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各地都有,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14]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2]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7]

中文名

孔子庙

外文名

Confucius Temple

别名

孔庙文庙

所属地区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

分布范围

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

票价

免费

纪念祭祀

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类型

孔氏家庙、国庙、学庙

地理位置

济宁市曲阜市南马道西街17号附近

建设背景

孔子庙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庙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

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下孔庙概述引自君友会王爱君文献孔庙篇,孔庙,祭祀孔子的庙,称为孔庙或孔子庙,又称先圣庙、宣尼庙、宣圣庙、文宣王庙、圣庙、圣堂、文庙、大成殿等。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翌年,哀公于孔子旧宅立庙守茔,是为孔子立庙之始,也是今日山东曲阜阙里孔庙的由来。礼记上说:“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10]”唐以前,所谓先圣,或指周公或指孔子;唐以后,则专指孔子,所以孔庙又有先圣庙之称。汉平帝时,追谥孔子为宣尼公,所以孔庙又称为宣尼庙,南梁以后,又有宣圣庙之称。唐玄宗时,追谥为文宣王,又称为文宣王庙。至明永乐以后,又称为文庙。[17]民国三年,改称为孔子庙。[6]

从史记可知曲阜孔庙收藏有孔子衣冠琴车书等遗物,后汉桓帝时置官管理。其后,历代修补扩建,到宋真宗时,已有三百六十间。今日所见的孔庙,大部分是雍正年间的建筑物,东西一百五十公尺,南北六百三十公尺,是中国最大的庙宇建筑。其规模包括大成殿、杏坛、寝殿、圣迹殿、后土祠、神庖、瘗所、神厨、崇圣祠、家庙、诗礼堂、启圣祠、金丝堂、乐器库、奎文阁、东西直房、斋宿所、璧水桥、仰高门、棂星门等。

中央官学之内建置孔庙,始于北魏孝文帝之际。在此之前,如前汉之际,祀孔未出阙里,后汉以后,虽已在太学举行对孔子的释奠之礼,但无庙宇的建筑。地方官学之内建置孔庙,始于北齐文宣帝时代。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官学确实普建孔庙,则要到唐太宗以后。唐太宗对官学内的孔子庙制,有几项重要建树:一是确立孔子为先圣的地位;二是建立从祀制,在此之前,若以孔子为先圣,祇以颜渊为先师配享;从太宗以后,再择左丘明以下二十二先儒从祀庙庭。玄宗时从祀者增为十哲、七十二子、二十一贤。宋以后到明清,从祀制定为配位(有四配)、哲位、先贤、先儒;哲位以下的人数,随时代而递增,分列在东西两庑。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从祀的标准,依清代的规定是:“阐明圣学,传授道统。”这是传统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特质。

从唐代以后,除曲阜孔庙以外,孔庙不但成为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学校的中心地;释奠之礼是国家大典,属于中祀;教师的地位,透过孔子庙制而神圣化;教育理想也透过孔子庙制而具体化。因此,孔庙的存在,教育意义重于政治或宗教意义。学校孔庙的建筑属于宫殿式,庙宇朝南,基本上仿自曲阜孔庙,可分为南北两类:南方式建筑,以木材为主,装饰复杂,屋脊两端翘起;北方式建筑较为朴素,水平式屋脊,枓栱变化少。[11]主要的建筑物,包括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明伦堂、棂星门、泮池等。这种孔庙制也影响到东亚诸国,构成:“东亚世界:极重要的特质之一。今日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所见的孔庙,就是昔日官学的残影。

建筑特色

孔子庙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各级的孔庙逐渐地分为礼制性庙宇和非礼制性庙宇,但凡列入国家祭典的孔庙都是礼制庙宇,孔子后代的家庙、孔子活动过的地方所建的纪念性庙宇、以及书院内的祭祀庙宇等是非礼制庙宇。

所谓礼制庙宇,就是由国家的力量予以倡导和推行,它的建筑模式、体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等,都必须遵循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

在孔庙系列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而府之庙学又高于县之庙学,但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

从建筑上说,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8]

从祭祀的角度说,孔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

孔庙祭祀仪式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但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孔庙的祭礼“释奠礼”。“释奠”又称“丁祭”,这种祭仪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举行,届时孔庙供奉的历代圣贤大儒都会与孔子一起受到祭祀。

据说,在孔庙一定可以找到你心中所景仰的人。

这里有些人的名字或许你未曾耳闻,有些人的名字掷地金声,但无论如何他们在这圣域里,也在儒者们的心中,得到永生。[9]大成殿两侧东西庑中受奉祀者,贯穿了2500多年,他们都用生命演绎了仁的真谛。[5]

因此他们将永远和至圣先师孔子在一起,受到后儒们的感念和祭祀。下面我们会一同瞻仰这些名讳。

为了体现孝道至上、光宗耀祖的儒家精神,突出的圣贤其父母、祖先也会被追封奉祀,基于长辈为先的原则,祭祀之前也会先祭祀父母祖先。

主要景观

崇圣祠

崇圣祠奉祀孔子五代祖先:

肇圣王木金父

裕圣王祈父

诒圣王防叔

昌圣王伯夏均(清雍正元年追封)

启圣王叔梁纥(宋大中祥符元年追封为齐国公,建专祠于曲阜孔庙,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为启圣王,明改称启圣公,嘉靖九年从祀于全国各地学校,清雍正元年复封为启圣王。)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追封孔子上五代王爵,命将启圣祠改称崇圣祠以奉祀。

曲阜孔庙因有家庙性质,启圣祠且有寝殿,于是将孔庙东路家庙改作崇圣祠,奉祀孔子五代先人,并将原启圣祠配祀先贤先儒移入崇圣祠。

崇圣祠正中供奉孔子五代祖肇圣王木金父,东侧向外依次供奉高祖裕圣王祈父、祖父昌圣王伯夏,西侧向外依次供奉曾祖诒圣王防叔、启圣王叔梁纥,均面南。

东面面西供奉颜无繇、孔鲤,西面面东供奉曾点、孟孙激;东面再外供奉周辅成、程向、蔡元定,西面再外供奉张迪、朱松。

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学家周、张、程、宋、蔡之父配享从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命以孔子弟子从祀。

颜无繇、颜回父子与曾点、曾参父子均从祀孔庙,但颜回位列十哲,塑像坐于堂上,曾参因孝道可崇,塑像坐于十哲之后,而颜无繇、曾点因事迹不突出只能于墙上画像。

子处父上,从宋代起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责。明嘉靖九年(1530年),采纳张璁的建议,命国学及天下学校均建启圣公祠,主祭孔子之父叔梁纥,并以颜回之父颜无繇、曾参之父曾点、孔伋之父孔鲤、孟轲之父孟孙激配享。

程颢、程颐之父程向、朱熹之父朱松、蔡沈之父蔡元定从祀,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增加周敦颐之父周辅成从祀。

颜无繇,字路,颜回之父,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孔庙,追封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曲阜侯,元元统三年(1335年)加封杞国公,谥“文裕”,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入启圣祠配享,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曾点,字晳,曾参之父,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孔庙,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入启圣祠配享,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孔鲤,字伯鱼,孔伋之父,宋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泗水侯,宋咸淳三年(1267年)入祀孔子庙,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孟孙激,字公宜,孟子之父,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周辅成,周敦颐之父,字伯大,宋代人,曾官桂岭令,赠谏议大夫。明万历二十三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张迪,张载之父,宋代人,曾官涪州知州,赠都官尚书郎中。清雍正二年命从祀崇圣祠,称先儒。

程向,程颢、程颐之父,字伯温,宋仁宗时曾官龚州知州,累转大中大夫,封永年县开国伯。明嘉靖九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朱松,朱熹之父,字乔年,宋代人,曾官知饶州,主管台州崇道观。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追谥“献靖”,次年追赠齐国公。明嘉靖九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蔡元定,蔡沈之父,字季通,宋代人,嘉定三年(1210年)赠迪功郎,谥“文节”。明嘉靖九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大成殿

奉祀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

四配

复圣颜子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子

亚圣孟子

十二哲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赐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颛孙师

有若

朱熹

东西庑奉祀

先贤先儒牌位

从春秋时代开始,截止清朝,两庑共奉祀儒家历代先贤及先儒158位(牌位),代表儒家活生生的血脉传承,也是为了说明凡是贡献国家、社会、文化的人,都有机会跻身”圣贤“的行列。因历史原因,现有的孔庙并没有恢复这一礼制,使两庑沦为展厅,也使历代圣贤之灵成为游魂。”逝去的两庑“被外国学者视为儒家文化传统死去的表现之一。

先贤:以明道修德为主。

先儒:以传经授业为主。

东庑

奉祀先贤、先儒合计74位。

1先贤蘧瑗字伯玉,卫国人,卫灵公称贤大夫。

2先贤澹台灭明孔子门人,字子羽,鲁国人。

3先贤原宪孔子门人,字子思,宋国人。

4先贤南宫适孔子门人,字子容,鲁国人,孔子以兄之女妻之。

5先贤商瞿孔子门人,字子木,鲁国人,孔子以易传。

6先贤漆雕开孔子门人,字子若,蔡国人。

7先贤司马耕孔子门人,字子牛,宋国人。

8先贤梁鱣孔子门人,字叔鱼,齐国人。

9先贤冉孺孔子门人,字子鲁,鲁国人。

10先贤伯虔孔子门人,字子析,鲁国人。

11先贤冉季孔子门人,字子产,鲁国人。

12先贤漆雕徒父孔子门人,又名文,字子期,鲁国人。

13先贤漆雕哆孔子门人,字子歛,鲁国人。

14先贤公西赤孔子门人,字子华,鲁国人。

15先贤任不齐孔子门人,字子选,鲁国人。

16先贤公良孺孔子门人,字子正,陈国人。

17先贤公肩定孔子门人,字子中,鲁国人。

18先贤鄡单孔子门人,字子家,鲁国人。

19先贤罕父黑孔子门人,字子索,鲁国人。

20先贤荣旗孔子门人,字子祺,鲁国人。

21先贤左人郢孔子门人,字子行,鲁国人。

22先贤郑国孔子门人,字子徒,鲁国人。

23先贤原亢(原亢籍)孔子门人,字子籍,鲁国人。

24先贤廉洁孔子门人,字子庸,卫国人。

25先贤叔仲会孔子门人,字子期,鲁国人。

26先贤公西舆如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27先贤邦巽孔子门人,字子敛,鲁国人。

28先贤陈亢孔子门人,字子禽,陈国人。

29先贤琴牢(琴张)孔子门人,字子开,卫国人。

30先贤步叔乘孔子门人,字子车,齐国人。

31先贤秦非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32先贤颜哙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33先贤颜何孔子门人,字子冉,鲁国人。

34先贤县亶孔子门人,字子象,鲁国人。

35先贤乐正克孟子门人,邹人,在鲁为政。

36先贤万章孟子门人,邹人,佐《孟子》著作七篇。

37先贤周敦颐字茂叔,宋代人号濂溪先生。

38先贤程颢字伯淳,宋代人,书名《五经》,号明道先生。

39先贤邵雍字尧夫,宋人,号安乐先生。

40先儒韩愈字退之,唐时人。

41先儒范仲淹字希文,宋时人。

42先儒胡瑗字翼之,宋时人。

43先儒韩琦字稚圭,宋时人。

44先儒杨时字中立,宋时人。

45先儒罗从彦字仲素,宋时人。

46先儒李纲字伯纪,宋时人。

47先儒李侗字愿中,宋时人。

48先儒张栻字敝夫,宋时人。

49先儒黄干字直卿,宋时人。

50先儒辅广清光绪六年从祀。

51先儒真德秀字希元,宋时人。

52先儒何基字子恭,宋时人。

53先儒文天祥字履善,宋时人。

54先儒赵复字仁甫,宋时人。

55先儒吴澄字幼清,元时人。

56先儒许谦字益之,号白云先生,元时人。

57先儒曹端字正夫,明时人,著《孝经述解》。

58先儒王守仁字伯安,明时人。

59先儒薛瑄字德温,明时人。

60先儒罗钦顺字允升,明时人。

61先儒吕柟字仲木,号泾野,明时人。

62先儒黄道周字幼平,明时人,明末殉节。

63先儒陆世仪字道威,号桴亭,明亡隐逸不仕。

64先儒顾炎武清光绪三十四年从祀。

65先儒汤斌字孔伯,清时人。

66先儒谷梁赤字元始,周时人,著《春秋谷梁传》。

67先儒伏胜字子贱,秦之博士,独壁藏之作《尚书》传四十一篇。

68先儒毛亨汉时人,以《诗》学授毛苌。

69先儒后苍字近君,汉代人,传《礼记》于戴德及戴圣。

70先儒刘德汉景帝之子,封河间王。

71先儒许慎字叔重,汉时人,著《五经正义》。

72先儒董仲舒汉代人,仕汉武帝,博识高才。

73先儒杜子春东汉时人,著《周礼》解。

74先儒范宁字武子,晋时人。

西庑

奉祀先贤、先儒合计74位。

1先贤公孙侨字子产,仕郑为大夫。

2先贤林放字子邱,鲁国人,问礼于孔子。

3先贤宓不齐孔子门人,字子贱,鲁国人。

4先贤公冶长孔子门人,字子长,鲁国人,孔子以其女妻之。

5先贤公皙哀孔子门人,字季次,齐国人。

6先贤高柴孔子门人,字子羔,卫国人。

7先贤樊须孔子门人,字子迟,鲁国人。

8先贤商泽孔子门人,字子季,齐国人。

9先贤巫马施孔子门人,字子期,鲁国人。

10先贤颜幸孔子门人,字子柳,鲁国人。

11先贤曹恤孔子门人,字子循,蔡国人。

12先贤公孙龙孔子门人,字子石,楚国人。

13先贤秦商孔子门人,字子不,鲁国人。

14先贤颜高孔子门人,字子骄,鲁国人。

15先贤壤驷赤孔子门人,字子徒,秦国人。

16先贤石作蜀孔子门人,字子明,周人。

17先贤公夏首孔子门人,字子乘,鲁国人。

18先贤后处孔子门人,字子里,周人。

19先贤奚容蒧孔子门人,字子哲,鲁国人。

20先贤颜祖孔子门人,字子商,鲁国人。

21先贤勾井疆孔子门人,字子疆,卫国人。

22先贤秦祖孔子门人,字子南,秦国人。

23先贤县成孔子门人,字子祺,鲁国人。

24先贤公祖句兹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25先贤燕伋孔子门人,字子思,鲁国人。

26先贤乐欬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27先贤狄黑孔子门人,字子哲,鲁国人。

28先贤孔忠孔子门人,孔子兄伯尼之子。

29先贤公西蒧孔子门人,字子尚,鲁国人。

30先贤颜之仆孔子门人,字子叔,鲁国人。

31先贤施之常孔子门人,字子恒,鲁国人。[4]

32先贤申枨孔子门人,字子周,鲁国人。

33先贤左丘明周人,作《春秋》传。

34先贤秦冉孔子门人,字子开,蔡国人。

35先贤牧皮孔子门人,鲁国人。

36先贤公都子孟子门人,十七弟子之一,鲁国人。

37先贤公孙丑孟子门人,齐国人。

38先贤张载字子厚,宋代人,号横渠先生。

39先贤程颐字正叔,宋代人,与兄程颢同著作经书,号伊川先生。

40先儒公羊高子夏门人,周末时人,著作《公羊传》。

41先儒孔安国孔子十一世,汉时人。

42先儒毛苌字长生,汉时人,注《诗》传著《毛诗》。

43先儒高堂生字子伯,汉时人,《礼经》被秦毁独能传十七篇。

44先儒郑康成汉时人,受书于马融,融曰:我道东矣。

45先儒诸葛亮字孔明,后汉时人,辅刘氏重兴汉室有前后《出师表》。

46先儒王通字子淹,隋朝人,卒谥文中子。

47先儒陆贽字敬舆,唐时人。

48先儒司马光字君实,宋代人,著《资治通鉴》。

49先儒谢良佐字显道,宋时人,著《论语说》。

50先儒欧阳修字永叔,宋代人。

51先儒胡安国字康侯,宋时人。

52先儒尹焞字彦明,宋时人,师事程颐著作《论语解》。

53先儒吕祖谦字作恭,宋时人。

54先儒袁炜字懋中,号元峰。明时人。

55先儒蔡沉字仲默,宋时人。

56先儒陆九渊字子静,宋时人。

57先儒陈淳字安卿,宋时人。

58先儒魏了翁字华甫,宋时人。

59先儒王柏字会元,宋时人。

60先儒陆秀夫字君实,宋时官左丞。崖山之变以身殉节。

61先儒许衡字仲平,元时人。

62先儒金履祥字吉甫,元时人。

63先儒王夫之字而农,明末人,著作《周易内传》。

64先儒陈澔字大可,元时人。

65先儒陈献章字公甫,明时人。

66先儒胡居仁字叔心,明时人。

67先儒蔡清字介夫,明时人。

68先儒刘宗周字起东,明时人。

69先儒吕坤字叔简,明时人。

70先儒孙奇逢字启泰,明时人,纯孝笃学,博通经书。

71先儒黄宗羲字太冲,明时人,明亡归隐于乡。

72先儒张履祥字考夫,明时人。

73先儒陆陇其字稼书,清时人。

74先儒张伯行字考先,清时人。

类型

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

孔氏家庙

历史上中国有两座孔氏家庙。[15]最早的孔氏家庙,就是现在称之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次年他的弟子将其居住的三间小屋改造成庙堂,由孔氏族人供奉之,其间经历了283年的家庙历史。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后,家庙开始向国庙过渡。第二座孔氏家庙就是宋室南渡后,在浙江衢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庙。[12]孔氏家庙分南宗和北宗,南庙和北庙。南宗南庙指孔子后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迁至浙江衢州而建立的衙州家庙。北宗指留在曲阜的孔氏族人孔瑶袭封衍圣公,称北宗。

国庙

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全国只有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它们与“学校”没有任何关系,是专为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曲阜孔庙是中国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孔庙,北京孔庙是专为清代帝王祭孔的专用庙宇。国庙重在“国”字上,曲阜孔庙由中央政府委派孔氏衍圣公(朝廷命官)来管理,并由国家出资维修的专为祭祀孔子的国家级礼制性庙宇。北京孔庙也由朝廷命官来管理,祭祀人员往往是皇帝本人或政府主要官员。在古代中国,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是国家的一种精神象征。

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全国只有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它们与“学校”没有任何关系,是专为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曲阜孔庙是中国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孔庙,北京孔庙是专为清代帝王祭孔的专用庙宇。国庙重在“国”字上,曲阜孔庙由中央政府委派孔氏衍圣公(朝廷命官)来管理,并由国家出资维修的专为祭祀孔子的国家级礼制性庙宇。北京孔庙也由朝廷命官来管理,祭祀人员往往是皇帝本人或政府主要官员。在古代中国,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是国家的一种精神象征。

学庙

学庙或称庙学,在古代中国就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学庙重在“学”字。除作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现曲阜孔府内家庙、衢州家庙这四座孔庙外,中国其他的孔庙都属学庙性质。包括历朝历代的京师太学或国子监。作为学庙的孔庙,它是一座古代儒学教育的殿堂。中国古代的正统官学是儒学。儒学是古代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支柱。具体表现为三大支柱:一是朝廷的治国理论;二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三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庙学宫。三者互为联系,互为因果。

文化活动

孔庙本来就是最高的文化殿堂,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着文化艺术,每一座孔庙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其建筑、碑刻、礼器、乐器以及祭祀礼仪、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越来越重要,文化大国的形象也越来越重要,孔庙的功能也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1]孔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13]未来的发展中,孔庙将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教化、促进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双重功能。

祭祀活动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的皇帝每年均会祭孔。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16]

清代,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内有大成殿,专门举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并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19]祀礼规格又进化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18]

民间也有祭孔,直至中华民国结束统治大陆时期。公元1949年,中共政府在中国大陆建立职权以后,基本取消祭孔活动,被有些人认为是去中国化。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批林批孔的运动,祭孔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很多孔庙的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很多祭孔的仪式,舞蹈很少有人知道。直到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以后中国其他地区陆续开始祭孔的活动。

发展现状

中国历代连续不断的尊孔崇儒,在明代,孔庙已有1560余座,清代孔庙有2000余座。这些孔庙分布于全国各地,至今保存尚好的还有数百座,截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国大约建造了各级学校文庙1749所。如今遗存的文庙大约有509所,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约有60所,基本完整的约有109所,保存中心一组的约有53所,保存大成殿等零星建筑的约有287所。幸存下来的文庙和孔子庙大部分都被公布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市(州、盟)、县(旗)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曲阜孔子庙于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

在各地孔庙的保护利用上,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文庙大部分被改做了博物馆,小部分被学校或其他单位占用,只有零星遗存的文庙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