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江,又称南江、泷江。是西江右岸一级支流,古称泷水、建水、罗田水,上游又称双床水。

南江全长201公里,发源于茂名信宜鸡笼山,沿着山势逶迤,穿过崇山峻岭,越过罗定红盆地,自南向北而上,最终在郁南南江口镇注入西江,流域面积4493平方公里。上游自然风光优美,但也是广东省水土流失最大的河流之一。

清代学者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录》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中文名

罗定江

外文名

Luoding River

别名

泷江

地理位置
流经区域

广东信宜、罗定、郁南

流域面积

4493平方公里

长度

201公里

所属水系

珠江水系西江一级支流

总径流量

26.4亿立方米

河段别名

双床水、南江

坡降

0.87‰

所属区域

中国广东

干流概况

罗定江罗定市区段

罗定江,因流经罗定市境内最长,故名。又称泷江,上游又称双床水。珠江流域西江水系西江段的右岸支流,发源于广东省信宜市的鸡笼顶,从信宜市流经罗定市的罗镜、新榕、连州、罗平、生江、黎少、素龙、罗城、附城、双东等11个镇和郁南县的大湾、河口、宋桂、东坝、连滩、南江口等6个镇,后在郁南县南江口汇入西江。集水面积4493平方公里,河长201公里,坡降0.87‰。河床平均坡降为8.7‰,总落差174.3米。

在信宜市境内河段称白龙河,也称合水河。境内罗定江长45.9公里,流域集水面积749平方公里,有耕地2598公顷,人口14万人。流域内植被好,多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河流落差700米,河床平均坡降11.6‰。水力资源蕴藏量2.34万千瓦,可装机容量2.28万千瓦。

在罗定境内,从信宜市流经罗镜、新榕、连州、罗平、生江、黎少、素龙、罗城、附城、双东等11个镇和郁南县的大湾、河口、宋桂、东坝、连滩、南江口等6个镇,后在南江口汇入西江。流经罗定市河段长81公里,罗定江的罗定河段,多年平均流量每秒53.4立方米。

在郁南县境内,罗定江称为“南江”。经罗定双东流入郁南县大湾榃蓬、河口、宋桂、连滩、东坝至南江口汇入西江。县境内河道长112公里,集水面积960平方公里。全河道平均坡降0.87‰。郁南县河道水面天然落差26米。

历史沿革

罗定江古称泷水(“泷”读shuāng,音“双”,指急流的水。泷水是因其上游水流湍急而得名),又叫泷江、南江,是广东十大河流之一。广东的江河,大都从北往南流,只有罗定、郁南、云安、新兴等少数河流是从南向北流的,其中以罗定江为最长。南朝齐时(479~502),罗定江曾称为“南江”,置有“南江督护”。清范端昂将其与西江、北江、东江并列为“广东四江”:“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清屈大均说:“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也是将泷水称作南江。但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中,对“南江”一词的解释则没有“泷水”之意。罗定江及其流域全部在宋朝时的泷水县境和明、清时的罗定州辖地内。其中,现罗定江信宜段和郁南段的地方原来属罗定州西宁县(今郁南)管辖。称泷水或罗定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1990年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公布,罗定江为南江的标准名称。

水文特征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43毫米,时空分布不均,汛期(4-9月)约占80%,年径流量34.82亿立方米,年内分配与降雨基本相应,汛期常现洪灾,而枯期大部分河流可出现断流。就地区说,一般上游易发生暴雨山洪灾害;中部雨量偏少,春、秋常有干旱;在郁南连滩以下近河口段,则受西江洪水泛滥影响。罗定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在省内有“小黄河”之称。据80年代初期航测片计算,流失面积为662平方公里,比50年代普查的578平方公里增多。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据官良水文站测得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65公斤,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达每立方米18.1公斤,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516吨;官良站河床平均每年约淤高0.06米。

在郁南县段,据官良水文站实测,水面流速最大3.51米每秒,最小0.52米每秒,最小流量3.7立方米每秒(1963年5月4日),最大流量3140立方米每秒(1981年10月8日)。

罗定江河床为砂质,河道弯曲。两岸属丘陵地带,地表多为红土壤,土质疏松,草木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雨后河水混浊,河床容易淤积。县境河道沿岸耕地6000公顷,常受南江洪水淹浸,尤以东坝镇沿岸各村以及连滩镇西坝为甚。当南江洪水上涨又遇西江洪水顶托时,江水急剧上涨,持续时间长,俗称“西夹涝”。

罗定江水力资源丰富,全流域多年平均流量为110.42立方米每秒,但汛期4—9月的流量占全年流量的80%左右,枯水期流量则很小。据官良水文站资料,历年的1、2、3月和12月份,日平均流量25—45立方米每秒。

新中国成立后,枯水期流量减少的原因:上游地区建不少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流入中下游的水量减少;流域内曾一度盲目开荒造田(地),砍伐山林,植被覆盖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蕴藏量亦相应减少,河床逐年淤积增高。据有关部门对连滩码头的河床观测,1985年与1950年相比,最高处淤积4米,最低处1.6米,淤积河床长300多米,宽100多米,平均每年淤积增高6厘米,连滩新河口码头已被泥沙淹没。

主要支流

上游有罗镜河、太平河、泗纶河各支流。

信宜县东部,有思贺河、沙子河、中伙河、罗罅河等小河,分别向北流去,在罗定县汇入罗定江。

郁南县内主要支流:

千官河 流域集水面积247平方公里,有两条支流:主干千官河,发源于罗定市新乐镇金全庭,流经县境大全、千官两个镇,经大湾镇水口流入南江,长4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3.71‰,集水面积147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2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为1.03亿立方米。中、上游河床多为砂砾岩,下游为砂质河床。大方河,发源于大方镇与历洞镇交界处的磨刀坑,流经大方镇后在千官镇双坡村与千官河汇合,全长34公里。两河汇合以下河段,旧称濂清水,河道平均坡降6.3‰,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2.2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0.7亿立方米。

深步河 又名思磊河,发源于云安县茶洞出水窝顶,经云安县高村镇流入郁南县东坝镇的思磊、深步,在水口注入南江,全长44公里。其中县境内河段长13.6公里,集水面积63.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41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4450万立方米,平均坡降3.89‰。

连滩河 发源于历洞镇牛角尾,流经历洞,在连滩镇内注入南江,全长28公里,集水面积10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35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7420万立方米,平均坡降8.07‰。

宋桂河 发源于云安县上桐,流经郁南县宋桂镇茆坡、茆岭、车岗、凤塘、宋桂村,在宋桂圩注入南江,全长18.2公里,集水面积88.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9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6180万立方米,平均坡降4.2‰。

逍遥河 发源于历洞镇坑口,流经历洞镇内翰、连滩镇逍遥村,在连滩逍遥口注入南江,全长18.5公里,集水面积71.9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5030万立方米,平均坡降10.4‰。

水利事业

1956年以前,从罗定县太平至郁南县南江口,全年可通航35吨级以下木帆船。1965年后,罗城以上河段均断航,原可通航的475公里缩减为91公里。20世纪60~70年代,船舶运输较为繁忙,一般适宜100吨级以下船舶航行,航道维护水深0.6米,宽度10米,弯曲半径97米,计划通航保证率95%,水深保证率85%。建有双东船闸、大湾船闸、河口船闸、宋桂船闸。1979年,可通航25~35吨级船舶。到1988年,罗定江往来船只大减,运输量比新中国成立前下降80%以上。2000年,部分江段可通航。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罗定江上游罗定县境内建成的引太工程。到60年代,已发展成为省内一宗以引水为主,引、蓄、提、电相结合的成功的水利灌溉网工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罗定县城至南江口小型客货轮常年通航,枯水期航行常搁浅。20世纪50年代起,航道主管部门在河道上建筑水坝(俗称“水摆”)490个,使水流集中以利通航。每个水摆最长68米,最短5米,面宽2米左右,用芒草垫底,块石干砌。这对航运有一定作用,但也会导致水流互相冲刷对岸,对护堤不利。70年代,又在宋桂、河口、大湾河段兴建3座水轮泵站,提高水位,对航行亦有一定改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又不利于洪水宣泄。1985年9月,因暴雨发生洪水,流量与1972年基本相等,而水位比1972年高1.12米,以致中下游沿岸农田、商店、民房遭受到严重灾害。

流域状况

罗定江广东云浮段

罗定江,以弯多而著名。“泷”是急流之意,故泷水有九泷十八滩之说,水流湍急。上游又称双床水,水流湍急,经过著名的泷喉马埒后,水势逐渐平缓。流经建水古城河段,尤多弯曲,多处一边河岸峭壁如削,另一边河滩开阔。古时,支流多水坝和水车,为独有奇景,主流顺水竹筏相逐,尤为壮观。泷江河已分级开发,溯江而上,要经过拦河大坝,游船由船闸托起随水起落平稳通过。罗定市区一段河道水面平缓,河湾绕过古城墙,两岸竹林如海,往下则古木葱茏,叠翠衔江,乘竹排游览,别有一番情趣。

罗定江流域,在广东省的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

罗定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比较特殊,西侧是广西十万大山余脉云开山脉山地,称为西山;南部是信宜大田顶山地,又称粤西古陆,属单斜重叠结构的古老山体,南坡较平,北坡陡斜,南坡的雨水透过岩层沿单斜构造流向北坡,形成山沟、河流;东侧罗定至连平一带山脉,是广东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又是中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山北盛产亚热带水果三华李、杨梅等,山南盛产热带水果香蕉、荔枝、菠萝、杨桃、木瓜等。罗定江还是两广的地理分界线,古南海郡与苍梧郡就是以罗定江为界的。明清广东设十府,罗定位于十府中间,东面广、肇、韶、惠、潮称上五府,西面高、雷、廉、琼、钦称下五府。以东西而言,过了罗定江称粤西,以南北而言,过了罗定江称南路。全流域地形地貌复杂,民风纯朴,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信宜平塘、贵子、思贺等地有金矿、锡矿、萤石矿和褐铁矿、高岭土以及石灰石、黑色花岗岩等建筑材料;罗定新榕、泗纶、连州、围底、苹塘、金鸡、塘、船步、太平、罗镜、附城等地有锰矿、铁矿、锡矿、金矿、金红石和石灰岩、大理石、白云岩、石英、高岭土等;郁南连滩、河口、东坝、南江口等地有煤、褐铁矿、锰矿、铜矿、砂金和白云石、石灰石、高岭土等。两岸森林浓密,土地肥沃,流域内的产业结构,农业占7成以上,而农业又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水稻的水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成。山区主要为林牧业,盆地主要为水稻种植,丘陵旱地则以水果种植为主,粮油自给有余。桂皮、松香、香粉、八角、木材、毛竹以及竹木制品等为流域内的大宗出口产品。

罗定江流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380多毫米,河道水量充足,常年可行走货船。南部信宜山地为罗定江发源区,至罗定罗镜泷喉马埒以上的河道为上游,水流急湍多险滩,其中以泷喉马埒和浪沟峡最为著名,水量丰富,可行刀形小船,是南路高州、信宜等通往西江各地的唯一水道。泷喉马埒至罗城段为中游,属罗定红盆盆地,东、南、西各支流有流向盆地集中的趋势。河水出了泷喉马埒,在新榕接新榕水,在生江河口接连州水(又称云致水和抱水),在榃濮接泗纶水(又称三都河),在罗城河仔口接榃滨水(俗称到沙河,又称小海)后汇流到罗城。这段河道汇流多,河面宽阔,水量较大,水流平缓,适宜航行。罗城至南江口一段为下游。河水流出罗城后经双东流入郁南的大湾、河口、东坝、连滩,在南江口汇入西江。下游河道弯曲,且有围底水(又称东水、上乌水)在东水口、云浮水(粉电河)在河口、历洞水(牛墟河)在连滩、古蓬水在古蓬汇入,水量十分充足,水流异常缓慢,与中游一样,适宜大船航行。罗定江流域的很多河湾,如信宜的平塘、大坝,罗定的水摆、石淇湾、官渡头、古榄、泗盆、榃濮、罗城、船步、榃感,郁南的大湾、河口、宋桂、东坝、古蓬等,都十分适宜航船停泊,船步、官渡、古榄、罗城、连滩、南江口均曾是异常繁忙的港口码头。从上游运下来的货物小部分在古榄、泗盘转驳大船,大部分在罗定罗城的货物转运站集中后用大船外运。从下游运上来的货物,则在罗城转运站分装到小船上运到上游各地,罗定因而成为罗定江流域的货物转运中心,很多商家在罗城均设立有货物转运站。罗定江沿江两岸建有不少寺庙。信宜河段有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平塘林洞河石印庙,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的贵子函关老虎山太保庙;罗定河段的寺庙很多,有龙母庙、神滩庙、华光庙、北帝庙,大河庙、小河庙、天后宫、鲁班庙。郁南河段有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张公庙,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的龙井寺。这些寺庙,大部分是用来祈求航运安全的,小部分为民间祭拜的神佛偶像。不过,这些庙宇大多数在建国后已被拆除,现仅存部分遗址。

古时,交通多依靠水道,原罗定江流域多为森林覆盖,罗定江及其支流水量充足,比较大的木船经围底河可直达船步,从而有古开阳县和开阳郡的繁华。经主河道直达罗镜、太平,从而有古龙乡县,古泷州的设置。

1956年前,罗定江航运比较稳定。从太平至南江口的主航道全年可通航装载重达35吨货物的木帆船,每年进出货物达到10万多吨。夏天水量充足,太平河上溯的木船可驶到信宜大坝,围底河上的木船可直抵船步,泗纶河上的木船可抵泗纶,榃滨河的木船可到思理、新乐。古代出口的主要货物信宜有玉石、木材、毛竹、桂皮、山楂、柿子等,罗定有生铁、蓝靛、竹木、柴炭、桂皮、香粉、茶叶和生漆等,郁南有桂皮、黄麻、蚕茧、黄红烟、竹木和草席等。木材是流域内比较大宗的出口货物,山里人利用溪流将散木条或木筒自然放流,到中游比较宽敞的河段,将散木(多为杉木)或木筒(多为松木)扎成小木排,一条小木排由六七卡或十多卡连成;到罗城河段后再扎成大排,一条大木排往往由十多二十卡连成。放流时多的一次有一百多条,少的也有二三十条。大排在罗城河段以下的江面上自然放流,到郁南南江口流出西江,直达广州、佛山。放流时,大排与大排每条之间相隔100多米,前后木排能互相看得见、叫得着,沿江流放时你吆我喝,你呼我应,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建国后直至1970年,罗定江沿岸都有运输船队,运出的货物有荔枝、桂圆、三鸟、生猪、柴炭、桂皮、香粉、松香、松节油、茶叶、锰矿砂等,运进的有百货、生盐、化肥、牛骨、花生麸、豆类、咸鱼、煤油、棉花、布疋等。不过,那时在罗定江上航行的船只都是木帆船,速度很慢,上水过险滩时都要靠拉缆,从南江口到罗镜一般需4~5天。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日军封锁珠江,珠江三角洲大批难民逃往内地,罗定江航运显得异常繁忙,航道上出现了用汽车发动机安装在木船上作为动力的机动小火轮。这种小火轮俗称为电船,用作客船,每船可载40多人,上水时最快时速达8公里,从南江口驶回罗城码头需16~17小时,下水时如水量充足则只需6~7小时。20世纪50年代末,江上的木帆船改装成机帆船,最大装载量可达70吨。1969年,罗定造船厂还试制成水泥船,不但增加了船只的装载量,还大大延长了船只的使用寿命。

从清代开始,罗定江两岸就出现了航运与灌溉争水的矛盾,罗定三都河流域尤为严重。官府为此制订了开陂放水的时间表,规定在农耕时候绝对不准开陂放水。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航运与灌溉争水的矛盾,但因引水设施多是1地1座的小陂头和1陂(确切地说不能叫“陂”,只是用草、木把河水拦向两边推动竹水车转动的一种拦水设施)1车(也有2车或3车的)的水车,地势稍微高一点的耕地便只能靠人力戽提。建国后,两岸人民“以鞭山赶石,引水环山”的气势大搞引水工程,把江水引到岸上灌溉耕地,江水流量逐渐减少。罗定江航道从1958年开始用筑堤引水归槽的办法进行整治,情况稍有改观。但也是从该年开始,罗定江上游陆续分段兴建了很多水电站和水轮泵站,江水急剧减少,船只仅能在南江口至罗城的江道上航行。后来,南江口至罗城的江道上也建起了双东、大湾、河口3座大坝,大坝修建期间船只无法航行,直到1967年大坝的船闸相继竣工,船只才得以继续通行。1980年,罗定江上的船只全部停航,新建的郁南宋桂水电站也不再兴建船闸。罗定江航运终被新兴的公路运输所替代。

罗定江流域虽属粤西少雨之地,春秋旱患频繁,但因为流域广阔,山地陡峭,加上下游河湾众多,水流不畅,洪涝灾害也比较严重。信宜河段,1972年11月8月晚,20号台风袭击并带来暴雨,全县被洪水淹没农田4.43万亩,冲毁房屋5677间,死亡116人,伤56人,其中合水公社受灾最甚,思贺公社崩山1400多处。1985年8月14日北部山区暴雨,全县被洪水淹没农田15.40万亩,冲毁房屋1132间,死14人,伤20人,平塘、新堡、思贺、合水等区均受灾,其中以平塘区最为严重。罗定河段,1983年前每年都有1次淹浸罗城水街、河坝等沿江较低地方的洪水,且多数发生在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少数发生在夏季台风吹袭时。清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九年(1670)、二十三年(1684),雍正三年(1725),道光二十五年(1845),光绪十六年(1890)、三十三年(1907),罗定都发生过特大洪水,大水冲毁城池,漫进城内。诗人黎耀宗曾写下一首《泷州大水行》,描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九月十一日的那场冲毁300多米罗定州城墙的大水:“江城烟火三千家,多半临水种鱼虾”,“吾庐迫近神滩头,眼看堙没心头忧”,表达了他眼看着神滩被洪水淹没的忧国忧民之情。发生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那场水灾,神滩庙对岸只剩下文塔,其余房屋都淹没在水中。民国期间,罗定境内有记录的较严重水灾有3次,分别发生在民国3年(1914)、36年(1947)、37年(1948)。建国后,在罗定境内淹浸耕地4万亩以上的较大洪涝灾害有10次,较严重的有4次。1972年11月8日,县内各地普降150~200毫米大雨到暴雨,全县受灾2401户,倒塌房屋5519间,受浸迟熟晚稻11.38万亩,各种作物1.89万亩,受害水利工程118宗,冲毁古榄、东方红2座水轮泵站和43座电灌站、7座桥梁。1981年9月29日起连续降大雨至暴雨,10天内总降水量达232.40毫米,造成山洪爆发,罗定江及其支流河水猛涨,船步圩、围底圩街上洪水深达2米,被洪水围困群众3.10万人;5个镇的电话、电力、交通中断;全县受浸禾苗9万亩,基本失收3万亩,公路塌方100多处,塘库崩塌6宗,水利渠道被毁575处,冲毁电灌站、抽水站等水利设施8座,损坏大小桥梁38座、水电站2座。郁南河段,由于暴雨时罗定江、西江两水相托,水灾也比较频繁。民国36年夏,连日淫雨,山洪暴发,全县12个乡镇受灾,被淹农田3万多亩,塌民房25间,毁桥51座,死4人,灾民近3万人,连滩损失尤为惨重。1965年6月24日,罗定江水暴涨,连滩一带受灾田地2.78万亩,塌房12间,毁桥8座,冲崩陂圳1375宗。1972年11月9日受20号强台风影响,全县普降大雨,晚稻倒伏10万亩,受浸田地4.47万亩,塌屋647间,死6人,伤14人,其中连滩、东坝、河口、大湾受灾最甚。建国后,两岸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大办水电,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水灾的危害,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其中尤以罗定为最。1950年春,建国之初,百废待举,罗定却急民生之所急,在县政府设立农林科,专事水利业务管理,发动群众大力兴修水利,。到60年代末,罗定已建成以江河引水工程为骨干、引蓄水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灌溉网。1983年后,即使再有洪水,基本上也不会再受其害。到2003年底,罗定共建成蓄水工程1155宗,总库容1.90亿立方米;引水工程238宗,引水能力每秒63.50立方米;水轮泵站(保有量,下同)94座;电动排灌站375座,装机容量4200多千瓦;机械排灌站128座,装机容量1800多千瓦,全市形成“引水、蓄水、提水、灌溉、发电”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灌溉网。罗定江河道也已分级开发,到2003年,全江有152座水坝(信宜124座,罗定24座,郁南4座),江水(包括支流水)灌溉的耕地达39.82万亩(信宜2.82万亩,罗定28万亩,郁南9万亩);建起电站167座(信宜79座,罗定81座,郁南7座),装机容量9.99万千瓦(信宜4.88万千瓦,罗定4.23万千瓦,郁南0.88万千瓦),为信宜、罗定、郁南三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罗定江源远流长,虽然就其长度和流量而言无法与西江、北江和东江相比,但就其文化底蕴来说,却是自成一体的,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喜唱民歌、多神祭拜。到2003年底,仅是学者搜集到的泷水民歌就已有1万多首。罗定江曾是岭南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其相关流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也是古百粤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罗定江文化带。流域内留存的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如信宜思贺大坪村的瑶家坪瑶民制蓝工场遗址,贵子平民村鸭兜山瑶家石屋寨遗址,贵子平民炉堂下村牛洞炼铁炉遗址,贵子函关村公路旁的关塞函口所和平塘林垌村始建于清乾龙五十七年(1792)的石印庙;罗定有古人类活动遗迹和动物化石的金鸡饭甑山遗址,发掘出大量青铜器的太平南门垌、罗平背夫山战国墓,新榕河口对岸的制蓝工场遗址,分界金田炉下村、船步铁炉村、罗平营下村冶铁遗址,刻于唐圣历二年(699)、被称为“岭南第一唐刻”的龙龛岩摩崖石刻《龙龛道场铭并序》,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高47米的罗定文塔,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被称为“西江流域仅存的清代学宫完整建筑群”的罗定学宫和附城新乐村出土的战国铜鼓;围底河至船步流域出土有大量战国陶片。郁南南江口格木村水瓜口背山唐代陶窑群遗址,东坝鱼罗炮村明朝瑶族部落居住遗址,南江口车站背山腰有大量陶瓷器物的东汉土坑墓,河口佛子坝村出土的明代陶棺,东坝龙塘村出土的战国铜鼓,说明了秦汉以前,古越族人已经开始了对罗定江流域的开发,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土邦,使罗定江流域成为古代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造就并留存了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

罗定江流域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孕育出不少的风流人物。信宜境内有曾任明督标都骑尉、武德将军,晚年归故里兴建合水圩百余间店铺,被乡人尊称为“圩主”的杨国威;有大寮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广东拜上帝会主要首领,起义失败后宁死不屈、毅然投井自尽的凌十八;有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5军独立团少将团长、广东省第二专区保安副司令的梁若谷;有曾任国民党37军60师少将参谋长,在长沙第一次大会战后向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建议使用“天炉战法”、成功击溃日军对长沙的大规模进攻,为抗战立下大功的谢日旸;有在笫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的共产党员、信宜农民运动的先驱梁本荣。罗定境内有曾任六州刺史、被封为鄱阳县开国男的陈龙树;有撰写了被誉为“岭南第一唐刻”《龙龛道场铭并序》的唐朝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上柱国颖川郡开国公陈集原;有竖起反唐义旗,仅用半年时间便攻下两广40多座城池,在泷州城(今罗太盆地)称帝,建立大泷国的陈行范;有曾为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的谭寿海;有一起在清军水师营中供职,一同在查禁鸦片的海战中立功,先后晋升为水师提督,被罗镜人称之谓“一社三红顶”的吴绍麟、叶常春、潘庆;有名震中外的抗日名将蔡廷锴、陈章、谭启秀、区寿年、沈光汉、彭佐熙;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李芳春、谭其镜、唐木、唐公强、陈泗英、陈琼英;有与蔡廷锴一起被称为新中国“开国元勋”的林一元、谭冬菁;有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乙级第三名,获国家武术馆赠予刻有“我武维扬”4字的金字匾1面,一生授徒数千,享誉两广、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武林高手粱方伍;有代表罗定出席广东群英会,后出席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演唱罗定山歌的中国音乐协会会员,音协广东分会理事,罗定著名民歌手伍凤英;有历任兴宁机场政委、广州空军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空军空降兵15军政委、空军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委、济南空军政委的中将张汉平;有先后任广州相声艺术团团长、广东音乐曲艺团团长、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的著名粤语相声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南粤笑星”的黄俊英;有曾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遗传学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科技日语学会理事,先后培育了10多个水稻优良品种、培育出水稻双千粒穗、完成水稻三系配套,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杨明汉;有发明501胶水获国家专利而被誉为“粘合剂专家”,历任广东省科委主任,广东科学院院长,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卢钟鹤;有曾6次单骑摩托车或自驾汽车进行西部万里行,考察过西部12个省87%的县市,穿越西部所有的无人区和大沙漠,创下多项摩托车探险世界记录,被新闻界称为“中国记者走遍西部第一人”、“极限旅行家”,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的《贵阳日报》记者黄成德;有曾任美国华侨进出口商会会长、海外新文化运动总会主席、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国策顾问、美国共和党族裔党部共同主席暨亚裔总党部主席,被美国总统里根称为“最好的朋友”的美籍华人陈本昌。郁南境内有毕业于黄埔军校,后升至国民党13军少将军长的蔡剑民;有曾为清乾隆年间西宁武庠生,将父亲遗下的40亩书田用作奖学基金的傅定国;有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出任郁南县民众武力指挥部南部片指挥官和三罗抗日委员会委员兼连滩前进指挥所指挥官的谢桂生。特别令人引以为傲的是,流域内一个在地图上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山区小镇——罗镜镇,历代竟然孕育出了包括蔡廷锴等抗日名将在内的近20位将军,成为名符其实的“将军镇”。罗定江不仅是哺育了全流域144万儿女的母亲河,也是造就了全流域一大批威武将军的“将军江”。

罗定江及其支流是古代楚人南下以及此后中原汉人南迁岭南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原到南海乃至海南岛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更是岭南与楚地以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沟通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罗定江流域(包括其支流)全部在古罗定直隶州境内,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造就并留存有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因此,“罗定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地域文化概念,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民族特色和精神纽带。罗定江水系古粤族民俗文化特征,是界定古代罗定江文化地理范围,整合现代罗定江文化带的前提。罗定江流域是泛珠三角区域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研究、整合、开发以罗定江水系为代表的罗定江文化,实行罗定江及整个广南区域与泛珠三角经济文化的跨境合作,对促进信宜、罗定、郁南三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