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雪(Wet snow),是指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的一种天气现象。

中文名

湿雪

外文名

wetsnow

定义

包含大量液态水的雪

所属学科

大气科学

季节

早春或冬季

类型

基本介绍

如果水完全充满了雪中的空隙,则归类于极湿雪。

所属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二级学科)

每当隆冬季节降雪的时候,人们经常看到落在院子里、屋顶上的雪,非常散落,稍有风就会被吹走,掉在衣服和帽子上的雪花,也是一抖搂即落下。

这种雪没有黏性,落在屋顶和衣服上不留湿痕,因为它们全是由“冰”构成的,里面没有水,所以是“干”的。天气越冷,雪花越小,这种现象也就越明显。而在春末冬初之际的降雪,有时就不容易被风吹走,有黏性,在地面和衣服上都留有湿痕,这种雪里面含有水滴,是“湿”的,通常又叫它“雨夹雪”。

形成原理

湿雪

就是由于降雪时的空气温度所决定的。雪花是由冰晶构成的,只有空气温度在0℃以下的时候,冰晶才不会融化。

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它最有利于云体内冰晶的增长。当混合云团中的冰晶达到饱和时,而对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更多的过冷却水滴被“吸附”在冰晶上,冰晶逐渐增长。在混合云里过冷却水很不稳定,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时就会沾附在冰晶表面。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降落到地面便是雪花。

在早春或初冬,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且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1]

干雪与湿雪

降雪有干、湿之分,雪花是由冰晶构成的,只有空气温度在0℃以下的时候,冰晶才不会融化。有的雪花在降落的途中,气层的温度始终在0℃以下,这就使得它们能够以雪花的姿态,降落到地面而成为“干雪”;当气层的温度高于0℃时,它们就不得不变换雪花的姿态,融为水滴而降落,这就是雨;也有的时候,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但在接近地面时,却遇到一层不很厚的稍高于0℃的气层,雪花落入后还未来得及全部融化便落到地面了。于是就成为半融状态的“湿雪”了;而若高空的温度较高,降下来的是雨滴,但在近地层气温又低于0℃时,落下来的则是冻雨,这种冻雨在地面上结成的冰粒便是“雨凇”了。干雪顾名思义就是干燥的雪,我国西北的鹅毛大雪就是干雪。干雪含水少,容易形成积雪。而像我国江南一带下的雪一般都是湿雪,就是那种在空中看着是雪花,一落到地上就化掉的那种,很难成为积雪。至于形成的原因,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温度低,水珠都结成冰晶了。湿度低,雪在空中还未落下时就不会沾到空中的水气而成为湿雪。

特点

冻结的雪片,在降落过程中,通过一段温暖层后,雪片趋于潮湿、融化,然后冻结在物体上,冰体呈白色堆积状,比重和附着力均偏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