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派,是北宋庆历(1041~1048)前后理学开始崛起超期出现的一个学派,对理学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中文名

泰山学派

创始人

孙复与石介

简介

泰山学派的创始人是孙复与石介。石介是孙复的弟子,所以泰山学派以孙复(参见本书“孙复”条)为主。孙复是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曾长期客居泰山讲学,学者称其为泰山先生,其学派由此得名。是北宋前期与胡瑗齐名的教育家和经学家,他所创立的泰山学派,对北宋理学的兴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清代全祖望曾这么说:“有宋真、仁之际,儒林之草昧也。当时,濂、洛之徒方萌芽而未出,而睢阳戚氏(同文)在宋,泰山孙氏(复)在齐,安定胡氏(瑗)在吴,相与讲明正学,自拔于尘俗之中。”(《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王梓材引)这里所说的戚同文实际影响并不大,主要是胡瑗和孙复两个学派在濂学、洛学、关学出现之前影响很大。

创始人

孙复

孙复是北宋庆历之际经学变古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他的《春秋》学研究,抛弃了传统的《三传》,以自己的主观理解释经,他的学风对后世影响颇大。程颐在《回礼部取问状》上记:“孙殿丞复说《春秋》,初讲旬日间,来者莫知其数。堂上不容,然后谢之,立听户外者甚众。当时《春秋》之学为之一盛,至今数十年传为美事。”(《二程集》)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学者对其学风的认同。孙复开风气之先,治《春秋》的学者相继效法,宋代治《春秋》出名的学者如孙觉、刘敞、瞿子方、叶梦得、吕本中、胡安国、高闶、吕祖谦、程公说、张洽、吕大圭、家铉翁等等,他们的《春秋》学在内容上固然与孙复多有不同,但舍传求经、变专门学为通学这一特点是完全一致的(参见皮锡瑞《经学通论》四)。

石介

石介(1005-1045)北宋学者,与胡瑗、孙复合称为“宋初三先生”。字守道、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读书于徂徕山(泰安城东南),世称徂徕先生。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曾著《唐鉴》,以诫奸臣、宦官,指切时政,无所讳忌。卒后被诬诈死,幸吕居简等数百人保介已死,方免开棺。石介推崇韩愈的“道统论”,称尧、舜、禹、文、武、周、孔之道,才是“三才九畴五常之道”。其著作《怪说》,指斥杨亿为首的西昆体诗。

泰山学派的传人

泰山学派的传人不少,其中著名的有石介和刘牧。石介是当时排佛道、斥时文的健将(参见本书“石介”条);刘牧是宋代《易》学中“图书”一派的早期传人。泰山学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胡安国。胡安国师承孙复弟子朱长文,是孙复的再传弟子,胡安国的《春秋传》,被列为元、明两代科举取士的法定读本。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孙复的评价也很高,认为孙复治《春秋》,“推言治道,凛凛然可畏,终是得圣人个意思”(《朱子语类》卷八十三)。

其他

孙复曾隐居泰山讲学,世称“泰山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泰山学派”。孙复曾热心科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中,其后,退居泰山,潜心研究《春秋》等经书,以其学识渊博,声名远布,学者纷纷上门求教。著名学者石介亦自徂徕山而来,亲执弟子之礼,以复为师。

他们与胡瑗同学,关系密切,号称“宋初三先生”。三先生互相切磋学术,其学大盛,逐步形成“泰山学派”。孙复之学,上祖唐代大经学家陆淳怀疑经传之风,下开南宋胡安国借用《春秋》议论政治之先河。

所传弟子甚多,著名者有:石介、文彦博、姜潜、刘牧、祖无择、张洞、李□、刘挚、郑史、梁焘、晁说之、胡安国、李昶、莫说、范纯仁、朱光庭、莫表深等。

此派以治经为主,认为“尽孔子之说者是《大易》,尽孔之用者是《春秋》”,特别注重研究《周易》和《春秋》,尤其重视阐发《春秋》的徽言大义。他们在研究《春秋》之时,“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推言治道,终得圣人意思。”此派极力宣扬儒家道统论,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自称“吾学尧、舜、禹、汤、文、武、孔子、孟轲、荀卿、杨雄、王通、韩愈之道”,以接续其道统。

他们站在“尊王”立场上,标榜王权,强调封建等级制不可侵犯。反对佛教、道教“去君臣之礼”和“死生祸福、虚无报应”的思想。

他们认为,隋唐以来,专以词赋取士,造成了“天下之士皆致力于声病对偶之间,而不去探索圣贤之理”的浮夸文风,主张“以仁义礼乐为学”,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此派特别强调遵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开始建立理学重要原则与概念。

后来的理学家引而发之,把道德规范之“理”作为贯穿自然与社会的基本范畴,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

此派代表著作有:孙复《春秋尊王发微》,石介《徂徕集》,刘牧《封德通论》,祖无择《龙学文集》,李昶《春秋左氏遗意》、《孟子权衡遗说》等。

此派对于宋代理学的产生影响很大。黄宗羲曾说,“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胡瑗)、泰山孙先生(孙复)、徂徕石先生(石介)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周敦颐所创“濂学”)洛(程颢、程颐所创“洛学”)兴矣。

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二程之学)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胡晦庵(朱熹)有伊川(程颐)不敢忘三先生之语”(《宋元学案》卷二《泰山学案》)。肯定了泰山学派在宋代理学产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派在发展过程中,其弟子吕希哲另创“荥阳学派”,晁说之创“景迂学派”,胡安国创“武夷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