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板是一种平词说唱艺术。发源于山东。是中国曲艺曲种。因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五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而得名。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传统快板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快板,还有快板书。表现的艺术特点是短、明、快。通常表演剧目是根据历史演义或者神话传说改编而成。随着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快板书也与时俱进,创作出一些现代段子,通常都是教育人们知书达理、明辨是非的段子。

中文名

山东快板

别名

数来宝

外文名

shandong's allegro

发源地

山东

来源

中国曲艺曲种

起源时间

宋代

使用乐器

快板

合称

七块板儿

创作背景

中国曲艺曲种。又称竹板快书、滑稽快书。因以说武松故事为主,故又名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1951年定为今名。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诸说不一:一说清咸丰年间山东济宁艺人赵大桅吸取山东大鼓艺人何老凤的捽缰腔,形成了山东快书的前身“武老二”;一说是在山东落子说唱武松故事的基础上演变而成;或说创始于明万历年间武举人刘茂基;或说为道光末年落第举人李长清始创。后来形成两个分支,一支是擅长贯口、俏口的杨派,另一支传到高元钧,以其表演风趣生动,称为高派。

山东快书的唱调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一些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节奏较快,以表演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故事见长。山东快书以说武松故事起家,生动精采,脍炙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元钧开办了山东快书训练班,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演员,并编有《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等优秀剧目。

"快板"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早年叫做"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作为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历史相当久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就比较晚。如前所说,旧时的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开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数来宝"的艺人当然不例外。于是在历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为祖师爷。云游客<江湖丛谈>说:敝人曾向彼辈探讨,为什么供奉朱洪武?

表演

山东快板

山东快板与山东快书的完美结合,是一种丰富的表演形式。山东快书是中国传统曲艺快书类的一种。它用合辙押韵的艺术语言,结合山东当地的方言,以快速的、节奏分明的“韵诵”方式来叙述故事。早期的山东快书大都以演唱武故事为主,所以早期这种艺术形式被称为“唱武老二”,表演者则被称为“唱武老二的”或“唱大个子的”。

有一个人表演的“单口”形式,两个人表演的“对口”形式,和三个人或三人以上表演的“群口”形式。用来伴奏即击节的乐器,也依具体曲种而有所不同。如山东快书使用的是两个月牙形,两个小铜片,表演时单手击节,称为“鸳鸯板”;数来宝或者快板用的是一大一小两副竹制击节乐器,其中大板为两块,小板为五块,大板略大,小板的五块竹片较小,用绳子串结起来,表演时演员左右手分持大板和小板说唱。段落之间常常击节打板,演奏出各种花样的打击效果,以娱观众。快书和快板作为韵诵型的口头说唱艺术类型,十分注重曲词语言本身的创作和艺术上的魅力。不仅有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惯用的“赋、比、兴”手法,而且非常倚重诸如排比、对仗、双声、叠韵、谐音、双关、比喻等等汉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技巧。在审美风格上,又很崇尚喜剧色彩和娱乐的效果,讲究风趣与幽默,也注意使人发笑的“噱头”或“包袱儿”的创造,追求寓教于乐的美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