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易危陆生动物杂食性简介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13]又称原鹅、大雁、冠雁。鸿雁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8]是体大而颈长的雁。黑且长的嘴与前额成一直线,一道狭窄的白线环绕嘴基。上体灰褐但羽缘皮黄,前颈白,头顶及颈背红褐,前颈与后颈有一道明显界线。腿粉红,臀部近白,飞羽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为深橘黄。[5]

在世界范围内鸿雁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和中国等国;在中国范围分布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台湾等地。[1][6]

2016年,鸿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1]

2021年2月,鸿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二级保护动物。[3]

中文名

鸿雁

别名

原鹅

体重

约2.8~5千克

外文名

Swan goose

鸭科

动物界

雁形目

体长

90厘米左右

分布区域

俄罗斯、蒙古和中国的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台湾等地

保护级别

易危

雁族

鸿雁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拉丁学名

Anser cygnoide

亚纲

今鸟亚纲

亚科

雁亚科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雁属

脊索动物门

鸟纲

拼音

hóng yàn

形态特征

鸿雁形态特征图

成鸟:鸿雁的雌雄鸟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小,两翅较短,嘴基疣(yóu)状突亦不明显,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疣状突。成鸟从额基、头顶到后颈正中央暗棕褐色,额基与嘴之间有一条棕白色细纹,将嘴和额截然分开。 头侧、颏和喉淡棕褐色,嘴裂基部有两条棕褐色颚纹。背、肩、腰、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暗灰褐色,羽缘较淡或较白,形成明显的白色斑纹或横纹。尾上覆羽暗灰褐色,但最长的尾上覆羽纯白色,尾羽灰褐色。前颈和颈侧白色,前颈下部和胸肉桂色,向后逐渐变淡,到下腹则全为白色。尾下覆羽亦为白色。两胁暗褐色,有棕白色羽端,翼下覆羽及腋羽暗灰色。嘴黑色,虹膜红褐色或金黄色,跗跖(fū zhí)橙黄色或肉红色。[8][9]

雏鸟:全身被绒羽,上体黄灰褐色,下体淡黄色,额和两颊淡黄色,眼周及眼先灰褐色,额基无白纹。嘴黑色,嘴尖淡黄色,虹膜淡黄色。 [8][9]

幼鸟:上体灰褐色,上嘴基部无白纹,其余同成鸟形态一样。[8][9]

大小量度:

体重:雄性2850~4250克,雌性2800~3450克;

体长:雄性821~930毫米,雌性800~850毫米;

嘴峰:雄性89~99毫米,雌性75~95毫米;

翅长:雄性442~468毫米,雌性375~445毫米;

尾长:雄性128~156毫米,雌性103~137毫米;

跗跖:雄性77~97毫米,雌性75~85毫米。[8][9]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鸿雁天鹅鸿鹄
外观

分布区域俄罗斯、蒙古和中国的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台湾等地世界多地中国
食性杂食性杂食性-
鸭科雁鸭科鸭科
雁形目雁形目雁行目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鸿雁繁殖在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从鄂毕河、托博尔河往东,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越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8]

中国分布:鸿雁繁殖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偶见于台湾,少数在辽宁和河北省越冬;迁徙时见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西部天山、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和河南等地区。 [8]

栖息环境

鸿雁主要生活、栖息在开阔平原和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芦苇沼泽及其附近地区,特别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有时亦出现在山地平原和河谷地区。冬季多栖息在大的湖泊、水库、海滨、河口和海湾及其附近的草地和农田。[9]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鸿雁的迁徙是逐步分批进行的,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末即开始大量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有的甚至在9月初至9月中旬即开始迁徙。常常是迁走一批再来一批,每批的迁离与迁来常与气候的突然变冷有关。每当寒潮来临,停留的鸿雁突然迁走,不久另一批又迁来。春季迁徙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末,持续约一个多月。但春季迁徙群明显较秋季小,通常十几只至几十只。[9]

觅食行为

鸿雁觅食图

鸿雁主要吃各种草本水生和陆植物的茎、叶和种籽等,[7]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季节。冬季也常到偏远的农田、麦地、豆地觅食农作物。觅食多在傍晚和夜间,通常天一黑即成群飞往觅食地,清晨才返回湖泊或江河中休息和游泳,有时也在岸边草地上或沙滩上休息。[9]

社群行为

鸿雁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在一起活动,即使在繁殖季节,亦常见4~5只或6~7只在一起休息或觅食。[9]鸿雁善游泳,飞行力亦强,但飞行时显得有些笨重。鸿雁警惕性强,行动极为谨慎小心,休息时群中常有几只“哨鸟”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如有人兽靠近,则一声高叫,随即而飞,其他鸟也立刻起飞。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贴在腹下,一个接着一个,排列极整齐,成“一”字或“人”字形,速度缓慢,徐徐向前。边飞边叫,声音洪亮清晰,单声,但拖得较长,似“嗯—嗯—”声,数里外亦可听见。[8]

生长繁殖

发情期

鸿雁的繁殖期为4~6月。在每年的3月末4月初进行繁殖。雌雄成对大多是在迁徙途中和进入繁殖地后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南方越冬地形成的。[8][12]

鸿雁在发情时,雄鸟首先在雌鸟前面激动地游动,同时垂直竖起尾部,并反复地把头浸入水中,马上出水,像觅食动作一样。交配时雄鸟张开双翅,雌鸟开始鸣叫,雌雄鸟都伸长脖子,两翅半张,雄鸟上跳到雌鸟背上进行交配。[8][12]

产卵期

鸿雁在一般情况下是成对营巢繁殖。鸿雁营巢的地方通常是在植物茂密,环境较偏僻,人畜难以靠近的地方,它们很少在开阔的植物稀少的荒漠平原上营巢。雁巢多筑在草原、湖泊岸边沼泽地上或芦苇丛中,亦有在靠近山地的河流岸边营巢的。筑巢的材料大多是干芦苇和干草,巢中心呈凹陷状,内垫以细软的禾本科植物、干草和绒羽。[8][12]

鸿雁每窝产卵4~8枚,多为5~6枚,孵化期为28~30天。卵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平均重130.5克。雌鸟单独孵卵,雄鸟通常守候在巢穴附近警戒。如有入侵者,雄鸟常常伪装成跛脚或一只翅膀塌下,装成受伤的样子将入侵者从巢附近引诱开,然后又偷偷回到巢前。[8][12]

育雏期

鸿雁幼鸟图

雏鸟孵出后,由双亲带领着游水训练,或在湖边沙滩和草地上休息和觅食。当发现危险时,双亲中的一只会发出惊叫报警,同时护送幼雁隐蔽在附近草丛中或游至远处。雏鸟3个月后开始学会飞行,8月底到9月上旬,幼雁达到与父母相似的成体大小,会在2~3年达到性成熟。[8][12]

换羽期

鸿雁的换羽期是每年的6、7月份,持续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对于鸿雁来说,换羽期是其最危险的时期,因为换羽时它们的羽毛几乎同时全部脱下,在这段时间里,鸿雁丧失了飞翔能力,人兽很容易就能捕捉到它们。所以换羽时警惕性极高的雁群大多集中在人兽难以靠近的地方,以确保本身的安全。在换羽期开始后,成年雁离开幼雁,幼雁开始独立活动。[8][12]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鸿雁是中国大量饲养的家鹅的祖先,也是长期以来重要的传统狩猎对象,曾拥有很大的种群数量。20世纪60年代以前估计种群数量在10万只以上,但后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8]据IUCN官方网站数据,2005年鸿雁种群有6万多。[11]

鸿雁群飞图

致危原因

滥捕滥猎:鸿雁体型大,且肉嫩味美,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重要的狩猎鸟类。鸿雁羽绒又是十分理想的填充材料,可用于羽绒服加工等。飞羽可作为装饰品或制成工艺品,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所以对鸿雁的捕猎一直屡禁不止。

食物来源减少:湿地附近工业生产、矿业开发和旅游开发产生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在没有得到恰当处理的情况下排放到湿地中,导致水域污染日益严重,也直接影响了渔业生产能力,更是长期威胁到当地有限的淡水资源,使鸿雁食物来源减少,觅食困难。

栖息地破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修建,使湿地水源遭到破坏而使湿地萎缩,或者改变湖泊原有的水位线使原本适宜鸿雁生存的湿地被淹没。

地区性干旱:由于中国东北特别是内蒙古地区近几年气候暖干化的影响,降雨量减少,造成大部分湿地呈萎缩状态。内蒙古东部的额尔古纳河、乌尔逊河等已经经历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状态。不少湖泊沼泡由于水位过浅,周边芦苇沼泽干枯,直接影响鸿雁的繁殖种群。[11]

保护措施

2020年9月30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将鸿雁纳入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规定禁止以食用鸿雁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确需适量保留种源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论证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并严格履行相关手续。[2]

鸿雁在俄罗斯、蒙古和韩国受到法律保护。[1]

保护级别

2000年,鸿雁被中国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4]

2016年,鸿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易危(vu)。[1]

2021年2月,鸿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3]

衍生文化

“鸿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作为客观物的鸿雁,经过诗人独特的人文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意蕴。“鸿雁”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思乡、思亲的兴寄物: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春来北回,当湛蓝的天空中出现一队队鸣叫着或南迁或北归的鸿雁时,游子的思乡之情常常被勾引出来,鸿雁便成了敏感而多情的诗人寄托羁旅伤感之情的物象。

音信、消息的传递者:鸿雁作为信使形象出现,源于《汉书·苏武传》。此后,鸿雁就以音信、消息传递者的身份频频出现于古诗词中。

清高孤傲的高尚人士:壮志难酬的文人志士用鸿雁来彰显自己正直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潇洒无羁的漂泊客:鸿雁的迁徙与古代文人的漂泊具有相似之处,因此鸿雁又成为诗人表现漂泊流浪之感的常用意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