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指渭河一带的盆地,居晋陕盆地带的南部,包括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平原(即关中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平均海拔约500米,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安康盆地)、秦巴山脉(秦岭—大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中文名

关中盆地

外文名

Guanzhong Basin

别名

渭河盆地

面积

39064.5平方千米

主要城市

西安

民族

汉族

位置

陕西省渭河一带

构成

渭河平原和渭河谷地、渭河丘陵

别称

八百里秦川

盆地三分

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即关中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0~800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渭河谷地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面积47611.2km2,主要地形为多级黄土台塬及山前丘陵,盆地边缘有少量断续分布的低山。川地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方便,有的地方灌淤土层厚达数十厘米,以堆积作用为主。台塬塬面高出河床100~400m,经过长期流水冲刷,塬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割切而变得相当破碎。较完整的塬地,塬面广阔,地面比较平坦,侵蚀微弱。多数塬面,由于长期耕种施用土粪,形成了独特的娄土,有不同程度的面蚀。

渭河丘陵

渭河丘陵是区域里的小山,所占分量并不突出。

关中地区

炎黄子孙的起源地区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区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名称由来

陆游:“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吾云:“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清 钱谦益《南征吟小引》:“关中警急,秉钺者急需戡定之才,君(袁可立子袁枢)且奉简书驱车以往。”

古时的“天府之国”

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带地区。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前汉书》第40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了。

关中婚俗

关中[关中盆地:平原、谷地、丘陵]

过去在关中,婚姻全赖父母之命,煤灼之言。"娃娃亲"特别盛行。父母在娃娃长到十二三岁时,就托媒人给娃订了婚(当地男娃叫"占媳妇"、女娃叫"寻主儿"),娃娃亲-旦订妥,双方就不能随便翻悔。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娃娃亲愈来愈少。娃娃长大后。自由 恋爱,只不过还要有个中间人"介绍"一下。定婚之后,双方商定一个"吉日"准备结婚。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过去结婚,仪式繁琐。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拉着箱子,提着篮子,内装猪肉5斤,公鸡一只,酒一瓶,红帖一个,到女家后送上红帖,女方以酒席招待。

新娘上花车,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车上,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撒"路帖",(用红帖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撒以之引路),女方家有送女客人,一般视亲戚多少定人数。大多数在40~50人之间。花车到达男家时,大放鞭炮,再端一碗醋绕花车浇洒一圈,名为避邪。此时新郎出门迎车。

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撒麦草节于新娘盖头布上,随撒口中随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下花车,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臊子面。

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一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四拜亲戚服友。拜完堂即开午饭,以酒菜为主。

饭后,新郎新娘进人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现在结婚,仪式大大简化。男方带上红包(内装多少不等的钱),用车去接新娘子。经过一番热闹的媳闹,新娘和女方客人来到男方家里,然后举行"文明婚礼":放鞭炮,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向双方父母,来宾鞠躬,双方家长,来宾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送新人入洞房等。

大家喜欢在新人介绍恋爱经过时,故意提出一些刁钻古怪、引人发笑的问题让回答,使气氛更加欢乐热烈。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由新郎陪同,提一篮子20个礼馍。中午吃饭时,嫂子身份的妇女故意刁难新郎,第一碗臊子面做得十分咸,放在新郎面前,老实的端起就吃,再咸也得硬着头皮吃下去,而机灵的便会找话题把这一碗递给岳父。

岳父一吃感到很咸便叫女儿端走,嫂子的计谋也就落空了。吃完饭,村里妇女开始耍女婿。那些嫂子,每人手里拿一草圈往新郎头上套,新郎既要亲热地笑,也要机智地躲。老实的,往往头上能套四五个。这个风俗带有检验新郎是否聪明伶俐的目的。

关中地区的

童谣

和民谣

陕西,简称秦,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部分,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特别是陕西的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领略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而陕西的民歌和民谣长久以来广泛地流传于老百姓中间,有诙谐幽默的、有劝人为善的、有针砭时弊的,有传情达意的,这些民歌民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是陕西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

关中地区位于平原地带,物宝风华,人杰地灵。民歌民谣也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在内容上,主要有稚趣盎然的儿歌、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反映现实生活、针砭时弊的民谣、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反映地方风光和物产的民谣等等,在形式上,有的简明扼要、诙谐幽默,有的针砭时弊,语言辛辣,有的充满感念,热情讴歌,有的娓娓道来,荡气回肠,有的一问一答,有的低声倾诉。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身边的人或事、动物或植物来深刻的时代变迁的内容,

(一)稚趣盎然的儿歌

这些儿歌主要以自然景物或者动物为主体,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含义简明,便于传颂。例如,以动物为主体的:

猴娃搬砖头

猴娃猴娃搬砖头,砸了猴娃脚趾头。猴娃猴娃你不哭,给你娶个花媳妇。娶下媳妇阿达睡?牛槽里睡。铺啥呀?铺簸箕。盖啥呀?盖筛子。枕啥呀?枕棒槌。棒槌滚得骨碌碌,猴娃媳妇睡得呼噜噜。

屎巴牛点灯

屎巴牛点灯,点出先生。先生算卦,算出黑娃。黑娃敲锣,敲出她婆。她婆碾米,碾出她女。她女刮锅,刮出她哥。她哥上柜,上出他伯。他伯碾场,碾出黄狼。黄狼挖枣刺,挖出他嫂子。

"阿达"在陕西话中意思为:哪里。"屎巴牛"即屎克郎。上一首以广大儿童喜欢的猴子为主人公,在一问一答中憨态可掬。第二首中利用一连串的劳动动作,利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引出一大串人物。

再如这两首,都是以儿童们喜欢的吃食为线索展开的:

箩箩面面

箩箩,面面,杀公鸡,擀细面。婆一碗,爷一碗,两个小伙两半碗。

新年好

新年好,新年好,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馍,砸核桃。

还有以自然景物为题展开的:

月明夜

亮晃晃

月明夜,亮晃晃,开开城门洗衣裳。洗得干干净净的,捶得邦邦硬硬的,打发哥哥穿整齐,提上馍笼走亲戚。

此外,有些儿歌还寓教于乐,告诫孩子们不要乱跑、要孝敬老人、要有羞耻之心等等,具有传统教育色彩。如下三首:

谁跟我摇尾巴

谁跟我,摇尾巴,一脚踢到沟底下。沟底下,有狼哩,把娃吓得胡墙(藏)哩。

羞,羞,把脸抠

羞,羞,把脸抠,抠下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石,咱家的豌豆没见面。

咪咪猫,上高窑

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逮雀雀(qiao qiao),逮下雀雀喂老猫。

教子歌 乖娃娃,倩娃娃,我娃要听妈的话:"吃馍不可掉花 花,吃饭莫要剩巴巴,走路不要踏庄稼,玩耍不要打和骂,墙上

莫要胡乱画,对人莫要说谎话。"倩娃娃,乖娃娃,这样娃娃人人 夸。

拍手歌 你一我一,杀狗劝妻;你两我两,错斩李广;你三 我三,寇准升官;你四我四,岳母刺字;你五我五,庵堂认母;你

六我六,龟山藏舟;你七我七,霸王别姬;你八我八,状元祭塔;你九我九,贵妃醉酒;你十我十,游玩西湖。

摇篮曲 罗罗面面,油馍串串,猪肉扇扇,蜂蜜罐罐,我娃 是个福蛋蛋,福里生,福里长,共产党领导把福享。

乖乖睡睡 猫推围围(磨盘)狗点灯灯 老鼠哭的害眼疼

洗衣裳月亮爷,明晃晃,我在河里洗衣裳,洗得白,捶得

光,打发娃娃上学堂,读诗书,写文章,一考考上状元郎,喜报 送到你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亲家母 亲家母,你来啦,端个板凳你坐下,咱俩说说家常 话:"自从你女到我家,由十七,到十八,头不梳,脸不洗,一天

到晚睡得美。叫你娃,洗个碗,她拿碗去叫狗舔;叫你娃,洗个锅,清鼻流到锅耳朵;叫你娃,倒个灰,坐到粪堆就捉虱;叫你 娃,看个磨,坐到磨坊就睡着。"

月亮爷,丈丈高,骑白马,拿腰刀。腰刀长,杀个羊。羊有血,杀个鳖。鳖有油,炸个麻花哧喽喽。

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北方言区。它和普通话比较,语法结构和大部分字音基本相同,腔调多有变异,发音较普通话咬字重、声短促,调低沉。关中方言词汇中保存不少古语,如吃饭为“咥”,差一点儿为“玄乎”,说话叫“言传”,合适叫“谄”,抽时间为“刁空”,春节文娱活动为“社火”,衣服为“衣裳”等。关中方言词汇中有不少特殊词汇。如叫虹为“降”(jiang),冰雹为“冷子”,太阳叫“日头”,天旱为“天干”,今日为“今个”,后天为“后日”,一段时间为“一向”,一会儿为“一时时”,叫公猪为“伢猪”,母猪为“草猪”,蝈蝈叫“蚂蚱”,蟋蟀叫“蛐蛐”,蚯蚓叫“曲伸”。喜鹊叫“鸦鹊”,麻雀叫“搜子”,玉米叫“包谷”,红薯叫“红苕”,厕所叫“茅子”,宅基地叫“庄子”,热水瓶叫“电壶”,剩饭叫“烫饭”,煎饼叫“薄饼子”,馒头叫“蒸馍”,花卷叫“油旋馍”,吃早点叫“打点”,吃零食叫“吃零碎”,吃晚饭叫“喝汤”,游玩叫“逛”,在近门之户间游叫“串门子”,也称“游门子”,乘凉叫“歇凉”,大小便叫“解手”,说闲话叫“谝闲传”,收拾叫“拾掇”,追赶叫“撵”,故意和人争执叫“抬杠”,指示较远的处所为“哪达”指示较近的处所为“乌达”,这里为“这达”,上面为“上头”,下面为“底下”,里面为“里首”,外面为“外头”,怎么样为“怎个向” ,差一点儿为“争点点”,难对付为“难缠”,不讲情理为“麻眼”,有问题为“麻达”,骗人为“哄人”,低下为“低耷”,有意作弄别人为“失弄”,好为“嘹”、“嘹的太”,“嘹扎啦”,实在为“瓷实”,聪明为“灵醒”。口语中肯带“AA”字。在称谓方面,称丈夫为男人、掌柜的,称妻子为女人、屋里人,农民为乡里人,伯父为伯,伯母为老妈,叔父为叔,也称大大,后辈为后人,祖先为先人,夫妻俩为两口子,坐不住的人为尻子尖,什么也不怕的人为愣娃,二杆子,脑子不健全的人为不够成、瓜娃,小偷为贼娃子、绺娃子,调皮鬼为拐蛋,无志气没本事的人为A囊鬼,做事不踏实的人为溜光锤,不讲道理的人为麻糜子,输理者为丢子笋。关中人忌讳说人不够成,二杆子、楞A、灰锤、爬灰等。关中谚语、俗语很多,并有特色,仅举一些例子:蒸馍省,烙馍费,撕疙瘩擀面卖了地。媳妇好与瞎,一半看婆家。树长天高,叶落归根。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怕的瞎铺张。宁伸扶人手,不张陷人口。不怕人老,就怕心老。不懂装懂,永世饭桶。活着孝顺吃一口,胜过死后献一斗。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越吃越馋,越坐越懒。早起早睡,精神百倍。喝开水,吃熟菜,不拉肚子不受害。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师开药方。结婚太早,悔恨到老。只顾眼前,日后作难,精打细算,钱粮不断。还有一些颇有地方特色的歇后语,如:背着儿媳妇朝华山——出力不讨好;麦杆吹火——小气;蒸馍打狗——有去无回;南院内的叫化子——嘴头高;帽根梢上拴辣子——耍红人。

经济新引擎

关中经济区的诞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不断走向纵深的产物。

上世纪80年代看珠三角,特区兴起,港商北上,依托廉价劳动力与加工制造业,“世界工厂”美名崛起为其留下华彩篇章。

上世纪90年代看长三角,浦东扬帆,资本云集,上海老工业联通江浙经济腹地,风云际会中远东第一城市旧梦重现。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环渤海经济圈快速成长,拉起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即将到来的又一个十年,关中经济区蓄势待发,立志成长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与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成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关中平原

地理位置

关中平原

中国陕西省中部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和关中盆地。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界

秦岭

,北接渭河北山。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00公里,海拔400公尺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至黄河河床降到320公尺。由断陷而成,习称渭河地堑,经渭河、泾河、洛河冲积成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棉花。有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历史上关中屡有地震,1556年华县地震达到芮氏8级。地形地势

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4~600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