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孔庙位于曲阜市东南约28公里处的尼山东麓。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为避圣讳,故名尼山。其山并不高大,海拔约340米,风景秀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出生于此,所以尼山名扬海内外。

中文名

尼山孔庙和书院

地理位置

尼山

结构形式

木结构

殿堂

80余间

海拔

约 340m

出处

《括地志》

历史沿革

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征在登尼山祈祷而生孔子,后世以建庙奉祀。此庙初名为叔梁纥庙。唐《括地志》载:“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兖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址”。

五代后周显德(公元954—960年)间,兖州太守赵侯于尼山再建庙奉祀。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孙、袭封文宣公孔宗愿“作新宫庙、有殿、有寝、有讲堂、有学舍(原在庙西侧,现已不存)、有祭田”,已成为主祀孔子的庙宇。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以维修孔庙羡钱四千余贯,兴工大修形制与今庙基本相同。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孔子五十四代孙、衍圣公孔思晦上疏奏请重修,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三月以廉坊佥事杨讷等捐资兴工重建。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48年)又增塑孔子及四配像。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重修。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九代孙、衍圣公孔彦缙等“鼎新重建,正殿三间,高广如制。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多次维修,部分建筑进行重建等。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孔子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上疏奏请重修尼山孔庙,经皇帝同意,拨银三万一千五百余两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尼山建筑群的建筑、碑刻、古树、环境受到充分的重视、修缮和保护。

建筑风格

尼山孔庙横分三路,五进院落,殿堂共计80余间。前为石构棂星门,门前石桥旁建碑亭,立有《重修尼山孔子庙记》碑。门前东侧临崖处,相传孔子在此观五川汇流,有后人建木构“观川亭”。《论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是此地。观川亭东侧崖下有“坤灵洞”,因孔子在此降生,故称“夫子洞”。

大成殿5间,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虽系清代重建,仍保留元代木结构风格。东西两庑各5间,寝殿5间,东路有讲堂、照壁,土地祠。西路有启圣殿,祀孔子父叔梁纥。后为寝殿,祀孔母颜氏。毓圣侯祠位于中路北部,奉祀尼山神。

尼山书院在庙东北百余米处,周围恒墙,书院大门南向,院内有正房5间,五禀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顶,东西厢房各5间。系当年讲学授业和纪念孔子的处所。整座建筑群占地约1.6公顷,有殿、堂、祠、亭等大小建筑27座,81间,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文物遗存

棂星门

尼山孔庙的第一道大门为棂星门(意与阙里庙之门相同)。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修庙时添建,三间四柱,为八角柱,前后有石鼓夹抱,柱上出云朵,首饰莲花座。中二柱顶刻圆雕石狮,傍二柱顶刻花瓶。明间阴刻“棂星门”三字,上刻火焰宝珠。坊两侧建有八字墙。棂星门下西侧有石碑并亭一座,采用现代水泥结构,石碑记叙了郭祯祥捐款修庙的经过。

观川亭

观川亭

观川亭位于大成门前的第一进院落,在此院落的东南角。亭始建于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今存清代建筑。观川亭东临沂水,下临悬崖,相传为孔子观川、感叹时光奔驰不返的地方。取《论语·子罕》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命名为观川亭,毛泽东主席曾引用此句。今亭为方形,木架无斗拱,单檐灰歇山顶。大成门

此门为三间三门,单檐黄瓦硬山顶,无斗拱。始建于宋代,历经金、元、明、清数代修复,现存为清被建筑。

大成殿

此殿为尼山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殿始建于宋庆历三年(公元1403年),金、元、明、清多次重修,现存为清道光年间重修。殿五间,单檐黄瓦歇山顶,檐下有斗拱,前檐柱为石质,八角形,每面均为浅刻小幅云龙。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神龛及塑像为1989年复制,原像等在“文革”初期被毁。殿前有元代石幢,记载了当时的修庙、祀庙的历史情况。

两庑

东西两庑各五间,前为廊,无斗拱,单檐灰瓦悬山顶。原为金代建筑,1978年维修时重建东庑,大修西庑,为供奉孔子七十二贤弟子的地方,原神龛及木主牌位在“文革”初期被毁,1989年重新复制。

寝殿

此殿在大成殿之后,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殿五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黄瓦悬山顶。殿内供奉孔子夫人神牌位,1989年复制神龛。

东西厢房

寝殿前东西各有三间厢房,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灰瓦悬山顶。两厢房是祭祀孔子之子孔鲤、之孙孔伋的场所。因孔鲤、孔伋在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被追封为“泗水侯”及“沂水侯”,所以东为泗水侯殿,西为沂水侯殿。

讲堂

讲堂在庙的东路,是祭祀孔子之前的斋所,也是用来讲授经典的地方。堂为三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灰瓦悬山顶。堂始建于宋天历年间,今存为清代重建。

土地祠

讲堂后为土地祠,一间,灰瓦悬山顶,前有照壁,是用来祭祀尼山土地神的地方(因孔子生于尼山,得到土地神的保护,使之成为圣人)。祠为清道光年间重修庙时添建。

毓圣侯祠

其祠在西路的东南角,三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灰瓦悬山顶。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封尼山神为毓圣侯(因孔子生于此,得到尼山神的保佑),建祠祭祀,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修庙时重建。

启圣王殿

启圣王是奉祀孔子之父叔梁纥的场所,因叔梁纥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被加赠为“启圣王”而得名。此殿始于唐(原年代不祥),原为叔梁纥庙,也叫尼丘山祠,五代扩建时改为专祀叔梁纥。后经历代重修,现存为清初建筑,殿五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绿瓦歇山顶。殿前面有三门,名为启圣门。

启圣王寝殿是奉祀孔子母亲颜征在的场所,建筑年代,形制同启圣王殿相同,单檐绿瓦歇山顶。

神疱

神疱位于庙的最后部,是用来置备祭品的场所,初建于金代,今存为清道光年间建筑。正房三间,西厢房二间,均为灰瓦硬山顶。

尼山书院

尼山孔庙之后便是书院。书院是儒家学者主讲的地方,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书院主持人称为洞主、山长、堂长、院长、教授等职名,各个朝代不同。尼山书院设学长管理,为正八品,书院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为一地方的教育中心,为著名学者研讨学问的胜地。在尼山孔庙后设书院,因孔子是历代尊崇的文化圣人,以示在此设书院最有意义。尼山书院正房三间,前出廊,无斗拱,灰瓦悬山顶;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东厢之南有茶房两间,均为灰瓦硬山顶;大门一间,灰瓦歇山顶。门前东侧有元代刻制的尼山书院石碑。

尼山书院始建于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原址在庙的西侧。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移于今处,后经多次重修,今存为明代建筑。明朝孔子六十孙孔承庆(早卒,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追赠衍圣公)曾有诗曰:“盘石垂萝何处家,山深茅屋隔烟霞。幽人读罢无余事,纱帽笼头自煮茶”。似此幽雅清静的仙境,真是读书讲学难得的好地方。

夫子洞

夫子洞

夫子洞相传为孔子出生处,位于观川亭的山崖下。孔子父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娶颜征在为妻,征在母家在尼山东南的颜母庄。至于孔子为什么能在洞中呢?有两种说法;一说颜征在祈祷尼山神后,回家时便临产,将孔子产于洞中;一说孔子生来丑陋,其母将其遗弃,天气炎热,雕用其翅膀扇凉。坤灵洞始见于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成书的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图中,刻有洞名,为金代的进士刘晔所刻。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司居敬刻孔子像,置于洞中,后为战乱所毁,洞因被水淤塞已满,1978年清理重修,1983年由山东省省长李予昂题刻“夫子洞”石碑,2009年新建围墙护之。

意义价值

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在儒家学派和封建士大夫心目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泰山北斗,深受景仰。由汉至清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因其钟灵毓圣之功,宋代封尼山为毓圣侯,并建祠奉祀,规格等同四渎。尼山孔庙是封建社会尊孔读经、崇德报功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教育体制中庙学合一的典型建筑。尼山建筑群虽经历代兴衰,依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这和历代统治者尊孔崇儒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尼山孔庙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文化渊源的载体,有着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文物保护

尼山孔庙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作为“三孔遗产地扩展项目”列入国家世界遗产预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