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汉朝置尚书郎4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

中文名

司徒

设立朝代

汉朝

属性

官职名

身份

正一品

出处

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

官职简介

《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汉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为大司徒。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史记·五帝本纪》:“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后汉书·百民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七年,去‘大’。”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

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隋唐时期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其职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朝为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尚书。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改户部为度支;《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户部尚书。宋、元、明、清沿而未改。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招抚安置流民,以鱼鳞图册、黄册为根据,抑制豪民兼并;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草地养马放牧;以电种召佃尽地利;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蠲免;根据各省收支情况,调剂余缺;差役的减轻免复;对灾区贫老的抚恤救济,对有功人的赏赐;权量市籴,评估物价;征收山泽坡池、关市、坑冶之税;赡军输,督漕运,赡及转输屯种,开中以实边,和百官俸禄支给;定期编造户口册籍,调整户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减变化;对隐匿户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纠正。

先秦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谈到以鸟名官时,说少皞部落有“五鸠”,为治民之官,其中祝鸠氏为司徒之官,司徒的职掌,在文献资料中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尧典》记舜时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有九官,其一为司徒,由契担任,管教化人民。商代甲骨文中未见此官。西周金文作“司土”,王室与诸侯均有设置,其职掌从金文看,一是管理籍田,二是掌管山林田泽等国有土地及在这些土地上进行的林牧副业生产,三是还礼农业生产。《周礼》地官司徒的职掌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也就是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之事。西周司徒由于管理土地和管理土地上的从事劳作的农业生产者,进一步便管理与土地、种植等密切相关的教化之事。司徒职掌籍田,徒役的征发,后来由于战事的需要,徒役也担任修路、筑城和战车的徒卒,在对外作战时,司土甚至成为统兵之官。于是西周后期金文中就有迳作嗣徒的。西周末年,宣王弟郑桓公担任王室司徒,总理王宗政务,成为实际卿士。春秋时掌管土地的职任专归司空,司徒成为专管民事之官。据《左传》记载,周王室与鲁、晋、楚、卫、陈等过设置,宋则称大司徒。《国语·周语》说:“司徒协旅,”韦昭注:“司徒掌合师旅之众。”即负责征发服军役和各种劳役的民众,掌握着全国的户口册籍。间亦有带兵者,《左传·成公三年》记齐晋鞌之战,齐师中有“锐司徒。”杜预注:“主锐兵者”。晋国因僖侯名为司徒,改司徒为中军。战国时仅魏国设司徒之官。从司徒一直发展来看,五鸠职掌之一的司徒、与舜时九官之一的司徒都是以后起的官称来追记的,不过其官实已存在。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

历代司徒

上古

• 契

司徒

周朝

• 季孙氏

• 皇父充石、鳞矔、华喜、边卬、皇怀

• 子孔

• 辕颇

汉朝

西汉

•孔光 前1

• 马宫 前1-5

• 平晏 6-9

新朝

• 王寻 9-23

• 张邯 23

更始

• 刘縯 23

• 刘赐 23

东汉

• 邓禹 25-27

• 伏湛 27-29

• 侯霸 29-37

• 韩歆 37-39

• 欧阳歙 39

• 戴涉 40-44

• 蔡茂 44-47

• 玉况 47-51(前为大司徒)

• 冯勤 51-56

• 李䜣 56-60

• 郭丹 60-61

• 范迁 61-65

• 虞延 65-71

• 邢穆 71-73

• 王敏 73-74

• 鲍昱 74-79

• 桓虞 79-87

• 袁安 87-92

• 丁鸿 92-94

• 刘方 94-97

• 吕盖 97-101

• 鲁恭 102-104

• 张酺 104

• 徐防 104-106

• 梁鲔 106-107

• 鲁恭 107-109

• 夏勤 109-116

• 刘恺 116-121

• 杨震 121-123

• 刘熹 123-125

• 李郃 125-126

• 朱伥 126-127

• 许敬 127-129

• 刘崎 130-134

• 黄尚 134-138

• 刘寿 138-142

• 胡广 142-146

• 赵戒 146-147

• 袁汤 147-149

• 张歆 149-151

• 吴雄 151-153

• 黄琼 153-154

• 尹颂 154-157

• 韩縯 157-159

• 祝恬 159-160

• 盛允 160-161

• 种暠 161-163

• 许栩 163-166

• 胡广 166-168

• 刘宠 168-169

• 许训 169-171

• 桥玄 171

• 许栩 171-173

• 袁隗 173-176

• 杨赐 176-178

• 袁滂 178-179

• 刘郃 179

• 杨赐 180-181

• 陈耽 181-182

• 袁隗 182-185

• 崔烈 185-187

• 许相 187-188

• 丁宫 188-189

• 黄琬 189-190

• 杨彪 190

• 王允 190-192

• 赵谦 192

• 淳于嘉 192-194

• 赵温 194-208

三国

蜀汉

• 许靖 221-222

曹魏

• 华歆 220-226

• 王朗 226-228

• 董昭 230-236

• 陈矫 237

• 韩暨 238

• 卫臻 239-248

• 高柔 248-256

• 郑冲 256-263

• 钟会 264

• 何曾 264-265

• 司马望 265

孙吴

• 丁密 268-273

• 何植 279-280

晋朝

• 司马望 265-267

• 荀顗 267-268

• 石苞 268-273

• 何曾 273-278

• 李胤 278-282

• 山涛 282-283

• 魏舒 283-286

• 石鉴 286-290

• 王浑 290-297

• 王戎 297-300

• 何劭 300-301

• 司马肜 301-302

• 王戎 302-305

• 温羡 306-307

• 王衍 307-309

• 司马越 309-311

• 傅祗 311-312

• 梁芬 313-316

• 荀组 317-322

• 王导 323-338

• 司马岳 339-342

• 蔡谟 342-350

• 司马昱 352-366

• 谢安 377

• 司马道子 380,383-399

• 王谧 403-407

• 司马德文 399-402,408-418

十六国

成汉

李云 王达 何点 王瓌

后赵

裴宪 石韬 申钟

冉魏

郎闿 刘茂

前燕

慕容评

后燕

慕容德慕容元

南燕

慕容钟 鞠仲 慕容惠

前秦

王永 苻同成苻广

赫连定

后凉

吕弘

南北朝

刘义真徐羡之 王弘 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子鸾刘子尚刘休仁 袁粲 刘燮

褚渊萧子良萧子卿萧锵萧宝义

谢朏 萧伟 萧宏 萧纶萧绎王僧辩陆法和萧勃陈霸先

陈顼陈叔英

北魏

长孙嵩长孙翰 崔浩 古弼 陆丽 刘尼拓跋目辰拓跋丕 陈建 元他 尉元冯诞元勰元详 元嘉 高肇元怿元怀 胡国珍 元澄元继 崔光 萧综皇甫度 杨椿 元徽 李延实萧赞长孙稚元彧尔朱彦伯元亶

东魏

高盛 高昂 孙腾 高隆之 娄昭 侯景韩轨彭乐

北齐

潘相乐 尉粲 高湛 段韶 尉标 高归彦娄睿斛律光高润 韩祖念 高俨 高绰 高孝珩高延宗高阿那肱 高普 赵彦深 斛律阿列罗

西魏

斛斯椿 元赞 万俟洛李叔仁 王盟 高仲密 元欣 李弼

北周

李弼 侯莫陈崇杨荐 宇文贵 宇文直宇文亮长孙览于翼宇文椿 王谊

隋朝

• 杨素 606

唐朝

• 李世民 621-626

• 李元吉 626

• 长孙无忌 642-649

• 李元景 649-653

• 李元礼 653-672

• 李元轨 683-685

• 李元名 689-690

• 李旦 702-703

• 武攸暨 705

• 李宪 713

• 李成义 713-724

• 李浚 732-738

• 李业 733-734

• 李琮 736-752

• 郭子仪 757-764

• 李抱玉 764-765

• 郭子仪 768-779

• 李正己 779-781

• 李晟 784-787

• 马燧 787-795

• 李抱真 793

• 杜佑 806-812

• 韩弘 815-822

• 李光颜 824-826

• 乌重胤 827

• 王智兴 828-829

• 裴度 830-839

• 李德裕 843-844

• 白敏中 852-861

• 令狐绹 859-860

• 李悰 862-863

• 李纮 864-872

• 王铎 872-873,877-879,881-883

• 韦保衡 873

• 郑畋 883

• 萧遘 885-887

• 韦昭度 887-888,893

• 孔纬 889

• 杜让能 889-892

• 徐彦若 898-899

• 崔胤 903-904

五代十国

韩建 毛文锡赵光逢 周庠 郭承丰(检校)李铎 李景通 朱洪实 王令谋 宋齐丘 冯道 杨沂丰 李守贞窦贞固 李建勋 范质李从善

辽朝

划设

金朝

徒单恭张通古

元朝

• 绛曲坚赞

明朝

• 丘吉嘉称(大司徒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