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学是这个三部曲的中心科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最有趣的是,「基地系列」的故事是从谢顿死后五十年讲起(<百科全书编者>),也就是说真正的主角竟然是个死人──这正是科幻小说的趣味所在,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

中文名

谢顿计划

外文名

Seldon plan

作者

阿西莫夫

简介

现有人们已知的物理定律禁止跨时间的穿越。

谢顿计划

现有人们理解的逻辑原则无法破解时空悖论。平行世界的理论仅仅仍然是一个只有小说家和影视商才真正重视的理论。

所以现实只有一个,这是目前为止以人类所有知识得出的斩钉截铁的结论,然而……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严肃的、或者不严肃的进行架空历史的YY。

假设,虽然只是毫无根据的假设,中国竟比欧洲更早的进入工业时代,那么这个世界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而它之实现,又需要付出如何的代价,额外的加给什么条件呢?

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也许,也许这个架空中的世界正浮在另一个四维度之中……伟大的先知圣。阿西莫夫啊,赞美您,未来之人类必将走上以心理史学为根本指导的光辉道路。

概述

不过在出书的时候,为了交代前因后果,阿西莫夫又补写了一篇<心理史学家>,让八十高龄的谢顿现身说法。而在生命中最后五年,阿西莫夫再度眷顾这个传奇角色,用两本「前传」详尽刻划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过程。

耐人寻味的是,阿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阿西莫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所本。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群众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成长茁壮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 1889-1975)首创的「挑战与响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不可能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出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而广之,借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若想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却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自然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灵科学家与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

基地三部曲的主线,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周期性危机,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实现为期千年的谢顿计划。谢顿本人则虽死犹生,仍然藉由类似锦囊妙计的全像录像,不时指导着未来数十世代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