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1980),1922年阴历1月23日生,卒于1980年2月18日。曾用笔名梨花白、严陵子、柏繁等。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建德梅城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北京市委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三、四届文代会代表。

中文名

戴不凡

别名

花白

出生日期

1922

去世日期

1980-02-18

籍贯

浙江建德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星座

双鱼座

职业

文学

毕业院校

金华中学高中部

政党

中国民主同盟

代表作品

百花集

戴不凡一生

戴不凡

194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金华中学。1943年始在兰溪、于潜、杭州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浙西日报》总编、《东南日报》编辑等。此间发表大量抨击时政、揭露社会腐败的小品杂文,受到反动当局和报社的警告,1945年10月被撤职。1946年考入《东南日报》任编辑。建国后,在杭州《当代日报》社工作,任时事组长,并为杭州市一届五次人代会代表。1952年,因在《人民日报》发表《评田汉〈金钵记〉》一文,田汉因此荐其到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剧目组工作,1955年任《剧本》月刊编辑,戏曲组组长,参加《京剧丛刊》、《华东地方戏曲丛刊》,以及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演出剧本选集的整理、审定、出版工作,1956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是第三、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1957年后任《戏剧论丛》、《戏剧研究》执行编委兼《戏剧报》常务编委。1963年任《戏剧报》副主编,直至“文化大革命”。1977年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任《红楼梦学刊》编委、《戏曲研究》丛刊副主编。从1947年开始,戴不凡还从事我国古代小说、戏曲的研究工作,参加修订《中国戏曲通史》,完成了研究《红楼梦》的论著数十万字。《戏剧论丛》、《戏剧研究》常务编委、《戏剧报》副主编;1978年调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任《红楼梦学刊》编委,《戏曲研究》副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成果

1947年开始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曾在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通俗文学》上发表研究文章数十篇。建国后,在研究古典戏曲之余,撰写了大量的戏剧评论,在文艺界影响很大。文革中带病潜心研究《红楼梦》,撰写了《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等一系列红学论文,发表后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已出版著作8种:《百花集》(10.6万字)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论古典名剧琵琶记》(7.7万字)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百花集续编》(9.4万字)1958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论崔莺莺》(13.4万字)196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见闻录》(22万字)198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戴不凡戏曲研究论文集》(20.3万字)198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百花集三编》(37.6万字)198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红学评议·外编》(33.4万字)199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另有五、六十年代散见各报刊有关历史剧的论文多篇,约20余万字。主要有《曹操外论》(载1959年《戏剧研究》)、《历史剧三题》(载1962年《红旗》杂志)、《岳飞的诗文》(载1960年《戏剧报》)等;有关古典戏曲的研究论文10余万字,主要有《戏剧二题》(载1981年《文学遗产》)、《两宋杂剧新说》(载1990年《社会科学战线》)等等。此外,还参加《中国戏曲通史》的编写工作。该书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的优秀理论著作奖。

奇闻异事

戴不凡

戴不凡性情清高,倦于迎送,你磕三个头,他最多哼一声,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加之轻生负气,好说风凉话,所工者笑傲谑浪,不喜欢传统的、公式化的做事方式,故人缘不好,属八百年前立旗杆——老光棍(其女戴霞说是性情耿直,书生意气,不懂政治斗争,只知埋头学问)。一九七九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选举,大会原定好了候选人,需要代表画圈圈时,又有了较大变动,不得不请各位代表重画一次,三天内画两次圈圈。戴不凡对这一画框框、定名单的不民主做法很是不满,便写下一首圈儿诗进行讽刺:

西苑饭店十九天,我来只为画○○,

画完○○回家转,再买胭脂画牡丹。

此外,戴不凡在其它的地方还作了不少诗词曲赋,俱嬉笑怒骂,一片油滑之气。如:

低头认罪罪缘何!是是非非粥一锅。

昨夜一张大字报,今朝黑屋啃窝窝。

—《早饭口号》(见1980年1月15日戴不凡曾寄好友荒芜信稿)。

湘歌一曲舞金銮,共产高风是处传。

淮楚相争“三女板”,严淳犹说“一条鞭”

且观海瑞交红运,莫笑陈生竟罢官。

连撰鸿文更编戏,今朝“三反”首吴晗!

—《无题》,1970念及浙剧《生死牌》著作权讼事而作(见1980年1月15日戴不凡曾寄好友荒芜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