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话/ʨin uɑ uɑ/是吴语内的一种方言,属吴语-金衢片,使用地区主要为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城区、金东区及部分临近地区(兰溪、义乌、武义、龙游局地)。使用人数约100万。以金华城里方言为代表。

金华话与临近的兰溪话较接近,而与附近其他方言较难通话。金华话内部存在不少差别:城里和乡下方言之间有较大差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说话也有差别。由于原金华府地区的方言内部差异较大,各县之间难以互相通话,金华城里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金华地区交际共同语的作用。在浙江中部流行的婺剧基本上以金华城里方言为标准。

金华话的儿化音变使本韵因韵母鼻化而变为含鼻化元音的儿化韵。韵母鼻化是儿缀音[n]弱化的结果。

本条目的声韵调、小称、语音特点和文白异读、语音的变迁、词汇、语法等章节中的金华方言均为金华城里方言。

下文中,“金华”单独作地名出现时指的是金华话的使用区域,“金华地区”指的是原金华府所含区域。

中文名

金华话

使用地区

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城区、金东区

语族与语系

吴语-金衢片

历史

金华话的使用区域大致相当于汤溪县并入金华县前的金华县境,包括今婺城区的所有街道、罗店镇、苏孟乡、竹马乡、乾西乡、雅畈镇、琅琊镇、箬阳乡、白龙桥镇(古方除外)、长山乡(石道畈除外)和整个金东区。除了金华当地汉族人外,当地畲族人也会说金华话。

由于金华地区的方言内部差异较大,各县之间难以互相通话,要用带官腔的金华话来交际。金华城里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金华地区交际共同语的作用,基本上以金华城里方言为语言标准的婺剧在浙江中部十分流行。

义乌西部靠近金华的陇头朱、上滕、苦竹圹、葛仙等地方言受金华话影响,称鸡蛋为“鸡卵”。

(浙南温州瓯语也称蛋为“卵”,个别借入词是一样)

语音特点

帮端母

金华话帮端母特殊读音的特点是以读鼻音[m n/ȵ]声母为主,但只分布在金华绝大部分乡下地区和汤溪。金华城里方言古阳声韵帮端母字曾经读作[m n]声母,后来逐渐朝[p t]方向变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金华城里方言的帮端母仍存在特殊读音(少量字如“半”、“打”,读[m n]声母);但到二十世纪末,帮端母字已一律读[p t]声母。

尖团

金华城里方言,精细声母拼撮口呼韵母时读[tɕ]组声母,跟见晓组细音字不分。金华的乡镇大体上靠近金华城的地方趋向相混,距离城远的趋向相分,尖团不分的只有金华城里及其附近乡下。

其它特点

假摄开口帮组字在金华、汤溪东部等地读[ɤa]韵母。在金华一带,[ɤa]类韵母是一种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读音,但金华城里一些年轻人因嫌[ɤa]“土气”而改读作[ia]。知见系字,金华地区读[ua]韵母。

常见发音

【仅为近似音,仅供参考】

普通话 金华话 备注

筷子:箸/dʑi/

睡:①困,市区普遍说法 ②眠,金东区某些部分说法

吃:①吃,市区普遍说法 ②食,金东区某些部分说法

说:讲/kaŋ/

吹牛:伯嚭/bəʔ pʰi/善吹牛、爱说空话的人。伯嚭,吴王夫差时宰相,谗臣。

大男孩:鬼王头。十七八岁的男孩子。“鬼”,类似”举“音,念/tɕʮy/

蚊子:蚊/mən/穷

(谁) 金华话念法——拉葛

(讲话)金华话念法——/kaŋ ua/

(鼻子):鼻头/biə diu/

(眉毛)金华话念法——/mi mao/

(爷爷)金华话念法——/ia ia/

(妹妹)金华话念法——/mɛ/

(哥)金华话念法——/kuo/

(外婆):金华话念法——/ɑ puo/

(哪里) :哪/lɑ/达

(这里):末/məʔ/达

(那边):末边/məʔ pie/

(这):格边/kəʔ pie/

(上面):/ʑiaŋ mie/

(底下)金华话念法——低洼

(旁边)金华话念法——/baŋ pie/

(前面)金华话念法——狭咩(第二声)

(你):侬/noŋ/

(我) :我侬/ɑ noŋ/

(他们) :浪/gəʔ lɑŋ/

(我们) :我浪/ɑ lɑŋ/

(不要) :弗要

(知道) :晓得

(嘴巴)金华话念法——口哺

(眼睛)金华话念法——/ɑ tsin/

(白天): 日里ȵiəʔ li

(阴阳怪气)金华话念法——死像

(不正常的)金华话念法——倒傻

(很好)金华话念法——危些好

(没) :未 /mi/

(真的)金华话念法——tɕin 囊

(谁)金华话念法——拉葛

(太阳):日头

(回到家)金华话念法——归到窝里

(起床)金华话念法——爬起

(瞎子)金华话念法——阿睛涣

(傻瓜)金华话念法——么夺

(小孩):小人/siao ȵin/

(椅子)金华话念法——高于

(勺子)金华话念法——瓢缸

(小伙子)金华话念法——举(第一声)网

(妈妈)金华话念法——老娘。M(这个英语读音去掉a)妹

(爸爸) :爷/iɑ/

(青蛙)金华话念法——田鸡

(睡觉) :困,寐/mie/

(去玩) :去/kʰə/嬉、去搞

前者为金华话 括号内卫解释或普通话

到杀货[指一个人脑子有问题]

去炸[指一个人没出息,贬义多]

惊/kuɑŋ/[怕]

街/kɑ/路[街道]

困[睡]

光近[左右]

鏖糟[脏]

该些[没办法]

耐down[已婚妇女]

垃圾leh seh[垃圾]

的涝[脑子有问题,贬义多]

夸慢/ma/[慢走,慢吃,慢...]

哥弟/kuo di/[兄弟]

吃饭/tɕhiəʔ vɑ/

夹沃[拉*不文明用语*]

雅罚切过命[晚饭吃过没]

盖啦离[在哪里]

表男[泡妞]

声韵调

以下声韵调系统以1990年代的金华老派城里话为准。声母表、韵母表中国际音标后有例字(文白读不同音的字大都用其白读音),仅用于文读的声母、韵母在国际音标右下方以“文”标出。

声母

金华话有27个声母。

金华方言声母表

双唇音唇齿音齿龈音龈腭音软腭音声门音
鼻音m门n难ȵ鱼
塞音清音不送气p班t短k光
送气pʰ破tʰ贪kʰ筐
不送气浊音b排d段ɡ狂
展开表格

注:

1^金华方言的浊擦音、浊塞音、浊塞擦音的实际音值与真正的浊音声母存在较大差距(处于“浊-清”之间,即所谓“清音浊流”),但一般仍记做浊音声母(下文中不再说明)。

2^有部分老年人把“我”文读作/ŋo/(其他人文读作/o/)。

3^或将金华话中的零声母记作声门塞音[ʔ]。

韵母

金华话有51个韵母(包括自成音节的[m̩]、[ŋ̍],不包括儿化韵),其中有9个文读专用韵母:

开尾韵元音尾韵
开口呼ɿ雌ɑ班o菠ɤ盘ɯ去ɛ杯ɤa马ei随ɑu包eu讴
齐齿呼i未ia爹iɑ畲ie边iᴇ佘iɛ吆iɑu鸟iu手
合口呼u乌uɑ还uɤ多uɛ块ui归
撮口呼y水yɑ唰yɤ原yɛ帅
鼻化韵鼻音尾韵塞音尾韵
开口呼ɤã潘ã番ɑŋ帮əŋ门oŋ风əʔ北oʔ木
齐齿呼iã演iɑŋ上iŋ平ioŋ虫iəʔ入ioʔ玉
合口呼uã欢uɑŋ梗uəŋ昏uəʔ骨
撮口呼yã宣yɑŋ双yəŋ云yəʔ橘
其他əl耳m̩姆ŋ̍儿

注:

1^[ŋ̍]和[əŋ]、[iŋ]、[uəŋ]、[yəŋ]四韵中的鼻韵尾[ŋ]的实际发音部位比较靠前,舌面与上颚的接触比较轻微,音值比较轻弱模糊,也可记作硬颚鼻音[ɲ],甚至齿龈鼻音[n]。

2^塞音尾韵的喉塞尾[ʔ]逢阴入调明显,逢阳入调不明显。

3^或记作撮口呼[yoʔ]。

儿化韵

金华话的儿化音变使本韵因韵母鼻化而变为含鼻化元音的儿化韵。韵母鼻化是儿缀音[n]弱化的结果。金华话的儿化韵共有19个,可变为儿化韵的本韵共有29个。儿化韵中除了[ɤã]、[ã]、[iã]、[uã]、[yã]又可为文读韵外,其余14个都是儿化词专用韵母。

金华方言儿化韵-本韵对照表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儿化韵本韵例词儿化韵本韵例词儿化韵本韵例词儿化韵本韵例词
ɿ̃ɿ诗儿ĩi梨儿ũu兔儿y语儿
ie笼屉儿
婶儿
展开表格

其中[ẽ]、[iẽ]、[uẽ]、[yẽ]、[õ]、[iõ]六个韵,部分老年人读作鼻音尾韵,分别为[əŋ]、[iŋ]、[uəŋ]、[yəŋ]、[oŋ]、[ioŋ]。

金华方言两种儿化韵对照表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鼻化韵鼻尾韵例词鼻化韵鼻尾韵例词鼻化韵鼻尾韵例词鼻化韵鼻尾韵例词
əŋ擦黑儿iẽ辫儿uẽuəŋ歌儿yẽyəŋ橘儿
õ田渎儿ioŋ竹儿
声调

金华话有7个单字调(不包括轻声),没有阳上调:

调类

声调记号

调值

例字

阴平

˧˧˦334天 猪 消 帮 冰 飞 高 雌 黏 奎 魁 研 踉

阳平

˧˩˧313平 毛 楼 烦 啼 狼 苗 船 泥 浮 筒 跑 恋

阴上

˥˧˥535我 忖 想 小 祸 坞 蟹 畲 拌 亥 稻 贿 项

阴去

˥˥55去 醋 冻 囥 八 铁 法 擦 鸭 棵 捏 悔 鸟

阳去

˩˦14射 硬 韧 未 树 骂 义 象 顺 帽 合 舌 戊
展开表格

• 注:

• 1^阴去[55]调实际比较短促。

变调

金华话的变调很复杂。

下表列出两字组连续变调的主要规律。表左栏中为前字声调,表端栏中为后字声调,表中数字均表示调值,0表示轻声。其中,古清上字和古浊上字虽在白读单字调中均为阴上,但在两字组连续变调中有所区别,故在表中分为阴上、阳上两类。绿黄色背景表示该连调模式主要见于动宾结构的字组,青色背景表示该变调模式只用于“数量式”(数词+量词)字组和“实虚式”(实词+虚词)字组。

金华话两字组变调规律
↓前字\阴平   334阳平   313阴上   535阳上   535阴去   55阳去   14阴入   ʔ4阳入   ʔ212
阴平   33433+33   33+5533+313   33+5533+535   33+5533+535   33+5533+5533+14   33+5533+ʔ433+ʔ12
阳平   31333+33   31+55   53+5533+313   31+55      31+1433+535   31+55   53+5533+535   31+55      31+1433+55   31+5533+14         31+1433+ʔ433+ʔ12
阴上   53555+3355+313      53+14   55+1453+535   53+5553+535   53+5553+5555+1453+ʔ455+ʔ12
阳上   53555+33   53+5555+31353+53533+53553+55   55+1455+1453+ʔ455+ʔ12
展开表格

三字组的连续变调更加复杂。

因小称产生的变调详见下文“小称变调”部分。

小称

金华方言中的小称词一般为“儿化音+变调”的形式,但也有少数小称词为“纯元音韵母+变调”的形式。

小称变调

小称音的变调规律比较简单,如下表列出。

调类

单字调值

小称调值

阴平

334334

阳平

313313

阴上

53555

阳上

53514

阴去

5555 / 535
展开表格

注:

1^古清上字和古浊上字虽在白读单字调中均读阴上调,但在小称变调中有所区别,故在表中分为阴上、阳上两类。

2^阴去调一般不变,少数变535调。

儿化音

表示小称的儿化音变一般通过韵母鼻化和部分声调变调来实现,但有部分老年人将部分儿化韵读作鼻音尾韵。儿化的韵母详见上文“儿化韵”部分。

非儿化音

韵母为[ɿ]、[i]、[iŋ]、[iəʔ]、[u]、[y]、[iu]的音节中有少数字词小称时可读作不鼻化的纯元音韵母。这种小称形式是鼻化型小称丢失鼻化成分的结果。

小称词本韵鼻化韵非鼻化韵
两齿(儿)ɿɿ̃ɿ
姊姊(儿)iĩi
婶(儿)婶儿
麻雀(儿)iəʔ
鸪鸪(儿)uũu
展开表格

音韵

金华方言存在较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但文读主要仍限于“打官腔”时使用。其白读系统是因两晋时北方战乱,望族南迁形成的,而文读系统主要是南宋以来在北方汉语、北部吴语以及杭州话的影响下形成的。

声母

在平、去、入声中保留“帮-滂-并”、“端-透-定”、“见-溪-群”三分,即塞音声母及见组的塞擦音声母存在“不送气清-送气清-不送气浊”三分;但在上声中,因没有阳上调,只有“不送气清-送气清”二分。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在白读中读为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时不送气,文读时为浊声母。

在今齐齿呼韵母前分尖团,精组字读[ʦ]组声母,见晓组字读[ʨ]组声母;在今撮口呼韵母前不分尖团,精组和见晓组字都读[ʨ]组声母,如:“趋”=“区”/ʨʰy/、“需”=“虚”/ɕy/。

从母、邪母、崇母字,白读擦音[z]声母,文读塞擦音[ʣ]声母。船母、禅母字白读擦音声母。

日母字,白读[ȵ]声母,文读[ʑ]声母。

见晓组开口二等字,白读[k]组声母,文读[ʨ]组声母。疑母字逢洪音读零声母,逢细音白读[ȵ]声母。

非组少数字保留声母读[p]组音(所谓重唇轻唇不分)的古老语音特点。例:敷母“覆”、“蝮”读作/pʰoʔ/,奉母“缚”读作/boʔ/,微母的“无”读作/m̩/,“尾”读作/ŋ̍/,“未”、“袜”、“蚊”、“问”、“网”、“望”等字读[m]声母。知母的个别字保留声母读[t]音(所谓舌头舌上不分)的古老语音特点。例:“摘”表示“用拇指和食指掐”时读作/tiəʔ/,“拄”读作/tu/。

匣母少数字读如群母。例如“厚”读作/giu/,“怀”作名词时读作/guɑ/,“衔”读作/gɑ/,“峡”读作/guɑ/。

韵母

果摄字,白读[uɤ]韵,文读[o]韵。

假开二帮组以及咸合三、山开二、山合三的帮组或非组入声字白读[ɤa]韵。

假开二知见系字(如“茶”、“加”、“下”)读[uɑ]韵。假开三的章组、日、以母字,白读[ia]韵,文读[iᴇ]韵。

蟹开四字,白读[ie]韵,文读[i]韵。

流摄一等字,若今为零声母字则读[eu]韵,若为其他声母字均读如三等[iu]韵。

咸、山两摄字,在白读中无鼻音尾和塞音尾,读为开尾韵,而在文读中,阳声韵字读为鼻化韵,入声韵字读为喉塞尾韵。其中开口三等知系字读撮口呼韵母,白读[yɤ],文读[yã](阳声韵字)、[yəʔ](入声韵字)。咸、山两摄开口三等字和四等字的韵母,除了帮组字、部分见系字无区别外,其他字均有主要元音开口度大小的区别,即三等韵开口度小([ie]、[yəʔ]韵),四等韵开口度大([ia]韵)。

梗开二阳声韵字在白读中读[ɑŋ]韵(“梗”字读[uɑŋ]韵),与宕、江摄字相混,文读[əŋ]韵。

“儿”、“尔”、“耳”、“二”等字,白读[ŋ̍],文读[əl]。

声调

古次浊声母上声字白读归阴上,无文读;古全浊声母上声字白读归阴上,文读归阳去。但在小称变调和一些字组的变调中,古浊上字自成一类,与清上字不同。

咸、山两摄入声字在白读中依声母清浊分归阴去、阳去,在文读中则分归阴入、阳入调。其中古清入字白读为阴去后,在一些字组的连续变调中自成一类。

语音的变迁

金华方言的浊音清化发生在1920年代之后,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所记金华方言还没有清化。

金华城里方言古阳声韵帮母、端母字曾分别读作[m]、[n]声母,后来逐渐朝[p]、[t]方向变化。在1920年代,金华城里方言的帮端母仍存在特殊读音(少量字如“半”、“打”白读为[m]、[n]声母);但到1980年代,帮端母字已一律读[p]、[t]声母。

金华城里方言原本存在阳上调,古浊上字不与古清上字混同,后来浊上字归入阴上调。1920年代的金华城里方言有8个声调,上声分阴上[434]、阳上[423]。到了1980年代,金华城里只有老年人将部分浊上字读作阳上[312]调,中年、青年人都读作阴上。而在1990年代初,《金华方言词典》所记的金华城里方言已无阳上调。

词汇

以下词汇及发音以1990年代的金华老派城里话为准,来源均为《金华方言词典》,故不再一一注明。列出的主要是与现代标准汉语中词义或用法明显不同的词。国际音标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调值,“-”后为变调后的调值,“0”表示轻声。因变调引起的声母清浊变化,不注明原声母,只写出变调后的声母。

代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单数我/ɑ/   我侬/ɑ noŋ/侬/noŋ//gəʔ/
复数我浪/ɑ lɑŋ/侬浪/noŋ lɑŋ/   尔浪/ŋ̍ nɑŋ/浪/gəʔ lɑŋ/
指示代词
近指远指疑问
普通话
金华话格/kəʔ/末/məʔ/哪/lɑ/
动词
望/moŋ/看。落/loʔ/下。例:“落车”、“落雨”、“落去”、“落班”。徛/kɛ/站立。喫/ʨʰiəʔ/吃,喝,吸。/lɛ/躺,倒。讴/eu/①呼唤。 ②让。 ③叫做,称为。惊/kuɑŋ/①怕。 ②吓,使害怕。射/ʥia/解(大小便)。囥/kʰɑŋ/①藏,收存,存放。 ②放,搁。筛/sɑ/斟。饲/zɿ/喂。煠/zuɑ/在较多的开水里煮。
名词

生世/sɑŋ ɕyɤ/辈子。

生活/sɑŋ uɑ/工作。

生活/səŋ uəʔ/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暗槽/ɤ zɑu/抽屉。

植物
落苏/loʔ su/茄子。蚕豆/zɤ diu/豌豆。佛豆/vəʔ diu/蚕豆。包萝/pɑu luɤ/玉米。香荠/ɕiɑŋ sie/荠菜。天萝/tʰia luɤ/丝瓜。蕃芋/xuɑ y/番薯。芫荽/yɤ ɕyɛ/香菜。金瓜/ʨiŋ kuɑ/南瓜。藤梨/dəŋ li/猕猴桃。鼠耳/ʦʰɿ ŋ̍/鼠曲草。朝日葵/ʨiɑu ȵiəʔ ʥy/向日葵。菠薐菜/po ləŋ ʦʰɛ/菠菜。
动物
卵/ləŋ/蛋。例:“鸡卵”、“鸟卵”、“茶叶卵”。蟢/ɕi/(八脚蟢/pɤa ʨiəʔ ɕi/)蜘蛛。土狗/tʰu kiu/蝼蛄。圪宝/kəʔ pɑu/蟾蜍。圪蚤/kəʔ ʦɑu/跳蚤。抄牛/ʦʰɑu ȵiu/天牛。活狲/uəʔ səŋ/猴子。芒蚣/moŋ koŋ/蜈蚣。鳙鲢/zoŋ lia/鳙鱼。蚰蚰螺/iu iu luɤ/蜗牛。鲳鳊鱼/ʨʰiɑŋ pie ȵy/鳊鱼。狗涴蝮/kiu uɤ pʰoʔ/蝮蛇。
饮食

炸饭/suɑ vɑ/用剩米饭加水煮成的稀饭。

年糖/nia dɑŋ/金华当地风味食品,依原料不同分为“冻米糖”、“油麻糖”等。

清明馃儿/ʦʰiŋ miŋ kuẽ/清明馃。

冻米糖/toŋ mie dɑŋ/“年糖”的一种,用糯米作原料,春节期间流行。

油麻糖/iu mɤa dɑŋ/“年糖”的一种,用芝麻作原料。

称谓

• 伯嚭/bəʔ pʰi/善吹牛、爱说空话的人。

• 老货/lɑu xuɤ/老汉,老头子(不带褒贬色彩)。

• 老马儿/lɑu mɤã/老婆子。

• 母妈/m̩ mɛ/①妈妈。 ②称呼岳母。

• 鬼王/ʨy uɑŋ/男孩子(含轻视意)。

• 赖料/lɑ liɑu/无赖,赖子。

• 贼骨头/zəʔ kuəʔ tiu/贼。

数词

普通话

二  两

金华话

零/liŋ/一/iəʔ/两/liɑŋ/  二/ŋ̍/三/sɑ/四/si/五/ŋ̍/六/loʔ/七/ʦʰiəʔ/八/pɤa/九/ʨiu/

普通话

二十

金华话

十/ʑiəʔ/廿/ȵia/百/pəʔ/千/ʦʰia/万/vɑ/

注:

1^金华话中基本都用“两”表示“二”,序数词中一般也说“两”,不说“二”,如“第两”(意为“第二”)、“初两”(意为“初二”)。“二”仅用于少数有序数含义的词(如“二月二”、“二哥”、“二婚亲”等)和“二两”(重量)。

量词

记/ʨie/①表示动作的次数,相当于北京话的“下”。 ②指很短的一段时间,相当于北京话的“会儿”。

爿/bɑ/①用于商店。例如“一爿店”。 ②用于地面、村庄。例如“一爿地”。

形容词

㽺/ɕiəʔ/差,不好。

细/sie/①与“粗”相对。 ②碎。

细/sia/小。

吃力/ʨʰiəʔ liəʔ/费力;累,疲劳。

推板/tʰɛ pɑ/①相差,缺欠。 ②差,欠缺。

罪过/sɛ kuɤ/可怜,值得怜悯。

倒灶/tɑu ʦɑu/①倒霉。 ②糟糕。 ③穷。

木唠唠/moʔ lɑu lɑu/很多。

副词

弗/fəʔ/不。

未/mi/没有。

顶/tiŋ/最。

猛/mɑŋ/程度副词,用于被修饰词语(形容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相当于北京话的“很”。例如“好猛”、“喜欢猛”。关于其重叠形式“×猛×猛”,详见下文“词法”部分。

还正/uɑ ʨiŋ/才,刚。

顶对/tiŋ tɛ/恰好,刚好。

真当/ʨiŋ tɑŋ/真,确实,的确。

助词

个/kəʔ/(常读作轻声)相当于北京话“的”。

罢/pɑ/用于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肯定事态出了变化,有时还兼有表示动作完成的作用,相当于北京话的“了”的部分用法。例:“我去过罢”、“票买来罢”。

生/sɑŋ/用于名词、代词或动词后,相当于北京话的“似的”、“般”。 [5]

语法

词法

人称代词和部分指人的名词的复数词尾是“浪”/lɑŋ/。

带后缀“头”的词很多,这些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1.“头”加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根后面。如“手头”、“嬉头”、“花头”、“苦头”。

2.“头”加在数量词后表示具有这一数量的某一事物,有强调数量的作用。如“两块头”、“五间头”。

3.“头”在名词后面,表示方位或时间,相当于北京话的“里”、“里头”。如“外头”、“溪头”、“店头”、“夜头”。

有些在普通话中无后缀或带“子”缀的词在金华话中也能加“头”后缀, ,如“纸头”、“鼻头”、“领头”。

形容词后加副词“猛”组成的形容词短语经常构成“×猛×猛”的重叠格式。“猛”意为“很”(详见上文“副词”部分),重叠后的“×猛×猛”表示的程度更深,相当于北京话的“非常”、“极”。例如,“好猛好猛”,“难过猛难过猛”,“吃力猛吃力猛”等。

金华话中重叠的动词在不同句式中有不同的含义。在“信寄寄便来”、“饭吃吃再去”这样的句子中,重叠的动词表示“动作完成”。在“门关关好”、“话讲讲灵清”这样的句子中,重叠的动词表示祈使。

句法

金华话有“坐孑起”、“买本添”这样的“动词/动词短语+起/添”的语法结构。副词“起”、“添”都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起”表示时间在先,像是把北京话的“先”后置。“添”有“再”、“还”的意思。

双宾语语句中两个宾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将简介宾语放在直接宾语之前;有时还可以把直接宾语提到句首或动词之前,而量词仍留在动词之后,如“我侬书送两本侬”。

内部差别

金华话内部存在地域差别(城里方言和乡镇方言的差别)和城里方言的年龄差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说话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词汇上。

地域差别

金华话内部的地域差别,整体而言中部、西部地区的方言较为接近,东部孝顺、曹宅、澧浦一带的话有若干共性而与中部、西部多有不同,城里及其附近地区的方言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声母

帮母和端母的古阳声韵(鼻音尾韵)字,城里和城郊秋滨等地分别读塞音[p][t]声母(包括“打”字) ,秋滨的朱基头除了“打”字读[n]声母外,帮、端母字均读塞音声母,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分别读鼻音[m][n]声母,曹宅镇小黄村的帮端母古阳声韵字,逢今韵母为鼻音尾韵时读塞音声母,逢今韵母为非鼻音尾韵(古咸山摄)时读鼻音[m][n/ȵ]声母,但“柄”、“打”两字仍读鼻音声母。

金华除了城里、城郊的朱基头、化山、择住邻等地和东北部孝顺、曹宅一带外,多数地区的方言不分尖团。金华城里方言中,精组声母拼撮口呼韵母时读[ʨ]组声母,跟见晓组细音字不分,拼齐齿呼韵母时的发音因年龄而异,详见下文“城里方言的年龄差别”。

韵母

蟹摄一等字(如“改”、“害”、“赔”、“对”),城里读[ɛ],城郊秋滨、多湖、仙桥等地读[ai],其他地区读[a]或[ɑ]。

效摄字在城里及其附近朱基头、王宅、南干、择住邻、小黄村等地读[ɑu][iɑu]韵,离城里较远的东部和西部地区读[ɤ][ie]韵。例如,“腰包”在金华城里读作/iɑu pɑu/,而在部分乡镇则读作/ie pɤ/。

流摄一等字(如“藕”、“头”),城里和东部地区一般读[eu](藕)、[iu](头),中部地区读[e]或[ei],西部地区读[ɑu]。

梗摄开口二等字(如“生”、“争”),城里和中、南部地区读作[ɑŋ]韵,同宕江摄;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读作[ã]韵或[an]韵,同咸山摄。

声调

在金华城里方言中古浊上字归阴上,而在曹宅镇小黄村的方言中古浊上字归阴平。

金华城里方言有7个单字调,而小黄村的方言因阴入、阳入两调各有两种调值而共有9个单字调。

小黄村方言的单字调

调类

声调记号

调值

阴平

˧˧˦334

阳平

˧˩˧313

阴上

˥˧˥535

阴去

˥˧53
展开表格代词

第一人称单数,城里和大部分乡镇用“我”/ɑ/或“我侬”/ɑ noŋ/,孝顺、曹宅、澧浦一带多用/ʨiɑ/,孝顺北部地区说/tsia/或/ɛ/。第一人称复数,城里说“我浪”/ɑ lɑŋ/或/ɑŋ/,孝顺、曹宅、澧浦等地多用/ʨiɑ lɑŋ/或/ʨiɑ liɑŋ/。

第二人称复数,城里和北部地区一般是“侬浪”/noŋ lɑŋ/或“尔浪”/n̩ nɑŋ/或/nɑŋ/(“尔浪”的合音),南部地区多用“侬浪”/noŋ lɑŋ/,西部白龙桥、长山等乡镇用“尔浪”/n̩ nɑŋ/,东北角源东、鞋堂等乡镇多用“侬哄”/noŋ hoŋ],澧浦、雅畈等地只说“侬浪”/noŋ lɑŋ/或“侬亮”/noŋ liɑŋ/。

第三人称复数,城里说“渠浪”/gəʔ lɑŋ/或/gɑŋ/,澧浦说“渠亮”/gəʔ liɑŋ/。

指示代词“这”,城里和大部分乡镇说“格”/kəʔ/,乡下有的地方如秋滨街道的唐宅、吕献塘和岭下镇等地说/ʥiəʔ/。指示代词“那”,城里和大部分乡镇说“末”/məʔ/,乡下有的地方如秋滨街道的唐宅、吕献塘和岭下镇等地说/doŋ/,罗店等地说/goŋ/。

其他

“去”字,城里及附近地区读/kʰɯ/,东北角源东、鞋塘、孝顺、傅村等乡镇和西部白龙桥择住邻村等地读/kʰi/,南部安地读/kʰɤ/。

“人”,城里和大部分乡镇说“人”/ȵin/,东部和义乌相邻的地区说“侬”/noŋ/。

城里方言

金华城里方言存在一些年龄差别。

声母

精组、见组声母拼齐齿呼韵母字,如“精”、“经”,全部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区分尖团,分别读[ʦ]声母和[ʨ]声母;部分中年人和全部青年人不分尖团,都读[ʨ]声母。金华话中“邹”、“走”、“奏”、“凑”、“搜”、“擞”、“嗽”等字为[iu]韵,年轻人因不分尖团而将这些字也读成[ʨ]组声母。例如,“走”=“酒”/ʨiu/。

古微母部分字,如“婺”、“文”、“物”,中老年人都读[v]声母,年轻人倾向读合口呼零声母。

古疑母个别字,如“我”,一部分老年人文读[ŋ]声母,白读零声母;部分老年人和全部中年、青少年人不论文白都读零声母。

韵母

金华城里一些年轻人因嫌[ɤa]韵母“土气”而改读作[ia]。

山合一帮组舒声字(如“半”、“潘”、“伴”、“满”)的文读音,部分老年人读[ɤã]韵,其他人读[ã]韵。

小称

表示小称的儿化词,老年人用得较多,中年人用得较少,青年人用得很少。

研究历史

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年出版)记录了吴语地区33个地点方言的声韵调、词汇,金华话也包括在内。其中记录的是1927年的金华新派城里话,声韵调用严式国际音标和五度标记法记录,词汇的读音用注音罗马字记录。

1958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第五本收录了约斋《金华方音与北京语音的对照》一文。

1957年至1966年间,浙江省方言工作者傅国通、方松熹、蔡勇飞、郑张尚芳等在全省方言普查工作中,对浙江方言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汇集成《浙江吴语分区》等,收入了金华话的材料。

钱乃荣的《当代吴语研究》(1992年出版)是对《现代吴语的研究》中33个方言点所作的跟踪调查,记录了1980年代金华城里方言的声韵调、两字组变调的规律、单字音、词汇,以及老、中、青三代人语音的异同,反映了六十年中金华城里方言语音的变化。

1996年,曹志耘编纂的《金华方言词典》出版,该词典详细记录了金华话的语音、词汇、词法。2002年,曹志耘的《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出版,该著作深入研究了包括金华话在内的11种南部吴语方言的语音。

大堰河

诗人艾青是金华人,其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实际应为“大叶荷”,因艾青不知道其本字而金华话中这两个词同音而误写。诗中的“冬米的糖”应为“冻米糖”(见上文“饮食”),“冻”的声调在该词中因变调而成为33调(如阴平,与“冬”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