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气象学院,前身为1960年1月建立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5月,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分出,在南京江北龙王山下独立建校,更名为南京气象学院。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

1978年,该校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校;2000年2月,体制划转为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是一所以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为特色,兼有其它相关学科的理、工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

2004年5月,已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文名

南京气象学院

别名

南气

创立时间

1960年1月

机构类别

公立大学

机构类型

理工

所属地区

江苏南京

知名校友

郑国光

撤销时间

2004年5月

校风

艰苦朴素、勤奋好学

英文名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历史沿革

初创磨砺

• 创立前身

1921年,竺可桢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地学系,设立气象组(专业)。

1930年,台湾中央大学设立地理学系气象专业。(备注: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其他8所公学合并,并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此后于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国立江苏大学”改称“台湾中央大学”)

1944年,设立气象学系。

1949年,国立南京大学设立气象学系。(备注: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 肩负使命

新中国首任气象局长涂长望

1953年9月3日,涂长望局长在病中召开局长办公会,专题讨论、研究依托南京大学气象系筹办水文气象学院问题,并作出建院决定。1954年8月2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

1956年7月,涂长望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高级技术干部极端缺乏,全国气象业务系统中只有104个大学毕业生,…希望高教部门扩大气象系的招生名额或成立气象学院”。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气象系统急需大量既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只有创办一所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的高校,才能满足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

教育部批准文件

1959年12月8日,中央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报告。报告陈述了全国气象系统在职技术干部中大专毕业生数量、目前和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现有高校气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为筹建气象高等学校与教育部、江苏省委、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商讨、沟通过程。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中央气象局“同意义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0年1月14日,中央气象局转发教育部同意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文件,同时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的通知。至此,中央气象局直属、江苏省代管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正式进入筹建阶段。

1960年1月18日,中央气象局给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机构的指示。

1960年1月31日,正式启用由江苏省高教厅颁发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印信,学院筹建委员会正式对外办公。为便于开展工作,筹委会下设三个组:行政组、基建组、教育组。

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

在南京大学的直接帮助下,1960年7月,天气与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气候学三个专业招收首届新生169人,生源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四川和上海,少数来自气象部门的调干学生。1960级学生由南京大学负责前三年的培养,完成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教学与南京大学气象系学生合班上课,由学院负责教学辅导和学生管理工作。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

1963年11月25-27日,南京气象学院首届党员大会召开。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学校各项工作都受到干扰和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摧毁,停止招生和上课长达六年之久。

发展壮大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4月,中央气象局下发了学校《关于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设任务书的批复》,对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基建任务做出了新的安排。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学校召开。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学院召开,学校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气象部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制订了《南京气象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加强课程建设方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各类人员定编切块方案、奖酬金发放办法实施方案等9个配套方案及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2000年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1号),决定南京气象学院由原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模式,学校管理体制发生改变。体制划转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江苏省教育厅领导多次来校视察指导。

2002年3月15日,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该校举办共有民办滨江学院。

2004年5月,升格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1月18日,学校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庆典。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名校标

校名

校徽

精神文化

• 校风

艰苦朴素、勤奋好学

• 校训

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罗漠题词

“明德格物”语出《礼·大学》。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之意。明德,即立德修身;格物,即笃学求是。“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取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之意。立己,即自律自强;达人,即尽责尽心。校训中“明德”突出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格物”强调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立己”着眼于增强自我修养;“达人”侧重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四者紧密相连。“明德格物”体现了科研教学的定位高度,“立己达人”体现了和谐发展的丰富内涵。以此作为校训,就是要倡导全体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勤勉工作,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务实的求真精神,不断追求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 30周年校庆标识

30周年校庆标识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 1960-1976年师资情况

南京大学28号楼(学院机关办公所在地)

从1960年4月起,中央气象局干部处从局机关及所属观象台、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台、气候资料研究室、农业气象研究室以及北京气象学校等单位抽调领导干部、党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50余人来院工作。他们中有中国知名的气象学家朱和周、冯秀藻、王鹏飞、顾均禧,还有欧阳海、田明远、谭丁、章基嘉、夏平等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

以下为部分名师简要介绍:

朱和周教授:(1911年8月-1968年3月),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理气象系,1948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生院留学,1950年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历任中央军委气象局技正、天气处副处长、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8月起,朱和周教授筹建该校气象系,任系主任,在气象系的教学计划和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使该系的教学工作走上正轨。在学生中开展因材施教,对一部分基础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突破原有教学计划,组成课外学习小组,给他们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阅读中外文献,给予具体指导,以培养他们的自学和分析理解问题能力。

天气组教师集体备课

冯秀藻教授:(1916年3月-1993年11月),著名农业气象学家、教育家。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组。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气象局技正,中央气象台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军委气象局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气象局农业气象研究室副主任。1960年起,筹建该校农业气象系,任主任。

王鹏飞教授:1920年12月生于上海,著名大气物理学家、教育家,气象史志研究学家。1954年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气象系。1960年由中央气象局派往南京,参与建设南京气象学院,任教授、天气动力学系副主任、大气物理系主任。

顾钧禧教授:(1915年11月-2003年7月),著名气象学家。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6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海陆空气象专业研究生部学习。历任中央军委气象局技正、中央气象局编译室主任、天气处处级工程师、气象科学研究所天气研究室研究员。1960年来校工作,历任基础课部主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兼总编辑、图书馆主任、《气象科学》副主编。

欧阳海教授:1921年8月生,农业气象学家。194年毕业于浙大史地系。1960年与筹建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学系。

物理组教师集体学习

田明远教授:(1924年7月-2000年9月),1941年-1945年先后在国立同济大学、中央大学机电系学习,196年-197年在美国进修。1960年8月调入南京气象学院,从事高空气象探测的教学和研究,编译中国国外文献资料,编写大气遥感基础教材。1979年1月调入成都气象学院(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谭丁教授:1923年5月生于香港,1947年毕业于美国空气象官员学校预报专业。1961年3月调来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历任外语教研组教员、组长、基础课部主任,为教师脱产英语班、英语师资班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评为省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

章基嘉教授:(1930年1月-1995年10月),大气科学专家、教育家。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在抗美援朝中任气象兵;1955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研究班学习,获博士后回国,在中央气象局和研究所从事中长期天气预报。1960年起在南京气象学院工作23年,历任教研组组长、气象系主任、副院长;1962年赴越南河内综合大学任教,获“胡志明奖章”、“中越友谊将章”。

夏平教授:1929年1月生,北京市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气象系,分配至军委气象局(后改为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任预报员。1960年9月调入南京气象学院,参加建院工作,任气象教研组副组长,教授天气学,为创建气象系、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学风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 1977-1999年师资情况

学校从1978年开始恢复了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当年有3人晋升为教授、1人晋升为副教授职称。

20世纪80年代,学校先后派出100多人到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的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合作科研或攻读学位,学习中国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大多都按期学成回校工作,成为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

1978-1999年学校教师获国家及省部级荣誉情况表

项目名

获奖教师名单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翁笃鸣 朱乾根
全国优秀教师朱乾根 孙照渤 金明德 盛芝义
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孙照渤 屠其璞
国家级全国体育优秀裁判员陈菀琪
展开表格

• 2000-2003年师资情况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获评年度

类别

姓名

2002年度第三层次培养人选李廉水 申双和 江志红 郭品文 肖建中
2003年度第二层次培养人选蒋建清 郑有飞
2003年度第三层次培养人选牛生杰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建设

获评年度

类别

姓名

2003年首批资助项目负责人陆维松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

获评年度  

类别

姓名

2000年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志红
2002年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郭品文 郑有飞
2002年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邓自旺 李传起 朱 彬 顾韵华 张太忠 邱新法 陈敏东
2000-2003年,教师获得校级(含以上)各类荣誉情况表

年份

奖项名称

获奖者

2000江苏省首届师德模范何金海
2000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孙照渤
200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奖朱伟军
2001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何金海
展开表格院系概况

• 1960-1976年设施情况

建校初期大门

选校址

学校第一次选址在南京东郊马群镇以东草场村附近,后因所在地区被规划为军事区而放弃。学院第二次选址在江宁县东山镇上章村附近,至1960年10月已建成医务所一座、平房一排、环行路一条,以及其他施工准备工作。

新校建设

1961年4月,新校正式破土动工,基建工程全面开始。这是一场关系到学院能否按时在9月接纳新生独立上课的战斗。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学院提出要以基建为中心,全面安排各项工作的口号,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61年8月1日—8月31日,完成了迁往浦口区盘城集新校址的工作。

1961年9月18日,在工地大草棚召开1961级新生开学典礼,罗漠副院长发表讲话。他说:“气象学院今天开学了,这是值得庆祝的日子,我们终于在新建的院址内庆祝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气象学院的开学典礼。”

• 1977-1999年设施情况

随着事业发展,学校相继完成了新教学大楼(尚贤楼)、电子计算机楼、标准运动场、学生宿舍、新食堂、图书馆、院内家属楼及市区职工住宅等基建工程。

学校建有气象实习台、气象灾害和环境变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实验室、无线电实验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外语语音室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20多个,构成了完备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

从1981年开始,学校利用两期世界银行贷款从中国国外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42台(套)、图书1945册,其中包括日本富士通公司的M-360R电子计算机、美国EEC公司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加拿大的人工气候箱以及小气候云雾物理实验室设备、电化教育和语言练习系统、微缩胶卷阅读机等设备。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气象学院

• 2000-2003年设施情况

2003年,东校区主要教学楼文德楼建成使用,西校区主要教学楼滨江楼建成。

学校1999~2003年各年间学生宿舍面积依次为:8、10、12.5、16.5、27.2万平方米。

学校固定资产2000年约为10000万元,2002年约为30000万元。

实验室建设情况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所属单位

1流体力学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2应用气象实验室应用气象学院
3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
4南京中美合作遥感中心遥感学院
展开表格

授班生源

学生课堂学习

1965年初,1960级130多名学生分赴全国19省、市、区气象局,开展为期12周左右的生产实习,与基层台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值班,得到气象台站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锻炼了实践技能,结下了友谊,为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扎根基层台站奠定了思想基础。

学校从1970年12月20日举办第一期“天气预报训练班”开始,先后举办了“天气预报训练班”、“农业气象”、“雷达气象”、“农业气象情报分析”、“县级农业气候区划”、“雷达气象回波分析”等短期培训班34期,受培训的学员达到2720人次,满足了气象部门日常业务需要和对培训天气预报人员的要求。

2000-2003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数

根据国务院1971年6月19日发出的《关于大专院校放暑假和招生工作的通知》及上级指示精神,学校在停止招生工作六年之后,于1972年4月下旬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首届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共149人,均为气象专业,学制三年,从1973年至1976年又先后恢复了气候专业、农业气象专业和大气探测专业的招生,总计招收工农兵学员924人。

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标志着中国高校招生、教学活动开始走向正规。1978年2月和8月,77级、78级共627名本科生、7名研究生相继入学。

学校从1982年起开办了气象专业民族班,为西藏、青海等地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气象人才。学校为民族班配备专职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民族班毕业生大都成为西藏、青海地区气象部门的业务和管理骨干。

南京气象学院

学科体系

1981年11月,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从1978年至1999年,学校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11个,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授权点、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体系。

1977年,设立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和大气探测学4个专业,同时开办数学师资班。1978年增加大气物理学、物理师资班、英语师资班等本科专业,开办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大气探测学三个专科专业。

1999年,设立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信息工程、会计学、行政管理、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物理学等11个本科专业,开办9个专科专业。

学校1981年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准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气动力学、应用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4个学科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学校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分别于1994年、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使学校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体系。

1990年,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三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2000年,学校设置了15个本科专业。

2002年1月,学校气象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人才培养

• 学子荣誉

南京气象学院

1994年,基础系数学1993级1班同学赵东杰勇救落水儿童,被学校授予“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称号,并被江苏省团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97年,基科系学生吴军停抢救掉入水井的儿童,被学校授予“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称号。

1999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在50周年国庆前,以《伴着国旗成长》为题对学校志愿护旗手王骥同学进行了报道。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获评年度类别姓名
2002年度第三层次培养人选李廉水 申双和 江志红 郭品文 肖建中
2003年度第二层次培养人选蒋建清 郑有飞
2003年度第三层次培养人选牛生杰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建设
获评年度类别姓名
2003年首批资助项目负责人陆维松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
获评年度类别姓名
2000年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志红
2002年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郭品文 郑有飞
2002年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邓自旺 李传起 朱 彬 顾韵华 张太忠 邱新法 陈敏东
2000-2003年,教师获得校级(含以上)各类荣誉情况表
年份奖项名称获奖者
2000江苏省首届师德模范何金海
2000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孙照渤
200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奖朱伟军
2001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何金海
展开表格

典章制度

1961年4月学校制订出了第一份教学计划,认真贯彻“少而精”原则精选教学内容,既重视数学、物理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又以气象台站专门人才的标准为培养规格,强化动手能力、观测能力和预报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初步形成了学校“基础+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70年代起,学校建立健全“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的评定、学生违纪处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002年1月,该校与空军签订依托培养军队干部协议,成为全国较早与空军签约的高校之一。

南京气象学院奖助学金一览表

奖项名称

捐赠人

金额

捐赠时间

玛丽英语基金奖玛丽夫妇99426元1987年
章基嘉奖学金章基嘉家属68942元1996年
菲尼克斯防雷减灾奖学金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6万元2000年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研到账经费

70年代初,该校一些教师参与了中央气象局、江苏省的一些重大科学研究工作,在“天气预报方法”、“青藏铁路气象科考”、“军事气象”以及“农业气象和农业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

该校在长期天气预报、季风、热带环流、山地气候、冰雹、雷达气象和短时预报、农业气候区划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并于1978年9月份创办了《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1年起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

1978~2000年间,该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4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70多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奖70多项。

2001年,吕纯濂教授、陈舜华副教授获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GERBIER-MUMM国际大奖。

2002年11月21日,孙照渤教授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奖。

1978-1999年该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目情况

获奖时间

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

完成者

1985华南前汛期暴雨成因及预报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朱乾根
1985台风路径预报的诊断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阮均石唐东升
1985长江流域暴雨及其预报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陈学溶
1987我国粮食(总产.水稻和小麦)产量气象预测预报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冯定源
展开表格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该校13项获奖科研项目

成果名称

完成者

低空急流与暴雨朱乾根
北半球大气环流长期演变规律的研究及其在长期降水预告中的应用章基嘉 彭永清 孙照渤 兰国明
夏半年青藏高原500mb层低涡切变线活动规律的研究吕君宁
“75.8”河南特大暴雨成因分析和华北内陆台风预报陈学溶 徐文金 田永祥
展开表格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名单

任职

罗漠1961.05-1983.11
张培昌1983.11-1987.12
朱乾根1987.12-1992.02
屠其璞1992.02-1995.06
展开表格
历任党委书记

名单

任职

罗漠1961.03-1966.06
黄鹏1966.06-1976.12
罗明1979.03-1982.05
张培昌1983.11-1984.11
展开表格

知名校友

章基嘉1960年来校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徐祥德1961级天气动力学专业本科,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国光1977级大气探测专业本科,1982级大气物理专业硕士,中国气象局局长
许小峰1977级天气动力学专业本科,1988级气象学专业博士,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秦松寿1978级物理师资班本科,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院长
王才芳1964级气候学专业本科,原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外部关系官、中国气象局外事司司长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