窨子屋是侗族创造的民居建筑,为湘黔赣地区的特色传统建筑,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为两进两层,也有两进三层或三进三层的,三层上南北间有天桥连通。它的总体结构是外面高墙环绕,里面木质房舍,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窨子屋洪江古窨子屋还有三个特点。从明代洪武十三年到清朝光绪七年,高椅村在六百年和历史长河中陆续建造了极富特色的民居四百余栋,虽各个时期建筑休现了各个时期的特点,但基本格局却一致:片石砌一米左右基脚,大厚青砖砌8米顶,盖以黑瓦,檐边粉刷白石灰,绘有花鸟山水人物,檐牙高翘。铁桶一般的四面高墙,方方正正围成”一颗印”的形状,湘黔赣边地都称这种高宅大门的民居叫——“窨子屋“又叫”一颗印“。

外文名

不详

地点

洪江古商城

简介

窨子屋

窨子屋,又称一颗印,是侗族创造的民居建筑,它是富商们的居所。高墙环绕,可以防火、防盗;里面木质房舍,冬暖夏凉,住着舒服。为了保持里面的木质房舍与外面的封火高墙的一体性,里面木屋四角的栋柱,都用铁拉杆与外面砖墙紧紧地拉着,紧密地联系着。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窨子屋多依山而建,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往往不是坐落在深巷就是吊脚于岸边低洼处。

从明代洪武十三年到清朝光绪七年,高椅村在六百年和历史长河中陆续建造了极富特色的民居四百余栋。

每幢窨子屋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宽。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

进得屋来,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这种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存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也真切的体现在高椅的建筑格局中,高椅中的两方池塘最为传神准确的表达出这一特点。

窨子屋

洪江古商城中的窨子屋

洪江古商城中的窨子屋

窨子屋,是洪江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建筑群之一。这种既有徽派建筑风格,又具有沅湘本土特色的建筑群,其建筑格局具有明显的商业特性,正是这种独具一格的商业特性成就了洪江,而窨子屋,又使得洪江的商业特性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窨子屋

窨子屋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外围均是高墙包围,以青砖砌成,再涂以石灰砂浆,形似北方的四合院,这种高墙也叫封火墙,其作用一为防盗防匪、二为防火。屋顶从四周成比例地向中心低斜成小方形天井,连墙之间挑有晒楼,用来晒衣,也称“望夫楼”,为防寂寞少妇红杏出墙而专设的一小片眺望天地。顶或不盖瓦或采用架空瓦再盖玻璃采光通风。高高的封火墙内,有天井,屋宇多按井字排列,分二层或三层,一层是商铺,二层三层为仓库和住宅,均为木质结构的堂屋和厢房。让人惊奇的是,窨子屋的门窗上多有雕花画梁,漂亮至及,且门楣、楹柱、照壁、窗格、家具上亦饰有龙风等精美动物图案,细腻之极,看着,让人喜爱。

窨子屋洪江古窨子屋还有三个特点。一是窨子屋院中的天井由狭小变大,再由大变小;二是门窗装饰由简入繁,由粗变细;三是墙头彩绘与挑梁简洁明快,有着商行特有的性格。古窨子屋的门窗多有雕花画梁,其门楣、楹柱、照壁、窗格、家具均饰有龙游风翔、云纹动物图案。在古商城窨子屋的高墙上常常可以看到嵌进墙壁内的会馆烙印,如“苏州馆”、“江浙洞庭社”之类嵌印,我在一座古窨子屋的通风孔上还看到用蝙蝠浮雕的雨罩。大多窨子屋楼进门通道都用条块的青石板镶嵌,如今洪江巷中仍然随处可见雕有精美的鱼龙花鸟图案或刻有名家书法诗词的青石水缸,古城人称之为“太平缸”,用于储水防火,或养鱼观赏。可见古城人虽生活没落,却雅兴依旧。

八大窨子屋

“八大窨子屋”是民国时期施洞镇区八大地主修建的八个封闭式建筑物,指的是张伯修、肖炳芝、杨秀坤、张泽芝、杨仕章、秦正光、陈子文、蒋明章窨子。

1、张伯修公馆亦称陆军中将府,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一军军长张卓,以及其兄孙中山的秘书、杨州县县长张伯修故居。

1935年初,张伯修弃职还乡寓居苏公馆,当年上半年红军长征过施洞,同年下半年张伯修开始修建公馆,1937年3月竣工。举行隆重的竣工典礼时,张伯修向老百姓抛丢五百斤糯米粑,每个粑包有50个铜钱。会馆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系由封火山墙、花园(今派出所位置)、住宅楼、厢房(今法庭位置)、厨房(原施洞镇办公楼位置)组成的封闭式院落。大门面对清水江。进入大门后是花园,花园有花街走道。花园右侧是消防池,花街往右前方是住宅楼,为二楼三开间瓦顶木质结构建筑物,一楼中间的堂屋上方挂有蒋中正亲笔御题的“艰苦卓绝”牌匾(今已遗失)一块,走廊上下雕龙刻凤。住宅楼门前两侧有两棵大槐树,70年已被洪水冲倒。花园右侧是一排厢房,花园后右面是厨楼,楼内有一条青石梯盘旋而上。公馆大门系由青石砌成的八字门,门上方挂有“希仲堂界”字样大横匾,大门上方挂有两个写“中将府”字样的大灯笼。门右侧围墙上写有八个圆形白底黑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大门左侧有一便门,供平日家人出入之用,只有迎接官方人士和有识之士时方开启大门。土改后,公馆为施洞区公所、派出所、法庭办公及住宿楼。

公馆因历史原因,大部分已被拆散和占用。现存的住宅楼因长年用于办公及职工住宿,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保护,自今已破烂不堪。2003年,公馆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张卓之子张建隆出资、组织维修堂屋,挂伯修和张卓头像和字画,并立简介青石碑。张伯修一家是施洞有名的官宦人家,至今施洞仍有“张家的鼎子”之说。

2、肖炳芝窨子屋俗称肖家窨子,位于施洞镇政府原办公楼左侧,建筑面积805.2平方米,座南朝北,面临清水江,木质结构,系由住宅楼、厨房、花园、封火山墙组成的封闭式院落。肖炳芝祖上均为生意人,由于经营有方,善于积累,很快成为施洞大户,自肖炳芝一代,可谓家财万贯,故施洞至今仍有“肖家的银子”之说。肖家窨子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土改后收归施洞区公所,现为镇政府职工住宿楼。由于历经风雨及人为破坏,现部分已损烂。2003年,肖家窨子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杨和清窨子屋俗称杨家窨子,位于施洞老供销社(今敬老院对面)。建筑面积1435.4平方米,座东朝西,临近清水江。木质结构,系由主楼、厢房、封火山墙、花园组成的封闭式院落,是由两个窨子组成的一个大窨子。大门均为八字形,解放后皆被堵封。建筑结构与肖家窨子相近。杨和清有杨秀坤、杨秀荣两个儿子。杨家祖上杨和清惜地如金,善耕作,善积蓄,所积之财多用于买田地,以至有良田千顷,到杨秀坤一代,已成为施洞名副其实的大地主,施洞便有“杨家的谷子”之说。土改后,杨秀坤被处决,杨家窨子分给街上村村民李启文等五户居住,后施洞供销社用钱买回,作为仓库使用至今。杨家窨子是施洞八大窨子屋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花园大坝有美丽的圆形鹅卵石花街,颇有研究和观赏价值。2003年,杨家窨子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余的窨子屋除了杨仕章窨子仍存外,剩下的四个都在土改后遭到破坏,现已荡然无存。土改后杨仕章窨子被国家饮食公私合营购买,2000年供销社转卖给杨家,现是杨家后代杨老发、杨老五住宅。

相关新闻

来源:红网2009-01-04

时光流转,城市变迁。市城区下南门衣巷子内,一间百年历史的窨子屋“繁华落尽”,在对面步行街“农展会”的时代喧嚣中退出历史。挖机声声,昨日房屋訇然倒塌,留下的只是人们关于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的无限遐想。

屋子的传说很多

昨日,记者在小巷内看到该房屋已拆除大半,古老的青砖砌成的“烽火墙”原本有3层楼高,如今只剩下些断壁残垣,在冬日的寒风中更添落寞。拆除后,因视线无遮挡,正好可以看到对面的步行街上的新年农展会,目光瞬间“穿越”了百年沧桑。

附近燃起柴火取暖的老人们,介绍了窨子屋的情况。这屋子没有户主,属于“公房”,拆除前,里面住了14户租户,每人房间大约10多个平方。租户大多在步行街做点小生意,卖玉米、水果什么的,还有一位研究“周易”的老人在常德都颇有名气。租户回来,要推开装饰着大禽猛兽的木门,跨过高高的门槛,靠抬头看见云的天井采光,踩过百年风雨侵蚀、长满青苔的青石板,然后回房。

追溯窨子屋的历史,有人说曾是中共地下党接头的秘密场所,还有人说最初为清末民初姓谢的盐商所有。更有老人绘声绘色地描述,2007年,还看到一位从美国来的华人女子,30多岁,为屋子拍照。据说她正是谢姓商人的孙女,替自己的祖屋“留念”。但这些说法,在记者的采访中,并没有得到文物考古部门的证实。

保存的价值不大

据市博物馆考古部有关专家介绍,他们最近正在参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衣巷子内的窨子屋是他们发现的市城区存有的最后一间窨子屋,至少有100年以上历史。但因为曾多次翻修,导致内部失去原貌,保存价值不是特别大。而附近的居民也称,屋子没有什么价值,“都成了危房”。

记者了解到,常德城原本有很多窨子屋,但是大多都毁于曾经的“常德会战”。在上世纪80年代末,常德城里东门、梳子巷、黄金台仍有几处宏阔的大窨子屋存在,但是随着城市化都慢慢消失不见。近年来城区的方家巷、贺八巷内的窨子屋被拆除后,最后一间窨子屋也在衣巷子内告别了历史舞台。一切关于童年街巷的风貌,只能在我们的记忆里寻找。我们可以回到这些巷子,但是再也回不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