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先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著名寺院。位于唐神都洛阳城积德坊(今洛阳市瀍河区唐寺门村)内,原为武则天为母杨氏所立太原寺,天授二年(691年)改为福先寺。明代被洛水淹没后重建,称“古唐寺”;1993年重修,复名为“大福先寺”。

大福先寺见证了中土佛教传入日本的历史,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纪念地。改革开放后,每年都会有日本僧人团队和旅游团到大福先寺朝圣。1984年,日本国高野山静慈圆来到洛阳大福先寺,题写“福先禅林”4字的匾。 1993年起,有关单位和个人重修古唐寺,复名大福先寺,先后修复、重建了天王殿(山门殿)、圆觉殿、万佛殿、圆通殿。

中文名

大福先寺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阳市

建造时期

唐代

风格特点

坐南朝北,背依洛水,面对邙山,与中国众多的寺院刚好相反。

类别

寺庙

著名景点

万佛殿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创始人

武则天

名人

中外高僧法藏

属于

规模宏大的著名寺院

内容简介

中外高僧法 藏(643-712,康居人)、菩提流志(觉爱?—727)、阿你真那(宝思维?—721),地婆诃多(日照,613—687)、善无畏(637—735)、义净(635—713)、志辩(755—827)、道丕(889— 955)、等人皆在此寺译经或宏扬密教,阐发律学,传播三阶教。后成为对日本影响极大的律宗传播中心。

创立时间

武皇祭母建寺

大福先寺创立者武则天

大福先寺原名“太原寺”,是天后武则天(624—705)于其生母、太原 王妃扬氏(?—670)旧宅所立。

拒崔致远《法藏和尚传》:“至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则天生母扬氏)奄归瞑路。则天皇后广树福田,度人则择上达僧。舍宅乃成太原寺。于是,受雇托者连伏推荐,帝诺曰俞,仍立新刹。”亦有人云该寺,是上元二年(675)所立。杨氏旧宅位于东都教义坊。教义坊在皇城正南,隔洛河就是“上阳宫”。教义坊的方位,比勘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图可知,在今安乐乡新村西北角,现在已是一片沙滩。

关于武则天建寺的真正原因,《新唐书·武士 传》透露了若干消息。武则天之父太原武士获(577—635)先取妻相里氏,生二子:武元庆、武元爽;继取杨氏(?—670),生三女:长女韩国夫人(出嫁于贺兰氏)。次女武则天、季女某(出嫁于郭孝慎)。但武元庆、武元爽对杨氏不孝,所以,武则天取韩国夫人之子贺兰敏之“为士获获后,赐氏武,袭封。…… 敏之韶秀,自喜于荣国(按:荣国夫人即杨氏)。狎所爱佻,横多过失。荣国卒,后出珍币,建浮图缴福”。《旧唐书·武承嗣传》亦云:“荣国夫人卒,后出大内瑞锦为之造佛像追福。”由上述资料可知,武则天为其生母造寺,是希图为杨氏减罪、超度亡灵也。

移位积德坊

但是,建寺不久,武则天即下令将太原寺由教义坊迁移至积德坊。据说:“武后登上阳宫,遥见之,辄凄感;乃徙于积德坊。”此寺迁移的时间不详,大约在永隆元年以后(680)。

积德坊位于洛河北岸,在都城最东边,靠近上东门横街。积德坊在隋代称游艺坊,尽一坊之地为杨素宅,宅有沉香堂,坊南为温雒坊,再南便是洛河。杨素一族,至唐代已衰落。《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圣历三年(700)七月制曰:杨素“生为不义之人,死为不义之鬼”,“其杨素及兄弟子孙以下并不得令任京官及侍卫”。

积德坊的太原寺有舍利塔。崔融代皇太子《贺天后芝草表》云:“伏承芝草生于东都太原寺舍利屋下”即可证明。《宋高僧传》(以下简称《宋传》)子禹传云: “如意年中,子禹于洛京大福先寺受戒。”

更名大福先

太原寺改名大福先寺在天授二年(691)。天授元年九月九日(690年10月16日),武则天称圣神皇帝,追封其父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其母为“无上孝明高皇后” “太原王”升格为“皇帝”,“太原王妃”升格为“皇后”,则“太原寺”也升格为“大福先寺”了。这和唐高宗立龙门“大奉先寺”为唐太宗追福可以比美了。武则天撰《大福先寺浮图碑》云:“伏维皇考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皇妣无上孝明高皇后……,仰竭深哀,敬申宏愿,聿怀多福,式建浮图,恭记胜缘,敬资先佑,爰初制造,逮至毕功……十六丈屋,岂唯须达之力;千二百房,讵假祇陀之势……”这篇碑文作于天授元年九月以后,具体时间不详。碑文透露:大福先寺塔是楼阁式高塔,塔高为唐尺16丈;寺内建筑有1200间房屋。规制之宏伟,于此可见一斑,这一工程完工年代亦不详。

又据唐代《敕还少林寺神王师子记》碑云,如意元年(692),武则天令将少林寺北魏夹纻塑像一堂迎入福先寺供养。久视元年(700)敕还少林寺。(《金石萃编》卷九十一)

高僧云集

菩提流支

依现有资料可知,第一位住进大福先寺修持的高僧是南天竺国高僧菩提流支(?~727)。永淳二年(683),唐高宗遣使迎接,“天后复加郑重,令住东洛福先寺,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706),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则知菩提流支住福先寺二十多年。

中印度高僧地婆诃罗,洞明八藏,博晓五明,戒行高奇,学业勤悴,而咒术尤工,在天皇时来游中国。“仪凤四年五月(679)表请翻度所賫经夹,仍准玄奘例,于一大寺别院安置,并大德三五人同译。至天后垂拱末(688),于两京东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东太原寺后改大福先寺,此系赞宁原注)及西京广福寺译《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凡一十八部……”又曾和佛陀波利(觉获)同翻《佛顶尊胜陀罗尼》。

义净

著名高僧义净自咸亨二年(671)发足南海,周游五印,“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695)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得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道。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652-710)翻《华严经》,时福先寺寺主复礼(《宋传》卷十七)等亦参加助译。久视之后,乃自专译。起庚子岁(700)至长安癸卯(703)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诗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及《龙树劝戒颂》凡二十部”。“神龙元年己已(705),于东洛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阿你真那

北印度迦显密罗国高僧阿你真那(宝思惟),志精律品,慧解超群,乾文咒术,尤攻其妙。“长寿二年(693)届于洛都,敕于天宫寺安置,即以其年创译。至中宗神龙景午(706)于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出《不空X索陀罗尼经》等七部……那自神龙之后,不务翻译,唯精勤礼颂,修诸福业。……”

善无畏

在大福先寺译经,影响最大的是中印度高僧善无畏。他于开元四年(716)抵长安,“十二年(724)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十三年),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一行笔受)。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一行‘疏’,智俨‘义释’(略名《大日经》)……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毗奈耶也,即秘密禁戒焉。……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一行又曾奏请于大福先寺大建论场。道氤为众推许为主论,乃登座。(《宋传》卷五)以上几位译经大师,死后皆葬于洛都之南龙门山上。

法藏

福先寺有“三阶院”,当亦传三阶教。田休光撰《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并叙》云,法藏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禅师自少出家,即与众生作大善知识,道行第一,人天殊胜。开普门之幽钥,酌慈源之蜜波……”如意元年(692)“大圣天后闻禅师解行精最,奉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年(701),又奉制请检校化度寺无心藏……”。可知法藏(637-714)是一位三阶教禅师。禅宗北宗神秀的大弟子义福最初即投大福先寺学习。“义福(658-736)于都福先寺师事法量。……时嵩岳大师法如(即禅宗五祖弘忍的大弟子,时在少林寺,生卒为638-689)。演不思义要用,特生信重”,欲投法如,而逢大师去世。(《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约作于大中初至咸通三年前(847-862),内中记述福先寺的“三阶院”有吴道子画《地狱变》,“有病龙最妙。寺三门两头,亦似吴画。”

仁俭

福先寺的仁俭禅师是禅宗五祖弘忍的法孙、嵩岳寺慧安国师的弟子。“长寿元年四月(692),诏仁俭禅师入见。师视太后,良久云:‘会么?’后云:‘不会’。师云:‘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云。翌日进短歌十九首,后览而嘉之,厚加锡赉。今唯《了元歌》一首存《传灯玉英集》。师即腾腾和尚也,嗣嵩岳慧安国师。”

守忠

长安年中(701-704),高僧守忠(平阳高氏,657-714)曾被诏充福先寺大德(《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七)。

湛然

开元二十九年(714),大福先寺沙门湛然(711-782)撰写的《长河宰卢公李夫人墓志铭文》,今存偃师县商城博物馆中。此处的湛然,似是天台宗“九祖”之湛然(711-782)大师也。

佛事介绍

佛道争讼

佛道争讼,福先寺亦有其人。“证圣元年(695),福先寺沙门惠澄乞依前朝毁《老子化胡经》,敕秋官侍郎刘如睿八学士议之,皆言汉隋诸书所载,不当除削。”

东瀛佛祖

盛唐时代,大福先寺也是中日佛教界交流的场所。据真人元开撰《唐大和尚东征传》云:“日本国天平五年(日本圣武天皇年号733年),岁次癸酉,沙门荣睿、普照等隋遣唐大使丹墀真人广成(即多治比广成)至唐国留学。是岁,唐开元廿一年也。唐国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为入道之正门;若有不持戒者,不齿于僧中。于是方知楝无传戒人。仍请东都大福先寺沙门道睿律师附副使中臣朝臣名代之舶,先向本国去,拟为传戒者也。”道睿是许州人,大福先寺僧增算和尚弟子,天平八年(736)与婆罗门僧菩提仙那(714-760)同船东渡,于五月十八晶到日本筑紫太宰府。七月入朝拜见,住大安寺之西唐院。道睿始讲解《律藏行事钞》,为日本律宗的兴隆奠定基础。同时又割据华严和天台学。天平胜宝四年(752)四月,奈良东大寺卢舍那佛开光供养时,他充当咒愿师。

律宗祖庭

中、晚唐及五代时,福先寺虽仍完好,但其佛事活动以传律宗著称。我们仅知道有沙门志辩(755-827),道丕(899-955)等住过福先寺。志辩字广宣,泽州晋城人。年廿受具戒(公元775),随律师昙睿隶福先寺,是大律师定宾的三传弟子,号称“福先律仪,首冠天下”。其弟子有真满(其传承为:定宾— ?—昙睿—志辩—真满)。道丕二十七岁时(915),“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住洛阳福先寺弥勒院,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唐代“四分律”学,演化为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砺)、西京东塔宗(怀素)和东都西塔宗(即大福先寺定宾)四派。

后唐岁月

裴度重修

大约在元和(806-820)年间,裴度重修福先寺,距天授元年已是120年左右的时间了。《新唐书·皇甫湜传》记载一段故事云:“裴度辟为判官,度修福先寺,将立碑,求文于白居易(722-846)。怒曰:‘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度谢之。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度赠以车马缯彩甚厚。湜大怒曰:‘自吾为《顾况集序》,未常许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度笑曰:‘不羁之才也’,从而酬之。”据《黄顺仪尊胜幢记》(咸通七年六月),幢上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即是依东都福先寺西律院玉石幢本。裴度坟茔在河南县龙门乡午桥村(《八琼室全石补正》卷四十八)。

昭宗泣泪

《旧唐书·德王裕传》记载,唐昭宗在朱全忠胁迫下迁都洛阳后(即天复四年四月以后,904年),“一日幸福先寺,谓枢密使蒋玄晖曰:‘德王,朕之爱子,全忠何故须令废之,又欲杀之!’言讫泪下,因啮其中指血流。玄晖具报全忠,由是转恚。昭宗遇弑之日,蒋玄晖于大内西置社筵,酒酣,德王以下六王皆为玄晖所杀,投履九曲池。”

富韩公叹

宋、金时代,大福先寺的佛教活动未见记载。北宋著名佛教史学家赞宁(918 -999)曾掌洛京教门事三年(996-998),但在其所著《宋高僧传》中未记宋代福先寺僧人。

有资料表明,宋代的福先寺仍然存在。邵伯温(1056-1134)在所著《邵氏闻见录》中云:“纪公实为余言,尝闻其父言:王冀公钦若以使相尹洛,振车骑入城,士民聚观。富韩公(即富弼,1004-1083)方为举子,与士人魏叔平、段希云、一张姓者同观于上东门里主先寺三门上。门高,富公魁伟,三人者挽之以登,见其旌节导从之盛。富公叹曰:‘王公亦举子耶!’三人者曰:‘君何叹,安知吾辈异日不尔耶?’”又同书记熙宁十年春(1077),河南尹贾昌衡饯吕公著于福先寺上东院。欧阳修《集古录》亦云唐代韩退之题名在福先寺塔下。

据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住持嗣法沙门第二十七代从公无方碑铭》云无方可从禅师(1420-1483)年青时曾“礼福先寺住持慧公苑峰为师”。

沧桑古唐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由于洛河泛滥,福先寺及大塔“为洛河所摧”。大水过后,附近乡民将福先寺残存文物北移数里,重建“古唐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邑人王善言曾重修该寺。嘉庆二十四年(1819)、民国十一年(1922)皆曾修葺之。古唐寺在今唐寺门村,原有山门殿、天王殿、白衣殿、立佛接引殿、释迦牟尼佛殿。唯释迦牟尼佛殿在“文革”中被拆毁。各殿造像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国民党196师官兵砸毁。

遗址考察

唐宋大福先寺在“上东门”内南侧。上东门遗址在考古钻探中未能找到,可能早被洛水冲毁。按照唐代洛阳罗郭城东墙的走向,可以判定上东门的位置应距东北城角 1310米左右,当在今塔湾村一带。“塔湾”在明、清时叫“塔儿湾”,此一地名之得,当与福先寺大塔有关。明末以来,有一支回民自陕西扶风县移居于此,今存的顺治五年三月八晶(1648)《清真寺地基文约》、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吉日(1706)的《清真寺地基得业碑记》(高170、宽64厘米)均记载这里的地名是“塔儿湾”。

实地考察可知:洛河在塔湾附近曾一度作南北向流动,今存一道月形大堤就是证明。这道月形大堤距塔湾村约200-400米。今洛河高程约为124.9米;河滩地高程为127.3米,塔湾村的高程约为131.5米。可以推断,1944年以前曾在西南部台地上出土的残的石刻佛像、1982年洛阳市文物普查队曾在塔湾村发现北朝石虎一件(高147厘米),这些文物的出土,更暗示这里是一个寺院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