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1931年2月7日-1996年12月28日),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之一。

1950年,进入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1953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管弦乐团首批演奏员,演奏二胡与琵琶,同时担任该团民间音乐整理小组组长。1954年,被任命为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责任指挥,开始了指挥道路。1957年,带领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参加了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获得了团体金质奖章。1963年,创作了民乐合奏《燕山晚秋》。1973年,被任命为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副团长。1979年,创作交响音诗《流水操》,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1980年11月,率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访问日本。1981年,受聘于香港中乐团,担任客席指挥。1982年,率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赴香港参加第七届香港亚洲艺术节。

1984年,创作民族管弦乐《秦·兵马俑》。1986年,担任香港地区杰出青年乐器大赛评委主席;8月,与朴东升、秦鹏章等人筹建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担任两届会长。1987年,担任新加坡人民协会华乐团(后改名为新加坡华乐团)客席指挥;同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指挥。1990年,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录制《春江花月夜》专辑,凭借此张专辑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1992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指挥特别奖”。1996年5月,指挥高雄市国乐团演出,完成了其舞台生涯的告别演出;12月28日,彭修文逝世。

中文名

彭修文

外文名

pengxiuwen

性别

出生日期

1931-02-07

去世日期

1996-12-28

籍贯

湖北武汉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湖北省武汉市

毕业院校

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

职业

作曲家、指挥家

主要成就

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

代表作品

秦·兵马俑

所属行业

音乐

人物生平

艺术历程

彭修文纪念音乐会

彭修文(1931.2.7-1996.12.28),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创始人之一、成就卓著的指挥家、作曲家。

1931年2月7日(农历庚午年腊月二十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五岁丧父,生活靠外祖父供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外祖父一家逃难到四川。

由于父辈的爱好,自幼耳濡目染民族乐器,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7岁从叔父学胡琴,后师从刘泽隆、何轶群先生学习琵琶和小提琴,1944年就读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师从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瞿安华先生。1946年在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求学期间,参加当地广播电台国乐团的演奏活动,1949年,他毕业于商业专科学校,并在1950年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从事音乐工作[4],并且开始接触世界诸多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同时刻苦研读大量音乐专著,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1952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他从此踏上了探索、实践、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艰辛的艺术道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逐步成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

1953年4月,彭修文先生应调参加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建工作。在广播民族乐团首任团长张晋德的倡导下,彭修文先生首先抓乐队编制和乐器改革。

彭修文

在吸收前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弓弦、弹拨、吹管、打击四个声部组合的中国现代民族乐队编制的构想,使民族管弦乐队进一步扩大音域、增加音量、提高音质,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首创了新中国第一支新型的专业民族管弦乐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1954年12月开始,他任该团责任指挥,此后又任副团长、团长、艺术指导、首席指挥,他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一贡献被民乐界所公认,并为许多海内外民乐团体所效仿。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倡导和推动乐器改革。并被国家文化部聘任为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专家组组长。在他的推动下,广播民族乐团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并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许多乐器改革成果被海内外民乐界广泛推广和应用。

彭修文先生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四百余首。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民族管弦乐多声部写作及交响性的研究和探索。

大师之路

彭修文

彭修文1931年生于长江边上的汉口,童年时期饱尝的家国沦丧,在他心中塑就了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切期望和责任感。也许是书香世家的渊源,使他也像许多中国传统文人那样,以自己的生命去与时代和历史作相互的渗透。如何将传统的辉煌推进到未来,再造中华的光辉?他选择了民族管弦乐这一形式,作为自己建设中国新文化的努力。几十年来,从《瑶族舞曲》、《彩云追月》、《月儿高》、《花好月圆》、《丰收锣鼓》、《乱云飞》,到《二泉映月》、音诗《流水操》、交响曲《金陵》以及《天鹅》、《图画展览会》等外国乐曲的移植。他以移植、改编、创作等手法,几乎遍尝了合奏、组曲、套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乐等音乐体裁和各类乐队的组合形式。这个努力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从不讳言自己是个标题作曲家,他的数百部作品,每一部都有题记,那是他以音声讴歌人民、祖国、时代和历史的斑斑心迹。

彭修文录制的唱片(香港雨果唱片公司)

彭修文时时意识到音乐与听众的关系,为此,他将旋律的写作摆在创作的首位,甚至以人们将他的旋律认同为民间音调为慰。文革中,他在家中为300多首唐诗和宋词谱曲,以化解内心的郁闷。虽然这些谱子没能保留下来,但却激活了他写作旋律的能力。他没有受过音乐学院的科班训练,他的课堂在民间。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广播乐团多次深入民间,学习舟山锣鼓、内蒙二人台、冀中笙管乐、广西文场……民族乐队只有遨游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才能获得新的自由。也正是由于民间音乐的滋养,才使他在指挥和演绎每一部作品中,对乐队配置和演奏法有着独到的要求和见地,展示了特有风格。

他的音乐让人们感到,艺术创作绝非空穴来风,没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和传统功力,虽能出新,但不能出精,不能叫好。他是个戏迷,在他看来,对中国的音乐家而言,戏曲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山。他引程砚秋而共鸣,《文姬归汉》、《荒山泪》、《锁麟囊》,这是民族情怀的激荡,这也是心灵深处的悲剧意识他已将此写入了将要创作的清唱剧剧目中……他想做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了!他无暇顾及人言世事,他只想抓紧时间,而时间却又如此吝啬!

人物评价

彭修文

彭修文为现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参照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学、配器法、乐器制作标准和乐队编制建立起来的中国民族乐队,被称为“彭修文模式”,是中国在20世纪中叶最有代表性乐队形式,在他之后成立的中乐团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他的模式。另外,40余年来他先后创作、改编了400余部民族管弦乐曲,其配器之精妙广为人所称道。他去世后,音乐界评价他为“民族音乐大师”。

彭修文先生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和《关山月》,获得金质奖章。此后的几十年中,他先后率团赴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马耳他、意大利、德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无不引起轰动,受到赞誉。

1994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表演艺术节”上他以惊人的毅力,三天指挥演出了四套内容完全不同的音乐会,引起海外华人的强烈共鸣。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应邀指挥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台湾高雄市实验国乐团等,并在这些地区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扩大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推动了当地的民族音乐发展。

人物成就

民族音乐

彭修文

代表作品有五十年代的《步步高》、《彩云追月》、《瑶族舞曲》、《气壮山河》、音乐传奇《秦香莲》;六十年的《月儿高》、《抗日战争歌曲主题狂想曲》;七十年代的《丰收锣鼓》、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乱云飞》、交响诗《流水操》;八十年代的《灵山梵呗》、《云中鹤》、交响诗《怀》、幻想曲《秦兵马俑》;九十年代的套曲《十二月》、第一交响乐《金陵》等,都成为中国民族管弦各个发展阶段的典范和标志。

交响诗《流水操》曾获1984年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选一等奖,《怀》获三等奖。他的作品数量多、题材广、体裁丰富,体现了他高深的文学、历史和艺术修养,为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法、中国民族器乐作曲法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器法提供了范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西合璧

作为一位东西方音乐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实践者,他有意识地将世界音乐经典如莫扎特《弦乐小夜曲》、贝多芬《雅典的废墟》、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比才《卡门》组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德彪西《云》、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等三十余部作品,移植改编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雄辩地验证了中国现代民族乐队广泛的兼容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著名指挥

作为中国现代民族乐队杰出的指挥家,彭修文先生的指挥艺术坚持“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注重形象思维。诠释作品构思恢弘缜密,独具匠心。指挥手法自成一家,雄浑大度,严谨细腻,富于激情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气派、风格与韵味。

他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执棒43年之久,这在世界乐坛是罕见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由此成为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著名乐团,1989年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1992年彭修文被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金唱片奖》指挥特别奖。

出版作品

彭修文先生出版的音乐作品有:板胡独奏《大姑娘美》、民间音乐《紫竹调》、广东音乐《凯旋》、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伟大的北京》、《丰收锣鼓》、《乱云飞》、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等。

他指挥录制的音像制品近百种,其中以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彩云追月》,日本EMI公司的《将军令》、《图画展览会》,荷兰宝丽金公司的《赛龙夺锦》,台湾福茂唱片公司的《十二月》,香港BMG有限公司的《舞台巨人》等专辑传播影响最为广泛。

人物历程

奋斗不息

彭修文作品集(中国唱片公司出版)

彭修文先生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活动家和其他知名专家一起,于1986年创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并被推选为会长。学会成立后,他尽管工作繁忙,体弱多病,但仍以极大的热情组织领导学会工作,为团结民乐同仁,推动民乐发展,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他亲自指挥千人《中华大乐》演奏,组织了多次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95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等活动。

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学会已从最初四十多人发展到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会员在内的近两千名会员的大型民间社会团体。

彭修文先生十分重视青少年一代音乐启蒙和艺术教育,在他仅有的休息日子里,他还热情参加对大中小学民族乐队的辅导工作,为少年儿童创作歌曲数十首;鉴于彭修文先生高深的艺术造诣和突出贡献,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指挥,1985年被任命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彭修文先生的一生,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奋斗不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生活俭朴,淡泊名利,他所追求的惟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他冥思苦想和日夜操劳的就是要“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病魔缠身,他始终初衷不改。

十年浩劫中,他受到冲击,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他编创了《我爱北京天安门》、《伟大的北京》、《丰收锣鼓》、《乱云飞》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为处境艰难的中国民族音乐闯出了一条生路。

春江花月

彭修文录制的唱片(日本出版)

以情入曲,以曲传情

”是彭修文先生指挥艺术的特点之一;他的指挥细腻严谨而又不失热情。在他的指挥下,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在协和、平衡、准确、和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彭修文先生一生襟怀淡泊、不计名利,为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改编、创作的音乐作品达五百首以上,包括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月儿高》、《将军令》、《流水操》、《步步高》、《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丰收锣鼓》、《二泉映月》、《阿细跳月》、《瑶族舞曲》、《乱云飞》和《不屈的苏武》等广受全国各族人民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以及用我国传统乐器演奏的外国名曲,如《美丽的梭罗河》、《霍拉舞曲》、和《伐木歌》等;民族管弦乐(贝多芬的《雅典的废墟》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和欧洲近现代音乐(德彪西的《云》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扩大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力。

彭修文先生的一生创作的大批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不朽的努力;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满足着几代中国民众、乃至全球华人对民族音乐广泛的、不同层面的欣赏需求。应当说,彭修文先生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涉猎之广、流传率之高、影响之深,在中国民族音乐界是少有的。

彭修文先生创建和完善了现代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同时以这个团的成功实践及其杰出成果,为中国及世界提供并确立了一个民族管弦乐乐队的基本编制范式。

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范式建立和训练出来的民族乐队,具有自如有效地演奏从供民众日常生活所用的音乐小品,到反映厚重的现实及史诗性鸿篇巨著等各种类型民族音乐作品的优越性能。它还包含有若干不见诸于形而又十分重要的方面。诸如:乐队各部分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和功能特色的充分发挥;为适应和完成乐曲特定表现要求乐队必须具备的统一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乐队所有成员对含蕴在乐曲中特有的民族风格和神韵的敏锐而精妙的集体感觉;以及获得并掌握这一切所必须实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排练方法和过程等。这些是带有规律性的、能够引领民族乐团建设发展走向成功的、普遍适用的基本法则,至今仍对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彭修文先生的音乐大中有细,大中见精,总是浓浓地弥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民族管弦乐乃至民族音乐的发展在今天仍是许多音乐家、他别是民族音乐家为之努力和奋斗的。

生命交响

彭修文指挥录制的音乐唱片集

1996年12月28日凌晨,在北京城西,被誉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开拓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先生,永远垂下了他那拨动过无数人心弦的双手;中央电视台破例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他辞世的新闻报道后,海内外民乐界为之震惊、惋惜。

彭修文在辞世前一周,刚刚写完《揭天鼓吹——香港节日序曲》的总谱。51页的总谱,从8月酷暑到岁末隆冬,面对医生绝对禁止工作的再三警告和家人的劝阻、担忧,他,写得很艰难。也许他真的知道属于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在总谱的扉页上,他自慰“总算了却了一桩大心事”。

完稿的当夜,那双因腹水而肿胀的腿已是行走困难,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欢乐和轻松,这也感染了前来探访的友人。他说,人要有人格,国要有国格。对香港结束百年屈辱,回归祖国的重大题材,他的内心早就冲动着创作的欲望。尽管不同的艺术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但他却认定了自己的方式,正像他这一生是为了民族乐队的存在而存在,他要用这民族的音调、民族的音乐形式去酣畅淋漓地欢庆香港的回归。没有人能阻拦他,连死神也要却步!

就在他去世之前,香港中乐团刚刚宣布了他将就任该团艺术总监的消息。这位香港回归后的首任中乐团总监,永远不能赴任了。但是,有谁知道,他之所以不顾虚弱的病体,允诺了这个为期两年的职务,是为了给自己心爱的乐团开音乐会筹措资金,为民乐的发展之路再做老骥!

这个来自江岸的大汉,持着铜琶铁板唱尽了他的生命!他已经在中国20世纪的音乐史上,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主要作品

创作作品

创作时间作品名称作品体裁
1957年《东北小曲》板胡独奏
1958年序曲《气壮山河》合奏
1958年《万马奔腾》合奏
1958年《千军万马始出阵》合奏
1959年《蔡文姬》配乐合奏
展开表格

改编作品

创作时间作品名称作品体裁
1954年《步步高》合奏
1954年《将军令》(十番锣鼓)合奏
1954年《瑶族舞曲》合奏
1956年《花好月圆》合奏
1956年《阿细跳月》合奏
展开表格
创作时间作品名称作品体裁
1986年《病中吟》合奏
1987年《将军令》弦索合奏
1987年《旱天雷》合奏
1987年《将军令》合奏
1989年《月光》合奏
展开表格

音乐专辑

  • 中国民族音乐大师系列-彭修文(2004-00)
    1. 国乐泰斗彭修文作品集(2002-00)
    2. 彭修文作品集精选(1995-00)
    3. 十二月(套曲)(1993-06-01)
    4. 彭修文作品专辑(1991-00)
    5. 将军令(1992-00)
    6. 中国民族管弦乐系列·世界名曲(一)--图画展览会(1990-06-03)
    7. 灵山梵音(1983-00)
    8. 春江花月夜(1983-00)

创作特征

改编作品

彭修文的创作特征首先是改编与创作并举,他的改编作品占到创作总数的三分之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彭修文改编作品的主要特色。例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流水操》《将军令》等,都是根据古曲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通过改编,使作品保留了原曲旋律优美、结构完整和风格浓郁的特点,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面貌一新。而《四小天鹅》《图画展览会》《卡门组曲》《雅典的废墟》等作品则是改编移植与西方管弦乐队的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彭修文分别在和声、曲式、配器等方面赋予了原作以更多的创造性因素。

创作作品

彭修文的作品中所展示出的音乐趣味,显示了他深厚的中国音乐底蕴与作曲才华。他的作品发出的是中国的音响,用的是中国的语汇,融合了深厚的中国传统、古典及民间音乐的文化音响。彭修文善于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他对西方各个时期的音乐以及作曲技法都进行了钻研。比如他的《十二月》组曲中的《八月》就吸收了印象派的手法采用了全音阶、连续大三度、减五度和大二度平行进行等。

彭修文模式

“彭修文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探讨民族乐队建设中普遍使用的概念.“彭修文模式”下民族管弦乐的音源结构特征,是彭修文按照晚清时期传统器乐领域的分类(即吹、拉、弹、打)为基础,并在传统管弦乐队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践适合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音源结构。在此之后所成立的民族管弦乐队,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彭修文模式” 。

指挥风格

“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是彭修文指挥的特点之一。他认为,“一个演奏者不能理解作品就不能入情,不入情的演奏就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就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因此,每排练新作品,尤其是一些古曲时,他总是会给演奏员介绍作品的背景和内容,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排练《塞上曲》的时候,他就在排练中讲了王昭君与蔡文姬的故事,并在乐曲的某些段落和乐句中,进行具体的提示,帮助演奏员深入理解作品。此外,继承和学习传统乐曲与民间音乐的演奏手法,是彭修文在指挥时十分重视并倡导的演奏艺术。例如,在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的曲谱里,有一段弹拨乐与低音乐器的齐奏旋律,在排练时,彭修文规定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技法,取得了如同一群古筝演奏的效果,使乐曲增加了民族风格。

后世影响

1997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发了彭修文逝世的消息。1997年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音乐直播厅”栏目举行了“彭修文逝世一周年纪念音乐会”,由指挥家卞祖善、阎惠昌、彭家鹏执棒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出,演出曲目涵盖彭修文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2002年1月,值彭修文逝世五周年,指挥家阎惠昌指挥香港中乐团,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办了两场纪念彭修文的音乐会;7月,新加坡华乐团举办了彭修文纪念音乐会。

纪念彭修文音乐会

2003年8月,新加坡华乐团举办彭修文纪念音乐会;同年,香港中乐团联合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等国内外九个乐团举办了“世纪中乐名曲选”活动,选出的10首作品中,彭修文改编或创作的作品有5首。

2006年,为纪念彭修文诞辰75周年,逝世10周年,中国广播艺术团举办了“彭修文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国际论坛”活动,并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彭修文先生纪念音乐会。

2011年3月,指挥家彭家鹏执棒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纪念彭修文诞辰80周年音乐会。2013年4月,指挥家张进执棒广东民族乐团,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了彭修文民族管弦乐作品纪念音乐会。

2016年10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舞台巨人”——彭修文作品音乐会;12月,为纪念彭修文逝世二十周年,指挥家阎惠昌执棒香港中乐团举办了两场不同曲目的音乐会。

获奖记录

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评奖
▪ 1983-00    一等奖    《流水操》     (获奖)    ▪ 1983-00    三等奖    《怀》     (获奖)    
中国金唱片奖
▪ 1992-00    第二届指挥特别奖(获奖)    ▪ 1990-00    最佳唱片     《春江花月夜》    (获奖)    
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
▪ 1957-00    第六届金质奖(民族管弦乐队)     (获奖)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