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耶族是缅甸的第八大民族,人口约15万(2004年估数),占缅甸总人口的0.3%。克耶族主要分布在克耶邦和克伦邦,人种上属于蒙古人种东南亚分支。其人体特征与克伦族相似,是一支由古克伦人发展而来的民族。克耶族原称克伦尼,1951年10月5日缅甸政府根据其本民族的意愿政为现称。

克耶族原本是一支缅甸山区少数民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族克耶语支。这个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是女人自5岁在开始在脖颈上套铜环,直至累积约一尺高。

中文名

克耶族

含义

缅甸的第八大民族

人口

约 15 万(2004年估数)

民族介绍

克耶族

克耶族(缅语:缅甸语委转写:ka.ya:,/kəjá/),是缅甸第七大少数民族,也是缅甸最小的一个少数民族,因其居住在山区被称为“山区克伦”,又因其喜穿红色服饰,曾被称谓“红克伦”(缅语:缅甸语委转写:ka.rang ni,音译“克伦尼”)。

克耶族是克伦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缅甸克耶邦和泰国最西北的夜丰颂府。克耶语属于藏缅语族克伦语支。克耶邦西南部的贝族和克耶族关系密切。1951年10月5日,经缅甸议会讨论,将原“红克伦邦”改为“克耶邦”。

克耶族共有9个支系,即:克耶(Kaya)、泽仁(Zayein)、克延(Kayan)、给扣(Geikho)、给巴 (Geiba)、巴叶(Paye)、玛努玛诺(Manu-manaw)、茵达莱(Yintale)、茵多(Yindaw)。各支系均有自己的语言,克耶支系的语言是本民族的通用语。

克耶族信仰多元化,居住在山区的克耶族人信仰原始拜物教,居住在平原的克耶族人信仰佛 教或基督教。

克耶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打猎、捕鱼和手工业。农耕是他们的主要工 作。他们种植的主要是山坡地,不断地转移,挑选可以灌溉的地方耕种,并修筑梯田。克耶族人由于容易满足,只要打下的粮食够全家吃用,就不求有更大的发展。克耶族产的农作物 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和各种豆类。此外,还产苹果、梨以及其他水果。克耶族 人生产水平低下,基本上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他们使用的农具也十分落后。

克耶族人原本没有文字,1949年才利用缅文字母创造了克耶族文字,但至今使用仍不太普遍,基本上仍使用缅文。

克耶族人的习俗与克伦族大体相同,主要特色是穿红色服装。其民族节日有“幡柱节”。幡柱节也是克耶族人的新年。过幡柱节时,克耶族人先砍来一棵又高又大的柚木树,然后敲锣打鼓运回山寨。次日,将幡柱立起。然后,全寨人剽牛祭神,用牛肉和米酒祭幡柱。

历史上克耶族除盖可人外,其他各支系都实行土司世袭制度。以前,克耶邦分为计陀罗瓦底、保拉克、杰坡奇、农帕累、南莫康等五个土司区。后因南莫康、农帕累两土司后继无人,遂与保拉克合并,成为三个土司区。每个土司区设立一土司署。保拉克土司区设治于保拉克,甘陀罗瓦底土司区设治于垒固,杰坡奇土司区设治于帕努梭。

克耶族十分迷信,事无论大小,几乎都要用鸡骨占卜,因此特别重视养鸡。克耶族的铜鼓制作精美,历史悠久。其铸造铜鼓的历史已超过500年。此外,克耶漆器在缅甸也非常有名。克耶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文化上深受掸族的影响。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万物有灵。克耶族有互帮互助的传统,尤其热心各种宗教活动、社会活动以及村寨公益劳动。

克耶族

克耶族是克伦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缅甸克耶邦和泰国西北。

泰国克耶族难民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们为克伦族或者长颈族。他们通常生活在难民营,或者难民新村中。

经济与生产

克耶族主要从事的经济行业有农业、渔业、狩猎、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以农业为主。克耶族的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农业,多集中在平坝地区。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花生、豆类,耕作方式与掸族、克伦族相似。

另一类是山区迁徒农业,其特点是耕作粗放技术落后,大部分仍为刀耕火种。主要作物为早稻、花生、豆类、土豆、玉米、甘薯等。克耶族地区的土地属家庭私有,用树枝和竹子作为地界。克耶族喜欢选择休耕若干年的山地耕种。盖可人在伐木开荒前要杀鸡卜卦,认为吉利方可动手,否则必须另选新地。

嘎巴人的土地属村寨公有,土地也只种一年,下一年就要另选新地,因此他们的寨子往往随所选土地而迁徒。克耶人有租种山地的习惯,常以换工的方式进行协耕。克耶族人饲养的牲畜主要有牛、鸡、狗、猪。黄牛多半用来驮运东西,或在祭祀、举办婚丧事时用来作祭品和待客,水牛用来犁田。

民族信仰

克耶族 (Kayan)相信人类的祖先,男人是龙,女人是凤,为了遵从祖先的遗训,也为了满足成龙成凤的梦想,女孩子五岁开始就套上铜环。以后,逐步加添。

克耶族主要信仰佛教、鬼神和罗马天主教,还相信巫术。克耶人家中一般不设佛龛、神龛,也不放佛像、神像。他们习惯把神龛建在寨子外,神龛中也不放神像。

盖可人以前信仰神灵,随着基督教的传人,罗马天主教徒增多,天主教徒只信耶稣,在家中供有耶稣像,早晚朝拜;教堂也由原来的竹结构改建为木或砖混结构。

嘎巴人以前有信仰神灵的习俗,但不供奉神像,也没有固定的祭祀地点。现在人们多信仰基督教,每个村寨都有教堂。教堂中供奉着基督、罗汉和观音的像,家中只供奉基督和观音的像。部分嘎巴人还相信来世。

克洋人不相信鬼魂,但相信神灵。信仰传统神——德功代神(“德功代”意为“幡柱”,也称为“咕都坡神”)。每年4月几乎每个寨子都要举办“德功代”节会(幡柱节)。克洋支系的佛教徒把咕都坡神视作土地神或帝释天。博耶人和玛努玛诺人现在大多信仰基督教,很少祭神。只有相信神灵的人在生病时才用鸡骨或抽签占卜,并按照卦上所说祭祀神灵。

因波人原来是神灵信仰者,但后来佛教徒和基督教徒增多。他们信仰传统的“咕都坡神”,认为“德功代”是天帝释的拐杖,每年都要举办幡柱节。他们还相信护山神、护林神、护河神、护村神、护家神等。每个寨子都有神龛。神龛形状象蘑菇,长3米、宽1.8米,用竹子制成,白茅草盖项。因德莱人一般为佛教徒,相信佛祖,同时也相信传统神灵。因德莱人几乎每家都有佛龟,寨子里还建有神龛。他们非常重视“咕都坡神”,在立幡柱的地方都供奉有咕都坡神的神龛。

占卜习俗

鸡骨占卜、折篾占卜在克耶族中十分盛行。鸡骨占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占卜时把鸡骨投向贝叶经,用经文来断定凶吉祸福,另-种是把鸡脖子拧断后用腿骨占卜。若腿骨卦像与巫师的祷告相合则是吉卦,反之则是凶卦。折蔑占卜也有两种。一是折断的篾片长短一致,这是吉卦。若前面的断片超过最后一节的一半,不吉也不凶,若短于最后一节就是凶卦,第二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折成单数或双数,祷告数与结果一致就是吉卦。

征兆和迷信

克耶人认为出现月蚀的月份建房不好。嘎巴人认为地震对胎儿会有影响,地震时怀孕的妇女要坐在火塘上,还认为星星陨落、打旱雷会有战事,发生日蚀就预示着会有土司或国王去世,月蚀是凶兆、为了消除凶兆必须敲鼓。

盖可人认为日蚀和月蚀是凶兆。克洋人认为旱地遭雷击是不好的兆头,要杀猪祭祀;在地震时要大喊:“我还在”否则地震会一直不停;星星朦胧会有战争发生。

博耶人认为地震是不祥之兆,会有大疫;做了坏事会遭雷击,有流星出现就会出贤人,孕妇不能看日蚀、否则对胎儿不利,出现月蚀农作物会收成不好。

玛努玛诺人认为月蚀是山狗在吃月亮,发生月蚀,农作物会减产。因博人、因德莱人认为地震发生就会有圣人出现,是好兆头。

克耶人认为梦见自己穿深色衣或是打扮一新就会生病,梦见进山就会受苦,听到编鼓音乐是不好的兆头,梦见捡到钱就会生病,梦见捕鱼就会得到物质利益。

嘎巴人认为梦见捕鱼会倒霉,梦到去世的家人打不到猎物。

盖可人认为梦见捕鱼就会得到物质利益,梦见吃东两不是好兆头,梦见太阳、月亮是好兆头。

玛努玛诺人认为梦见死人打猎就会得到很多猎物,梦到采蘑菇去钓鱼就会钓到很多鱼,梦到家里遭火灾就会有一个亲友去世,梦见大象进村寨或梦到牙齿断了自己就会死掉一个儿子。

博人认为梦见火灾会碰到困难,梦到捕鱼就会得到钱,梦到老鼠就会有外人在背后说坏话,梦见鸡就会有亲友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

克耶族认为猫头鹰、肉垂麦鸡、叫枭等进村寨或叫着从寨子上空飞过都是不祥之兆,鹿进寨兆头不好,深夜狗叫也是不祥之兆。也有的地方认为狗进寨寨子会遭灾,蜂窝挂在房上是好兆头,但挂在屋下就是不好的兆头。

克耶人认为临外出时家人打喷嚏或路上碰到鹿兆头不好。嘎巴人认为父亲去打猎时孩子说要跟着去不是好兆头。

婚姻习俗

克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血缘关系相近的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之间、叔叔和侄女之间、孙女与祖父之间不能结婚。克耶族在选择人生伴侣时并不看重对方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男方择偶主要看女方能不能胜任家务活,女方则主要看男方为人是否诚实,干活是否熟练。克耶男子到十三四岁后便可以开始淡恋爱、寻找人生伴侣了。克耶族人多为自由恋爱,但也有由父母选定的。

家庭习俗

在克耶族的社会生活中,家庭占有重要的位置。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务都由家庭来承担。父亲是一家之主,家庭的绝对权威。父亲生病时,要由长子来充任父亲的角色。如果最大的孩子是女孩.则由其丈夫来承担父亲的职责。在家庭管理上,父亲遇到重大事情都会与母亲商量。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更是如此。父母去世后.由长子来管理家庭,抚养弟妹。

克耶族只有儿子才有世袭权。享受世袭权的长子有义务抚养自己的弟妹。村寨首领的职位只有长子才能继承。诸如“村长”之类的官职也只有儿子才享有继承权。按照克耶族的传统,在遗产分配时最小的子女能够多分到一部分财产。这主要是由于最小的孩子婚后不和父母分家、留在家里照顾父母的缘故。

民族服饰

克耶族各支系的服饰大体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克耶支系男子留短发、包白色头巾、上穿立领衬衣和无领对襟外衣,下穿裤子。裤子有长短之分,颜色以深色、白色和红色为主。脚穿用生牛皮做的皮鞋。女子留长发,梳发髻,用红色头巾包头。上穿深色套头短袖衫,披白色长披肩,下穿红色或深色的粗布齐膝筒裙。乡村妇女多用黑色绑腿、戴银手镯、银发卡等。现在,克耶支系女子平时穿缅式服装,民族服装仅在节会时穿。

对城市女人来说,项链只是一种装饰,一种配搭,一种炫耀。配合衣服、场合、情绪,天天更换不同的款式。可是对于克耶族来说,颈上的铜环,戴上了,基本上就不再除下了,一生里头,只有结婚、生子与去世这三个日子可以开例。铜环,是一种传统,一种标记,也是一种宿命。

克耶族女人,不是天生颈项长。而是套上铜环之后,负重的肩膀往下倾斜,于是,颈项就显得长了。呼应着颈上的铜环,手臂上,脚上也套着铜环。形象上的确让人有飞禽的联想。只是,单单颈项铜环已近5公斤,加上肩膀上“儿”形的铜环,套在身上,走起路来步履都不轻盈,这些“凤凰”,飞得起来吗?

缅甸政府为了树立进步开明的形象,积极呼吁国内的克耶族除下铜环。

泰北克耶族

克耶族原本是一支缅甸山区少数民族,向来居住在深山密林里,以耕种自给自足,女人一直都保持着在颈项套上铜环的传统习俗。为了逃避缅甸境内的战乱,20世纪80年代末期,克耶族开始翻山越岭来到泰缅边界“湄宏顺”落户。离乡背井的克耶族没有身份证,不能够随意走动。

由于克耶族颈项铜环的特色,这些难民除了被安置在难民营外,也有部分被有着敏感生意嗅觉的泰国人安排住进新村,让游客付费参观,成就了一盘新的生意。开始,“湄宏顺”设有三个新村,包括:Huay Pu Keng, Huay Sua Thaoh 和Kayan Tayar (Nai Soi)。随着媒体的大量报道,泰北的克耶族新村越来越多,泰北城市清迈也开发了三个,免了旅客的舟车劳碌。

村落里头设施简陋。泥泞路的两旁,架起了风格化的木屋。白天,克耶族男人都下地去了,留下女人守在屋里,纺织、干活,带孩子,摆卖领巾与纪念品

英国统治制度

英国对克耶族的统治制度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以殖民统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对掸、克钦、钦和克耶等山区少数民族的行政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当地民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山区实行间接控制和统治。这种政策以牺牲缅甸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为代价,人为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缅甸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时面临着重大挑战。

与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是,英国保留了克耶族相对“独立”的地位,并以国家条约形式作出了确认,这是英国殖民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情况。

第二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势力就已经渗入到克耶族的西部地区,1857年更是将克耶族的西部地区直接置于它的“保护”之下。1875年,英国迫使缅甸贡榜王朝的敏东王承认克耶族西部地区的“独立”地位,1878年6月21日,缅甸代表金蕴门纪大臣与英属印度政府的代表道格拉斯·福塞斯爵士(Sir Douglas Forsyth)签定的条约对这种地位作出了确认:克耶族的西部地区单独划分出来,保持中立区的地位,英国政府和缅甸朝廷双方都不谋求在这一地区行使主权或行政管理权。这样,在当时克耶族名义上既不是英国占领区,也不是缅甸管辖区。

东克耶族地区则一直效忠于缅甸朝廷,1868年东克耶族首领苏拉波被敏东王封为当地的谬沙。在上缅甸与掸邦于1886年相继落入英国人手中后,1887年英国试图将势力发展到东克耶族地区,派军进入冒梅城,并要求苏拉波承认英国的宗主国地位,遭到后者的拒绝。1888年,英国派出一支军队攻打苏拉波,苏拉波抵挡不住出逃,当地居民推选苏拉波的侄子苏拉维为谬沙,英国随即向苏拉维颁发了委任状,确认了英国宗主国地位。1892年英属印度政府正式向克耶族四区即波拉克、杰波基、瑙不勒、南梅空的土司颁发了委任状,确认了他们的统治。

克耶族地区与缅甸本部和掸邦不同,它从未成为英属印度领土的一部分,而且取得了印度封建王公统治的土邦那样较独立的地位。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政府撤回了东印度公司,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印度,改变了对王公统治的土邦政策,停止兼并王公的领地,改为利用王公行使一部分统治权力,实行间接统治。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王公的控制加强。同样,英国对克耶邦没有实行直接占领,而是保持其地位上的相对独立性,将其作为类似于印度王公的土邦来看待。在任命克耶族土司的委任状中,英国对土司的职权作了规定:“你们的内政、跨民族联系事务都应遵循副专员的指导,听从其建议”。委任状的内容基本与掸邦相同,但是有两条是专门针对克耶族的:“禁止克耶族与其他地区的人有任何联系,如果有所联系,必须向掸邦的副专员报告;不经专员同意,外人不能在当地任职。”从这几点来看,克耶族的相对独立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