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井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南侧、鸡鸣寺内,南朝陈景阳殿之井,又名辱井、景阳井。

南朝陈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南下过江,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至,与妃张丽华、孔贵嫔投此井。至夜,为隋兵所执,后人因称此井为辱井。隋唐以后,台城屡遭破坏,景阳殿已毁,景阳井也随之湮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亡国教训,遂在鸡笼山的鸡鸣寺立井。

中文名

胭脂井

地理位置

南京市玄武区古鸡鸣寺路1号古鸡鸣寺内

建造时期

南朝陈

历史沿革

据《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记载:胭脂井,原名景阳井,在台城内。台城是六朝之宫城,大体位于今南京市玄武区大行宫周围及其以北南京总统府东西一线。

胭脂井

隋朝以后,台城屡遭破坏,景阳楼早毁,胭脂井随之湮没,但井栏还在,称陈宫井,曾流布于江宁兴宁寺、金陵法宝寺。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亡国教训,遂在鸡笼山的鸡鸣寺侧立井,并刻辱井铭。

宋朝时期,胭脂井石栏在法宝寺(今鸡鸣寺)内(苏易简说在学士院内),红痕若胭脂。

明朝时期,胭脂井在天王殿左侧。后来,传说原来的井栏保存在明故宫遗址文物保存所。

清朝道光年间,鸡鸣寺住持脱颖按《志》寻得,立栅栏保护,题名“古胭脂井”。

民国时期,胭脂井旁有胭脂亭,六角、彩绘、面积49平方米,南京市长马超俊题“古胭脂井”四字。今鸡鸣寺东麓山坡上的“古胭脂井”,由此而来。井前竖有一碑,碑上“古胭脂井”四个大字历历在目。[1]

建设背景

南朝刘宋时期,在南京鸡笼山下大兴土木,建华林园,园内有景阳楼、景阳殿、景阳井等。

南朝陈祯明三年(589年),后主陈叔宝沉缅于酒色,不理朝政,酷爱妃子张丽华和孔贵妃。隋军打来时,陈后主一手拉一人,出景阳殿,至景阳井,一起躲藏到这一枯井中。隋军进入台城后,搜遍全皇宫,终于从景阳枯井中把他们吊了上来,二妃被杀,陈后主被俘,宫庭烧毁,国家灭亡,石井栏上沾满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后人为吸取陈朝的教训,又称辱井。

文化活动

艺文作品

唐,温庭筠《题望苑驿》:“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晓自知。”

宋,王安石《辱井》:“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沈亦可羞。”

元,张翥《辱井石栏》:“好事能收断石存,摩挲堪惜古云根。”

明,夏完淳《杨柳怨和钱大揖石》:“黄鸝夜雨太液池,白马春泥景阳井。”

清,郑板桥《念奴娇胭脂井》:“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清,徐昂发《扬州》:“辱井有魂悲玉树,仙都无梦饷金虵。”

清,吴楚:“徽宗任市井丐儿,为此纵欲逆天之事,其与隋炀帝、陈后主一律也。然炀帝之颈,斫于宇文化及之手;陈后主之身,陨于台城辱井之中;徽宗之命,殁于金虏沙漠之地。天岂有意肆毒于三君哉!无乃自取之也。书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三君兼有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