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开族又称阿拉干族,是聚居在西部若开沿海地区的一个民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人口190万,属何种语支至今仍有争议。

中文名

若开族

别名

阿拉干族

语言

汉藏语系

人口

190万

所属地区

西部若开沿海地区

简介

若开族是缅甸的第四大民族,占缅甸总人口的5%,主要分布在若开邦境内,共有5个支系:若开、仰别、曼昂、昌达、丹兑。这5大支系分别分布于实兑地区、仰别岛、曼昂岛、加拉丹河流域、丹兑地区。各支系均有自己的土语,相互之间可以通话。若开邦境内还有一些讲孟加拉语,信仰佛教,风俗习惯类似于若开族的民族,他们是德人、岱乃人、缪人、缅玛基人。缅甸政府认为他们与若开族同源,是若开族的支系民族。若开族没有单独的语言,他们使用的是缅语的一种方言(若开方言)。

若开族人口为232万(1997年),占缅甸总人口的5%。主要居住 在缅甸西部沿海的狭长地带。若开族共有7个分支,即若开(Yakhain)、克曼(Kaman)、卡密(Khamwi)、岱奈(Dainnet)、玛尔玛基(Malamargyi)、谬(Myo)和德(Thet)。

若开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捕鱼业、制盐业、畜牧业、纺织业、手工业等也比 较发达。农作物有稻谷、玉米、芝麻、花生和豆类。此外,还种植辣椒、大蒜、洋葱、咖啡、香蕉、芒果、柠檬和烟草等。

若开族由于地理位置与印度接近,其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若开族最有名的传统佳节是 一年一度的划船节。每年4、5月间,正是若开人的秋收时节。若开人在此时举行划船节 也有庆贺丰收之意。若开人的划船节前后历时3天,非常热闹。

若开族与缅族在缅甸独立以后产生了矛盾,若开族不满缅甸政府对自己的管理,要求 自治愿望强烈。1973年,缅甸联邦政府终于同意若开邦变为若开族自治邦。

形成发展

若开人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人体特征与缅族相近。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现代若开人应是古若开人与缅族融合后形成的。古若开人是雅利安人与黄种人的后裔,他们于公元前20世纪从印度东北地区迁入若开境内,文化上带有雅利安文化特征。古若开人曾依照雅利安人的制度文化模式在若开境内建立过多个古代王朝。9世纪,随着古缅人在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发展壮大,少数缅人开始从安敏巫、洞峡--卑谬通道越过若开山脉进入若开境内。

葡萄牙人在马六甲忙于自卫之际,卢济塔尼亚(Lusitanian)传教士和冒险家则设法在缅甸海岸附近的阿拉干(Arakan)与勃固建立据点。自从1404年独立以降,阿拉干在16世纪和17世纪卷入与印度莫卧儿王朝争夺孟加拉湾(Bayof Bengal)上游的控制权之中。1459年,阿拉干占有吉大港(Chittagong),这是阿拉干人袭击驶往恒河三角洲(Ganges delta)船只的中心。16世纪,数百名葡萄牙海盗凭借在阿拉干活动,拥护阿拉干、抗击勃固的战争,以及海盗式地突袭孟加拉的贸易,发展了他们自身的利益。1 557年以来,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传教上已经在勃国开展工作;1560年前后,葡萄牙人先是获准在沙廉(Syriam),接着是在勃固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建城堡。1599年至1600年,在葡萄牙雇佣兵的助战下,阿拉干国王明耶娑只(Minyazagyi,1592 1612年在位)击败了东吁人(Toungoos),焚烧勃圃首都,使该城人口锐减。此后,传教士涌进孟加拉或阿拉干。H利1600年前后,许多耶稣会士即与葡萄牙海盗一同在缅甸建立基督教殖民地,这些耶稣会士的数量之多在孟加拉或勃固从未有过。

1600年年底,耶稣会印度巡阅使尼古拉斯·皮门塔(Nicholas Pimenta)从果阿寄了一批书简到罗马,这些书简由其教省的耶稣会士们传至他的总部,他们在孟加拉湾地区工作。其中3封转自两位神父,他们是1598年离开果阿赴孟加拉的四名神父中的两位。1599年,弗朗西斯科-费尔南德斯(FranciscoFernandez,约1547—1602年)派人从吉大港南部的第安加(Dianga)禀报皮门塔。大约一年后,他又从马达班(Martaban)向皮门塔发送报告。另一份来自墨西拿(Messina)人安德里亚·博韦斯(Andr6a Boves,1569—1634年),他的报告于1600年3月28日写自勃固沙廉。1602年,这些长信首次在罗马发表,收录它们的书简集名为《神父尼古拉斯·皮门塔访问印度各省书简全本》(Copiad’una del户Nicolo Pimenta…)w,此卷的意大利语和拉丁语译本很快再版。[481最后两封书简的摘录后来被译为英语,1625年载于《珀切斯游记大全》(Purchas所s Pilgrimes)。H 9。在寄自第安加的书札里,费尔南德斯禀告阿拉干的统治者,他已致函要求派遣传教士到阿拉干。在另一封信中,这位耶稣会士特别提到马达班曾经是个大国,但“如今因闪米特人的战争而荒凉,这些战争的破坏性不亚于勃固战争带来的灾害”。马达班国王只在两三座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市称雄,其20万“居民则隐藏在群峰丛林之中”。除了每年生产三季水稻之外,这片沃土还能出产足够的“柏油和木料,每年可以造20艘最大的船”。在勃固首屈一指的港口——沙廉,寺庙和建筑变为废墟,尸首遍布大地江河,“其状惨令人忉怛”。

在其他寄往欧洲的信函中,耶稣会士称阿拉干或“马格人的王国,(kingdoms ofthe Mogos[Mughs])是孟加拉(Bengala)所有国家中最强盛的。吉大港有位驻扎官和一座要塞,于此,葡萄牙人享有极大的服务优惠,事实上控制了港口。摧毁勃固之后,明耶娑只国王奏捷归来,带着丰厚的战利品与勃固珍贵的白象回到他的都城,其都亦称阿拉干(或妙乌[Mrauk.U])。这座首都的人多于里斯本人,两名耶稣会士和一位葡萄牙绅士奉迎获胜的统治者。侍卫长陪同这些欧洲人登上泊于莱姆罗河(Lemro River)的皇家游艇。盘问耶稣会士的信仰之后,国王结束了会晤,使他们确信自己会欣然接纳耶稣会士留存吉人港和阿拉干,并将支付后者生活费和薪俸。旋即,在葡萄牙雇佣兵和一名耶稣会士的陪驾F,这位阿拉干国王决定重返勃固,收集早先错过的所有战利品。这次随行的耶稣会士安德里亚·博韦斯观察了下缅甸所罹蹂躏,断定此地已成为“丛林之国”,无法维持一个传教区。受暴虐、内战和外来侵略之害,“无以计数的勃固居民,还有阿瓦(Ava)、卑谬(Prome)、马达班、毛淡棉(Moulmein)以及其他邻国的居住者都被杀戮,整个地区阒无一人”。

蒲甘王朝建立后,1784年,阿奴律陀王征服了若开,缅人大量涌入,加上佛教在若开地区影响日盛,缅人与古若开人的融合加快。1785年缅王孟云臣服若开,半数居民(其中一大部分为伊斯兰教徒)逃到了孟加拉的吉大港地区,使得若开地区的佛教徒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文化习俗上更加趋同于缅族,从而完成了从古若开人到现代若开入的历史转变,成为一支完全缅化了的民族。

语言文字

若开方言有5种次方言,语法上若开方言与标准缅语基本相同,仅在发音和用词上稍有差别。若开族使用的文字为标准缅文。

服饰

若开族

若开族缅化程度较深,其服饰与缅族基本相同。男子服装主要有岗包、立领衬衣、对襟上衣或大襟上衣、若开纱笼、拖鞋。女子服装有大襟上衣或对襟上衣、女式纱笼、拖鞋。若开女式对襟上衣一般为长袖、短腰、紧身、纱质。衣襟上无扣,仅缝两根布带,内着深色胸衣。若开女式纱笼多为横条纹图案。若开女子喜好堆发髻、插钗头。现代女子好化妆、戴金银饰物。若开传统的男子服饰为红色或粉色长纱笼、紧身短袖上衣,30岁后开始戴红色或粉色岗包。古代男子戴耳饰、留胡须、扎发髻、纹身。传统女子服饰为长袖紧身短腰上衣,两襟垂有菱形飘带,胸衣颜色多为黑色或红色,喜欢束银制腰带或红绸腰带,下穿横条纹纱笼,头束发髻,戴饰物。女子上庙拜佛、守戒时常着一身白服。

饮食文化

若开族的饮食习惯与缅族相似,以大米饭为主,每日两餐。口味喜酸、喜辣。由于靠海,若开族人喜食海产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干鳕鱼。做干鳕鱼时要先将鱼骨去掉,将鱼肉切成所需形状和大小,用藤圈将鱼肉绷紧晒干。食用时将鳕鱼干捣碎,用油爆炒即成。每逢布施,干鳕鱼是若开人必不可少的布施品。

与缅族人一样,若开族人也喜欢吃鱼虾酱。若开鱼虾酱与缅族的鱼虾酱做法不尽相同,若开族人常将新鲜辣椒切碎后加入新鲜鱼虾酱、酸果、鱼松炒制而成。或者把辣椒、新鲜鱼虾酱烤焙之后加入盐、洋葱、酸果捣碎而成。若开的名小吃有若开米线、油炸饼、竹筒糯米饭等。待客食品有槟榔包、烟卷、泽茶。

居住文化

若开族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多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为进行手工劳动的场所。房屋结构类型与缅族相同。若开族房屋一般为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梯子级数必须为奇数。若开族建房时有许多规矩。他们在选房梁、房柱时要选没有木结的原木,认为有木结的原木不吉利。房梁运到建房地点后要给木柱泼香水,晚上要在柱子附近点灯敬神。建房前宅基地要用犁犁过,要撒上宝石以敬土地神。建房时要先立正房东南角的柱子,柱子上要系上红布,挂香蕉、弓、椰树叶柄、椰子、枣树枝。房子放上横梁,横木后要先隔中间的墙壁。隔墙时要在一个缠线的水罐里插上番樱桃树枝,在屋子里立一支船桨,之后要向墙壁泼洒香水。如果建三居室房屋,房柱要从中间立起,之后再上房梁、托粱、房檩。若开族人建房时寨子里的所有人都会来帮忙,主人管饭但不付工钱。建好房子后要举行乔迁礼。举行乔迁礼之前,要择定吉日向和尚布施,再在新居念消灾经,用糕点饭食招待客人。只有消灾祈福后,新房子才可以住人。

传统节日

摔跤会

摔跤会是若开人的一项传统节会活动,不单独举行,常作为庙会、僧侣火化升天仪式和赛船节的一个娱乐项目在主项目结束后进行。时间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5点之间。摔跤时两人—组,分攻方和守方,一次两个回合。摔完一个回合后要互换攻防。摔跤以倒地无反抗能力时为输。

赛船节

若开邦临海,江河较多,船舟十分普及。赛船因而也就成了若开人民最喜爱的一项活动。若开各地都有颇具民族特色的赛船活动。各地举行赛船节的时间不统一,实兑和仰别地区一般在缅历三月间举行,丹兑地区在缅历六月举行。赛船节要4天时间,多在缅历三月初二至初五、缅历三月十七至二十日举行。赛船节前夕,各村寨、街区的热心人士要成立赛船筹备组,负责赛船节的有关事物,如制定赛船规则、确定比赛时间、参赛人数、赛船方式、赛船尺寸等等。

泼水节

与缅族、孟族、掸族等民族一样,若开族在缅历一月过新年泼水节。离泼水节还有3-4天时,寨子里的长者、头人就会召集村民们开会商讨过节事宜,筹资在寨子里搭建牌楼、彩棚。彩棚、牌楼必须在泼水节前日搭建完毕。当日傍晚全村男女老幼要聚集于彩棚中研磨檀香水,子夜时分要将磨好的檀香木水收集起来装入桶中,全村人敲锣打鼓迎接泼水节的到来。泼水节第一日全体村民一大早就要挑着头天晚上磨好的香水前往村头的庙里、佛塔浴佛,打扫庙堂卫生,行善积德。

家庭习俗

若开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以父系为主,父亲为一家之长。子女婚后可以继续跟父母一起生活,也可以分开另过。若开族家庭常有三世四世同堂现象。家庭内部父亲有极大的权威,他负责全家的生活,代表家庭参加社会活动。父母去世时长子或长女要代替父母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某些若开家庭中,叔叔或者姨母也可以照料侄子、外甥的生活。

若开族家庭有外甥避舅的风俗。外甥成年后舅舅不能去看望外甥,外甥也要回避舅舅。这一风俗可能出于对舅舅的极度尊敬。因为若开族有姑表结亲的习俗,舅舅与外甥构成翁婿关系,故双方应尽量回避。若开青年的婚姻由父母来决定。由于若开青年十分尊重父母,对父母包办自己的婚姻大事,他们大多都默默地接受。

若开族盛行姑表结亲,即兄弟的子女可以与姐妹的子女结婚,但兄弟间的子女(堂兄妹间)不能结婚。若开族人一般不与其它家族联姻。父母去世时,一般由长子长女负责平分父母的遗产,但多数人对自己的弟弟妹妹都比较照顾。如果弟弟妹妹在父母去世时没有成年,长子长女要承担抚养的责任。此时他们可以分得父母一半的遗产,父母留下的土地则不作分割,采取轮耕的方法。离异者再婚时也要给其子女分出一块地。

若开族十分重视家庭的稳定。传统上不鼓励离婚,对离婚者也远而敬之,认为他们晦气。离婚者只能在父母家住1个月,他们不能串门,不得参加别人的婚礼。若开社会普遍欢迎家庭和睦的结发夫妻。人们也很重视维护家庭的稳定,很少有离婚的。如果夫妻双方实在过不下去了,他们需征得村寨头人的同意后方可离异。

生育习俗

生子习俗

若开族孕妇生产时常会请接生婆照料。若孕妇难产,就必须给孕妇喝消灾符水,或者在盖房子的棕树叶写上字母na,后倒插在孕妇的发髻上,同时要打开孕妇的箱子、房门、水罐盖以求助产。若孕妇第一胎生的是男孩,则要立即在房子四角插上枣树枝,在房子内插上番樱桃树枝,防止鬼怪来捣乱。同时亲友中的女性要在产房里生火,夜晚要轮流陪护产妇。产后第三天火堆要换火,要将火盆中的火和灰倒掉换上新柴。产房里的火不能作它用。产妇坐月子时要吃髯须姜、喝姜黄酒,不能吃鲜鱼、土豆、竹笋、蘑菇、辣椒、大豆、猪肉,不能接触蜂蜜。产妇生孩子后要用热水洗澡。浴后全身要抹上姜黄,小孩满月后方能洗头。

产妇在生产后第五日或第七日(一般是生长子时为第七日,次子为第五日)要出产房。出产房时要丢弃生产用具,拆掉火炉。要在整个房间里撒上稻谷,挥动棕榈树枝驱鬼。当日还要象征性地给婴儿剃一撮头发。主人家还要准备一个米筛,在里面放上皂角、一把拌有姜黄和油的大米、一块石头、一根铁棍。客人来后要碰一下米筛里的皂角,并说一些吉祥话语,之后将婴儿放入摇篮中,要心中念记佛祖恩德,摇动摇篮祝愿婴儿长命百岁。

命名习俗

按照若开族的风俗,产妇出产房的当日要请亲友吃饭,给小孩命名。命名一般在小孩出生后的第五日或第七日进行。命名时先由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下楼让小孩见日月,并在婴儿脚上抹些许泥土以示吉祥,之后将小孩抱回楼上。若婴儿为男孩就要摆上镜子、岗包,若为女孩则要摆上梳子和镜子。女孩同时要穿耳。然后宣布给小孩起的名字,并用饭菜或其它食品招待来宾。若开族与缅族一样没有姓氏。他们在给头个孩子起名时名字中常要带一个“乌”(u)字,意思是“第一个”“头一个”。在给其他孩子取名字时喜欢在名字中加上“瑞”(shwe)字,意思为“金子”。若开族入爱起3个音节的名字。人名前可根据人的性别、年龄、职位高低等加上相应的人名冠词,方法与缅族完全相同。

剃度习俗

若开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便是剃度出家了。剃度也是其父母的心愿和最大的功德,其重要性非同一般。若开族男子常在7-20岁之间进行剃度。剃度的规模视家庭的财力而定。剃度后至少要在寺庙中待上一周,否则功德不会圆满。没有剃度过的男子在若开族社会中是要受歧视的。

一个家庭在确定为儿子剃度后就要搭彩棚,着手准备布施物品了。孩子剃度前要先去庙里学习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寨子里的小伙伴们这时也会自动来帮忙。他们会挨家挨户送盐茶包或糖果包,通知村人参加剃度仪式。孩子剃度前两日,父母要去庙里存放剃度用的袈裟、法器。剃度前日下午长者带领全寨子的妇女领着戴王冠的剃度者在乐曲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地来到寺庙中讨法器,法衣由母亲顶着,法器由父亲拿着,浩浩荡荡地回到其屋前的彩棚里。按习惯在队伍快要到达彩棚时,村里人要将受剃度的男童藏起,然后由其父母用钱赎回。

剃度日早晨,事主家要斋僧、听法、布施,受剃度男童要在三面长鼓的敲击声中开始巡游。巡游时受剃度男童骑着马,由星相相合的男青年撑着华盖,星相合的妇女顶着剃度后沐浴要用的消灾罐走在最前头。男童的母亲顶着袈裟,其他妇女顶着铺盖卷,男童父亲拿着僧侣用具依次而行。巡游队伍到达寺庙后要按顺时针方向围着庙转三圈。之后要将受剃度男童藏起,同来的男士则猛击长鼓大声嚷嚷要听法。受剃度男童的父母给钱后,剃度方得以进行。

剃度开始时先由星相相合者象征性地剃一下头发,然后由年和尚或特请的理发师接着给男童剃发。男童的父母这时要用白布将头发接住以便保存。剃发后男童要沐浴净身,将袈裟置于僧侣前,由僧侣给剃度男童穿袈裟,接着就是听和尚宣法、洒水祝福、男童受戒成为沙弥。此后,家长每日要为其送斋饭,直至还俗。剃度期间,事主家要负责用饭菜、若开米线招待来宾和帮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