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粉,拼音:hú fěn,其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铅,可以败毒抗癌、杀虫疗疮、祛淤止血。胡粉是“化铅所作”,是人工制造出来的。为矿物铅加工制成的碱或碳酸铅。产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全年可以加工,将卷叠的铅板,插入多孔磁皿中,置于盛稀醋酸的磁锅上,用炭火加热,经较长时间,铅受醋酸蒸气的侵蚀,先成碱或醋酸铅,再导入无水碳酸,渐成碱式碳酸铅,为白色的粉状物。

中文名

胡粉

拼音

hufen

成分

碱式碳酸铅

简介

[药化]

主含碱式碳酸铅2Pbco3Pb(OH)2

[药理]

(1)为原生质毒,能破坏癌细胞的生活能力。

(2)能直接杀灭寄生虫,有制止出血与粘液分泌的作用。

(3)内服多量易惹起胃肠炎并诱发全身中毒。长期外用,能被皮肤吸收积蓄体内,导致腹痛、便秘、贫血等慢性中毒。

[药性]

辛、甘、寒。有毒。归肝、脾、胃、大肠经。恶雌黄。

[药效]

败毒抗癌、杀虫疗疮、祛淤止血。

胡粉[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

食管癌 铅粉、轻粉、硼砂、生硇砂、滑石、木通、大黄、枳实、桃仁、乌梅肉、鸡内金、芡实各90克,蟾酥9克,九香虫、人指甲、雄黄、朱砂、血竭、海浮石、木香、厚朴、白芥子各30克,巴豆仁、黑豆、绿豆、斑螯、沉香曲、延胡索、急性子、乌贼骨、乳香、儿茶各60克,百草霜、三棱、莪术、灵仙各120克,杏仁、木鳖仁(炒)各150克,蜣螂18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能使癌瘤消退,吞咽顺利。

脑瘤 安厌膏药:铅粉2750克,麻渍6180克 将麻油加热至300℃,不停搅动,搅散气泡,炼成糖浆状,待至麻油能滴水成珠时取下,稍冷,至200℃左右,将铅粉缓缓倒下,拌匀,至起深金黄色大泡时,取下,继续搅拌数分钟,将冷水一碗沿边倒下,支毒收膏。外贴时将膏烘软,摊于大小不同的牛皮纸上,在膏药上撒上一层安庆消瘤散(雄黄、老生姜各等份 将生姜挖洞,掏空,纳入雄黄粉,再将掏出的生姜粉把洞口封紧,放瓦片上用炭火慢慢焙干,约7~8小时,焙到金黄色,脆而不售,一捏就碎时,研粉,过筛为安庆消瘤散)。膏药周围应留下0.4厘米边缘,以利敷贴。可根据病变,痛点和有关穴位选定位址敷贴;范围应略大,每2天换贴1次。以1~3个月为1疗程,根据病情变化,可继续延长。能使肿瘤缩减,进行性颅内压力增高引致的多种症状缓解并逐渐消失。

(2)杀虫疗疮,用于虫

疮癣

虫疳惊热 铅粉、青黛各15克,黄连、麝香各3克 为末,用猪胆一枚取汁和丸,为胡粉丸,丸重1.8克,每服1丸,早、晚2次分服。

阴疮湿癣 铅粉6克 为末,用银杏去壳7枚,同炒至焦黄,去银杏,取粉,过夜,去火毒,直接撒布。

(3)祛淤止血,用于淤滞出血

折伤淤滞 铅粉、当归各3克,硼砂4.5克 为末,每服3克,苏木汤送,日2次。

相关典籍

天工开物·五金

凡造胡粉,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1),纸糊甑缝。安火四两,养之七日。期足启开,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内。未生霜者,入甑依旧再养七日,再扫,以质尽为度,其不尽者留作黄丹料。

每扫下霜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缸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2),或如磊块,待干收货。此物古因辰、韶诸郡专造,故曰韶粉(俗误朝粉)。今则各省直饶为之矣。其质入丹青,则白不减。擦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胡粉投入炭炉中,仍还熔化为铅,所谓色尽归皂者。选自《天工开物》

注释

(1)固济:封牢固。

(2)截成瓦定形:截成瓦状以定形。

原文翻译

制作胡粉的方法是:先把一百斤铅熔化之后再削成薄片,卷成筒状,安置在木甑子里面。甑子下面及甑子中间各放置一瓶醋,外面用盐泥封固,并用纸糊严甑子缝。用大约四两木炭的火力持续加热,七天之后,再把木盖打开,就能够见到铅片上面覆盖着的一层霜粉,将粉扫进水缸里。那些还未产生霜的铅再放进甑子里,按照原来的方法再次加热七天后,再次收扫,直到铅用尽为止,剩下的残渣可作为制黄丹的原料。

每扫下霜粉一斤,加进豆粉二两、蛤粉四两,在缸里把它们调和搅匀,澄清之后再把水倒去。用细灰做成一条沟,沟上平铺几层纸,将湿粉放在上面。快干的时候把湿粉截成瓦形或者是方块状,等到完全风干之后才收藏起来。由于古代只有湖南的辰州和广东的韶州制造这种粉,所以也把它叫做韶粉(民间误叫它朝粉),到今天全国各省都已经有制造了。这种粉如果用做颜料,能够长期保持白色;如果妇女经常用它来粉饰脸颊,涂多了就会使脸色变青。将胡粉投入炭炉里面烧,仍然会还原为铅,这就是所谓一切的颜色终归还会变回黑色。

作品简介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作者简介

宋应星像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公元 1615年)他2次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教官)。期间,他将其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后作为明遗民,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