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赵如兰(1922-2013),著名华裔音乐学家,生于美国麻省剑桥市,是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第一位当选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音乐专家。

卞赵如兰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之女,幼年随父母及妹妹在中国、美国及法国各地生活,十六岁入读美国哈佛大学女校Radcliffe,取得音乐学士(1944)及硕士学位(1946),及后获哈佛大学音乐学及东方语文博士(1960)。自一九四七年在哈佛大学任教中国语言,一九六一年执教于音乐系,一九九二年退休,现为哈佛大学音乐系及东亚文化语文系荣休教授,一九九四年被选为台湾研究院院士。一九七五年至九八年间,多次到访香港中文大学及出任音乐系客座教授。

2013年11月30日上午10时,卞赵如兰教授于波士顿市剑桥镇的家中安详逝世,享年91岁。

中文名

卞赵如兰

外文名

Rulan Chao Pian

性别

出生日期

1922

去世日期

2013

星座

白羊座

出生地

美国麻省剑桥市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

职业

音乐家

主要成就

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

人物简介

卞教授精通中西方音乐,研究范围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旁及中国台湾、日本及韩国音乐;著作逾六十篇,包括中国戏曲、说唱、音乐史、古琴音乐及书评,专著Song Dynasty Musical Sourc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获美国音乐学会最佳书籍奖(1968)。卞教授长期从事音乐历史研究及教学,在一九七五年至九八年间,她多次到访香港中文大学及出任音乐系客座教授,对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不遗馀力,贡献良多。

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0)。

中央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1992)。[1]

教研生涯

卞赵如兰1944年获哈佛女校Radcliffe西方音乐史学士,1946年获西方中古音乐史硕士,1960年获东方语文与中国音乐博士。她回忆求学经历:“因为我父亲常常出去旅行,我们跟着去,所以研究院进了好多年。我在音乐系念书,一边教书。那时候音乐学是一门新课,教音乐学的人都是新来的,最后我自己决定主修中国音乐。”

从1947年起,卞赵如兰在哈佛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任教,1974年至1992年任哈佛东方语言文化系与音乐系教授。我问:“哈佛大学的教学生活占据了您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位置吗?”卞赵如兰说:“哈佛大学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校,对学问是很认真的,完全不能装假,我时时刻刻问自己: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做?走哪一个方向?我八十几岁了,还受它的影响。在这里教书很开心,可以说我运气很好,我教的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史、语文都是我喜欢的题目。哈佛是不管你的班有多大,只要你认真教,喜欢教,学生喜欢听你的课,都没有问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此地除了哈佛大学,还有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好多大学,所以大家可以互相比较,互相观察,不把自己看得太窄,可以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对于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之间研究的异同,卞赵如兰说:“中国音乐研究是很新的,就是把西方音乐研究的方法应用在中国上。现在西方音乐上有所谓的‘比较音乐学’,研究的题目不光是西方音乐了,应用在中国音乐上就很有意思。我很早就对西方音乐各方面都有兴趣,音乐跟生活的关系,音乐跟戏剧的关系,音乐跟文学的关系,还有世界上各种不同的音乐对西方音乐的影响。后来我教中国音乐,就研究古琴、京剧、昆曲、戏剧跟文人生活的关系。”

在哈佛大学教中国音乐,学生理解的程度如何?卞赵如兰说:“当然有兴趣的人才来读,我拼命想法子让他们理解。如果从音乐的社会学方面看,没有问题,完全可以从技术方面看,那就很难了。有人到此地来访问,教古琴、唱京戏、唱昆曲,就让他们学点。民族音乐学是一门很新的音乐课,不但是音乐本身新鲜,教的方法也新鲜,我一边学一边教,很有意思。”

卞赵如兰常到中国实地研究音乐,早在设备沉重的时代,她就背着器材到处采风,晚年依然向往:“我对中国的感情很深,在研究中国音乐中,我对音乐社会学有兴趣,就是音乐在人生中占什么地位,有什么影响。我在中国还有亲戚,反正有机会我就去中国,到处跑,身上带着录音机,调查、录音。我写的论文是讲宋朝的音乐史。毕业后研究中国俗文化,在方法论上还是试验,因为以前没有人这么干过,也没有人愿意像我这样到处跑。”

回顾自己一生研究的职业,卞赵如兰说:“音乐平常说是玩的东西、娱乐的东西,可是也可以做严肃的研究。不管是婚丧喜事,所用的音乐都是可以研究的,不管是什么阶层的人,什么地方的人,都可以研究音乐。音乐属于社会学,相当重要。为什么有一些音乐觉得很激进,有一些音乐就觉得很下等,让人看不起,是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有这种分别?除了音乐以外,舞蹈、绘画是不是都有这种分类?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问题。”

捐赠收藏

卞赵如兰教授于二零零六年至二零零九年间捐赠毕心收藏的音乐书籍、视听资料及器材、教学资料、笔记及乐器等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该批捐赠现已成为大学图书馆的珍藏──“卞赵如兰特藏”   。

卞赵如兰教授

“卞赵如兰特藏”收藏了卞教授(1922-2013)逾五十年的教学、研究及田野考察笔记、七千多件影音资料、六千多册书籍期刊、十八件乐器、信函、手稿及相片等,资料弥足珍贵,是研究中国近世历史、文化、音乐及普通话教学不可或缺之资料库。藏品分别于2006年及2010年送抵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自六十年代起,卞教授多次到中国、日本、韩国等地进行田野考察、拍摄及记录各类的艺术表演活动和访问。捐赠的五千多盒影音资料以中国戏曲、说唱、器乐为主;亦有大量西方古典、东亚及世界音乐。其他资料包括卞氏夫妇与好友相聚唱戏的原声带、卞教授在哈佛大学的教学资料和著名学者的录音,例如前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博士(1889-1962)、哈佛大学史学及汉学家杨联陞教授(1914-1990)及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教授(1924-)的开卷录音带等。此外,卞教授父亲赵元任博士(1892-1982)及母亲杨步伟(1889-1981)的录音,如推行普通话运动时灌录的普通话语音唱片等,亦是卞教授捐赠的珍藏。卞教授在世界各地收购不少书籍,其中大部分已绝版,如现代京剧样板戏《红色娘子军》(1971)、《海港》(1973)等乐谱、图册和广东说唱文本。除了影音资料及书籍外,藏品亦有卞教授当年出外携带的影音器材,教学用的乐器和与学生来往的信函。对于她珍贵的藏品,卞教授希望她的捐赠能够为引玉之砖,引发学者对保存东亚历史文化资料的重视。

中文著作

1976 〈我在崇基音乐系的一些杂感〉,《中国时报》,1976年2月26日。

1980 〈京戏中韵律(节拍)之功能〉,《中国戏剧集刊》,2期(1980年10月):64-67。

1982 〈西天还有些儿彩霞:给爸爸朋友的一封信〉,《音乐与音响》(香港)(1982年4月):22。

1982 〈赵元任先生的最后一年〉,《传记文学》,40卷4期(1982年4月):7。

1982 〈赵元任晚年的日子 ── 赵如兰给亲友的信〉,《南北极》,145期(1982年6月16日):90-91。

1983 〈回答一些关于父亲的问题〉,《中国音乐》(北京),2期:38-39。

1987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7 〈赵元任作品赏析〉,《今日生活》,252期(1987年9月):29-32。

1987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的成书和出版〉,《音乐艺术》,4期:47-48。

1990 〈讨论中国声乐中民歌唱法、通俗歌唱法、美声唱法〉,刘靖之主编:《中国音乐与亚洲音乐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页210-230。

1990 〈从“花儿”的演唱谈表演实况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香港民族音乐研究会编:《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页70-78。

1994 〈我父亲的音乐生活〉,《表演艺术》,15期(1994年1月):72-77。

1994 〈纪念赵元任一百零一岁诞辰的活动(附:余少华:卞赵如兰教授)〉,《人文学刊》,3期(1994年6月):90-92。

1996 《赵元任纪念专刊》,台北市:台湾地区行政机构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0 〈民族音乐学与中国音乐研究〉,《伟伦访问教授讲座专辑》,第9辑(2000年1月1日):1-10。

2001 〈赵元任的音乐生活〉,《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

2005 〈父亲与我们的阿丽思童年〉,《中国时报》,2005年10月9日。

个人生活

赵元任和赵如兰父女(1944年)

父亲赵元任(1892-1982)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母亲杨步伟(1889-1981)为首批倡导节育者之一;丈夫卞学鐄(1919-)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太空学系荣休教授,育一女儿。卞教授为人随和、健谈,她的家时常聚集一群学者、学生或朋友闲谈、讨论,每每相聚至深宵。

1922年4月19日,赵元任和杨步伟的第一个女儿赵如兰出生。卞赵如兰回忆:“父亲一天到晚忙,所以对我们的教育很自由。我小时候就对语言学感兴趣,我在哈佛教中文教了很多年,跟我父亲一起,反正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并不正式教我们,不过他写文章,给我们看看,我们写些东西,给他看看。我父母原则上是不怎么教我们,让我们自由地学,反正有问题的时候问他们,他们回答。我们从小跑来跑去的,在中国呢,中文不行,在美国呢,英文不行。”

卞赵如兰有三个妹妹。二妹学化学,三妹学数学,四妹学天文物理,只有她学文科,算是专业上跟赵元任比较接近。不过,卞赵如兰说:“我父亲对物理也有兴趣,我三妹搞数学,我父亲也搞数学,只有化学比较远一点。他的兴趣很广泛。”

卞学鐄和卞赵如兰夫妇

小时候,赵如兰跟父执胡适很亲切,她说:“我父亲跟胡适两个人从当学生起,一直互相敬爱。我父母结婚的时候,他是证婚人之一。胡适跟我们都很亲热,他很好,一点不摆架子。我父亲跟胡适谈事情,我母亲也参加在内,我们家就好像是他们家一样。有时候我参加学校的活动,我母亲告诉他了,他也问这个问那个,拿我们当家人一样。他在(我们)家坐下来舒舒服服地吃饭、聊天,我们很喜欢他,在他家,我们也舒舒服服的。”

卞学鐄与卞赵如兰的感情,则从1943年开始。当年卞学鐄在麻省理工学院,已经选读航空工程了,美国参加二战后,中国留学生可以自愿加入美国军队,他挑了陆战队。《杂记赵家》中说:“第二天入军队他和大女两个人谈了一夜,早起大女告诉我们,他们订婚了以资鼓励他战争胜利。我们当然也赞成。还有他们的订婚是如兰先把她自己的一条脖链给了学鐄,而学鐄还没给如兰什么呢,我们笑得不得了,对如兰说‘你先给他拴住了再说’。”

这一拴,就拴了六十多年。卞赵如兰是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也是第一位当选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音乐专家。而卞学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

后世纪念

卞赵如兰教授于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在剑桥家中辞世,享年九十一岁。

香港中文大学卞赵如兰教授纪念展

二零一四年三月三十日(星期日)下午四时至六时,卞赵如兰教授追思会在哈佛大学的Cabot House Living Room举行。

2014年3月27日至6月2日,香港中文大学在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举办“卞赵如兰教授纪念展”,并延长至2014年10月5日。展品包括卞教授的手稿、笔记、书信、相片、著作及有关卞教授的文章。

为纪念卞赵如兰教授及延续她的研究工作,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了“卞学鐄及卞赵如兰纪念基金”,以维持及发展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卞赵如兰特藏”,并以支持在香港中文大学及/或哈佛大学使用“卞赵如兰特藏”进行学术研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