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延续至民国。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

中文名

马面裙

别名

马面褶裙

类型

汉服

起源时间

流行元素

汉服汉化

搭配服饰

袄、衫

起源国家

中国

产品介绍

明代马面裙较为简洁,两侧的褶大而疏,为活褶。有没有任何装饰的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汉人女子所着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马面裙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

搭配

明制马面裙

上袄下裙,为明代女子装束经久不衰的典型搭配。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

袄裙(现代商家所归纳的名字)

明代妇女下裳主要着裙,妇女四时的穿著几乎没有一处能够离开裙子。裙以两片共四裙门的马面裙为主,这样的形制,在南宋已初现端倪,明代则进一步发展为在裙子两侧打褶,中间有一段光面,此即“马面”。

在马面裙的裙底以及膝盖位置饰以格式纹样的宽边

,称为“

”,极具明代女裙风采。与各式的或长或短上衣搭配,成为“袄裙”或“衫裙”,如此两截穿衣的特征,并一直贯穿于后世。

形制特征

马面裙平铺示意图

明制马面裙所用布幅为七幅左右,两片裙子,每片各三幅半,裙摆大阔。马面和裙襕的组合,为千年的女裙增加流光溢彩和几分端庄华丽。

清代汉人女子所着马面裙较为繁复,褶子细密,有多至百褶的,褶为死褶,一些马面裙褶间还有镶边。清代马面裙重视马面的装饰,多用刺绣等方式装饰马面。

款式
  • 明代马面裙

月华裙

明朝末年,裙子增至有十幅布幅构成,腰间褶裥愈来愈密,每个褶裥的颜色不同,褶裥内花纹图案不同,色彩娴雅,轻描淡绘,风吹时如月华一般,故名“月华裙”  。

  • 清代马面裙

清代“男从女不从”汉人女子得以在服饰上依然继续传承明代样式,马面和裙襕的装饰较为繁复,褶子细密,有多至百褶的,裙子变为死褶,褶子之间还有镶边,衍生出侧裥式、襕干式、凤尾式等形制类别。

马面裙

侧裥式(百褶裙)

将马面裙两侧的裙幅打褶后所形成的样式称为侧裥式,这是明清马面裙共同的特点。清代马面裙的褶裥更加细而密,两侧对称,排列整齐有序,褶裥细密的程度“少则几十个,多者成百或多可达一百六十个”,俗称百褶裙。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近日吴门所尚百褶裙,可谓尽美,予谓此裙宜配盛服,又不宜于家常,惜物力也。”就说明了百褶裙当时普遍流行的情况。为了使这些褶裥能够保持形态,往往用同色线以一定的间隔把褶裥交错钉合,随着人的行动裙幅发生张合变化,形成富有动感的流动视觉效果。因形似鱼鳞,也称鱼鳞百褶裙。

襕干式(襕干裙)

清代的马面裙中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方法,就是在两侧平整的裙幅上用深色绸缎裁制成细条分隔镶滚于其上,数十条细缎将裙幅分割成有序排列的几个部分,外观看起来就像“襕干”,因此叫襕干式。襕干裙在穿着后以马面为纵向的中轴线,裙身两侧的澜干形成左右对称的自然形态,体现出庄重、严谨、对称的穿着效果。按照襕干之间的距离相等与否,可以分成“等距型襕干”和“非等距型襕干”两种裙型。

凤尾式(凤尾裙)

凤尾裙是马面裙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明末清初的妇女裙式,曾一度“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充分显示出凤尾裙的特殊性:用数十条末端裁成尖角的彩色布条,并排在腰头处固定而成的裙子。凤尾裙应该是马面裙变化最大的样式,其两侧裙幅和前、后马面都不再是连续的面料,转而由细长的布条从形式上代之,由于布条间间隙较大,已不足以蔽体,故不单独穿着,通常围系在马面裙之外作为装饰。

凤尾侧裥式和凤尾襕干式

清末,马面裙的制作技艺趋于顶峰,出现了另外两种变化的样式,即凤尾侧裥式和凤尾襕干式,其实是将凤尾裙的装饰与侧裥式或者襕干式融合在一起的变化款式。具体做法是用凤尾装饰条代替深色缎条缝钉到裙幅上,缝钉的位置与原来侧祠式裙幅上褶位线一致或者是与深色缎条襕干的位置基本相同,数量也基本相当,如此固定的裙式则是兼备了侧裥式/襕干式马面裙和凤尾式马面裙的基本要素,从形制上说是马面裙的新样式。

  • 民初马面裙

民国初的马面裙扣合方式除了系带和盘扣外,还多了塑料纽扣。这时期裙子较清代略短,裙摆变小,裙幅减少,装饰也比清代有所减少。裙摆和裙门仍旧镶有各种花边,但开始流行细窄条边装饰,圆的是“灯果边”,也称“线香滚”,扁的叫“韭莱边”。后来,裙腰之上的扣子被去掉,原来的两个裙腰合并成一个款式由清初的两片式合并成了一片式。这种简单的裙式,与清朝繁缛复杂的马面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辛亥革命以后,继而演变的套穿之裙仍然保留着马面裙的裙门和褶裥,但裙腰变窄甚至消失。没有了严格的形制制度,这时的马面裙被人们发挥得比较自由随意了,例如有的马面裙不再有褶裥而只有裙门。马面裙还沿袭到了婚服里,这种裙被称为红喜裙,是清末民初女子的结婚礼服,它虽有“马面”,但没有褶裥或襕干,也没有了“开胯”  。

面料

清代马面裙的面料为素色织物,与明代相比并没有较大的变化,裙腰选用白色的棉布一是有白头偕老之意,二是耐磨损较结实。马面裙的裙幅面料主要是由绸和缎构成,不同的款式面料的构成不尽相同。侧边有褶裥的裙子因为要打褶,要求面料不仅要好而且要有弹性,易于定型,像鱼鳞百褶裙这一类更需要隔缝之间用丝线连接,所以常常使用暗花绸面料,襕干式的裙子则喜欢用绸缎面料去产生大块面的效果。大部分马面裙都有衬里,衬里材质以绸居多,而夏天的马面裙一般没有衬里。

缝制

传统的马面裙都是平面围合式结构,因当时布幅较窄,单幅面料宽度不能满足褶裥余量,所以常以多幅拼接。现代面料幅宽比较宽,单幅宽度也能满足需求。

按照传统布幅计,可以裁6幅50~60cm宽、腰线到脚踝处长的布片,三三拼合成两大片作为两个裙幅;也可以按照现代的布幅,取150~180cm宽、裙长相同的两片布。

将每一份大布片两端各留出35~38cm的裙门,中间剩余部分做成褶裥,褶数可4-11个不等,褶子可压成活褶(可用胶带固定或者预缝一下),也可以缉缝。打褶后,每片裙片的宽度变为(腰围+裙门宽×2)/2。

将打好褶裥的两片裙幅裙门处叠合,仅在腰线处固定;然后上好裙腰,同时缝好系带。通常,裙子的褶子是靠裙腰的缉缝固定的,裙腰以下的褶是不固定的。

熨烫整理。至此,一件马面裙便缝制完毕。

清代马面裙

起源发展

起源

“马面”一词,最早出现在《明宫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但马面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因为宋代的裙子已经具有马面裙的马面形制了。

旋裙是宋代女子为方便骑驴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的“开胯之裙”。孟晖在《开衩之裙》中道:“此类宋裙乃是由两片面积相等,彼此独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时,两扇裙片被部分地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马面裙蛛丝马迹,如山西晋祠彩陶中的一尊宋代侍女像上就有马面裙的影子。

发展

宋代的旋裙发展到明代,逐渐形成了马面裙。明代成化年间,京城人士都喜欢着马面裙。上至一国之母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穿马面裙。只是不同的阶级,马面裙的质地、装饰和色彩都有着严格的区别。只是这时并无“马面裙”之名,裙式简单且未定型,色彩秀丽,整体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

清代马面裙在继承明代裙式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衍变逐渐发展成为清代汉族女子的日常着装,成为了清代女子的标志性裙式。马面裙在清代发展最快,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结构风格,是清代裙子的基本形制。

20世纪初,清政府逐渐崩溃。民国初的马面裙在风格上仍然继承发展着清代那宽松的款式、明朗的色彩和复杂的工艺,而这一切都在逐渐锐简,慢慢由富贵走向了衰落。

五四运动以后,受“民主、自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的裙子与西方女裙的差别越来越小,传统女裙的元素渐渐消失,这也预示着马面裙已走近末梢。

随着裙式不断简化,至20世纪30年代,有绣花的马面裙逐渐在生活中被人们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喇叭裙、旗袍等。

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

马面裙色彩较为鲜艳,以红色居多,蓝色也比较常见。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热衷的颜色,因为其代表着吉祥与喜庆。按照汉族的习俗,在女子婚嫁及节日等庆典中,一般都穿红色裙子。在清代,蓝色的马面裙也比较常见,作为当时的流行色,常与黑色和黄色搭配。

马面裙的纹样可以分为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和大面积的刺绣织物纹样图案,其中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占了大多数。这其中每一种纹样所传递出来的寓意也会不同。如动物类纹样,在传统的历史发展中,龙凤纹样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龙凤纹样大多出现在每一个皇帝及后宫的嫔妃们的服装中,龙和凤还象征着男女之间爱情的美好姻缘。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鱼的寓意,鱼谐音“余”,就有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植物花草类纹样,通过花它们身上各自不同的品质给予图案美好的寓意,作为国花的牡丹,代表富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代表玉洁冰清;菊花代表益寿延年;百合象征着神圣圣洁,纯洁与友谊,寓意百年好合,未来生活充满阳光。

穿着搭配

在穿着方式上,明代女子的基本着装规则还是传统的上袄下裙。继续延续着汉族传统着装形式。在这之中,将上半身的棉袄与下半身的马面裙或者间隔褶裙相搭配穿着便形成“袄裙”的穿着形式。

晚清时期汉族女子上衣着袄或衫,下裳着马面裙,裙内着裤。上衣下摆较长,可将马面裙上部遮住,裤脚长于裙摆,可露出裤脚刺绣花边。因而马面裙上部会出现留白。至民国初年,女子上衣下摆普遍较短,下裳为马面裙或更简洁的围系式、套穿式裙,裙内着丝袜。这一时期的马面裙装饰简单素雅,以黑色或其它深色为主,突出知识女性的形象。

历史价值

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的时期,这同样也体现在了作为历史上政治经济客观反映的服饰文化上。清代是以满族为核心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君主集权制王朝。满族统治者为了满足统治需要,强迫汉人依照满族服饰“剃发改装”,形成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服饰变革,导致满汉民族矛盾尖锐。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又颁布了“十从十不从”的法令,其中“男从女不从”使马面裙作为汉族女性服饰得以传承。

清朝时是马面裙盛行的时代,马面裙的风格也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变成清代的华丽富贵。清代马面裙的装饰意味日益浓重。侧裙幅或为细密褶裥而成的百褶裙,或为镶饰纵向襕干缎边的襕干裙。裙面刺绣花样丰富,缎边装饰考究,无不凸显了中国传统女红技艺的精湛。

世界各国领导人都热衷于穿着民族服装出席外交活动,向全世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

在现代时装设计中,以马面裙结构元素为灵感的设计开始增多。一些设计师从马面裙的图案纹样中找寻灵感,将其变形重组后应用自己的设计中;或者在结构上巧妙地结合马面裙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