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福陵,又称沈阳东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为盛京三陵之一。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

福陵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处。天聪三年(1629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从东京尼亚满山迁至福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1662-1722年)和乾隆(1736-1795年)年间又续有增建。

清福陵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福陵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被代辽宁省政府辟作公园,因其位于市区的东部而得名“东陵”。除方城明楼曾毁于雷火后又修复外,其余皆保存完好。

1988年,清福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

东陵

别名

清福陵

景点类别

历史遗迹

所属国家

中国

地理位置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东陵路210号

景区等级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保护级别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面积

19.48万平方米

建造时期

天聪三年(1629年)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价格

42元(东陵公园2元,福陵40元)

批准单位

国务院

保护措施

清福陵早期广场建设用料是专门烧制的正方形青砖铺就而成。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因国力衰退和年久失修,铺砖严重风化,荒草丛生。 

1963年,清福陵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东陵公园曾经对正红门广场实施过一次修缮改造,广场地面一部分铺设了花岗岩地砖,大部分铺压了柏油路面。2000年,按照“一宫两陵”申遗工作要求,东陵公园将清福陵正红门广场前柏油路面进行了全部改造清除。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清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8年,沈阳市对清福陵和昭陵进行修缮工作。此次修缮涉及清昭陵、福陵园内的共44座单体古建筑的屋面、墙体、木作、地面、木门窗的油饰、红墙粉饰等方面的修缮。 

2016年,沈阳市对清福陵正红门广场实施全面升级改造,正红门广场改造工程总面积为28000平方米,包含正红门前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前广场、游客服务中心的后、东部停车场等项目。2017年,沈阳东陵公园清福陵正红门广场改造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改造后的公园广场功能布局更加完善。

历史沿革

清福陵始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最早关于太祖陵的记载出自《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己亥条, 记录了迁暂安于沈阳城西北隅的努尔哈赤“梓宫”,与辽阳东京陵的孝慈高皇后 “梓宫”,奉安沈阳太祖陵。

天聪八年(1634年)之前,福陵没有“寝殿”,太祖宝宫奉安五年后,便有意扩建福陵:“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己丑,礼部和硕贝勒萨哈廉传谕工部曰:太祖山陵,应建寝殿,植松木,立石狮、石象、石虎、石马、石驼等,俱放古制行之。”   隆恩殿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至崇德四年(1639年)之间,方城、隆恩门至迟建于崇德四年(1639年)。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定陵号为“福陵”,制定了福陵祭礼。 

顺治七年(1650年)四月,清廷立福陵石象生、望柱、擎天柱  。至顺治八年(1651年), 扩建福陵享殿等工程结束。同年六月,礼部奏请应按照帝王陵寝,重新修缮祖陵。  直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角楼、衙门、正红门两侧掖门新建完成,并更换石象生下须弥座、修葺方城  ,顺治朝的营建全部结束。由东西红门石作判 断,东西红门应建于顺治朝。

天聪八年(1634年)提议修建的“寝殿”,于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动工。次年,立谥号碑,  建明楼。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恭建福陵神功圣德碑” 成。 

民国十八年(1929年),辽宁省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故得此名。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管理的同时,利用福陵四周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开发旅游资源,在陵区附近修建多处景区、景点。

建筑特色

环境

清福陵地处于沈阳市东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个占地面积为19.48万平方米。  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自南而北地势渐高。  陵寝葬三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孝烈武皇后(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

清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正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  陵寝建筑群由下马碑、石牌坊、正红门、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阶、神功圣德碑楼、涤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门、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焚帛炉、二柱门、石五供、大明楼、宝城等组成。

规模

东陵[沈阳东陵]

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平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

两侧耸立着成对的华表、骆驼、狮子、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级台阶,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这是陵园的主体,方城后面为月牙形宝城,宝城正中是突起的宝顶,下面是埋葬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的地宫。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令东陵依山傍水人流连忘返。

东陵一角

再北的陵园的城堡式建筑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宝顶,下为埋置灵柩的地宫。福陵建筑群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很多人很喜欢这种设计,因此有很多的人去参观。

文化活动

关于陵园

沈阳东陵风光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东陵公园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聪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被当时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死因

死因之谜:

重伤说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经过潜心研究,朝鲜学者金国平和吴志良终于从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中找到了一条明确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重伤”的珍贵史料。据该书记载,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团来明时,碰巧与袁崇焕相见,袁很喜欢他,宁远之战时曾把他带在身边,于是韩瑗得以亲眼目击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宁远战事结束后,袁崇焕曾经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实为冷言讥讽),说“老将(按: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按: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最后终于“因懑恚而毙”。这条史料明确记载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并由于宁远兵败,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创伤的情况下,这位沙场老将终于郁郁而终。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明将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ài)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死于明军红夷大炮之下。驰骋疆场的沙场老将竟败于进士出身袁崇焕之手。

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

太祖

”。

愤懑说

正在人们对努尔哈赤之死不再提出异议时,清史专家李鸿彬在《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一书中,却对努尔哈赤炮伤而死论者的关键证据《春坡堂日月录》提出了质疑。疑点一:既然朝鲜译官韩瑗都知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那么守卫宁远的最高统帅袁崇焕就应更加清楚,何况袁崇焕还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营中察看过呢。如果努尔哈赤确实身负“重伤”,这当然是袁崇焕的特大功劳,也是明军的重大胜利,不仅袁崇焕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将对此事大书特书,以便激励军民的士气。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折奏,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

疑点二: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间八个多月。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八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因此,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没有身受“重伤”,是不是“懑恚而毙”,很值得怀疑。

那么,努尔哈赤到底是因何致死的呢?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一则由于宁远兵败,赫赫有名的沙场老将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忿;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同年七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二十三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浑河时,与前来迎接的太妃纳喇氏相见后,行至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逝世。

姓氏

姓氏之谜:爱新觉罗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的姓氏有六种说法——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一般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姓爱新觉罗。其实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文献记载,稗官野史,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团历史之谜。据文献记载就有六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清朝皇室祖先以神话为名,认为其姓氏“爱新觉罗”原系天赐。

努尔哈赤的姓氏之所以谜团重重,原因在于,满洲开始没有文字,没能留下原始的满洲文献记载;此外,清朝编修《明史》,凡是对清朝皇室祖先不利的史实或被删除、或被篡改。《清太祖实录》不提清朝皇室祖先的旧事,他们编一些奇异的神话,来隐瞒历史的真相。

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进腹中,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男孩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清朝在《清太祖实录》之后,官修的“会典”、“宗谱”、“通志”等,以及皇帝的御制诗文,凡属清代的官书,都来自努尔哈赤及其后裔一方的记载,都是“钦定”、“御制”,也都是说自己姓爱新觉罗。

“童”和“佟”

在明朝、朝鲜的文献记载中,努尔哈赤姓“童”或“佟”。刚开始满洲并没有满文,当时明朝、朝鲜的官私书籍里,关于清朝先世的姓氏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据阎崇年考证,明朝和朝鲜的文献均有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佟和童。努尔哈赤曾作为明朝的建州卫官员,先后八次骑马到北京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明人或明清之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记载,都说努尔哈赤姓佟而且努尔哈赤曾同朝鲜打交道数十年,朝鲜文献也留下大量记载。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有如下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朝鲜国王回帖云:“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尔哈赤禀”等等。

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作为朝鲜南部主簿到达佛阿拉,受到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资料珍贵,相当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的。这是努尔哈赤亲自审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但是,朝鲜文献更多的是把“佟”写作“童”。

“童”和“佟”实际上是女真人的普遍姓氏,是假借汉人的姓氏。佟姓或童姓,不但是辽东的显著大姓,也是当时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谁做了部落的酋长,谁与明朝发生关系,这人便以佟或童为姓,通过“四译馆”,转给明政府。

章炳麟的《清建国别记》中提到一种说法,佟姓原来是汉人的姓氏,后来常被夷人袭用,以假冒汉人,提高自己的身价。清朝皇室的祖先在名字前面冠以“佟”姓,也是因为羞于提起自己夷人的身份,于是假借汉人的姓氏。可见女真酋长,可以随时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为他们的公姓。

“雀”或“崔”

努尔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的说法之外,朝鲜人还有记载称他姓雀或姓崔。

阎崇年认为,有一种解释是来源于努尔哈赤的母亲因为吞下雀卵才生下了他,不过清朝人并没有如此记载,《清太祖实录》的《武录》、《满录》、《高录》三书,仅记载其母怀孕十三月而生努尔哈赤之事,并无吞卵而孕之说。

第二种解释则来源于仙女吞服神鹊留下的果子而生下清朝皇帝祖先的神话,因此传闻努尔哈赤姓雀。而且满洲先人曾把乌鹊作为图腾,这些都能把清朝皇室姓氏同“鹊”或“雀”相联系。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看法,认为努尔哈赤姓“崔”是由于朝鲜语中,崔的发音介乎于汉语缺和吹之间,与“觉罗”中“觉”字音相近,于是怀疑崔姓是来源于“觉罗”的误读。

有学者认为努尔哈赤的真实姓氏是金,猛哥帖木儿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有史料记载他姓金,金是“爱新”的音译。所以,猛哥帖木儿及其后裔努尔哈赤都姓金,也就是姓爱新。

觉罗

沈阳东陵-清福陵大门

《清朝通志·氏族略》里记载爱新觉罗是国姓,爱新是金的意思,其他的觉罗则冠以地名、部名、民名等,与国姓相区别。如“伊尔根觉罗”就是“民觉罗”的意思,以表示它们和爱新觉罗(金觉罗)有所分别的。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记载有八种觉罗,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

可见“觉罗”是满洲皇室旧有的姓氏,“爱新”是后来加添的,其目的在于显示帝王后裔的尊贵、

到清太祖的时候,为何舍弃了汉人的佟姓,而自称姓觉罗呢?

阎崇年在文中提到,佟姓毕竟是汉人的姓氏,虽然假借了可以假冒汉人,在和明朝官方文书往来时方便些,可是金姓却是金朝女真的国号,不但可以自显是帝王种族的后裔,而且可以藉着它在女真民族中有所号召。因此,“爱新觉罗”这个姓并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有它产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在《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里,很少出现“爱新觉罗”一词,仅有三例。并认为,清太祖建元天命后,在觉罗姓前冠以爱新,是为了标示其有别于一般人的高贵身份。

由此可见,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姓氏———爱新觉罗,并没有找到直接的史料依据,而是学者根据史料推论,所以至今清太祖姓氏仍是一个历史之谜。

谥号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武皇帝。

人物介绍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02.21-1626.09.30),建州女真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是清王朝创业的君主。其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称清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高皇帝。

努尔哈赤生于明嘉清三十八年(1559),后金政权的建立者,后为建州女真的首领,是首位后金可汗。

史载:努尔哈赤“智力过人,每战必先登,屡立功”。万历十一年(1583)被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史,同年发布七大恨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用了三十多年时间统一女真,创建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重创明军,为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在宁远战役中负伤,同年八月十一日死于沈阳四十里外的爱鸡堡,终年六十八岁。

家族

清太祖朝服像

努尔哈赤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祖父觉昌安(明代译作叫场)、父塔克世(明代译作他失)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显祖宣皇后。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队。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控制局势。明朝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于万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诛杀。王杲的儿子阿台章京得以逃脱,回到古勒寨(今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阿台之妻是觉昌安的孙女,所以阿台既是努尔哈赤的舅舅,也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夫。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塔克世进城去探望,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诱阿太开城,攻破古勒寨之后屠城,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在败军之中,因仪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尔哈赤归途中遇到额亦都等人拥戴,有十三副盔甲作为装备。回到建州之后,派人质问明朝为什么杀害其祖、父。明朝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称汗

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尼堪外兰逃走到鹅尔浑。1587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努尔哈赤请求明边吏押还尼堪外兰,并将他处死。同年,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城,该城在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后被称为佛阿拉,即“旧老城”(今新宾县永陵镇二道村)。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采用蒙古文字并配上满语字母。1601年努尔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贡。

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侵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不忿,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与明之争

努尔哈赤雕像

1619年年三月,明征集十四万军队讨伐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歼灭明军约六万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

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市),熊廷弼兵败被斩,王化贞下狱论死。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七大恨: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成就

重要国策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对于早年来投、率军征战、尽忠效劳的“开国元勋”,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杨古利、冷格里等人,给予特别礼遇和优待,赐给大量人畜财帛,任为高官,封授爵职,联姻婚娶,荣辱与共。当这些功臣出了差错时,他着重指出“贫时得铁,犹胜于金”,常以其功而从轻处治。努尔哈赤招徕了许多有才之人,他们献计献策,多次进入大明烧杀掠夺使女真部逐渐“民殷国富”,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方针政策

在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有三,

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因纳殷部七村诸申降后复叛,据城死守,“得后皆杀之”。额赫库伦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斩杀守兵,“获俘一万”,灭其国,“地成废墟”。

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部长、寨主、贝勒、台吉,大都封授官职,编其旧属人员为牛录,归其辖领。

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之人,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一百户女真来投时,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俱齐备厚赐之”。

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前来归顺。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女真酋长统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因而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用兵策略

沈阳东陵-清福陵

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遭到明朝的打击,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发动叛乱以前,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才干。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清福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10千米的天柱山上,沈阳市东陵公园内。[1]

票价

门票42元(包括清福陵40元,东陵公园2元)。

开放时间

7:30—17:30(旺季4月-10月)8:00—16:30(淡季11月-3月)。

交通信息

乘坐148、168、218、385路公交车或沈抚三号线至东陵公园下即可。

主要景观

沈阳东陵公园风光,景观

牌坊

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长9.13米, 宽2.65米。柱为方形,柱下夹杆石露明。 夹杆石前后设抱鼓石。立柱顶端有一圆形莲花座,上下仰覆莲各两层,其上蹲坐石犼。明间较次间稍高,其上大额枋、小额枋,雕饰二龙戏珠、海水江崖、牧羊人、衙门、仙树等。斗栱坐于平板枋之上,栱垫板位置镂雕火焰三宝珠。两层方椽承接悬山屋顶。

  • 华表

方形束腰座划分为七层,比例特别。最底层圭角层雕以云纹、绳纹及宝珠。 其上柱身为八角,上端横插云板,分别雕有“日”、“月”字样。柱顶承双层仰莲 座,其上蹲坐狮子,口衔飘带。 

  • 神路

神路两侧有坐狮、立马、卧驼、坐虎等四对石兽。尽头是利用山势修筑的一百零八级砖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 正红门

正红门面阔、进深各三间, 面阔12米,进深5.89米,砖石发券结构,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台基周匝素面青白石雕须弥座,无圭角层。前后各出三座青白石垂带踏跺四级,象眼砖砌,正对三道等宽半圆券门洞。中门 为祭文祭品入,称为神门;东次间门即左门,供帝后谒陵出入,称为君门;西次间门即右门,供侍臣拜谒出入,称为臣门。实榻门门面无门钉。 

门洞两侧及墙之四隅均设有角柱石,其上腰线石各一,雕饰行龙,石间砌砖墙。北立面角柱石及腰线石均为素面。雕饰以卷草及行龙图案的黄绿琉璃挂落嵌接墙顶,其上额枋、 平板枋、斗栱、檩、椽亦均为琉璃材质。墙四角垂莲柱各一,四面垂莲柱各二。斗栱柱头科与平身科形制同。迎面三间平身科各三攒。额枋明间宝珠吉祥草图案做中,次间雕以牡丹花叶各三朵,垂莲柱两侧各半朵莲花卷草。 

平板枋雕有三组二龙戏珠图案,明间青龙,次间黑龙,框以一坡两折外挑内弧方心头,由兽面牡丹吉祥草饰样相连。兽面羊角牛耳,眼睛睁圆,口衔牡丹吉祥草,与垂莲柱正对。侧立面三间平身科各一攒。额枋三间牡丹花叶各一朵。平板枋明间饰以宝珠吉祥草,次间饰以飘带灵芝,框以一坡两折外挑内弧方心头, 由兽面牡丹吉祥草饰样相连。挑檐檩檩头成黄绿蓝三色喜旋式样。檐椽、飞椽均为方头。

  • 一百零八蹬

清福陵主体建筑全部在天柱山山顶,而正红门、石象生等建于前面平地,两者之间有一个约30°的斜坡相连。一百零八蹬便建于斜坡之上。全长约40米,宽7米。地面原用青砖砌成,后改用条石,两侧砖砌楼口扶手墙,高1米,墙顶盖黄琉璃瓦。 

一百零八蹬两侧分别有一座一孔砖券神桥。为使陵寝免受雨水侵蚀,陵内有一些人工或自然形成的排水沟,神桥是架在神道上的排水桥涵。 

  • 碑亭

碑楼位于石桥过后正中。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康熙帝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

  • 隆恩门

隆恩门坐于方城南向正中,为三重檐阁楼,面阔12.84米,进深9.33米,周围廊,七檩歇山式,三层金柱竖向对位,檐柱层层收束, 形成外部轮廓,门窗数量由下至上递增,形成下宽上窄,下实上虚的视觉效果。

一重檐,檐柱为圆柱,素面柱础,金柱被 青砖裹砌,形成1.2米厚的墙体,南面、北面正中辟半圆券门洞。墙正中设实榻门,每扇门钉四路,每路四枚。内墙面下碱青砖露明,下碱以上提刷白浆。檐柱与额枋间设卷草雀替。 额枋上不设平板枋,而是直接接正心枋,承托挑檐檩。正心枋上雕画出一斗二升斗栱。坐斗上竖出卷草花板,与正心枋垂直,承托正心檩。 

二重檐内檐明间设六抹棂条隔扇四扇,次间各两扇,涤环板为素面,部分设角叶。侧立面中柱两侧四抹槛窗各两扇,均为朱漆。其余青砖砌筑,外墙面设签 尖拔檐。檐柱间设寻杖栏杆,望柱石榴头、荷叶、涤环板饰绿漆,其他为朱漆。檐柱与额枋间设卷草雀替,柱顶贯以平板枋,出头与额枋等宽。其上坐斗栱,为重昂五踩,斗口8厘米,且不设栱眼壁。 

三重檐的起筑方式与二重檐相同,挑尖梁之上,距二层檐柱0.52米处立方柱,向上延伸,形成三重檐檐柱。外檐斗栱与栏板形制也与二重檐相同。三重檐金柱间均安有六抹棂条隔扇,每间四扇。 

外檐彩画目前为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隆恩门室内大木彩画属全国建筑彩画遗存中的珍例。彩画褪色处,颜料层很薄,木纹明显,应为清早期遗存。所绘主题为宝珠吉祥草。

  • 角楼

角楼共四座,分布在方城四角,形制基本相同,以西南角楼为例。西南角楼平面7.86米见方,进深面宽各一间,周围廊,重檐十字歇山顶。金柱竖向对位,檐柱收束,下为砖墙,上为隔扇,下实上虚的效果与隆恩门相同。

一重檐檐柱为圆柱,金柱被青砖裹砌, 形成1.17m厚的墙体,仅南向辟半圆券门洞, 墙正中设实榻门,无门钉。外檐四柱显三间, 额枋与柱间施卷草花牙子,柱顶贯以平板枋, 出头与额枋等宽。 

二重檐檐柱间设寻杖栏杆,涤环板镂雕铜钱、牡丹花叶、卷草、方胜、莲花卷草等,与望柱石榴头、荷叶一样,均饰绿漆,其他为朱漆。檐柱与额枋间亦设 卷草花牙子,平身科明间四攒,廊间不设,平板枋、额枋出头及斗栱形制与一重檐同。内檐各面明间设六抹棂条隔扇四扇,均为朱漆。 

外檐彩画部分,东南角楼及西南角楼外檐彩画脱色严重,仅存金部分。地仗也有部分脱落、破裂。东北角楼及西北角楼外檐彩画经过重绘,保留状态较好。外檐彩画为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内檐则保留了珍贵的三宝珠吉祥草彩画。

  • 隆恩殿

隆恩殿即享殿,是整个陵区的主体建筑,殿内设有暖阁,供放太祖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氏神牌。是大祭、小祭的主要场所。 

福陵隆恩殿平面近方形,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四间显三间,周围檐廊 迦绕殿身。九檩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在清代帝陵中,与福陵隆恩殿规制相同的仅有赓续家法的昭陵及标举节俭的慕陵,其余皆为重檐歇山式。主体建筑坐落于正对神道的宝珠仰覆莲巴达玛台基上。台基四面出须弥座大月台,高度较台基低0.4米,周施望柱栏板,四角角柱石上设螭首,均为青白石质。须弥座高1.38米,无圭角层,上下枭为仰覆莲巴达玛,正中莲 瓣为正,两侧莲瓣倾斜度逐渐增加。上下枋及束腰部分所雕主题均为宝珠吉祥草。栏板采用透雕手法,题材包括宝珠吉祥草、吉祥草、万字花叶、牡丹花叶、双方环吉祥草。望柱头分为两种,踏跺顶端两侧及月台四角望柱宝珠仰覆莲上托蹲狮,共五对,均为雄性,耳朵稍短,咧嘴呲牙,望向踏跺方向,其余为蕉叶头。栏杆抱鼓石位置也被三对蹲狮取代,雌雄各三。石狮耳朵较长,也望向踏跺方向。月台前方神道两侧还配置有一对更大的石狮,其下须弥座做法相似。 

隆恩殿回廊外檐柱额间施花牙子,穿插枋高度与额枋基本相同。柱头有部分嵌入了平板枋,交接处饰以木雕兽面卷草花板。平板枋上坐斗栱,均为三昂七踩,斗口150毫米。隆恩殿梁架露明。七架梁跨度大,下跟随檩枋,正中由中柱支撑。柱子朱地 沥粉贴金盘龙柱,柱子两侧施抱柱,与其相对的明间金柱设有两根抱柱。

  • 东西配殿

东西配殿形制相同,但是东配殿的地位高于西配殿,且在陵寝中仅次于隆恩殿。每当大祭前一天,祝板和制帛这两件极为重要的祭物存放于此。当隆恩殿大修时,东配殿作为暂时供奉太祖、孝慈高皇后两座牌位的场所。

建筑形制以东配殿为例说明。东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周围廊,七檩单檐歇山式,覆黄琉璃瓦顶。素面石质须弥座台基,西向正中出垂带踏跺六级。四周檐柱额枋间均安有花牙子,雕饰成卷草。柱顶贯以平板枋,出头与额枋等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斗口65毫米。檐椽、飞椽均为方头。檐、金柱间施跨空枋。金柱间额枋,上承走马板,下安门窗。明间、次间隔扇门各四扇。梢间为窗,亦四扇,下设木榻板,下碱墙体砖砌。 

内部梁架下金檩檩枋以上露明,不施天花,其下墙体裹砌,提刷白浆。稍间中柱 向上直顶脊檩,山花象眼由砖封砌,上白浆,檐椽后尾搭接方式无法确定。椽条 饰绿,望板饰红。角背做花牙子,雕饰卷草。内檐为吉祥草包袱彩画,虽然仍保留了满族吉祥草包袱彩画的构图特征。

  • 方城

方城是城堡式建筑,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城内正中是坐落在须弥座式大台基上的隆恩殿,是单檐歇山式,殿内供奉着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楼,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后边有洞门,洞门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楼,中间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

方城内的建筑,屋顶都铺有黄琉璃瓦,廊柱是朱红地仗,梁枋间都是“和玺”壁画。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

  • 宝城

宝城位于方城北面,也称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宝顶。月牙城它形如一弯新月,故而得名,它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 宝城中间是一座高大的圆丘叫宝鼎。  其下的地宫埋藏着努尔哈赤和叶赫纳喇氏的棺木及骨灰。

价值意义

清朝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一直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