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真(?~696年),字承胄,邢州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人。唐朝时期大臣、书画家。

进士及第,候补许州司功参军。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迁弘文馆学士、司礼丞,参与《五礼》仪注,授中散大夫、常山县子,出任潞州刺史。永昌年间,拜右御史中丞,为酷吏来俊臣所陷,流放于岭南。

万岁通天元年,征还,卒于桂阳,谥号为昭。为人多才多艺,对诗词、书画理论造诣颇深。著有《诗品》《书品》《画品》《书后品》各一卷。

中文名

李嗣真

性别

去世日期

0696

籍贯

邢州柏

职业

书法家

所处时代

唐朝

代表作品

诗品

主要成就

书画领域颇有造诣

承胄

人物生平

李嗣真(?~696),字承胄,邢州柏人(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唐朝人。弱冠明经,举补许州司功,永昌中拜御史中丞,知大夫事,为来俊臣所陷,流配岭南。万岁通天(696~697)间徵还,至桂阳暴卒(佩文斋书画谱何墨君等条下注云“李嗣真殁于永昌间”误)。撰明堂新礼十卷、孝经指要、诗品、书后品、画品(按津建秘书及王氏画苑均为伪本,另有自历代名画记中辑出续画品录,见中国画论类编)各一卷。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工画鬼神,举李仲昌同师于尹琳,亦工杂画,有礼图等杂画五十六卷传世。(《历代名画记》、《新旧唐书本传》、《艺文志》、《榆园画志》)

贡献

李嗣真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所作《书后品》乃极有价值的书法理论著作,共取古今八十二位书家,分为三品,每品中又分三等(皆仿效庾肩吾的《书品》体例),其独特之处是在“上上品”之上,提出了“逸品”一品,从而确立了“逸品”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书法绘画领域影响后世的重要理论贡献,它尤其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画中的山水画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外,当代有的学者认为李嗣真也是著名诗学理论著作《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旧说作者为司空图),虽然目前尚未定论,但李嗣真作《二十四诗品》的可能性极大,因为有关典籍上明确记载他作过《诗品》。《二十四诗品》在中国诗学史上地位显赫,其重要性和远大影响从后人对它的不断摹仿、历代产生了许多续作这一点上得到证明,并且这些摹仿之作已经不限于诗歌理论的范围,如袁枚《续诗品》、顾翰《补诗品》、黄钺《二十四画品》、郭麐《词品》、杨夔生《续词品》、江顺诒《续词品二十则》、魏谦升《二十四赋品》、于永森《诸二十四诗品》(含《新二十四诗品》、《后二十四诗品》、《续二十四诗品》、《补二十四诗品》、《终二十四诗品》、《赘二十四诗品》)、许奉恩《文品》、马荣祖《文颂》等等,这些续作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反映了《二十四诗品》的持久不衰的精品魅力。从李嗣真《后书品》“逸品”理论的贡献来说,他完全有能力创作出《二十四诗品》这样充满了“诗情画意”、以诗解诗、以画解诗的经典之作。

作品

武后

古者狱成,公卿三听,王必三宥,然后行刑。比日狱官,单车奉使,临时专决,不复闻奏。倘有冤滥,何由可知?况以九品之官,专命推覆,操杀生之柄,窃人主之威。案覆既不在秋官,省审复不由门下,国之利器,轻以假人,恐为计稷之祸。

上谏来俊臣构陷无罪书

臣闻陈平事汉祖,谋疏楚君臣,乃用黄金五万斤,行反间之术。项王果疑臣下,陈平反间果行。今告事纷纭,虚多实少,如当有凶慝,焉知必无陈平?先谋疏陛下君臣,后谋除国家良善,恐为社稷之祸。伏乞陛下特回天虑,察臣狂瞽,然后退就鼎镬,实无所恨,臣得殁为忠鬼,孰与存为谄人?如罗织之徒,即是疏间之渐,陈平反间,其远乎哉?

书品序

昔苍颉造书,天雨粟,鬼夜哭,亦有感矣!盖德成而上,谓仁、义、礼、智、信也;艺成而下,谓礼、乐、射、御、书、数也。吾作诗品,犹希闻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难也。及其作书评,而登逸品数者四人,故知艺之为末信也。虽然,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当?绝终古,无复继作也。故斐然有感而作书评。虽不足以对扬王休,宏阐神化,亦名流之美事耳。

与夫饱食终日,博奕犹贤,不其远乎?项籍云:“书足以记姓名。”此狂夫之言也。嗟尔后生,既乏经国之才,又无干城之略,庶几勉夫斯道。近代虞秘监、欧阳银青、房、褚二仆射、陆学士、王家令、高司卫等,亦并由此术,无所间然。其中亦有更无他技,而俯拾朱绂如此,则虽惭君子之盛烈,苟非莘野之器,箕山之英,亦何能作诫凌?之台,拂衣碑石之际耶?

今之驰骛,去圣愈远,徒识方圆而迷点画,亦犹庄生之叹盲者,易象之谈日中,终不见矣。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授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处也。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虞秘监受于永禅师,皆有体法。今人都不闻师范,又自无鉴局,虽古迹昭然,永不觉悟。而执燕缇以为宝,玩楚凤而称珍,不亦谬哉?其议论品藻,自王愔以下,王僧虔袁庾诸公,皆已言之矣。而或理有未周,今采诸家之善,聊指同异,以贻诸好事。其前品已定,则不复铨列。素未曾入,有可措者,亦复云尔。太宗、高宗,皆称神札,吾所伏事,何敢寓言?今始于秦氏,终于唐世,凡八十一人,分为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