章撰写文稿。

2005年起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先后主讲或联合主讲《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专题》《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高级新闻评论》《镜头下的战争与国际关系》等课程。

2009年加盟浙江电台FM93交通之声,主持节目《曹景行有话说》。

2009年2月起,曹景行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早间黄金时段开设新闻专栏,每日评述国内外时事新闻。[5]

2012年9月加盟江西卫视,主持《深度观察》。

2013年5月24日宣布正式加盟亚洲联合卫视(英文简称UNB),就任总编辑一职。

讲授中

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

历任暨南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评论员,东方卫视特约观察员。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曹景行有个横跨政治、历史、新闻和文学“四界”的父亲———曹聚仁。曹聚仁先生是国学

家人合照

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入门弟子,与鲁迅交往密切,写有《鲁迅评传》。1972年辞世,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曹景行从安徽乡下返回上海,和姐姐曹雷一起赶往澳门,母亲邓珂云。[3]人物逝世

2022年2月11日,知名媒体人曹景行因病去世。[6]

主要成就

撰写作品

著作有《香港十年》和《光圈中的凤凰》。

主持生涯

主持东方卫视《双城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评论员。任东方卫视“景行两会主持人”,东方卫视特约观察员。

电视人

曹景行

说起自己的事业发展,曹景行连说没想到。因为他到了近30岁才看上电视,到了51岁“知天命”的年龄反而“触电”成了电视人,由此他忍不住感慨:生活真是充满了偶然。

10多岁的他碰上“文革”,和不少上海知青一起到安徽的农场里插队落户。

“文革”后期,他开始从农场发给干部的书籍中“吸取养料”,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马列著作,抓到手就如饥似渴地读。

1977年恢复高考,曹景行本来想报考化学系,但因准备不够充分,就报考了把握较大的文科。次年,他和妻子一起双双考上大学,一个学历史,一个学化学,重回上海。后来进入上海社科院工作。

年过40岁之后,他又选择香港作为事业的新起点。他一开始就进入格调较高的《亚洲周刊》,后又担任了《明报》的主笔,写评论得心应手,为在凤凰卫视“说评论”铺平了道路。“人家说我从事新闻是子承父业,但其实我4岁时就和父亲(曹聚仁)分开了,更多的是从他4000多万字的作品中受到熏陶,他淡泊名利的性格对我影响很大。”因此,他对女儿的事业也同样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女儿在美国做市场营销,也有回国内发展的想法。他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女儿身上,只是把得到的资讯提供给她参考。

新闻人

曹景行早年在社科院做了多年的研究工作,面对做学者和做新闻人的取舍问题。曹景行主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由于他性格里带着那么点“不安分”。一谈到新闻,他眼中闪着老顽童式兴奋的光芒,他甚至用“好玩”和“刺激”来形容做新闻的感觉。特别是遇到重大的新闻事件,它影响着整个社会、整个人生。做为一个新闻人,能够见证历史发生在你的身边并且能够直接参与的感觉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使人兴奋并且持之以恒。

曹景行选择做新闻人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环境所迫。初到香港时,内地的学位是不被认可的。进不了大学,做不了公务员,就只剩下两条出路,一个是经商,另一个就是进媒体。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媒体。到凤凰之后,曹景行起初只是做策划工作,帮窦文涛想点子,帮《杨澜工作室》出主意。直到1998年7月,凤凰台要开《财经论坛》,想找一个年纪稍微大点儿的人做主持,他才决定试一试,就这样试了一年。这期间赶上了两会和克林顿来访,他又开始试着做评论。这一做就做到了1999年。1999年5月9日,北约的导弹轰炸了中国驻南大使馆,大规模的电话连线和他救急用的及时评论获得了观众非常强烈的反馈。同时,这个重大事件让曹景行发现了自己的未来空间,就是在《时事开讲》做评论员。

新闻空间

曹景行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说假话、不说自己不相信的话是底线。当然,这并不代表什么都可以说。相较于其他主流媒体甚至于西方的权威媒体,凤凰给予评论员的表达空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就拿《时事开讲》的选题来说,每期节目的内容既不提前审题也不报题,所有的程序由评论员一气呵成。这在其他电视媒体是绝无仅有的。凤凰是个难得的媒体,她是中国改革发展、新闻界本身转变和中国走向世界几个因素结合的产物。十年,对于孩子来说,这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接受教育,开始人生起步的年龄,而对凤凰卫视而言,这十年,已经让凤凰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走向了成熟。这十年,凤凰开始一步步向他们的目标迈进: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可以听到凤凰人的声音。他说,若干年后,当你回首过去,你能在中国新闻的发展史上找到凤凰的地位,她的作用就在于她起到了引领中国媒体走向世界的催化剂作用。

时事开讲

《时事开讲》已经有了非常固定的收视群。虽在深夜播出,却已形成一批高层次的政要、企业管理人员等固定收视群体。曹景行说,因为他力争在节目中提供给观众“第一解释权”,即在新闻事件报道后的第一时间,对新闻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这就涉及到了政治评论的火候问题。曹景行有两个基本立场是一定要把握住的。首先就是要基于事实,新闻评论不是个人主观的发挥。新闻基于事实,不仅是当天发生的新闻事实,而且要禁得住未来发生的事实的检验。第二是基本的原则立场,所有的言论基调都是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

成功之道

《时事开讲》的成功还在于评论员不是以高高在上的专家角度向观众灌输某种概念,而是一种平等的关注与交流。如果碰到敏感问题,那就在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多走半步”。这个半步,就是指《时事开讲》针对某件新闻事件相较于其他媒体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解读。

遥控器和“五角钱”理论

说起工作,曹景行滔滔不绝。他主持的《时事开讲》节目,虽在深夜播出,却已形成一批高层次的政要、企业管理人员等固定收视群体。他还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遥控器”和“五角钱”的理论。无论是做电视还是报纸,脑子里总要想着:观众和读者实际上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利,节目、报纸不好看,随时可以使用遥控器换台、或者不掏出口袋里的“五角钱”买报纸。所以,如果连记者自己也不感兴趣的内容,最好别让它随便“出炉”。

曹景行说,这些理论也是到了香港才总结出来的。因为凤凰卫视是商业性电视台,做节目一定要考虑成本和回报。“我们一般不为整体包装大量投入资金,而是集中精力打响栏目品牌,一年开创两三个,5年就是十几个,观众自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广告收入也随之而来了。”

学术讲座

《新闻传播学术新观点: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