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506~582年),字庆穆,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北魏到隋朝时期大臣,河州刺史李辩之子。

勇敢识度,状貌魁伟。跟随夏州刺史源子雍和贺拔岳,屡破贼寇,从平元树之乱,授安北将军,护送孝武帝元修西行,封新阳县伯,跟随丞相宇文泰,擒杀窦泰、收复弘农、参加河桥之战、沙苑之战,屡立战功,进封思阳郡公,出为汉阳太守、城防大都督。大统初年,拜使持节、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出任夏州刺史。北周建立后,封为阐熙郡公,入为司宪中大夫,出任洛州刺史、延州刺史、荆州总管、延州总管,拜柱国大将军,封为德广郡公。

隋朝建立后,加上柱国。开皇二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追赠使持节、司徒公、徐州刺史,谥号为肃。

人物生平

李和(582~506),本名庆和,[1]其先陇西狄道人也。后徙居朔方。以累世雄豪。善于统御,为夏州酋长。和少敢勇,有识度,状貌魁伟,为州里所推。贺拔岳作镇关中,乃引和为帐内都督。以破诸贼功,稍迁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赐爵思阳郡公。寻除汉阳郡守。治存宽简,百姓称之。

大统初年,加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都督,累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夏州刺史,赐姓宇文氏。太祖尝谓诸将曰:“李庆和,智略明赡,立身恭谨,累经委任,每称吾意。”遂赐名意焉。改封永丰县公,邑一千户。保定二年,除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郡公。寻又改封德广郡公,出为洛州刺史。李和前在夏州,颇留遗惠,及有此授,商洛父老,莫不想望德音。李和至洛州,以仁恕训物,狱讼为之简静。天和三年,进位大将军,拜使持节、都督延绥丹三州武安伏夷安民三防诸军事、延州刺史。六年,进柱国大将军。建德元年,改授都督延绥银三州文安伏夷安民周昌梁和五防诸军事,以罪免,寻复柱国。

隋开皇元年,迁上柱国。立身刚简,老而逾励,诸子趋事,若奉严君。以意是太祖(杨坚)赐名,市朝已革,庆和则父之所命,义不可违。至是,遂以和为名。开皇二年,薨,赠本官,加司徒公、徐衮邳沂海泗六州刺史,谥曰肃。

亲属成员

祖父:李俨,大将军、秦河凉三州牧、河南郡王。[1]

父亲:李辩,字僧养,镇西大将军、河州刺史、陇西郡公。

儿子:李彻,德广郡公

墓志铭

碑文

大隋使持节上柱国德广郡开国公李史君之墓志铭

公讳和,字庆穆,陇西狄道人也。系曲仁而导绪,阐魏而开基,会稽以秉节流名,汝南以雄风著称。自兹厥后,英贤世袭。祖俨,大将军、秦河凉三州牧、河南王。父辩,镇西大将军、河州/刺史、陇西公。令望嘉声,传诸史策。

公含璋天挺,禀秀笃生。蹈颜冉而为俦,蹑韩彭而可辈。孝友绝人,诚亮有本。魏之末年,政去王室。蝟毛峰起,宇县沸腾。公思极横流,志存匡合,于是拂衣聚众,擐甲治兵,与夏州刺史源子雍同心起义,策勋王府,帝有嘉焉。俄而元树宗支,窃据谯邑。公戎车长迈,不日而平。诏除安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赏功也。寻为大都督、出防徐州。值天子(元修)西移,关河路断。公乃崎岖崄岨,归卫乘舆,封新阳县开国伯,五百户。复为持节、安北将军、帐内大都督。窦泰蚁徒,轶我城保;高欢伪类,据我弘农。公负羽先鸣,蒙皮追北,河桥沙苑,功最居多。进爵为公,增邑五百,出为汉阳太守,兼城防大都督。累除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昔轭辂进辞,方闻改族。同乡旧狎,始得移宗。以古况今,独称高视。出为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周元年增邑一千,从班例也。改封阐熙郡公,还为司宪中大夫。笃志平反,留情报讞,同景兴(王朗)之宽恕,有君达(封衡)之哀矜。改封义城郡公,除洛州诸军事、洛州刺史。褰襜践境,远肃百城,行部露章,申威属县,又改为德广郡公。天和二年,总率洛迁金上四州士卒,纳粮于秭归、信陵二城,而蛮酋向武陵、向天玉等侍险凭山,旧为民害。公因兹耀武,示以威怀,/群蛮凶惧,相继降款。还除大将军,使持节如故。出为延绥丹银四州、大宁、安民、姚襄、招远、平独、朔方、武安、金明、洛阳、源启沦十防诸军事、延州刺史。总管之内,编杂稽胡。狼子难驯,枭音靡革。每窥蕃政,有斁边疆。公未及下车,仁声已畅。倾陬尽落,偃草从风。实仓廪而息干戈,劝农桑而变夷俗。就迁柱国,余如故。建德六年,群稽复动。天子以公旧惠在民,遗风被物,率众三万,所至皆平。出为荆淅淮湖纯蒙礼广殷霍郑豫溱十三州诸军事、荆州总管。复为延州总管,加上柱国。细侯(郭伋)再抚,比迹易追;子虞(梁习)重临,方之何远。公状貌魁梧,腹尺瑰丽。尊君奉上,不二其心。御下临民,有一其德。恭以自基,让以明礼。七札可穿,尝云未艺;五行俱瞻,终夜忘疲。献策陈谋,则手书削稿;弼违补阙,则知无不为。而遘疾弥留,奄从怛化,开皇二年四月十五日薨于家,春秋七十七。有诏赠使持节、司徒公、徐兖邳沂海泗六州诸军事、徐州刺史,谥曰肃,礼也。其年岁次壬寅十二月辛未朔廿六日丙申,葬于冯翊郡华池县万寿原。子广达等痛结蓼莪,惧深陵谷,播兹遗爱,用展如疑,乃为铭曰:

系出高阳,源因柱史。祚分上蔡,时移槐里。赵北(李牧)称良,汉飞(李广)传美。不褰不坠,寔惟夫子。爰始成童,以擅豪雄。回戈舍日,免胄趍风。联嗣驳马,宛转琱弓。尺书制敌,雅曰临戎。自此拥麾,扬声漠垂。入司貔虎,出总熊蠄。有怀退让,秉操谦卑。佳官屡转,好爵频縻。分竹为守,丹帷作屏。胡塞无尘,蛮方载静。麦秀岐穗,禾低同颖。寇君(寇恂)宜退,邓侯(邓禹)难请。从容退仕,偃息田家。约游故剑,徐转安车。前驱驷马,后卧鸣茄。方期克壮,遽逐西斜。嗟矣摄生,扃哉人世。颖如石火,危深秋蔕。宿草向芜,高松行蔽,不有镌勒,孰传来裔。

疏证

李和墓志,1964年出土于陕西省三原县陵前乡双胜村李和墓。

《周书》卷二九、《北史》卷六六有传,略于墓志。志文“公讳和,字庆穆”。据本传,李和本名“庆和”,宇文泰赐姓“宇文”,并赐名为“意”。隋朝建立后,“以意是太祖赐名,市朝已革,庆和则父之所命,义不可违。至是,遂以和为名”。

李和之祖李俨,不见于正史。其父李辩,《周书·李和传》:“以累世雄豪,善于统御,为夏州酋长。”可见其父名辩,字僧养。墓志中其祖、父的结衔,可能是后来的追赠。

志文“魏之末年,……与夏州刺史元子雍同心起义”。《魏书》卷一○六下《地形志下》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改统万镇置夏州。北魏末年任夏州刺史者为源子雍,六镇之乱时,源子雍固守夏州,后又“率士马并夏州募义之民,携家席卷,鼓行南出”,镇压叛乱。代郡源氏为北魏太武帝时赐姓,源氏本河西秃发氏之裔,而秃发即拓跋之转,二氏同源。因此,墓志“元子雍”即“源子雍”。

从李和之父“累世雄豪,善于统御,为夏州酋长”及李和与源子雍“率士马并夏州募义之民”看,李和家族当为夏州本地豪强,极可能属于稽胡。

志文“元树宗支,窃据谯邑,公戎车长迈,不日而平”。元树是北魏咸阳王元禧之子,降梁,531年,梁武帝派遣元树占领谯城。孝武帝太昌元年(532)七月,北魏东南道大行台樊子鹄、徐州刺史杜德攻克谯城,抓获元树。李和参与了这次战役,胜利后“诏除安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周书·李和传》:“赐爵思阳公,寻除汉阳郡守。”而据墓志,李和初封新阳县开国伯,后“进爵为公,增邑五百,出为汉阳太守”,至北周“改封阐熙郡公”。从叙述看,“进爵为公”并未改封,当为进爵新阳县公。而从时间角度对比,本传“赐爵思阳公”与墓志“进爵为公”当为一事。“思阳”之名,不见于其他史料,而“新阳”确为北魏县名,且曾获封“新阳”者,并非李和一人。因此,本传“思阳”似为“新阳”之误。

志文“赐姓宇文,……同乡旧狎,始得移宗”。陈寅恪先生指出:“西魏赐姓之制,统军之将帅与所统军人同受一姓。”那么此志文可有两种解释,要么表明李和手下的军队很多是他的“同乡旧狎”,这是有部落兵色彩的,可作李和为稽胡之旁证。要么表明李和一人获得赐姓后,同时改姓的不仅包括其统领的部队,而且还包括“同乡旧狎”,随之改姓的范围是比较广的。

志文“改封阐熙郡公,还为司宪中大夫”。本传作“改封永丰县公,邑一千户。保定二年(562),除司宪中大夫”。二者相较,李和在封阐熙郡公前,还曾获封永丰县公。司宪中大夫,正五命,《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御史中丞条注:“后周秋官置司宪中大夫二人,掌丞司寇之法,以左右刑罚。”

武帝天和二年(567)李和率兵攻“蛮酋向武陵、向天玉”事,本传不载。向氏与冉氏、田氏并为蛮之大姓,天和初,“信州蛮冉令贤、向五子王等据巴峡反,攻陷白帝,党与连结二千余里。周遣开府仪同三司元契、赵刚等前后讨之,终不克。〔天和元年〕九月,诏开府仪同三司陆腾督开府仪同三司王亮、司马裔讨之”。《北史》卷七五《赵煚传》:“向天王以兵攻信陵、秭归,〔硖州刺史〕煚袭击破之。”李和出兵所指亦“秭归、信陵二城”。因时间、地点合,故疑志文“向天玉”即“向天王”。若是,则向天王是在李和与赵煚夹击下被打败的。在第二年,北周军队先后抓获了冉令贤、冉西梨、向五子王、向天王等,并“悉斩诸向首领”。

志文“出为延绥丹银四州、大宁、安民、姚襄、招远、平独、朔方、武安、金明、洛阳、源启沦十防诸军事、延州刺史”。据本传,李和在“天和三年,进位大将军,拜延绥丹三州武安伏夷安民三防诸军事、延州刺史。六年,进柱国大将军。建德元年,改授延绥银三州文安伏夷安民周昌梁和五防诸军事”。以州名相较,墓志似将天和三年与建德元年(572)的两次任命合为一说。丹延绥银四州,从南到北处于北周与北齐的边境,由于战争,诸防的置废都比较频繁。同时,这一带又是稽胡主要的分布区,故墓志有“总管之内,编杂稽胡”之语。而派李和管理此地,或与其家族为稽胡且“累世雄豪”有关。

《周书》卷六《武帝本纪下》记建德四(575)年二月“柱国、广德公李意有罪免”,墓志对此避而不谈了。

志文“建德六年,群稽复动”。据《周书》卷四九《异域上·稽胡》,建德五年北周败北齐军队于晋州,“齐人所弃甲仗,未暇收敛,稽胡乘闲窃出,并盗而有之。乃立〔刘〕蠡升孙没铎为主,号圣武皇帝,年曰石平”。建德六(577)年,灭北齐后,武帝派兵讨稽胡,以齐王宇文宪为行军元帅。可能因为出身于此并曾经在此驻守、对稽胡比较熟悉的缘故,李和被重新起用,参与了这次战役,“率众三万,所至皆平”。

“葬于冯翊郡华池县万寿原”。冯翊郡华池县,不见于其他记载,此墓志可为隋初冯翊郡设华池县之强证,而由墓志出土地亦可确知华池县在今陕西省三原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