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是采用秦安当地方言演唱的古老的传统曲艺品种。

秦安小曲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音韵悠长而宽广,唱法柔媚而雅致,唱腔细腻而圆润。代表传统曲目有《玉腕托帕》《小登科》《百宝箱》等。 

秦安小曲有很高的艺术性、文学性、以及群众性,对人类学、民俗学和美学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8年6月7日,秦安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Ⅴ-72。

中文名

秦安小曲

别名

秦安老调

批准时间

2008(第二批)

非遗级别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

Ⅴ-72

申报地区

秦安县

流行地域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及周边地区

发源地

甘肃

艺术类型

曲艺

始兴年代

明代中叶

经典剧目

《玉腕托帕》、《小登科》、《百宝箱》等

曲艺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秦安县历史悠久,这里孕育了举世瞩目的大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间艺术遗产和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且特色鲜明,秦安小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流传和发展的,对其传承对于发扬秦安历史传统,增进地区文化底蕴有着重要意义。 

娱乐欣赏价值

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秦安小曲在县内流传甚广,尤其是历史上在兴国、西川、郭嘉、叶堡等6个乡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或流行于田间地头,或弹唱于街头巷尾、农家庭院,是当地群众劳动之余消遣娱乐和亲友聚会交流情感的独特方式手段,老少皆唱,蔚然成风。 

认识研究价值

秦安小曲是秦安民众表达爱憎和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与手段。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内容,蕴含着秦安人的审美情趣、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表现了当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为人类学、民俗学和美学等研究素材的独特价值。

流行地区

秦安小曲主要流传于秦安、清水、甘谷等县的部分乡镇。

历史渊源

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秦安县境内古老的戏曲艺术。据说这一西北民间曲艺样式形成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秦安为古成纪地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不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及其妹女娲的故里,而且是诗仙李白的祖地。坐落于斯并闻名中外的“大地湾遗址”发掘证实,这里有着4800-7800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所以,当地和周边的老百姓,为了区分其与外来的“眉户”等“小曲”(俗称“花调”),又将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俗称之为“秦安老调”。

秦安小曲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以秦安人都御史胡缵宗在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而发端;至代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秦安人翰林张思诚(见《秦安县志》)创作了《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赠钗》等曲本,并使曲调和内容都有所增加;十九世纪上半叶的道光、咸丰年间,在民间广为演唱。至民国时期,最为兴盛。并将以“坐唱”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唱曲活动搬上了舞台,还衍生出一些“小曲戏”节目。涌现了李文赞、张耀亭、颜天赐等享誉秦州的著名演员。每逢年节或农闲时节,人们在街头巷尾、庭院炕头或田间地头,以演唱小曲消遣取乐。

秦安小曲最初形成于秦安县兴国镇,后来发展到郭嘉、叶堡等乡镇,在兴国、郭嘉、叶堡等乡镇广泛传唱,后又流传到王窑、安伏、西川等乡镇和周边部分县区的乡村。20世纪50年代,秦安小曲已发展流传到6个乡镇280多个村落,常用的演唱曲调已知多达40余种。1957年,秦安蜡花舞参加全国民间艺人第二届调演时,演唱的曲调就是借用的秦安小曲曲调。 

秦安小曲的传统曲目系不同历史时期累积而成,除了相传由该曲种首创者胡缵宗采用“四六越调”创作的《玉腕托帕》外,还有清代嘉庆年间张思诚创作的《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赠钗》及民国以来广泛传唱的《伯牙抚琴》《王祥卧冰》《状元祭塔》《百宝箱》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秦安小曲被打入“冷宫”,发展停滞。80年代以来,秦安小曲的老艺人日益减少,爱好者也所剩无几,这一西北民间宝贵的曲艺形式正面临生存危机,随时可能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郭嘉镇秦安小曲队为蜡花舞伴奏图集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或为二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轮唱。 

唱腔曲调

秦安小曲,又叫秦安老调,主要流传于秦安、清水、甘谷等县的部分乡镇。与西北大部分地方的传统戏剧和曲艺有所区别的是,秦安小曲摆脱了秦腔、道情、曲子戏等戏剧粗犷、高亢、激越和鼓子、说唱、弹唱等小曲小调的悲壮、苍凉、哀情,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类似江南小调的纤巧、清甜、缠绵、低徊的韵味。其跌宕起伏的旋律、悠长宽广的音韵、细腻圆润的唱腔、雅致婉转的调式和宜大宜小、亦庄亦谐的情节及演唱方式别具一格。唱腔属曲牌连缀体式,分为“大调”和“小调”,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越尾”、“穿字越调”、“四六越调”、“十里亭”、“满江红”等40多个。秦安小曲的唱词多为长短句,也有五言、七言、八言、十言等句式,使用长短句式的曲牌有岔儿曲、降夜香、前悲宫、马头调等,使用七言句式的曲牌有上数落、裙子调、诗篇等,使用八言句式的曲牌有乐一乐等,使用十言句式的曲牌有下数落等。曲词文字精练,节奏感强,一般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词曲格式严谨,结构完整,每支曲牌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都有严格规定,不能违反。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唱法柔媚而雅致。

主要乐器

秦安小曲的传统伴奏乐器分为弹拨、打击两类:弹拨类,就是中三弦,采用“双拨”或“单拨”手法弹奏。打击类,有摔子(碰铃,铜质)、四片瓦(竹质)。

秦安小曲的传统伴奏乐器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秦安小曲传承保护活动图集(7张)

1949年解放后,秦安小曲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和挖掘。许多秦安艺人尝试着创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与祝英台》,使秦安小曲搬上了兰州、天水的戏曲舞台,此后陆续移植的《楼台会》《双蜀记》等,进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艺术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锐等人编导的现代小曲剧《莺莺拷红》《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学子》等在兰州、天水、秦安巡回演出,在甘肃省的小戏小品调演中获得了许多荣誉。 

传统的秦安小曲并无专业艺人和演出团队,一般都由爱好者临时搭凑,在农闲时节以自娱自乐的“地摊”形式活跃于街区路口、田间地头。特别由于外来文化冲击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老艺人的急剧减少和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使得秦安小曲倍受“冷落”,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已不利于其普及推广。 

保护措施

2003年,将散见于民间流传的40余种秦安小曲,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配合秦安小曲传人,通过发掘、整理,由秦安县人民政府筹资10万元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县政府一方面引导鼓励中青年人学唱秦安小曲,进行健康传承,另一方面对年已古稀的少数有传承能力的传承人生活给予补助,定期进行体检,确保其身体健康,并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职称评定。以秦安县文化馆为保护单位,组织起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主体,中青年秦安小曲爱好者为群体的秦安小曲演唱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演出和研讨活动。为演出队伍购置了相应的服装、乐器等设备,提供了演唱的必备条件。秦安县文化馆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秦安小曲艺术研究室,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6及2008年秦安小曲被确定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秦安小曲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 

2011年,秦安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秦安小曲)之乡”。 

2011年-2012年,秦安县对秦安小曲分布区域和演唱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整合,成立了以兴国、西川、王窑、叶堡、安伏、郭嘉等六个乡镇为基础的17个秦安小曲演唱队,聘任了安志平等17位同志为演唱队负责人,于2012年成立了小曲协会,自愿加入小曲协会会员有450多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秦安县文化馆获得秦安小曲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人物

高志堂,男,1947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甘肃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秦安西川乡人,师承安仰东、王瑞麟,会弹会唱,15岁学弹三弦,农闲随师傅唱“地摊子”,后拜王瑞麟学唱腔。在风格上继承了安仰东、王瑞麟二位师傅的演唱风格,节奏匀称,旋律悠扬委婉,刚柔结合,明快而不乏柔和,豪放而不乏典雅,粗犷而不乏细腻,2006年获民间实用人才曲艺弹唱师中级职称。 

安治平,男,1963年生,汉族,秦安县人。初中文化程度,副高级曲艺弹唱艺术师,为秦安小曲第四代传承人。10岁开始跟祖父、父亲学习秦安小曲,由于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以及耳提面命的艺术环境氛围,使其对小曲的悟性大增,善能尽承其妙。改革开放至今,多次参加县、市、省、中央电视台对秦安小曲的节目录制;2005年以来演出节目屡获省级三等奖和市级二等奖等多个奖项。2006年获民间实用人才曲艺弹唱师副高级职称。2010年代表甘肃应邀在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演唱,获得观众广泛好评。 

邵振新,男,1951年生,汉族,泰安县小曲协会顾问。他自幼喜爱音乐,擅长演唱与板胡演奏。由他搜集整理的秦安小曲《乐一乐集》一部,是当地艺人使用频率最高的秦安小曲集。 

入选非遗

2006年9月30日,秦安小曲入选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编号为Ⅳ-3。

2008年6月7日,秦安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Ⅴ-72。

秦安小曲传承保护活动图集

传承谱系

(1)秦安县城一带的秦安小曲传承人

代系

传承人

人物情况

第一代传人严师名不祥,约生于1900年,1960年去世,家住秦安县城过去的居街,能弹会唱
张耀亭约生于1895年,卒于1961年,秦安县兴国镇映南村人。只会唱,与严师结伴演唱
第二代传人安仰东、李高狗、王瑞麟,蔡金眼儿
第三代传人高志堂、安治平、张商巴、高狗娃,员守刚、王常高志堂,1947年生,秦安西川乡人,师承安仰东、王瑞麟,会弹会唱,15岁学弹三弦,农闲随师傅唱“地摊子”,后拜王瑞麟学唱腔。在风格上继承了安仰东、王瑞麟二位师傅的演唱风格,节奏匀称,旋律悠扬委婉,刚柔结合,明快而不乏柔和,豪放而不乏典雅,粗犷而不乏细腻,2006年获民间实用人才曲艺弹唱师中级职称。
展开表格
(2)安伏乡的秦安小曲

项目

个人情况

高顺学1944年生,秦安县安伏乡村人,只会演唱,师傅传人伏佑玺
伏春山1932年生,安伏乡村人,只会唱
伏佑玺师傅传人
高云1946年生,安伏乡安伏村人,只弹秦

(3)郭嘉乡郭嘉村的秦安小曲:

逯桂林,1915年8月生,秦安县郭嘉乡村人,20岁学艺,跟随当地师傅(名字不祥),嗓音动人,从艺70年来,坚持唱小曲,其徒弟遍布郭嘉一带。其艺术表演特色为典雅细腻,悠扬委婉。

非遗信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项目

内容

项目名称曲子戏(秦安老调)
级别批次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单位天水市秦安县
展开表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项目

内容

项目名称秦安小曲
级别批次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展开表格

(名片图来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