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童话,发表于1908年。

《柳林风声》是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英国经典童话。肯尼斯·格雷厄姆通过典雅的文笔、细致的描写,塑造了性格迥异的四个角色:鼹鼠、水鼠、蛤蟆、老獾,鼹鼠善良温柔,水鼠热情好客,蛤蟆冒失勇敢,老獾沉稳睿智,每个动物的性格大相径庭,但毫不妨碍他们建立起最坚实的友谊。柳林间的轻声细语,大河上的微微呢喃,公路上的横冲直撞,府邸里的热血拼杀,四个朋友同甘苦共患难,在经历了几度欢笑与波折后,每个角色都获得了成长,最终迎来圆满的大结局。[3]

中文名

柳林风声

外文名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别名

柳林中的风声

作者

【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作品体裁

童话

文字

130000

创作年代

1908年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爸爸写给儿子的童话,是一个适合围坐在暖暖的火炉边,大家一起听的故事。《柳林风声》按出场先后来看,作品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身穿人类服装并且能说会道的鼹鼠、河鼠、狗獾和蛤蟆。全书由12章组成。书中以细腻典雅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风光的诗意变化,被誉为“英文散文体作品的典范”,而萦绕在柳林间的那一份友谊与温情,更是让人如沐春风。

鼹鼠丢下家里的大扫除,钻出地洞,兴高采烈地扑向外面清新的空气。不久,他就和他的几位朋友——懒散自在的兔子、行为粗鲁却为人和善的獾,以及自鸣得意且不负责任的癞蛤蟆——一起踏上了一段刺激、惊险的冒险之旅。在冲动的癞蛤蟆先生的率领下,这几个好朋友一次又一次,奋不顾身地投身于各种历险之中:从搅乱吉普赛车队到偷窃摩托车,再到后面大胆的越狱行径,最终,千锤百炼后的他们终于能像英雄那样,勇敢地直面外面大千世界中那些心思歹毒,阴险狡诈的各色人物。

这个趣味性十足的童话故事自问世之日起就一直深受读者们的喜爱,与此同时,它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肯尼斯?格雷厄姆那精彩绝伦的想象和静谧无声的幽默吸引了无数的孩子和成年人。1908年,《柳林风声》首次出版,时至今日,这本书问世已经整整一百年,而此次的新版正是为了纪念这本书的世纪华诞。

作品目录

第一章 河流第五章 温馨的旧居第九章 向往远游
第二章大路第六章 蛤蟆先生第十章 蛤蟆二次历险
第三章 野森林第七章 黎明前的排箫声第十一章 眼泪像夏日的风暴一样流淌
第四章 獾先生第八章 蛤蟆历险记第十二章 尤利西斯归来 

创作背景

关于《柳林风声》的具体创作缘由,一般认为始于格雷厄姆晚间在床头给儿子讲故事的经历,尤其是关于蛤蟆历险的故事。事实上,从1904年5月开始,格雷厄姆总会在夜晚入睡前给年仅4岁、昵称“耗子”的儿子讲故事。在最初的讲述中,除了蛤蟆、鼹鼠和河鼠等动物外,还有长颈鹿这样的庞然大物,但由于这样的大型动物不太适合进入柳林河岸的动物世界,所以后来被舍弃了。1907年5月,儿子阿拉斯泰尔按计划要跟随家庭女教师外出度假。但他却不愿意离开,因为他要继续听爸爸讲故事,于是格雷厄姆答应用写信的方式给儿子继续讲下去。他没有爽约,连续几个月按时将故事写下来寄到儿子那里,由女教师读给儿子听。这些写在书信里的故事自然成为了《柳林风声》的组成部分。此外,1903年11月,格雷厄姆在英格兰银行连续3次遭到一个思想激进、行为怪异之人的持枪恐吓甚至开枪射击,批评家认为这一事件可能也被构思在了故事中:蛤蟆试图探明自己被强占的府邸时,站岗放哨的貂鼠用枪对着他“砰”地放了一枪。

人物介绍

鼹鼠

在象征意义上,鼹鼠可看做一个成人期待视野中的乖孩子,谨慎本分,心地善良,但需要通过进入社会结识良师益友,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社会习俗和规则,掌握生存和享受生活的必要知识,从而健康地成长起来。

河鼠

至于河鼠,他可以被看作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思想和人格都相对成熟的益友,对人真诚友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他一方面非常务实,精明能干,具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无论是水上的营生(游泳、划船、熟知季节变化等)还是一应家务操持(烹制美食,家常膳食,居家度日等)无所不能,在象征意义上具有家庭中母亲的角色因素;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诗人,时常写些诗句抒发所思所感(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作者本人的影子)。当然,这个具备理想人格的河鼠也有精神迷茫,灵魂出窍的时候。在一个季节转换,迁徙性动物纷纷离别河岸地区的时节,河鼠遇见一个来自海外的海老鼠。在听了海外来客讲述的远游经历和迷人的海外风光之后,河鼠黯然神伤,失魂落魄,陷入了短暂的精神危机之中。好友鼹鼠及时地阻止了河鼠梦游般的离家出走。

蛤蟆

从象征意义看,蛤蟆代表着一种顽童(坏小子)的人格形象。他追求刺激,追求新奇,追求生命乐趣的彻底张扬,具体表现为“喜新厌旧”式的追新求异。在人格特征方面,蛤蟆不仅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小智若愚”,自负好胜,喜欢吹牛;而且还有些像《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是性情中人,率直纯真。作为顽童,蛤蟆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特征,而且虚荣心和好胜心非常突出,喜欢听赞扬话,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是“英俊、成功、人见人爱的蛤蟆”)。用心理分析话语来说,这个“坏小子”蛤蟆代表着原发的“伊底”能量,既有旺盛的创造力,更具有强烈的破坏性。而在广泛的意义上,蛤蟆代表着一切不愿循规蹈矩的淘气儿童的心理倾向和深层愿望,包括建设性的积极因素和破坏性的消极因素。一方面蛤蟆实现了追求“不断变化的地平线”的理想,另一方面蛤蟆由于随心所欲而频频逾规,不仅在人类社会遭受重罚,经历磨难,还被动物世界的不良之徒(黄鼠狼、貂鼠等)夺走了硕大的家产。所以蛤蟆的人格倾向必须得到整合,在强化积极因素的同时,消除消极因素,由此去争取尽可能美好的理想目标的实现。

狗獾

狗獾则象征着“超自我”的人格倾向。他是河岸地区的权威人物,同时又是超然在上的神秘人物。在四个动物主人公当中,狗獾的辈分是最高的,因为他是蛤蟆已故父亲的生前至交,说他是几个动物的父辈毫不为过。他是严厉的,又是慈祥的。事实上,他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体现出来:在鼹鼠和河鼠被困于大雪纷飞的野森林中的危急时刻;在蛤蟆陷入无法自拔的疯狂行动而必须及时对他采取“挽救”措施的重要时刻;在夺回被黄鼠狼们霸占的蛤蟆府邸的惊险时刻……等等,概莫能外。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柳林风声》这部儿童小说以动物为叙事的主体,从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大自然及人类社会,逆转了动物被客体化的传统叙事。小说中,动物替代人类成为了自然中的审美主体,透过这些动物的视角,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直接体会到动物对自然的依恋和他们在自然中的归属感,感受到人与其它动物之间在情感上的亲和性,从而去追溯人与动物之间的同源性。这促使人们放低凌驾于动物之上的优越感,重新审视动物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重新思量传统思维中人与其它动物之间的优劣之分,重建对其他生物的道德良知,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从人本身扩展到其它动物,乃至整个生物共同体。

小说的主线讲述喜新厌旧的癫蛤蟆住在华丽的“癫蛤蟆宫”,成天想去体验新鲜、刺激的新事物,它先是爱上了坐船,可是没一个月,又想坐马车出去旅行,结果才玩到半路,它又开始羡慕开车的人,梦想驾驶一辆汽车,结果因偷窃别人的汽车而入狱。尽管它有种种的缺点,但是它的朋友们总是在它身旁尽全力地帮助他,并试图帮他改掉坏毛病,而且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它从黄鼠狼和白貂手中夺回了原本属于它的“癫蛤蟆宫”。蛤蟆建造豪华住所和追求新鲜刺激的生活象征了人类的虚荣和不顾后果,而獾、河鼠和鼹鼠对蛤蟆无私的帮助,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爱和帮助,例如河鼠为了寻找迷路的鼹鼠不惜冒着被捕食的危险闯入了野树林,獾热情地款待深夜来向它求助的河鼠和鼹鼠并为它们提供了避难之所等等,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他者的重视和关爱也象征了人性的无私和博爱。作为自然世界中的小动物,它们身上的这些人性化特征无疑超越了它们本身的动物属性,但是在这些动物身上最简单明了的人性缺点和人性优点的碰撞更能有效地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感,让人们在道德上斥责癫蛤蟆不顾后果的生活习惯,认同獾、河鼠和鼹鼠的利他主义精神。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重要童话小说如两部“爱丽丝”小说,《水孩儿》、《在北风的后面》等由小女孩和小男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有所不同,《柳林风声》的主人公是纯粹的动物。不过对这些动物角色仍需要用“他们”来称呼,因为他们虽然保持着动物的自然形体、面目和基本生物属性,但在思想、情感乃至衣食住行等方面完全和人类相同,而且他们的社会具有与人类社会相似的社交规则和礼仪。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组合:他们一方面有像人一样的感知和行动、交往、游乐、历险等等,另一方面在举止动作上又保持着动物的原生姿态,如蛤蟆在生气、愤怒,或者自吹自擂的时候肚子都会随之胀大,身体也会膨胀,神态令人难忘;而且几位动物角色都像人类使用其双手一样灵活地使用他们的爪子。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与人交往(虽然有操守的好动物都极力避开人类),这表明他们使用与人类相同的语言,而且他们的身体大小也发生了“变形”,应大致与人类相近,否则无法进行对等的交往活动及其他相应的活动,尤其是蛤蟆,主要的历险活动都涉及与人类打交道,所以他的形体应当更与人类相似。这些动物角色生活在柳林河岸的动物世界,这个世界既独立于人类世界,又拥有与人类世界(以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为蓝本)相似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机构,当然也使用英国的货币等;此外,这个独立自足的动物社会还存在着与野森林之外的人类社会互通往来的可能性(蛤蟆历险故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就是他与人类打交道的遭遇,而他在整个过程中既遭到强势的人类的追捕、迫害、关押和嘲弄,也进行了颇具喜剧色彩的反抗和报复)。

《柳林风声》的主人公虽然不是通常的儿童,也没有常见的儿童主人公所投入的寻觅活动,但却是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的读物。从儿童文学的角度看,作者讲述的是几个动物如何居家度日,如何外出游玩或追新求异,离家历险,以及如何齐心协力夺回被强占家园的故事。无论是家园温馨难舍,还是美食美味难忘,如河鼠携友出游,与鼹鼠一道泛舟河流,尽享郊游和野餐之乐;或雪夜脱险于狗獾的地下住宅,共商大计;或在獾先生的谋划下,几位净友一起出手,诚心诚意帮助总惹麻烦的蛤蟆,对他进行不弃不离的“挽救”行动;无论是蛤蟆几次三番外出历险,起伏跌宕,精彩刺激;还是几位好友同心协力,为夺回被占的蛤蟆府邸而进行紧张的行军和犹如狂欢化游戏的以少胜多的痛击黄鼠狼们的战斗……,《柳林风声》首先是一部充满童趣、妙趣的儿童文学佳作。小说中的几个动物角色既是儿童,保持童年的纯真和纯情;又是成人,超越了儿童的限制,能够进入广阔的生活空间,去体验和享受成人世界的精彩活动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况味。

在《柳林风声》中,格雷厄姆通过鼹鼠、河鼠和蛤蟆这样的小动物投射出了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通过童话艺术将儿童文学的话语和成人文学的话语整合起来。故事告诉人们,在几个动物主人公中,只有不安分的蛤蟆实现了追求“不断变化的地平线”的愿望。蛤蟆的离家和归家实际上以童话艺术的方式演绎了童话世界的“尤利西斯”离家历险和漂泊归家的故事。难怪格雷厄姆要将《柳林风声》的最后一章命名为“尤利西斯归来”。

语言

虽然《柳林风声》不能呈现出大自然的实景实物,可是格雷厄姆以其精湛的语言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描绘出一番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田园风光,同样能够使儿童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例如,在第七章中,河鼠和服鼠在夜里沿着河边寻找波特利时,被眼前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惊呆了。“黑色的夜空下,这里是一个银色的静谧的世外桃源。青草和树木散发着清香,草坪郁郁葱葱,鲜花镶嵌在水边、点缀着小岛。“玫瑰是那么娇艳动人,柳叶是那么繁茂奔放,绣线菊是那么芳香扑鼻”。

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之外,这本书还为儿童呈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物之美。例如,河鼠棕色的小脸上长着胡须,一双小小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还有“玲珑精巧的耳朵,浓密光滑的毛发”,十分干净利落的样子,很容易想象到它的小巧可爱,“浓密光滑的毛发”更是会让小读者们产生抚摸玩耍的冲动。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改变了成人眼中河鼠灰溜溜水淋淋的样子,将它变得乖巧美丽,能够启发和帮助儿童发现事物被忽视的美。

作品影响

《柳林风声》出版后,因其优美流畅、清新自如的英语散文风格和幽默精彩的童话故事而被公认为英国儿童文学乃至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曾经引起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注意,他曾写信告诉作者,他把《柳林风声》一口气读了3遍。《柳林风声》也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在《哈利·波特》当中,赫奇帕奇的象征獾也是以书里憨厚的獾先生为原型的。

作者简介

[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1859年,肯尼斯?格雷厄姆出生于爱丁堡。他才刚满五岁,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被送到了贝克郡,在

柳林风声

祖母的抚养下长大。在牛津的学校读书时,他的学习和体育成绩都相当出色。他原本计划毕业后前往牛津大学继续深造,然而这一计划却因家境的原因而未能实现。1879年,他成为了英格兰银行的一名文员。银行里的工作单调无趣,为了排遣心情,格雷厄姆开始写作,其作品很快就发表问世。1893年,他的第一本故事集《异教徒的文件》出版,紧接着,他又出版了两部选集《黄金年代》和《做梦的日子》。《柳林风声》原本是他给儿子阿里斯代尔(小名“老鼠”)写的睡前故事,后来,他又在写给儿子的信件中对这一故事进行了加工和修改。1908年,《柳林风声》出版,并最终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故事书。肯尼斯?格雷厄姆于1932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