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簧剧团,兼演八岔戏。1956年由安康人民剧院、安康星火剧团合并成立,王道中任团长,许洪祥、周顺义等任副团长。袁胜录、邢大伦、陈光荣、张蔚文等任导演。汉剧如汉水,源远且流长。剧团成立50余年来,坚持弘扬汉剧艺术,致力发展地域文化。

中文名

安康汉剧团

创立时间

1956年

首任团长

王道中

演出内容

汉调二簧剧团,兼演八岔戏

基本介绍

余书琪、韩光启、张福成等任作曲,张发松、何朝宏、何炜、杨明灿等任编剧。陈安礼,龚敬荣、雷鸣震、邓玉升、左玉贵等任教练。主要演员有曹洪山、范大德、梁金玉、窦建德、史寿保、徐安林、陈守新等。采用跟班学艺的办法,陆续教出黄贤明、龚尚武、柯梅花、陈桂莲、晏桂才等一批新演员。整理演出传统戏《四郎探母》、《二进宫》、《送银灯》、《拿王通》、《打龙棚》,移植改编《屈原》、《梵王宫》、《春秋配》、《朝阳沟》、《比目鱼》、《试心》等戏。还搜集整理了汉调二簧音乐曲牌及传统脸谱。1957年起,向湖北省汉剧学习了《打花鼓》、《双下山》、《洪涛山》、《时迁盗鸡》等戏。先后以新创作的《锦上添花》、《梅刀新传》、《红珍珠》等剧,分别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戏剧会演,陕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陕西省第二届戏剧观摩演出,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演出及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

汉剧如汉水,源远且流长。成立于1950年的安康汉剧团,是当前陕西唯一以继承和发展汉剧艺术为主要业务的艺术团体,是汉滨乃至全市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的中坚力量,系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下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在职职工50人,汉剧班学员50人,下属的文化传播企业安康汉水文化旅游演艺中心于2004年10月挂牌成立。

剧团成立50余年来,坚持弘扬汉剧艺术,致力发展地域文化,演出足迹遍布安康的山山水水,并多次远赴巴蜀、汉中、鄂西传播汉剧艺术,在省市组织的艺术节及其他重大艺术赛事上,共获各类奖项180余个,其中新编汉剧《马大怪传奇》在获省第二届艺术节金奖后,还晋京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创造了陕西汉剧发展史上的辉煌。

近年来,在省、市、区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文化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剧团以汉滨区实施汉剧剧种保护工程为契机,以剧种保护、改革、发展的六字方针为指导,坚持汉剧为主、综艺辅之的发展之路,加快了发展步伐,使事业发展走过坎坷,让剧团重振雄风。剧种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出版了400余万字的《陕西汉剧艺术资料丛书》;新创作的大型剧目《枇杷村里镇长哥》、《赵成卖身》分别于2002年9月和2005年9月参加了陕西省三、四届艺术节演出,荣获优秀剧目奖及优秀导演、演出、创作等多个单项奖;汉剧折子戏《挡马》、《顶灯》2004年4月参加省第四届戏曲小梅花奖大奖赛,四位小演员共获一、二、三共四个奖项,重新确立了汉调二黄在全省的地位。汉剧剧种在汉滨区源远流长和剧团近年在保护传承发展剧种中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中省市有关领导、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省文化厅授予汉滨区“陕西汉剧(汉调二黄)之乡”称号,2005年,仅在汉滨区保存了薪火的汉剧(汉调二黄)成功进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以来,剧团争取各方投资共210万元,改造装修了汉江大剧院,接待能力可达600人,配备了陕南一流的灯光、音响设备,为安康唯一的集文艺演出、会议接待、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汉剧事业接班人及综艺人才培养态势良好,表导音美及创作阵容齐备,具备单独组织策划各类专场演出、主题晚会能力。已成功承担历届汉江龙舟节文艺活动的表演及服装、舞美、道具的设计制作,现场灯光、音响、效果等工作;参与或独立承办了“黄洋河之春”、“汉江之夏”、龙舟节迎宾晚会、汉滨区春节晚会等大型主题宣传推介或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多次成功接待了中、省领导及省内外游客,使汉江大剧院成为安康文化事业对外宣传展示的一个靓丽窗口。

2001年以来,剧团连续5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单位,2004年,省文化厅授予汉滨区“陕西汉剧(汉调二黄)之乡”称号,2004年,安康汉水文化旅游演艺中心被授予“陕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5年,剧团被授予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市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对剧团近年来在保护发展汉剧艺术,推进地域文化和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予以了充分肯定。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未来天地舞台大---勇立潮头、勇于开拓的安康汉剧团必将秉承、发扬优良传统,励精图治,谱成安康文化发展新曲;革故鼎新,写就汉滨和谐社会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