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类型

触景生情

主题

思乡

主题

抒怀

主题

游记

主题

大自然

主题

热爱

写景

月亮

写景

写云

写景

夕阳

写景

写水

人物

游子

植物

松柏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清泠泉周边景物的喜爱,同时落日余晖、松声月色更是勾起了诗人那拳拳思乡之情。

首二句“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交待时间、地点,表明心情。远方是落日暮景,故谓之“彼”,近处是清伶泉水,故谓之“此”。因已近黄昏,恐游难尽兴,故而“惜”,又因泉水清澄,尚可一慰情怀,故而“爱”。这里,诗人通过一彼一此,一惜一爱,将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贴切地揉合在一起,使得全诗开篇便妙。

中间两句“西辉逐流水”,将远景近景合而为一,构成一幅动荡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荡漾游子情”,是情寓景中,又是由景生情。落日的徐辉洒落在清湛无比而又潺潺流动的泉水之上,四围一片静寂,世间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神奇、美妙,当此之际,谁能不为之动情。而那一弯曲折起伏、奔流不息的流水,正象征着游子绵远深长而又难以为怀的情思。这种难以为怀的情思确是令人无法把握的,它既真切可感,却又迷离朦胧,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又是浓烈的、深厚的。

最后两句“空歌望云月,曲尽一长松声。”“云月”暗示了时间的变化,“长松”增添了场景的幽深。遥望云月,高歌一曲,曲尽之后,唯闻松涛阵阵,在广袤的空间鸣响,这是幽邃、广远的境界。在这境界之中,包含着许多诗人的情怀。

这首诗虽仅短短六句,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景与情的极度融和、结尾的含蓄蕴藉自不必说,单以情来讲,就已令人体味不尽了。它有惜有爱,既略含游子的悲凉,又带有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多方面的包容性,大大扩展了诗作的外延,给人留下极极广阔的想象余地。[4]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一首纪游之作,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当时李白漫游来到南阳(今属河南),感于此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首清新俊逸、含蓄隽永的作品。[4][1]

作品评价

明·朱谏《李诗选注》:此诗简洁清畅,天然之趣而有自然之巧,流动而无凝滞也。白盖不经意而为之者矣?[5]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游南阳清泠泉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闵静 . 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 .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30-31 .[3] 詹福瑞 . 李白诗全译 .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 714-715 .[4] 霍松林 . 李白诗歌鉴赏 .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 78-79 .[5] 詹锳 .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五) . 天津 :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 1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