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的西北1.5公里,献陵的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的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中文名

庆陵

位于

十三陵

献陵西北

约0.5公里

修建

明代

建设背景

鹊巢鸠占

明十三陵 庆陵

庆陵石五供

庆陵原为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景泰皇帝朱祁钰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弟弟朱祁钰监国,后被立为皇帝,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一年之后,英宗被放回,闲居南宫。景泰八年,景泰皇帝得了一场大病。武清侯石亨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将景泰帝软禁在西内,重新立英宗为帝。不久,景泰帝忧愤而死。英宗废朱祁钰为王,同时将景泰帝在天寿山已经开始施工的陵寝废弃,把景泰帝按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北京西山,未入十三陵。

庆陵前院后寝门

谁知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这块陵寝的遗址上,又建立起了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当时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死的突然(只当了29天的皇帝),加之国力空虚,明光宗的父亲明神宗尚未下葬,更无暇来为自己建陵。于是,建陵的时候也来不及选吉壤、卜寿陵,只得采用了景泰帝的寿陵陵址,把已经被废弃了160多年的明代宗朱祁钰的陵被重新改建,这就是今天的庆陵。《明史·熹宗本纪》载:“九月壬寅,葬贞皇帝于庆陵。”

历史沿革

营建过程

孝纯皇后

庆陵的地宫自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白银150万两。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他均为木质梁架结构,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

建筑特色

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规模相对较小。它原先是被平毁的景泰陵址——“景泰洼”。

一、主要建筑:

庆陵的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为顺应地形,方城宝顶与祾恩殿之间相隔一条排水小河。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顶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

明楼后宝城内满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28米。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月牙形的院落——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庆陵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二、特色建筑:

(1)两进方院:

庆陵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是十三陵中唯一一个有两进院落的陵寝,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

(2)排水系统:

庆陵的排水系统独具特色。对于宝城两侧山壑间的流水,十三陵的其他陵园都是用明沟排水使水流从陵前排出。而庆陵则在明楼前修建了一个“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有人曾沿庆陵宝城西墙的排水明沟向东南方向探查,中间大约有60米是暗沟,在宝城和祾恩殿之间中心线东侧变成明沟,穿过陵园中心桥(三孔)向西,再转向南沿祾恩殿西墙到无字碑又有一座石桥(单孔),过此桥转向东还有一座单孔桥。

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楼前的地下汇合后向前排出,从地下躲过环抱于前的龙砂,然后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沟,经祾恩殿后的三座石桥,从前院的右侧绕过陵前注入河槽。至此,雨水从宝城经过五个大转弯才流出陵园。这段排水沟全长近300米,宝城外暗沟深1.5米,到陵园外已达3米,落差一米多,再多的雨水也不愁排不出。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百年老桥:

庆陵的桥均为单联石拱桥,材质多为白石或青白石。最令游人称奇的是在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位置)和缝隙中长出的形态各异的松柏。它们有的拱翻巨石,有的压歪桥基,挺直腰身蹿向蓝天。沿着排水沟望去,沟内也是松柏成排,最大的两棵松树之间只有半米。酷暑时,桥上、沟边冷风习习,参天古树,百年老桥,让人顿生思古之幽情、沧桑之感慨。

(4)

石五供

庆陵石五供是古代陵墓所用的一种象征性祭品,一般摆放在明楼前。石香炉为五供之一,炉上拱起的部分刻着龙形浮雕。

清朝

的修缮:

据清朝乾隆年间的工部尚书金简、户部侍郎曹文植、礼部尚书德宝的上疏说:庆陵的明楼、享殿、宫门“头停瓦片、檩、枋脱落,椽望柱木倾欹”。于是在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间,清廷下令修葺庆陵。修葺时,将陵前神功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殿、祾恩门均缩小规制复建。拆除左、右配殿。封塞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石察路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

今日苍凉:

因年旧失修,现在庆陵陵园建筑残毁严重。陵墙墙体顶部瓦件损坏较多。祾恩门、祾恩殿台基石构件损坏、走闪严重。三座门过木糟已腐朽,瓦件脱落。石桥栏板坠落,宝城墙垛墙、宇墙大多损毁。明代的漏斗拱瓦顶几乎全部残坏,尚存的明楼已如一堆黄土,围墙也有残缺。

庆陵抢修工程:

为迎接2008年的“人文奥运”,2003年09月16日,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修缮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开始对庆陵进行抢修。十三陵特区聘请著名专家罗哲文、郑孝燮、张开济、杜仙洲等作为庆陵抢修工程的顾问。这也是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开工修建的第一个陵寝。

此次庆陵计划抢修的项目有归整无字碑石构件;修复祾恩门,归整月台、祾恩殿遗址,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大修明楼、三座门,归整方城台面和马道;修复宝城墙、哑巴院及影壁等等。

此次庆陵修缮是保护性抢修,主要针对主体建筑进行,以起到保护作用。在材料和工艺上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如“半头砖”(指已碎的半块砖)、没有腐朽的木构件等,凡是能够使用的,一律继续采用,新补配的构件,也都力求遵循原制。

此次庆陵抢修结束后暂不对外开放,仍然实行封闭管理。整个抢修工程预计耗资3800万人民币。未来五年,还要再投资三亿元人民币对十三陵剩余四个残破陵寝(德陵、裕陵、茂陵、康陵)进行抢修。

2005年12月底,庆陵抢修二期工程全部完成。这次大修中,明楼、方城、明楼彩画、石桥、后宝城宇墙、三座门、宝城垛口墙及陵墙瓦等都得到了有效的修缮,祾恩殿残墙进行了现状保护,恢复、改造了祾恩门前1622.92平方米的广场和祾恩门至碑亭483米的路段。

交通:

德胜门乘345路支线车到昌平东关站,换乘314路车到长陵,再乘巴士到庆陵。

文化活动

墓主简介

明光宗贞皇帝御像

庆陵是明光宗朱常洛与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墓。

明光宗朱常洛

是明神宗长子,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十一日生,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立为皇太子,四十八年八月初一即位。九月一日驾崩于乾清宫,谥号为“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享年39岁。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四日葬庆陵。

孝元贞皇后

朱常洛在位仅29天,是明代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皇帝。由于他的生母是宫女,明神宗自然不喜欢他。经过长达15年的“立本之争”才被立为太子。明神宗也不重视他的入学问题,致使朱常洛13岁才入学,再加上郑贵妃也不择手段的谋害。使其统治时期大案迭出,明宫三大案中的“挺击案”“红丸案”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后来朱常洛服用了郑贵妃的红色丸药后撒手尘寰。传说朱常洛死后双目始终不肯闭上,想继续寻找仇人,从此他九泉有灵,每到雨天就让雨水使石碑透明,看是否会有人来害他。

皇后郭氏

,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停尸宫中两年后在天寿山泰陵后的长岭之前建坟葬之。明熹宗即位后,尊谥“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迁葬庆陵。

皇后王氏

,明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明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去世。明熹宗即位,尊谥“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附葬庆陵。

孝和皇后

皇后刘氏

,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明毅宗即位后,尊谥“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迁葬庆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