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秋》三十二卷,东晋孙盛撰。隋书经籍志注曰:讫哀帝。孙盛撰。该书记述两晋史事,久佚。今辑本有《说郛》(宛委山堂本)、《黄氏逸书考》等。今从《古今说部丛书》整理。

中文名

晋阳秋

语言

中文

作者

孙盛

页数

三十二卷

简介

两晋史事

作者简介

著名的东晋史学家孙盛(约302--374年),字安国,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孙盛出身仕宦家庭,祖父孙楚曾为冯翊太守,父亲孙恂曾任颍川太守。他从小便受着良好的文化教育。成年之后,曾任多种官职,最高至长沙太守、秘书监加给事中。

其他信息

著述

孙盛一生著述颇丰,多为史籍。见于记载的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晋阳秋》三十二卷,《文集》十卷。可惜,《魏氏春秋》和《晋阳秋》早已亡佚。今天我们能见到的部分佚文,分别留存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全晋文》、《三国志》裴松之注和《世说新语》等书中。

史德

孙盛作史有董狐遗风,极重史德。据载,他著的《晋阳秋》“词直理正,咸称良史”。孙盛曾为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参军,受到桓温青睐。他对桓温第三次北伐前燕时,在枋头的败绩,如实记载于《晋阳秋》中。桓温得知此事大怒,遂对孙盛的儿子说:“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以杀身灭族相威胁。当时的桓温,执持东晋朝政,内外大权,结于一身。孙盛诸子闻讯大惧,皆哭泣跪拜于地,请父亲删改。那知孙盛拒不屈服于桓温淫威,坚持按实书史,不退半步。仅此一斑,足见孙盛史德。

逸事

孙盛一生酷爱读书,博学多闻,反对神鬼迷信,尤长于辩论。他对汉董仲舒以来盛行的符瑞迷信,极为反感。曾著书斥孙权说:“盛闻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权年老志衰,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又斥赵达说“《吴史》书达知东南当有王气,故轻举济江”,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怎么能说他“能逆睹天道,而审帝王之符瑞哉?”从这两段评论,可以看见孙盛反对迷信鬼神的无神论观点。同时他还深刻地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迷信鬼神之佑,不信民众之力,乃是一种败亡的征兆。

文风

在魏晋盛极一时的名理派中,孙盛是其佼佼者之一。从论述事由的条理严谨,论证清晰,能言善辩来看,他与西晋以来的裴顾、郭象、向秀、嵇康、王弼、何晏等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论辩逻辑知识。当时擅名一时的殷浩,“为风流谈论者所宗”,谈言善辩无出其右者。但是,与孙盛在一起论辩事理时,亦颇感吃力,难占上风。在《晋书·孙盛传》以及《世说新语》中都载,有一次殷浩与孙盛辩论,饭冷复热四次,从天明一直辩到月出,也没有将孙盛难倒。

孙盛正是靠着这种实事求是的品德,据理力争的性格,不畏强霸的胆识,以及不信神鬼,注重人力的哲学观点,才成为垂于青史的著名史学家的。

史载

《晋书·卷八十二》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祖楚,冯翊太守。父恂,颍川太守。恂在郡遇贼,被害。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言名理。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医卜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竟无以难之,由是遂知名。

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为小邑,出补浏阳令。太守陶侃请为参军。庾亮代侃,引为征西主簿,转参军。时丞相王导执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导、亮颇怀疑贰。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间内外耳。”亮纳之。庾翼代亮,以盛为安西谘议参军,寻迁廷尉正。会桓温代翼,留盛为参军,与俱伐蜀,军次彭模,温自以轻兵入蜀,盛领赢老辎重在后,贼数千忽至,众皆遑遽。盛部分诸将,并力距之,应时败走。蜀平,赐爵安怀县侯,累迁温从事中郎。从入关平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以家贫,颇营资货,部从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与温笺,而辞旨放荡,称州遣从事观采风声,进无威凤来仪之美,退无鹰鹯搏击之用,徘徊湘川,将为怪鸟。温得盛笺,复遣从事重案之,脏私锒籍,槛车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年七十二卒。

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子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