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中统元年(1260年),王恽得到姚枢的推荐,被擢升为中书省详定官。中统二年(1262年),被授予中书省左司都事。七月进入翰林院任事。不久受李璮、王文统案牵连而革职。至元五年(1268年),被起用为御史台首位监察御史。之后历官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翰林待制、朝列大夫、河南河北道按察使、燕南河北道副使、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拒绝卢世荣的征召,以疾回归乡里,授课编书。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受董文用举荐,出任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次年便请归。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以老臣的身份受征召进京。随后被授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中奉大夫。大德五年(1301年),致仕归家。大德八年(1304年),病薨于汲县,终年七十八岁,谥文定。

王恽是金、元之际著名的诗文大家和元世祖时期的重要文臣,在金末元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其诗文影响遍及整个元代。一生仕宦,是元世祖、裕宗和成宗三代谏臣。其书法遒婉。著有《秋涧先生全集》。

中文名

王恽

别名

秋涧先生

性别

出生日期

1227

去世日期

1304-07-23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卫州路 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

所处时代

元朝

文集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100卷

主要成就

学者、诗人、政治家

代表作品

赞颂题名碑

职业

学者

字号

号秋涧

秋涧、秋涧老人、秋涧翁、秋涧退叟、秋涧野老、洄溪主人、共溪云隐、靖共堂主人、殷溪

仲谋

人物生平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王恽诗《平湖乐》

他直言敢谏,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立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中央级官员刘某,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宫粮四十多万石。王恽大胆地予以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终饱私囊的罪恶加以上书。刘某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

主要影响

政治

王恽仕宦四十余年,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史称恽有才干,操履端方,担任过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两朝谏臣。恽半生自入仕以后,多枳任地方副职,且多数时间赋闲在家,但他在职期间,一直积极用世,弹精竭虑,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 直言敢谏

王恽知无不言,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都水刘晸交结权势,受到重用,损失官粮四十余万石,王恽进行弹劾,揭发其营私谋利的罪恶,权贵们恐惧不安。王恽揭发刘晸:监修太庙,因功特蒙升官赐赏,但仅过几年,太庙的梁柱就腐朽毁坏了。这是对祖宗的不敬,应依法论罪。刘晸忧愤而死。王恽任监察御史期满,陈天佑、雷膺都奏请朝廷挽留。

王恽于至元五年至八年(1268—1271年)担任监察御史,从至元十五年(1278年)起,先后任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副使等职务,在职期间,不畏权贵,秉公直言,多次弹劾官员不法行为。参佐职在振一路之纪纲,辨大小之重务,事关重大,当选识大体,有议论,通案牍、临事不疑,刚正有断之人,大兴府徇私选官,擅自将报过司吏韩仲礼拟作首领官,就受到了监察御史王恽的弹劾。对于那些横暴民间、祸害百姓的县官,如求娶娼妇者、非礼殴击公使者、酗酒狂为,连结朋比者、挟弓放弹损伤人目者、取要鸡酒……以悦口腹等劣迹斑斑者,王恽认为不能姑息养奸,亦多次上书弹劾。

他常说治国之本在于得人材,建议朝廷:“福建所辖郡县五十余,连山濒海,实为边境重地,但自平定该地区以来,由于官吏的贪残,致使民情不安,往往聚集为寇,一些无知之民也响应附和,以至剽掠村落,加上官兵镇压时又蹂躏百姓更加厉害,违背朝廷一视同仁之意。今虽将各处守令不能一一加以选择,但行省的官僚如平章、左丞这些尚空缺官员,应选派素有重望,才干足以安抚百姓,武略足以抵御外侮者,使之镇守边防,也许福建地方可望治理好。”当时行省镇压钟明亮反叛无功,王恽再条陈其利害说“:福建归附之民户几百万,而黄华一变,十去四五。今强贼猖獗,又加上黄华之变,非同寻常。况该地有溪山之险,东击则西走,出没难测,招之则不降,攻之又不克。宜挑选精兵,严申号令,专委重臣统领,用计征讨,使彼势穷力竭,或可能取胜。”

王恽的谏政,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政见恳切、政风凌厉

王恽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左丞姚枢任东平宣抚使时,荐举他为评议官。当时元朝政府初建,令各路推荐一名善于管理财政的官吏,王恽被推荐至京师。王恽到京后上书评议当时政治,因而与渤海周正并提升为中书省评定官。中统二年转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又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王恽善于管理财政,识别和任用人材,评议典礼,研考制度,同僚无不佩服。

至元五年(1268年),元世祖建立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因行贿官府,缓狱了决,株连三百多人受冤,长达五年不能结案。皇帝派王恽前往亲审此案,经过访查、审讯,释放了全部受冤遭株连的平民百姓。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王恽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平静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建造营房,让戍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先后罢黜官吏贪污不法者四十余人,察系囚之冤滞者,决而遣之;并在福建沿海创建营屋给戍兵居住,改变此前官兵寓于民家的陋习,并提出大作水军的建议。当时福建下辖五十多个郡县,山多海深,地形复杂,故山寇往往吓聚,愚民因而蚁附,剽掠村落,官兵致讨,复蹂践之甚,形势严峻,王恽上书朝廷,请求选拔清望素著、简在帝心、文足以抚绥黎庶、武足以折冲外侮者赴任,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体察民情

王恽作为深受忽必烈信任的监察御史,经常到各地体察民情。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今北京)以后,有一高官宴请百官,请他赴宴。入席后,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控制为民请命的感情,写了长篇免租谣,希词恳情切,皇上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王恽还经常考察官员政绩,并上文提出对政事的意见,以期能够及时将政局现状反映到执政者那里,为皁帝分忧解难。如元初官僚机构的庞大,也给政府财政收支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支付官僚的俸禄,元廷开始向百姓征收俸钞,中统元年,然丝料包银之外,又有俸钞之科。从赋税中支付官俸,今后乞请将随路百姓纳到俸钱行收,专以按月支付,庶几官吏円得养廉,易于责办。这意味着地方官的俸禄须由随路百姓负担,凡包银民户,每四两外增纳一两,引起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王恽曾撰《论削去科帖俸名》,说:今者名之科帖,曰此官之俸也,是民自以禄食糜给,非出国家公养大恩也,令削去。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时常忧国忧民,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即《承华事略》二十篇,计为: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知贤、审官。裕宗真金非常赏识他的这种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薨,他的儿子成宗铁穆耳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文学

王恽诗作存世极多,各类诗体均有涉及,崇尚气骨风神,推崇唐诗气象,主张温醇典雅、平淡而又涵蓄,雍容而不迫切,实是元代“举世宗唐”诗风之先行者。其诗作以七绝为主,存世有二十一卷之多,为元诗之最。王恽又注重纪録社会现实,有刻意模仿杜诗痕迹,唐人风采时有闪现。其七言律诗成就较大,诸种近体诗受元好问影响,古诗师法韩愈,其中反映现实作品可称佳作。其词学观念与诗文大略相同,提倡中和醇正,继承苏、辛、元风采气骨,又不乏清新自然。上承两宋金源,下开元代文士词风,可谓引领一时风气。王恽论文,主张自得有用为主,为文朴实刚健、中和沉稳,不作艰深含混之语,其文得苏轼之才气,又有欧阳修平淡之美,受元好问影响很深。王恽在为实用文章之主张下,碑志、事状、序记、札记、题跋记述广泛,对文章之技巧也较为重视,作传记不拘泥于固定格式,文中既有史家之笔法,又有小说家之风致,其碑文深得中和之旨,行文生动有趣,而又有神采。

轶事典故

  • 远见识人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春,召为左司郎。当时右丞卢世荣大肆搜括民财而被朝廷重用,因此,虽多次催王恽赴任,他始终不应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卢世荣本无能之辈,而担此理财重任,不过是剥削民众以肥己而已,像这样的人没听说能保持名节的,离他远的人还怕受其不好的影响,同他一块共事又怎能避免!”卢世荣终于身败名裂,众人都佩服王恂的卓识远见。

历史评价

王公孺:先考文定公人品高古,才气英迈,勤学好问,敏于制作。下笔便欲追配古人,腾芳百代,务去陈言,辝必巳出,以自得有用为主。精粹醇正,非他人所可拟。自其弱冠,巳尝请教于紫阳、遗山、鹿庵、神川诸名公,爱其不凢,提诲指授,所得为多。及壮,周旋于徒单侍讲、曹南湖、高吏部、郝陵川、王西溪、胡紫山之间,天资既异。师问讲习者,又至继之,以勤苦不辍,致博学能文之誉,闻于逺近。其后五任风宪,三入翰林,遇事论列,随时记载,未尝一日停笔。平生底緼,虽略施设。然素抱经纶,心存致泽桑榆,景迫有志,未遂一留意于文字间。义理辝语,愈通贯精熟矣。故学者以正传,名家推尊之。(《秋涧集·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后序》)

王庭筠:文章与时高,下陋乎宋而追乎唐。人材随世污,隆尊其官而羙其谥。佥谓贲戋之信度大兹,涣号以杨庭故,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王恽,团学修能,雄文逸气。五持宪节,诛锄吏弊,而翼植民彛,三入词林,敷皇猷而表章帝典,进承华之昭鉴,恢储圣之良规。劝其遗书,盖抱经纶之志。询夫成绩,岂徒黼黻之才。

李谦: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秋涧王公长予六年,今平头七十,神明不襄,事理至精。熟下笔作文,不减平昔,至其论古今,利害援引,据理有条不紊。每宾友期集,未尝后约而至,歩轻便不事,杖䇿行且曵之,而铿然作声。院属闻之,知为公矣。其以学问丗其家,晚景㤗然,顺适所欲,寿祉方隆,未有涯也。(《寿七十诗卷序》)

阎复:七十人生福寿隆,耆英才入书图中。静吟秋涧云泉绿,安步花砖晓日红。玉树芝兰方秀发,词源笔力愈清雄。鹿巷慎独传芳狐,会见遐龄继两公。(《王秋涧七十大寿》)

张养浩:束发耽经晚益勤,平生精力尽斯文。先朝十老今余几,当代三王独数君。李贺屡烦韩愈驾,羊昙空阻谢安坟。玉堂寥索人何在,落日淇川满白云。(《挽王恽》)

王构:①文衡始字文康公,敬斋(姚枢)鹿庵(王磐)声望隆。共城三王稍后出,秋涧早直蓬莱宫。升华屡赴延英召,下笔咸推言语妙。边臣谕相臣奖麻,百粤三韩同答诏。乌台初立公选抡,辍之持宪材益伸。宗佑不严考工罪,忠言亹亹逹枫宸。绣衣山东又河北,民不偷浮吏奸戢。累笺进上青宫图,玉裕渊冲垂典则。出处平生唯自足,使节何堪上闽蜀。搜穷学海思遒赡,练多世事机圆熟。天朝养贤恩礼殊,中统而后元贞初。东门赐金开祖幄,西园束帛随征书。重来地尊年未老,积行弸中外敷藻。钩深辑略手编研,谨而月之仍细考。共山不烦频勒移,耆英今日非公谁。九十司徒昔尝有,康强七十归岂宜。晚生幸际扶摇便,前軰风流亲接见。中州元气三数公,介寿同飨公堂燕。  ②恽之著述不泛不杂,有补世教,其意之远,立之妙,自成一家,可俪于前修,可则于后世。王秉舞称其语性理则以周邵程朱为宗,论文章则以韩柳欧苏为法。才思泉涌,下笔辄数千,星回汉翻,韶鸣风跃,千变万状,可骇可愕,文中巨擘也。

李翰(明代河南副使):秋涧先生名著于元,生长于汲。先生之文行不于故址而表章之,无以风动乡之大夫士民,以兹乡英贤高行兴起,其士夫趋向之正,非直以其文词藻赡纯粹之取也。(引自《王秋涧先生文集序》)

车玺(明代弘治年间河南按察司副使):在省院则有纶黼黻之才,任䑓则有弹撃平反之誉。其散见于奏札、诗文,各极其忠荩体裁之工。史称其有材干操,履端方,好学,善属文,真实录也。斯人也,岂徒为一乡一邑之模范而巳邪?(《王秋涧先生文集序》)

王秉彛:翰林文定王公卫之名儒秋涧其号也,从游遗山鹿庵紫阳神川四先生之门,讲贯渐磨,深造阃域。语性理则以周邵程朱为宗,论文章则以韩桞欧苏为法。才思泉涌,下笔辄数千言。星回汉翻,韶鸣鳯跃。千变万状,可骇可愕,文中巨擘也。学古入官历清要。内而金马玉堂,外而豸冠绣斧,所至有令誉。虽公务填咽,手不释卷,耽书嗜古,天性然也。(《秋涧集·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后序》)

纪昀等:文章自谓学于元好问,故其波澜意度,皆不失前人矩矱。诗篇笔力坚浑,亦能嗣响遗山。史称恽有材干,集中闗系,政治诸作,尤为疏达详明,了如指掌。

主要作品

著述

王恽受刘祁、元好问等人影响,“平生著述,光明正大,关系政教,尝蒙乙览,致有弘毅。”即使是在闲居退隐期间,他仍“円以书史振励志,因睹古人临大节,处大事,征伐号令,涣汗云为之际,含章时发,以之功业成而声名白者,良窃慨慕焉。”

  • 传世著作

《秋涧先生大全集》一百卷(又名《秋涧先生大全文集》、《王文定公秋涧集》,简称《秋涧集》)。由王恽长于王公孺收集其生前著作汇编而成,前七十七卷为诗文杂著,包括诗、词、歌、赋、疏、议、碑铭、墓志、记、序、跋、行状、辨、说、祭文等,多记金末元初之事;后二十卷为恽之专著,包括《承华事略》与《元贞守成事鉴》二卷、《中堂事记》三卷、《乌台笔补》十卷、《玉堂嘉话》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著录,又见于明朝冯从吾《元儒考略》一卷,四部丛刊本集部另有附录一卷。

《秋涧乐府》四卷。又名《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乐府》,辑自百卷本《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四库总目》收录。包括水调歌头、木兰花慢、感皇恩、鹧鸪弓、太常引、浣溪纱、西江月、鹊桥仙、点锋唇等四十余种曲牌名,内容丰富,词风近似苏、辛,清丽雅正,平易畅达,早年词作因社会动荡而多发人事沧桑之慨,晚年作品因元朝一统而趋平和清淡,多应酬之作。又有吴昌绶辑、陶湘续辑《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本,清末民初朱祖谋辑录《疆村丛书》本附有校记一卷。

《书画目录》一卷。元代书画目录作品,又称《元破临安所得故宋书画目》,专记元代宫廷接收亡宋所藏之唐至宋珍贵书画,辑自《玉堂嘉话》。先书法后名画,按朝代先后顺序记录在案,所记有详有略,除作者、作品名称外,个别作品还附有作者小传、作品内容、艺术特点、题跋、用印、装裱等,以南宋宫廷著录为详,蕴涵了王恽个人书画见地。清人孙承泽撰《研山斋珍赏历代名贤墨迹》(南图)有收录。

《玉堂嘉话佚文》一卷。清王仁俊辑,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经籍佚文》。

《王恽诗》。《补辽金元艺文志》著录,未见传本,王恽诗俱载于《秋涧大全集》。

《古今画记》。《千顷堂书目》卷十五类书目著录,又见于《古今汇说》卷十八。该书与《古今书记》同见著录,而厘为二书,且书名称古今,则所记书画当及元代作品,与《元人破临安所得故宋书画》有异,故另列,以俟参考。

《古今书记》。《千顷堂书目》卷十五类书目著录,又与《古今己》同见于《古今汇说》卷十八。

《秋涧杂记》。清朝黄虞稷撰,高震川、韩振刚编《千顷堂书目索引》著录。

《王秋涧诗文》。见于清抄本《钦训堂秘笈》。

《王秋涧先生题跋》。见于清抄本《钦训堂秘笈》。

《彭蠡小龙记》一卷。《五朝小说大观宋人百家小说偏录家》收录。一说实为沈括撰,见《梦溪笔谈》卷二十(胡道静校本第三四五条),又见宋朝高承所撰《事物纪原》卷七《笔谈》。

  • 参与编著

《世祖实录》二百一十卷。另附《事目》五十四卷,《圣训》六卷。至元三十一年六月,以姚燧为总裁主持编修,王恽、赵孟頫、张九思、孛术鲁挪、李之绍、马绍、李谦、张升、董文用、王构等参与纂修,采摭于时政之编,参取于起居之注,于大德八年二月完成。己佚。

诗文

王恽为元初名臣,学识广博,也是元初台阁文人中最值得重视的人物之。其传世著作《秋涧集》百分之七十是杂著诗文,统称为《秋涧集·诗文》,包括诗、词、歌、赋以及其他文体,多为抒发感情之作,也兼记金末元初事,一定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秋涧集》前七十七卷收录王恽杂著文稿,其中词作四卷,诗歌三十三卷,包括五言古诗、诗、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 言绝句;其余四十卷是颂、赋、书、记、序、辩说、杂著、说、行状、传、碑铭、碣、文、祭文、箴、疏、题跋等共十八种文体。

王恽作品摘选目录
分类名目
文赋记体类《洄溪记》《醉经堂记》《杨氏塑马记》《殷比干庙肇祀记》《平阳新星丸漏记》《天井关夫子庙记》《万寿宫方丈记》《种柳记社坛记》《殷太师庙建外门记》《游玉泉山记》《登鹤雀楼记》《游林落山记》《传国玉玺记》《博望侯庙记》《柏卿新建文庙记》《荣大师寿堂记》《汉大司马霍将军祠堂记》《宛平县建集仙观记》《威卫府整暇堂记》《建伊洛五贤祠记》《紫山胡公祠堂记》《胙城县庙学记》《汴梁路城隍庙记》《唐中书令赠尚书右仆射马公祠堂记》《真常观记》《青岩山道院记》《御史箴后记》《熙春阁遗制记》《征梦记》《清跸殿记》《移忠堂记》《林氏酴醾记》《抉疏轩记》《宜逺楼记》《游华不注山记》《重修録事司厅壁记》《春露堂记》《均干堂记》《祥露记》《游东山记》《透月岩记》
诗歌《题玉石莲花洞道院壁》《御骠出厩图题吕充隠和陶诗》《柏亭叹九门道中》《舂榆叹折齿吟》《舒辟剑》《飞豹行》《金马门行》《南风谣》《长剑行》《涌金亭》《听讲吕刑诸篇谢人赠砚》《挽漕篇元日示孙阿鞬》《赠仲温教授泛漳篇》《秦川行》《条侯祠泥阻大小西门道中》《出香竒石洗砚示孙阿鞬》《野河渡菊叹》《送韩茂卿北上》《春夜宴史左丞宅》《读韩子有感董大夫庙》《送韩云卿赴䑓》《谒武惠鲁公林墓《桑虫叹灵光塔》《相从行》《送李中北还》《赠周曲山》《梦入闽清府》《谒光武庙》《寿徒单颙轩》

人际关系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
家世远祖金天会间积劳至杞县尉。 
高祖王仲英为郡吏,官至河平军节度府都目官,年三十八得暴疾而卒。 
曾祖王经不仕,隐居读书,乡党化其德。谥文元先生。 
曾祖妣吕氏新中临清关宋汲郡公吕氏之裔。 
祖父王宇官至金朝敦武校尉。赠集贤侍读学士、大中大夫,追封太原郡侯。 
展开表格

后世纪念

  • 墓地

王恽墓在卫州路汲县河西乡(今河南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距县城十华里。墓地前沿有神道,两旁为石刻仪仗,对称排列。

史料索引

  • 《新元史·列传第八十五·王恽传》 
  • 《元史·列传第五十四·王恽传》 
  • 《河南通志》

史料记载

王恽,字仲谋,卫州汲县人。曾祖经。祖宇,仕金,官敦武校尉。父天铎,金正大初,以律学中首选,仕至户部主事。恽有材干,操履端方,好学善属文,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史天泽将兵攻宋,过卫,一见接以宾礼。中统元年,左丞姚枢宣抚东平,辟为详议官。时省部初建,令诸路各上儒吏之能理财者一人,恽以选至京师,上书论时政,与渤海周正并擢为中书省详定官。二年春,转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寻兼中书省左右司都事。治钱谷,擢材能,议典礼,考制度,咸究所长,同僚服之。

至元五年,建御史台,首拜监察御史,知无不言,论列凡百五十余章。时都水刘晸交结权势,任用颇专,陷没官粮四十余万石,恽劾之,暴其奸利,权贵侧目。又言:“晸监修太庙毕功,特转官锡赏,今才数年,梁柱摧朽,事涉不敬,宜论如法。”晸竟以忧卒。秩满,陈天祐、雷膺交荐于朝。九年,授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初,绛之太平县民有陈氏者杀其兄,行赂缓狱,蔓引逮系者三百余人,至五年不决。朝廷委恽鞫之,一讯即得其实,乃尽出所逮系者。时绛久旱,一夕大雨。十三年,奉命试儒人于河南。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寻改置诸道制下,迁燕南河北道,按部诸郡,赃吏多所罢黜。十八年,拜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不赴。

裕宗在东宫,恽进《承华事略》,其目曰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知贤、审官,凡二十篇。裕宗览之,至汉成帝不绝驰道,唐肃宗改服绛纱为朱明服,心甚喜,曰:“我若遇是礼,亦当如是。”又至邢峙止齐太子食邪蒿,顾侍臣曰:“一菜之名,遽能邪人耶?”詹事丞张九思从旁对曰:“正臣防微,理固当然。”太子善其说,赐酒慰喻之。令诸皇孙传观,称其书弘益居多。

十九年春,改山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在官一年,以疾还卫。二十二年春,以左司郎中召。时右丞卢世荣以聚敛进用,屡趣之不赴。或问其故,恽曰:“力小任大,剥众利己,未闻能全者。远之尚恐见浼,况可近乎!”既而果败,众服其识。二十六年,授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黜官吏贪污不法者凡数十人;察系囚之冤滞者,决而遣之;戒戍兵无得寓民家,而创营屋以居之。每谓为治之本在于得人,乃进言于朝曰:“福建所辖郡县五十余,连山距海,实为边徼重地。而民情轻诡,由平定以来官吏贪残,故山寇往往啸聚,愚民因而蚁附,剽掠村落,官兵致讨,复蹂践之甚,非朝廷一视同仁之意也。今虽不能一一择任守令,而行省官僚如平章、左丞尚缺,宜特选清望素著、简在帝心、文足以抚绥黎庶、武足以折冲外侮者,使镇静之,庶几治安可期矣。”时行省讨剧贼钟明亮无功,恽复条陈列利害曰:“福建归附之民户几百万,黄华一变,十去四五。今剧贼猖獗,又酷于华,其可以寻常草窃视之?况其地有溪山之险,东击西走,出没难测,招之不降,攻之不克,宜选精兵,申明号令,专命重臣节制,以计讨之,使彼势穷力竭,庶可取也。”

二十八年,召至京师。二十九年春,见帝于柳林行宫,遂上万言书,极陈时政。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成宗即位,献《守成书鉴》一十五篇,所论悉本诸经旨。元贞元年,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因集《圣训》六卷上之。大德元年,进中奉大夫。二年,赐钞万贯。乞致仕,不许。五年,再上章求退,遂授其子公孺为卫州推官,以便养,仍官其孙笴秘书郎。大德八年六月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其著述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并杂著诗文,合为一百卷。(《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其他作品

《赞颂题名碑》

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鸟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双调]沉醉东风

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

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钓加加的谈今论古。

[

越调

]平湖乐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小令

正宫

】双鸳鸯·柳圈辞

暖烟飘,绿杨桥,旋结柔圈折细条。都把发春闲

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

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祓不祥随

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

问春工,二分空,流水桃花飏晓风。欲送春愁何

处去?一环清影到湘东。

步春溪,喜追陪,相与临流酹一杯。说似碧茵罗

袜客,远将愁去莫徘徊。

秉兰芳,俯银塘,迎致新祥祓旧殃。不似汉皋空

解佩,归时襟袖有余香。

醉留连,赏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说与琵琶红

袖客,好将新事曲中传。

正宫

双鸳鸯·乐府

合欢

读《开元遗事》去取唐人诗而为之。一名[百衲锦],因观任南麓所画《华清宫图》而作。

驿尘红,荔枝风,吹断繁华一梦空。玉辇不来宫

殿闭,青山依旧御墙中。

乱横戈,奈君何,扈从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消红

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岁东巡,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不忆李暮偷

曲去,酒楼吹笛有新声。

雨霖铃,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记上皇和

泪听,月明南内更无人。

忆开元,掌中仙,入侍深宫二十年。长记承天门

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锦城头,锦江流,回望长安帝尽愁。那更血魂来

梦里,杜鹃声在散花楼。

驿坡前,掩婵娟,惨乱旌旗指望贤。无复一生私

语事,柘黄袍袖泪潜然。九龙池,百花时,乐按[梁州]爱急吹。

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惊笑勃你儿。信音沉,泪沾襟,秋雨

铃声阁道深。人到愁来无会处,不关情处也伤心!

正宫

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

邻曲子严伯昌尝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曰[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余效颦,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昔汉儒家畜声妓,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其词曰: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曲山亦作《言怀》一词,遂继韵戏赠休官鼓泽居闲久,纵清苦爱吾子能守。幸年来所事消磨,只有苦吟甘酒。平生学道在初心,富贵浮云何有?恐此身未许投闲,又待看凤麟飞走。

仙吕

后庭花·晚眺临武堂

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木兰舟,彼汾一曲,春风佳可游。

乙亥三月七日宴

湖上赋

春风吹水涨平湖,翠拥秋千柱。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鳌头游赏,浣花风物,好个暮春初。山阴修禊说兰亭,似觉平湖胜。春服初成靓妆莹,玉双瓶,兴来径入无何境。使君高宴,年年此日,歌舞乐升平。柳边飞盖簇晴烟,人在平湖宴。碧潋瑶翻映歌扇,绮罗筵,人生几度春风面。江山画里,一时人物,斜日重留连。

尧庙秋社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

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寿

李夫人

六首

眼明欣见太平人,环佩婴香润。洞里瑶华自高韵,

八千春,袅烟已报长生信。一杯更买,麻姑苍海,安坐看扬尘。

谢林高韵本萧然,百岁春风面。白发儿孙羡康健,

诰鸾鲜,彩云扶下长生殿。乡闾盛说,一家荣养,初不羡鱼轩。

南枝消息小春初,香满闲庭户。见说仙家旧风度,

寿星图,瑞光浮动云衢婺。绣筵开处,散花传琖,彩袖不曾扶。

小园不惜买花钱,妆点蟠桃宴,传语风光莫流转,

百来年,人生几度春风面?细思谁似,君家阿妈,康健地行仙。

牙牙长忆点妆红,曾得含饴弄。此日筵前一杯捧,

白头翁,紫箫吹断繁华梦。百年留在,故都琼树,依旧动春风。慈亲康健说谁家,李氏人难亚。锵凤筵中

见多暇,醉簪花,肩舆胜似宫门画。从今看取,君家余庆,门户烂生华。

寿府僚

锦貂千骑朔方豪,瀚海渊波浩。画戟清香看倾倒,醉仙桃,秋光虽晚人难老。烟花紫禁,玉鱼金带,新宠照朝袍。

辛卯九月二十五日夜,解衣欲睡,适有饮兴,顾樽湛余醁,灯缀玉虫而乐之。然酒味颇酷,乃以少蜜渍之。浮大白者再,觉胸中浩浩,殊酣适也。仍以乐府[绛桃春]歌之少年鲸吸酒如川,甘苦从人劝。老大含饴最深恋,要中边,一甜掩尽黄柑酽。更怜中有,百花风味,一笑为君妍。笑分花露出妆奁,香软金杯潋。满着华池润吾咽,展眉尖,坡仙酿法真堪羡。却怜蜜课,蜂儿官府,辛苦为谁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