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武则天纪功柱。[3]简称“天枢”,寓意“天下中枢”,是武周盛世的标志、世界中心的象征。由各国君臣筹资百万亿建于神都(今洛阳),位居世界三大纪功柱(中国武周王朝天枢、罗马图拉真纪功柱、印度阿育王石柱)之首,标志着中国古代国际地位达到顶峰,是武周帝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统领万国、协和万邦的见证。

中文名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外文名

The world center of Zhou Dynasty praised by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别名

武周万国天枢

建筑用途

纪念“亚洲大战”的全胜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阳市

动工时间

公元7世纪末(694年)

建筑高度

45.87米

建筑特色

采用美索不达米亚造型艺术

结构形式

纪功柱

地位

世界三大纪功柱之首

设计者

毛むくじゃら(毛婆罗)

营造原因

亚洲大战

693年,吐蕃、西突厥、后突厥、室韦4国大军入侵,号称“亚洲大战”,武周上下一片恐慌。

武周皇帝武则天,并没有像慈禧太后面对八国联军那样仓皇出逃,而是沉着冷静地应对战争。她派王孝杰与吐蕃和西突厥联军作战,武周碎叶镇守使韩思忠与西突厥阿悉结泥熟俟斤部落及突厥施质汗、胡禄屋阙部交战,又派李多祚同后突厥和室韦交战。

经过一年多的交战,武周大获全胜。此战中,吐蕃和西突厥伤亡人数多达7万以上,比八国联军侵华的总数还多。军事上的成就使武周威名大振,国际声望大幅提高,从而促使世界各国发起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营建。

战役概况
发生时间693年-694年二月
地点泠泉、大岭、灵州、泥熟俟斤部、泥熟没斯城、胡禄屋阙部等
参战方武周、西突厥、吐蕃、后突厥、室韦
主要指挥官武则天、王孝杰、李多祚、韩思忠、勃论赞刃、阿史那俀子、施质汗、默啜可汗
伤亡情况吐蕃论赞刃:30000余人西突厥可汗俀子:30000余人泥熟俟斤等部:100000余人
展开表格万国来朝

武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当时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各国纷纷来朝。同时,政府容留大批各国的王公贵族,并有大量外国人移居神都。那时武周的都城洛阳,是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神都洛阳城

据学术论文《蕃将与武则天政权》指出,武周时期“从中央到地方,蕃人出身的文武官员,其数目之巨,让人不可思议,仅充武职的蕃将一项,就当以千计。有姓名可考的,粗略统计,擢将军、郎将的,不下百余人”。武周一朝,在朝为官的外国人总数多达四千五百余,超过了唐朝顶峰时的三千多人。

据《唐六典》记载,唐玄宗开元时期朝贡国为70余国。而在武周时期,朝贡国数量竟达到了惊人的200余,甚至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将近3倍,是万国来朝的顶峰时期,更是世界历史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王朝。

四夷归附

武周时期,各国归附的现象之多为中国历代罕见。如692年二月,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附武周,武则天将其分置十州。同年五月,吐蕃大首领曷苏亦率领其部落连同贵川部、党项人30万人一并归附武周,武则天派张玄遇率领精兵二万迎接。不料曷苏事情泄漏,被国人(吐蕃)擒回。此时恰逢羌族首领昝捶率领八千余人归附,张玄遇以其部落置莱川州。

历史沿革

始建

阿罗憾号召世界各国元首建天枢

延载元年(694年)八月,世界各国元首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黜唐颂周。[1]

新罗(今韩国)国王金理洪、日本国持统天皇、大食(阿拉伯帝国)阿卜杜勒·麦利克、拂菻(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二世、真腊国王刹利·质多斯那、保加利亚第一帝国阿斯巴鲁赫、东天竺国王摩罗枝摩、西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南天竺国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国王娄其那那、中天竺国王地婆西那、高丽蕃长高足酉、吐蕃赞普赤都松赞、疏勒王裴夷徤、于阗王尉迟璥、安国国王昭武氏、龟兹国王延繇抜、突厥可汗默啜、羌蛮酋长昝捶、永昌蛮酋长薰期,以及室韦、靺鞨、林邑、勃律国、谢国、佛誓国、罽宾国、骨利干、女国、石国、乌苏国、拔汗那等200余国家元首纷纷响应。

武三思(曾任礼部尚书,主管朝廷的礼仪、外事活动)带领着四夷酋长向武则天请愿,武则天制可。于是任命姚璹为督作使,掌督工程建设。各国君臣筹资百万亿购买铜铁铸造。

建成

公元695年,夏季,四月,天枢铸造完成。[10]东夷(日本)人毛婆罗设计模型,武三思撰颂文,天枢上刻百官和万国元首的名字(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伏尔加保加尔汗国,哈扎尔汗国(可萨帝国),日本,新罗,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真腊,吐蕃,西突厥,后突厥汗国,室韦,靺鞨,林邑,安国,勃律国,谢国,疏勒,波斯遗民,高(句)丽遗民,百济遗民,佛誓国,罽宾国,骨利干,女国,石国,乌苏国,拔汗那,驃国,六诏,文单,占娄,勃泥,吕宋,罗斛,僧伽罗,夜叉,流鬼等200余国),武则天亲自题写匾额“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时,改写“国”为“圀”,取天下一统、八方朝拜之义。

宴会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建成后,武则天大宴夷夏群僚,朝士献诗者不可胜纪。李峤的《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冠绝当时,其诗曰:“辙迹光西崦,勋名纪北燕。[13]何如万国会,颂德九门前。[12]毁灭

神龙元年(705)以来,中宗、睿宗兄弟相继当政,国号恢复为唐,迁回长安办公。中宗曾令各州设置大唐中兴寺、观各一所,谏官张景源认为“中兴”提法不妥,建议改为“龙兴”,中宗采纳,可见他不敢否定母亲的废唐建周行为。睿宗同他伯仲之间而已。

唐玄宗即位后,大刀阔斧地解决武则天时期的遗留问题。开元二年(714年)下令销毁天枢,清除了武周政权带给唐朝的耻辱,这座矗立洛阳达20年的艺术品,也随之化为乌有。

李隆基为推倒天枢,竟然强行征调2个县的人力,洛阳尉李休烈作《咏毁天枢》斥责道:“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御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士人和普通百姓也纷纷哀婉叹息,盛传《天枢谣》:“一条麻索挽,天枢绝去也。”

世界三大纪功柱

此举不禁令我们想起了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在罗马城为自己建立纪功柱的故事。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在时间上大约相差600余年,但在空间上却是发生在欧亚大陆的两端。遗憾的是,图拉真纪功柱至今还屹立在那里,向人们展示着古罗马的辉煌,而武则天的铜铸纪功柱——天枢,却在她死后不久,就被盛唐时代的君主唐明皇下令销毁了:“开元初,诏毁天枢,发卒销烁,弥月不尽。”

从这一件小小的事情,或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在对待其前辈的创造物上,远不如罗马人那样充满了仰慕和虔敬的心情。

后续

在李隆基销毁天枢后,130余国陆续与唐断交,导致朝贡国数量从武周时期的200余国下降到开元时期的70余国。后来,唐玄宗请乌苏国内附于唐,但乌苏国坚决不同意。《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上遣使谕乌苏令内附,乌苏不从。”

建筑形制

天枢高45.87米,直径为3.6米,底座方台周长为50米。天枢复原方案

主体部分造型为八棱柱体,中部缠绕铜制蟠龙,上部呈现腾云姿态,最上面托起一个直径近9米的铜盘,4个龙人站立其中捧火珠一颗。

底部

大柱下面是一座铁山,周边长一百七十尺。[4]环绕铁山的是铜做的蟠龙和麒麟;铁山上的两只铜麒麟,与顶部大火珠一起,构成“麒麟拜火”,正是祅教(拜火教)所宣扬的“圣王出、天下平”的象佂。[8]

此外,《大唐新语》另有记载,狮子也作为天枢装饰物:“天枢下置铁山,铜龙负载,狮子、麒麟围绕。“之所以选用狮子,是因为狮子是万兽之王,作为王权的象征,表示威猛、力量、权威等寓意,被运用于贵族和王族的标志,不仅在波斯地区,还广泛表现在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亚等地的政治文化中,吻合武则天统制四夷、成为华夷共主的政治理念。

柱身

柱身八面,每面宽五尺。[2]该形制肇源于具有千年文明史的美索不达米亚造型艺术,并对唐开元年间兴起的中国佛教石经幢产生重要影响。

柱顶

柱顶上铸一个腾云形的承露盘,直径三丈,四个龙人站在盘上捧火珠,火珠高一丈,是祅教(拜火教)的圣物。天枢的狮子、承露盘、龙的雕塑也反映了佛教、道教、儒教等民间信仰。

至于上部到底是《资治通鉴》所说的承露盘,还是《新唐书》和《大唐新语》所说的云盖,郭绍林认为作云盖更合理一些。承露盘最早是西汉武帝时修造的,在长安建章宫内。[14]武帝好神仙,以为承接甘露,和玉屑饮下,可以长生不老。承露盘的形制有两种说法。《汉书·郊祀志上》注引苏林说:“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

《三辅故事》说:承露盘“上有仙人掌承露”。而天枢的铜盘,上下皆无仙人,用以承托四龙和大珠,不是承接甘露。天枢造成后,李峤写下一首《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寮应制》诗。《大唐新语》这则资料说:“朝士献诗者不可胜纪,唯峤诗冠绝当时。”朝士们的诸多诗作,只有这一首流传下来,诗中描写说:“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资治通鉴》不像《新唐书》那样说“大珠”、“云盖”,而是说“火珠”、“腾云承露盘”,大概参考李诗说法而来。然而李诗并没有说它是承露盘。如果是承露盘,李诗完全可以不说“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而说“仙盘正承露,高柱欲擎天”,须知“正承”二字拗救,符合律诗平仄要求。

柱身碑刻

天枢上碑刻有文武百官和各国首领的名字,武则天亲自书写匾额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11]”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史料记载、出土文物等推测,天枢柱身所刻的四夷酋长应有:

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撼、高丽蕃长高足酉、新罗(今韩国)国王金理洪、疏勒王裴夷徤、于阗王尉迟璥、安国国王昭武氏、东天竺国王摩罗枝摩、西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南天竺国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国王娄其那那、中天竺国王地婆西那、龟兹国王延繇抜、突厥可汗默啜、羌蛮酋长昝捶、永昌蛮酋长薰期、真腊国王刹利·质多斯那、吐蕃赞普赤都松赞、日本国持统天皇(存疑)、大食(阿拉伯帝国)国王阿卜杜勒·麦利克、拂菻(大秦/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等。另有室韦、靺鞨、林邑、勃律国、谢国、佛誓国、罽宾国、骨利干等国王或酋长名称待考。

相关考证

营造人员
  • 东夷人毛婆罗

天枢“由工人毛婆罗造模”,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8介绍几位擅长塑像者“皆巧绝过人”,其中就有毛婆罗,他是“天后时尚方丞”。 《新唐书·五行志一》提到“中宗时,……中郎将东夷人毛婆罗”,根据《旧唐书·东夷传》的罗列可知他是新罗(今韩国)或日本人。

  • 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撼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1116页载《阿罗撼墓志》,说他“族望波斯国(伊朗)人也。显庆年中(656-660),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可称,名闻□□,出使召来至此,即授将军。 ……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7]

  • 高丽人高足酉

《洛阳新获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载1990年伊川县平等乡楼子沟村出土的《高足酉墓志》,说高足酉是“辽东平壤人”,来洛阳后拜为“镇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大将军”。“证圣元年(即天册元年)造天枢成,悦豫子来,雕镌乃就。干青霄而直上,表皇王而自得。明珠吐耀,将日月而连辉;祥龙下游,凭烟云而矫首。……即封高丽蕃长、渔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 高丽人泉献诚

1926年出土的高句丽人泉献诚墓志上说:“二年二月,奉敕充检校天枢子来使,兼于玄武门押运大仪铜等事。”

可见天枢是中外合资设计建造的建筑艺术品。

建筑高度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关于天枢的高度,《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说法应该说是一致的,二书依据的资料是唐代的国史、实录,比私家笔记所说的尺寸可靠。但《资治通鉴》表述含混、不全,容易让人误以为天枢通高105尺。仔细玩味《新唐书》,可知这个数字仅仅是八棱柱部分的高度。

棱柱上面有云盖。云盖上四龙站立,各自身长12尺。四龙所托大珠,直径10尺。龙爪子不会安放在大珠正中间或正下方,这样起不到支撑作用,八只爪子集中到一起也不便施工,因而只能在大珠下侧。这样,云盖、龙和大珠加在一起,高度会超过22尺。棱柱下面有铁山,高20尺。三部分加在一起,天枢通高至少为147尺。

所在位置

天枢建造在武则天听政起居的洛阳宫城(紫微城)正南面,才能体现众星“拱辰”的含义,端门和定鼎门都符合方位,它到底矗立在哪里?

端门是皇城(太微城)的正南门(遗址应在今洛阳桥北端西),北对宫城(紫微城)正南门应天门(遗址在今周公庙、洛阳报社一带),南对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遗址在今水磨村正南、古城村正东以及赵村正西南三者交汇处)。

从端门到定鼎门七里多长的大街,叫做定鼎街、天门街或天街。[5]端门南边临近天津桥,比起坊里鳞次栉比的其它地带,地势无疑空旷宽阔得多。天津桥是洛河上的桥梁,当时认为洛河横穿城中,有银河之象,银河又叫天津,天津桥因而得名。说到星宿,难免会提到银河。

《全唐文》卷459载崔淙《五星同色赋》,说金木水火土五星,“邻月魄而璀璨,落天津而隐映。朝临日道,助我后夙兴之勤思;暮入天枢,表圣皇夜寐之勤政”。

那么,把天枢修造在洛河旁端门外,不但应合天象,也不受地势局促的制约,还便于官府就近管理和保护。

  • 不在定鼎门内

定鼎门内则不然。铁山周围170尺,方的也好圆的也罢,宽度在43至56尺之间,加上围以石兽,两边留出车马通道,所需宽度应超过100尺。定鼎门内街道两侧,坊里密密匝匝,哪有空地安置这个庞然大物。据今实测,定鼎门的中门宽24尺,东西两侧9尺外分别开设一门,各宽21尺,故定鼎门总宽应为100尺略多,正好与安置天枢所需宽度相同。

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5依据《大唐新语》的说法,认为天枢在定鼎门内,同时指出定鼎街宽百步,即600尺,是定鼎门总宽的五倍多。这哪是街道,简直是广场。当今大都市高楼耸立,车辆密集,也没这么宽阔的街道。因而定鼎街宽百步的说法,恐怕不可置信。若把天枢修建在定鼎街中间,即便街道的宽度能够受纳,但与定鼎门搭配不协调,会影响市容。在清代认为天枢在定鼎门内者,并非徐松一人,《全唐诗》的编纂者也持这一观点。《全唐诗》卷61收录了李峤那首诗,所加的按语用的是《大唐新语》的那段文字。

  • 建于端门外原因

将天枢建在皇城端门的门口,原因是洛阳城皇城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呈南北走向,最南端是龙门伊阕,号称“天阙”,往北是外城正门定鼎门,再往北是天津桥,再往北是皇城正门端门,再往北是宫城正门应天门,再往北是万象神宫明堂、通天浮屠天堂,这条中轴线躺下来,就像一个人体,皇城端门正好位居肚脐附近,好像人体的天枢穴。

名称由来

天枢(Dubhe)本是北斗七星中斗身第一星的名称,用来比喻国家政柄,第二星叫天璇(Merak)。从天璇用直线连接天枢,延伸至两星间长度七倍处有一颗星,是为北极星(Polaris)。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不同时间,转动到天空的不同方位,但无论怎样转动,天璇和天枢始终对着北极星,因此,天璇和天枢被称为指极星。天枢对应“奎宿”中的“天枢星”

《尔雅·释天》说:“北极,谓之北辰。”《论语·为政》载孔子话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18]”这是说国君如果以道德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固定的位置,众星辰都旋绕和归向自己,即得到臣民的拥护、敬仰。

那么,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寓意在于吹捧武则天以道德感化天下,周边民族和中原民众都像指极星始终朝着北极星一样,对她感恩戴德,忠诚不二。

后世纪念

观光塔

天枢观光塔

2008年11月20日,洛阳博物馆参照历史上的天枢形制,所设计的观光塔顶部雕塑安装完毕:4条金碧辉煌的巨龙托起一颗金灿灿的“火珠”。观光塔依据史书中记载的“天枢”的比例而建,八棱柱高39米,观光塔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高9.5米,龙托起的“火珠”直径3.9米,龙和“火珠”均为铜制品。学术研究

罗香林撰有《景教徒阿罗憾等为武则天皇后营造颂德天枢考》,主要讨论了阿罗憾的宗教信仰与所造天枢的关系。

张乃翥《武周万国天枢与西域文明》认为天枢的建造受到了阿育王石柱、图拉真圆柱等西域纪念性建筑文化的影响。

梁恒唐《武则天时代的天枢》对天枢的兴造、形状、高度、毁弃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郭绍林《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考释》也对天枢的形状、高度、性质、方位做了探讨。

意大利教授富安敦(Antonino Forte)也曾撰文讨论了天枢的营建与废弃始末。

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与人类学研究所彭丽华教授发表《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装饰上的狮子造型论》

遗址保护

洛阳市文物局表示:“按研究推测的天枢遗址区域被现代城市建筑占压严重,受现存环境制约,无法进行考古发掘工作,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体现。因此,尚无科学依据进行天枢遗址保护工程。”

社会评价

唐·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评价天枢:“金彩荧煌,光侔日月。”

张剑葳博士所著《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中把天枢称为“未被超越的高度极致”。

天枢的建造在世界冶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 1900-1995)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他把天枢视为宏伟的纪念碑。

梁恒唐《武则天时代的天枢》:“天枢是一个铸造业上的创举,即用三百万斤铜铁成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立于端门之外,在当时应该是世界瞩目的工艺杰作。天枢是当时世界最高铸造技术的发挥 , 它应该作为当时最高技术的标志留传于世。”

张乃翥《武周万国天枢与西域文明》:武周万国天枢的建立 , 是世界女性政治史上一件传誉中外的国家文化事业。它以参与成员的特殊群体和巍峨壮观的建筑形制 , 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域文明之间相互融汇的深厚历史渊源 , 从而启迪人们在二十世纪的今天 , 为推动全球范围之内崭新的女权进步事业进行日益深入的国际合作。

相关文献

墓志铭文

《阿罗憾墓志铭》:“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君讳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西域),出使,召至来此,即授将军北门(右)领使,侍卫驱驰,又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16]宣传圣教,实称蕃心。

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为功之大矣,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及诸军立功,非其一也

[9]

史料记载

官修史书和私家著述对它说法不一。

  • 官修史书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以姚璹为督作使。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夏四月,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15]工人毛婆罗造模。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旧唐书·本纪·卷六》:“诸蕃酋长奏请大征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6]

《旧唐书·列传·卷三十九》:“蕃夷酋长,请造天枢于端门外,刻字纪功,以颂周德,璹为督作使。”

《新唐书·本纪·卷四》:“四月戊寅,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新唐书·列传·卷一》:“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 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使纳言姚璹护作。乃大裒铜铁合冶之,署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置端门外。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别五尺,冶铁象 山为之趾,负以铜龙,石镵怪兽环之。柱颠为云盖,出大珠,高丈,围三之。作四蛟,度丈二尺,以承珠。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无虑用铜铁二百万斤。乃悉镂群臣、蕃酋名氏其上。”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开元二年甲寅,公元七一四年)毁天枢,发匠熔其铜铁,历月不尽。“

  • 私家著述

《大唐新语·卷十八》:“长寿三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万余斤,铁三百三十余万,钱二万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纪革命之功,贬皇家之德。天枢下置铁山,铜龙负载,狮子、麒麟围绕。上有云盖,盖上施盘龙以托火珠,珠高一丈,围三丈,金彩荧煌,光侔日月。武三思为其文,朝士献诗者不可胜纪。唯峤诗冠绝当时,其诗曰:“辙迹光西崦,勋名纪北燕。何如万国会,讽德九门前。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圣泽倾尧酒,熏风入舜弦。欣逢下生日,还偶上皇年。[17]”后宪司发峤附会韦庶人,左授滁州别驾而终。开元初,诏毁天枢,发卒销烁,弥月不尽。洛阳尉李休烈赋诗以咏之曰:“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御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先有讹言云:“一条线挽天枢。”言其不经久也。故休烈之诗及之。士庶莫不讽咏。“

《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六》引《大唐新语》:“造天枢于定鼎门,并番客胡商聚钱百万亿所成。其高九十尺,下以铁山为脚,铸铜为二麒麟,以镇四方。上有铜盘,经三丈。蛟龙人立,两足捧大火珠,望之如日初出。镌文于柱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后开元中推倒,铜入上方。”

诗词歌赋
  • 《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唐·李峤

辙迹光西崦,勋庸纪北燕。何如万国 会,颂德九门前。

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

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

  • 《咏毁天枢》

唐· 李休烈

天门街上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

计合一条麻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

  • 《天枢谣》

唐·佚名

一条麻索挽,天枢绝去也。

  • 《五星同色赋》

唐·崔淙

暮入天枢,表圣皇夜寐之勤政。

  • 《圣母神皇词》

宋·张宪

洛水泱泱出宝图,黄金烂烂铸天枢。

  •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七》

宋·朱熹

乾纲一以坠,天枢遂崇崇。

  • 《武氏剪甲词》

元·杨维桢

禅少室,颂天枢。

  • 《送刘贞庭总管之嘉禾》

元·张翥

万象天枢北,三山海市东。

旱龙俄作雨,阳凤已鸣桐。

  • 《读易赠熊体贞孙倩 其六》

明·王夫之

雒阳看花,天津闻鹃。

归之气数,莫匪自然。

人用以废,天枢不圆。

  • 《狄仁杰谏复庐陵王图》

明·李昱

牝鸡之晨及其常,天枢崇崇势莫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