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稳定增长是指一个较长时期中经济不断平稳增长的态势,从而使经济总量和人均产量在这个时期内稳步地显著上升。这有利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在这个时期内得到稳步增长,防止出现剧烈的波动。

实现途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经济稳定的基本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应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当务之急。但从长远看,防止和抑制需求膨胀,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

(1)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指标,合理的增长速度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和优化发展。

(2)保持投资和消费的适度增长。

从理论上说,只要投资适度增长,消费就会适度增长;如果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比重就会较小而不会过高。但实际上,由于财政赤字和信贷逆差造成国民收入超分配(通过货币超量发行来支持),可以出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一起扩张,并同时超速增长的现象。所以,在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的条件下,还必须使消费增长保持适当速度,才能使经济稳定增长;而如果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过低,就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水平下降,这就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

(3)保持货币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

既要使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要求相适应,又要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货币供给保持适度增长的条件下,保持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就有了客观基础。避免价格波动幅度过大,影响经济稳定增长。

实现了以上三个方面,就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必须依赖企业和地方体制改革的推进,硬化企业和地方的预算约束和风险约束,弱化微观和中观的投资冲动,来保证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

形态种类

经济形态有三种:第一种是零点状态。即两大部类人均资本几近于零。在无外界干扰,系统内不存在突变的情况下,系统就会一直处于该状态下。该状态的产生可能有两种原因:或因无资本发展的土壤,或因资源枯竭而导致人均资本量趋于零。第二种是非零鞍点的形态。即资本积累的规模不断扩大,两大部类人均资本也随之不断提高,因这种起飞过程具有不可遏制的冲动性,故经济通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进入该形态,经济系统就无法再回到零点稳定形态,只能继续下去,直到资源枯竭或人口增长率很高。当然该形态具有过渡性,不可能永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58·远地继续下去。在该形态结束前存在一段时间的不稳定周期波动,然后进入第三种形态——稳定形态。在稳定形态中,人均资本已经很高,两大部类人均资本收敛于均衡点,经济增长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从人均资本的稳定性看,第一种形态与第三种形态都是稳定的,但是前者是低水平的稳定,后者是高水平的稳定;前者是被迫性稳定,后者是自动稳定。如果不存在资源约束,或尽管资源增长率较低但人口增长率更低,那么人均资本量会不断提高,直至达到一个非零稳定点。总之,第三种形态是不存在资源硬约束下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其中边际储蓄倾向等于第一部类收入资本弹性的状态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保证这一理想状态的实现,是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根据上述实现均衡—稳定—最优的条件和影响因素,通过对控制变量θ和β的控制和调整,可以使宏观经济达到稳定增长;而实现最优增长的条件——边际消费倾向趋近于资本弹性,虽是不完全控制变量,但可以通过对税收这一可控变量的调控实现经济最优稳定均衡增长。这一结论表明:(1)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均衡公式不仅是成立的,而且可以由此找到从均衡—稳定—最优稳定的条件。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具有开放性和现实性.(2)实行并加强宏观调控和计划经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3)只要将马克思的均衡条件控制在稳定的状态下,是可以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因为在马克思均衡条件下,只要控制了资本积累率,就可以控制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从而使边际消费倾向趋近于资本弹性,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所以在能够实行重大投资集中决策的国家,通过计划经济手段控制资本积累率,就可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4)在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①下,实现经济最优增长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此假设上建立的理论才是科学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