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德国发明家保罗·尼普科夫设计了一个穿孔的“扫描圆盘”,当圆盘转动的时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点,这些小点随即转换成电信号,另一端的接收机把信号重组成与原来图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

作者

保罗·尼普科夫

简介

最初的电视装置里使用了一种所谓尼普科夫圆盘,这种圆盘也是视错觉在技术上的一种有趣的应用。

原理

尼普科夫圆盘

图 292是一块厚实的圆盘,在它的边缘附近钻有12个小孔,直径都是2毫米。这些小孔是均匀地沿着一条螺旋线排列着的,每一个比相邻的一个离盘的中心近一个孔的地位。这样的圆盘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如果把它装在转轴上,并且在它前面安一个小窗,后面放一张同小窗同样大小的画片(图293)。让圆盘迅速地旋转起来,那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意外的现象:那张藏在后面的画片,在圆盘转动的时候可以在小窗前面看得非常清楚。如果使圆盘的转动变慢,那张画片也就模糊起来;到最后,圆盘完全不转了,整个画片也就看不见了。这时候,你只能看到那两毫米大小的小孔允许你看到的那一点画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圆盘为什么会有这种稀奇的效用。我们使圆盘慢慢地转,同时通过小窗细看每一个小孔逐一经过小窗时候的情况。离中心最远的小孔所走的路线离小窗的上部边缘最近。如果这个运动非常快,这个小孔就能使我们看到画片最接近上部边缘的整条画面。第二个小孔比第一个低,它迅速地通过小窗的时候,能使我们看到同第一条画面相连接的第H条画面。第三个小孔使我们看到第三条画面,等等。在圆盘转得足够快的时候,我们因此就能看到整幅画面,就好像我们对着小窗在圆盘上开了一个同样大小的洞一样。

尼普科夫圆盘

尼普科夫圆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