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洛阳,主要指北宋洛阳,它是宋代的西京。与都城汴京合称为“两京”。洛阳的历史地位在唐朝已经奠定。武则天时期,以洛阳为神都,又叫洛州为都城。后唐曾建都于洛阳。北宋定都汴京开封,称为东京,称洛阳为西京即洛阳的陪都。

中文名

宋代洛阳

地点

洛阳

朝代

北宋

别名

西京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在洛阳东边的巩县,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前后一共经营了一百六十多年。北宋九个皇帝,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境),葬地不详。现存陵墓有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炅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和哲宗赵煦永泰陵,加上赵匡胤父赵弘殷的永安陵,统称“七帝八陵”。在帝陵旁还附葬有后妃、皇亲、皇族、未成年子孙和功臣墓约三百多座。在巩县修建宋陵,据说与赵匡胤准备迁都洛阳有关。迁都洛阳之议,由于大臣们反对,没有实现,但在巩县修建宋陵却成定制。

四十多年来,除皇陵外,洛阳地区发现发掘的宋代墓葬有数百座,这是研究洛阳地区历代墓葬演变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些墓葬从形制上看,多数为土洞单室墓,砖室墓占少数。小型土洞墓到处都有零星发现,砖室墓则集中在涧西地区。砖室墓的结构一般平面有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穹窿顶,均为仿木结构,有的还有彩绘。在个别彩绘砖室墓门的正面墙上一般绘的是墓主人的生活、宴饮等写实画面。这些都是研究宋代木构建筑技术、社会习俗和绘画艺术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仿木结构的宋代壁画墓是洛阳宋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分布范围也较广,到目前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约20座,遍布市区和郊县。壁画内容多为宴饮、花卉、孝子、侍女、动物等。

现以嵩县城关镇和新安石寺壁画墓为例。

位于嵩县城关镇北元村的宋代砖雕彩绘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墓葬。这座宋代壁画墓发掘于1987年,其年代当属宋徽宗时期。墓的结构保存完好,从墓壁到墓顶,满室彩绘,内容丰富,所有构件全为水磨或雕饰青砖砌成,是一座典型的宋代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该墓墓道为南窄北宽的竖穴式,用长方形砖铺砌。墓室平面呈八角形,棺床砌在进甬道的以北,和北壁相连,东西两端和东西壁相连,棺床东西长2.86米,南北宽2.86米,高0.24米。墓室周壁及门窗斗拱,以赭、红、黄、白诸色彩绘,斗拱以下壁周有六棱形倚柱八根。两倚柱间为七对浮雕彩绘棱子门窗,门额和倚柱平行,八根倚柱各有斗拱一朵,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的柱头。从墓底到檐,整个墓室呈须弥座形,墓顶呈宝盖式穹窿顶。该墓彩绘壁画分布于整个甬道和墓室内壁,壁画布局规整,色彩鲜艳明快,绘画技巧娴熟,内容丰富。甬道内壁两侧分别各绘一门神。在北壁正门两侧的格扇门下部裙板位置,分别有男女墓主生前生活画像,右侧为男墓主,右侧为其妻。在八个斗拱之间又分上下两层(甬道为一层),画有十五幅《孝子图》。从墓室至顶心整个壁画,在构图造型上颇具装饰性,顶心绘白底,墨线描边,涂红心的彩色两层七瓣莲花藻井。莲下,两层各八朵流云,云间八只丹顶鹤展翅飞翔,云下为八个瓶插牡丹。

西京城遗址

在北宋西京宫城内考古发现的重要遗迹有:矩形房屋、廊房建筑和宋代衙署庭园遗址等。

矩形房屋建筑遗址坐北朝南,平面呈L形,用一层土、一层瓦片夯筑而成,夯土外砌砖包边。其中南部东西长21.65米,南北宽10.85米,发现东西向磉墩4排,南北向6个,共计24个。磉墩近正方形,磉墩上的柱石坑呈方形,边长0.5米,深0.1—0.45米。廊房建筑遗址坐西朝东,南北残长32.5米,东西宽17米。为黄褐色土夯打而成,东西两侧用砖包砌,砖外铺有散水设施。在基址上有南北向磉墩3排,东西向7行,残留17个。该建筑基址规模较大,前面出廊并设有檐柱,应是重要殿址的配房。

衙署庭园遗址位于今中州路老城段南侧,遗址东西两侧是2条长廊,宽4.5米,长达50余米。两廊中部偏南,有一条连接二者的东西向花砖路。花砖路中部有一东西向门楼基址,门址北侧与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墙相接。夯土墙长38米,宽1.75米,将庭园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有一花榭,其基址长5.7米,宽4.4米。在花砖路南侧有一长方形蓄水池和两座并排的殿亭基址,其中一座长9.4米,宽7米,台基上并列着四排磉墩。衙署门址位于庭园以南40米处,由地袱石、门扉结构、车道和踏道组成。车道由两排平行的石条组成,石条的中线间距1.55米,即为当时车轨的宽度。该门址建于夯土之上,两侧设地袱石、门扉结构、车道和踏道组成。车道由两排平行的石条组成,石条的中线距离1.55米,即为当时车轴的宽度。该门址建于夯土之上,两侧设地袱石以立排柱,中有车道和踏道,横中部有严谨的门扉结构,应属于宋《营造法式》中所述的在地袱石之上立有排叉柱的“过梁式”木构门洞。该庭园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研究宋代园林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宋洛阳城西郊,今纱厂路中段,发现了两座宋代砖瓦窑和三处作坊工作面,以及各种砖瓦建筑材料和制作瓦当、脊饰的范模等。其中部分板瓦上有“内西王福官工工”、“内西蒋兴官工工”的印文,筒瓦上的印文还有“内西刘贵官工工”等。根据瓦文推断,此窑址应该是北宋时期专为宫城烧制各种建筑材料的官营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