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县,秦始置,是南郡18县之一,位置在今湖北省天门市。

中文名

竟陵县

设置时间

秦朝

地理位置

今江汉地区一带

基本介绍

国家园林城市——湖北天门

今天门境内一带古代属风国,春秋时属(后)郧国的辖区,战国时为楚之竟陵邑。秦朝才设置竟陵县(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终止),隶属于南郡。

到西汉时,竟陵县改隶属于新置的江夏郡。新莽时,将竟陵县改名守平县。至东汉又复名竟陵县。秦汉时治在今湖北潜江西北。三国时,竟陵县为吴国的荆州江夏郡所辖。

西晋元康九年(299年)时,分江夏郡另置竟陵郡,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石城(今钟祥市)。东晋末年时,分竟陵县设置霄城县。竟陵县治所在略为有点更动,位于今湖北潜江市西南。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南齐建元元年(479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梁大宝元年(550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仍属郢州竟陵郡,郡治设霄城。梁末撤销。北周再置竟陵县,在今湖北天门县,在旧县的东北面。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霄城县改为竟陵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制,实行州、县两级制,竟陵郡,隋时为郢州,今日天门沔阳一带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复州州治设在竟陵县。仁寿三年(603年),复州治所迁至建兴县(即沔阳)。隋大业初,复将州改郡,复州改为沔阳郡,竟陵县属沔阳郡。唐为复州竟陵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沔阳郡改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贞观七年(633年)州治又迁沔阳,属山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州改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所辖。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复州。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再迁竟陵。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时,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天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由湖北路复州所辖。熙宁六年(1073年)撤销复州,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安州(州治设今安陆县)。元祐元年(1086年)恢复复州建制,州治设景陵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于景陵设置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年),又于景陵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端平三年(1236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迁至沔阳。

由于蒙古军南下,州、县治所亦随迁至沔阳,后转徙频繁。元代,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所辖。明代初期,景陵县为景陵卫。洪武三年(1370年),撤卫改县,隶属沔阳府。洪武九年改府为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所辖。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所辖,景陵县亦随属承天府沔阳州。天启年间,景陵县属承天府直辖。清代,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府治设今钟祥市)。清代改竟陵县为天门县。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