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无危陆生动物杂食性简介狗獾(学名:Meles meles)又称獾子、欧亚獾,是食肉目鼬科的一种哺乳动物[1][3]。狗獾体形肥壮,一般体重10~12千克,体长45~55厘米,尾长11~13厘米[13]。狗獾头扁、鼻吻部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善于掘土[3]。背毛粗而长,呈黑棕色掺杂白色。头部有三条白色纵纹:两颊自口角到肩侧各一条,中央一条自鼻尖达头顶,其间夹有两条黑棕色宽带经过双眼到耳后。鼻垫与上唇间有毛,耳边白色。下颏到腹部及四肢为棕黑色。尾部大半呈黄白色。[2][14][13]

狗獾在全球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五十多个国家,多栖息在平均海拔为1000米的温带森林、草原和灌木丛中[4][7]。狗獾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3]

2015年,狗獾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为无危物种(LC)[4]。同年,在中国科学院和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将其列为近危(NT)物种。[12]

中文名

狗獾

外文名

Eurasian Badger

别名

獾子、欧亚獾、山獾、猹

体重

10~12千克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物种(LC)。

哺乳纲

獾属

欧洲狗獾

体长

45~55厘米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

鼬科

亚纲

兽亚纲

亚目

犬型亚目

亚科

獾亚科

亚种

5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动物界

拉丁学名

Meles meles

食肉目

分布区域

广东省、陕西省、河南省、江西省、吉林省等地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狗獾猪獾
外观

体长45~55厘米55~70厘米
体重10~12千克7~14千克
分布区域广东省、陕西省、河南省、江西省、吉林省等地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
食性杂食性杂食性
展开表格体型

狗獾结实健硕,身体较肥大,吻端尖,尾短,呈楔形[6][13]。一般体重为10~12千克,体长45~55厘米,尾长11~13厘米[13]。生活在欧洲的狗獾体型稍大,成年雌性体重为6.6~13.9千克,雄性体重为9.1~16.7千克。雌雄性的头身长度没有差异,约为56~90厘米,尾长11.5~20.2厘米。[7]

头颈

狗獾头部扁长,从吻部向后有三条白色纵纹,面颊两侧各一条往后一直延伸至肩侧,中央一条由鼻尖到头顶。三条白色纵纹间是两条黑褐色纵纹,从吻部经过眼一直到耳后。鼻吻部尖,像狗。吻周污白,鼻垫发达,鼻垫与上唇间有狭窄的毛区。耳短尖,耳缘白色。颈短粗,下颌、喉部都呈黑色。[2][5][6][9]

狗獾头部三条白色纵纹

躯干

狗獾背部和体侧的被毛厚密粗糙,由长而硬的针毛和稀短的底绒构成,为黑棕色和白色均匀混杂的色泽,或呈棕灰色。背毛基部为白色,近末端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腹部被毛短而细,胸腹部为黑色。[10][2][6]

狗獾的形态

四肢

狗獾四肢短粗,呈棕黑色。足底裸露无毛,爪呈暗玉石色,爪五趾。前爪长而锐利,适于挖掘,后爪明显短。[2]

狗獾尾巴较短呈棒状,尾背基段与上体同色,尾端、尾下污白色。肛门附近有腺囊,分泌臭液,鼠鼷污白色。[2][6]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狗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5]。从爱尔兰和西班牙的西部到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的东部边缘,北界延伸至北极圈,南界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7]

国际分布

狗獾在全球分布于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乔治亚州、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黑山、荷兰、北马其顿、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4]

狗獾在国际的分布(不含中国)

中国分布

狗獾在中国主要分布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除台湾和海南岛外均有分布)[3],分布的省份有新疆、青海、宁夏、湖北、辽宁、河北、江西、福建、黑龙江、云南、湖南、河南、甘肃、浙江、江苏、山西、陕西、西藏、吉林、广西、四川、广东、贵州、安徽、内蒙古、山东。[14]

栖息环境

狗獾多栖息在平均海拔为1000米的温带森林、草原和灌木丛中。理想的栖息地包括靠近开阔地的落叶、针叶林或混合林地,也能栖息在城市郊区的农田河岸或者半沙漠地带。在寻找定居点时,狗獾通常选择被树木、灌木和岩石覆盖的区域,或者排水良好、易于挖掘且不易受人干扰的地方,或者气候适中、牧场肥沃的地区。[7][3]

亚种分化

在整个地理范围内,狗獾分为24个亚种,其中俄罗斯分布有11个亚种。亚种之间的区别通常在于毛色、尺寸、颅骨大小、上臼齿形状和前臼齿的存在等。但是,这些特征大多数都没有明确的定义。[7]

另有说法是狗獾分为4个亚种,分别是亚洲狗獾、欧洲狗獾、日本狗獾和西南亚狗獾。[6]

生活习性

穴居占域9683次播放02:50鲁迅笔下的猹:擅长打洞建城堡,还会雇其它动物给它当门卫1505次播放01:07神奇生物之狗獾,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

狗獾适应性强,可生活在多种环境中。狗獾特别善于挖洞,会建造由多个地下洞穴和互通的隧道网络组成的大型公共洞穴群。每个领地包括一个主要的定居洞穴和几个较小的外围洞穴。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定居洞穴度过,特别是抚养幼崽。外围的洞穴有利于它们遇到危险时安全撤退。狗獾喜欢干净,会经常清理它们睡觉的地方,更换洞内铺垫的干草,防止滋生跳蚤和虱子,洞道内不存粪便等污物,始终保持清洁。[1][3][7][8][9][10]

狗獾有占域行为,用分泌物划定领地边界。领地范围从2500平方米到几平方千米不等。领地大小取决于食物质量、丰富程度以及适合挖掘定居点的面积。当食物供应量低时,家庭范围往往更大。[7]

节律行为

狗獾为夜行性动物,多在夜间外出活动,白天很少看见。[3][7]春夏季节它们一般栖息在岩石下、灌木丛中或树洞里,秋冬季节会在洞穴内铺垫干草和树叶。北方的獾冬季就在洞穴内蛰眠(半冬眠状态),偶尔出洞饮水和清理修整洞穴。[9][7]

觅食行为

狗獾食性很杂,喜欢吃植物包括农作物的根茎、果实,也喜欢捕食一些小型动物和昆虫,偶尔吃腐肉和真菌。[3][7]

狗獾夜间外出觅食,觅食时喜欢独行。常依靠灵敏的嗅觉和锋利爪子在田野和草地上挖掘食物,拱食各种植物的根茎,吃蚯蚓和地下的昆虫幼虫,或者在溪边捕食青蛙和螃蟹,或者在灌木丛中捉鼠类,甚至吃动物腐烂的尸体。狗獾最主要食物是蚯蚓,可以一个晚上吃掉数百只蚯蚓。如果蚯蚓裂成多块,狗獾也会全部找到并吃掉。黄蜂也是狗獾的季节性食物,它们会连蜂巢一起吃掉。初春食物匮乏,它们就吃草种和树根,夏秋季节食物丰富,狗獾会经常跑到山下偷吃水果。树上的够不着,就在树下拱,熟透的水果经不住晃动,就滚落下来。狗獾有收藏食物的习性,秋天还会在体内积累大量脂肪,以备过冬。[5][7][8][10]

野外的狗獾

社群行为

狗獾喜欢群居,一个洞穴内居住10只左右[3][5]。一个社群可能有2~23只獾,由1~6名成年獾及其后代组成,群体规模取决于栖息地食物质量和丰富程度。每个群体都包含一对占主导地位的夫妻,负责大部分的繁殖生育。当资源充足时,社群内的其他雌性也可能繁殖。除占主导地位的夫妻之外其它獾没有等级。虽然占主导地位的雄性拥有最大的个体领地,但雄性领地经常重叠,群体之间也会发生迁移。当食物供应不足时,狗獾可能会离开群体独居。狗獾的社群行为会降低雌性繁殖成功率,因为占主导地位的雌性会杀死不属于自己的群内幼崽。[7]

交流行为

狗獾的交流方式有多种。首先是通过肢体语言发出视觉信号来交流,如甩尾和刮擦后腿是遇到威胁时准备攻击的迹象;尾巴抬起、毛立起是性兴奋的迹象等。[7]

其次是通过声音相互交流,当感到受到威胁时,会用咆哮表示攻击和防御;较高音调的哀号声表示受到攻击;咯咯声则用于发情时的性攻击或性追求;幼崽在玩耍或遇到麻烦时会发出“打嗝”的声音。[7]

气味标记也是狗獾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它们在排便地点留下排泄物用于标记群体领土。此外,雄性还可以从雌性尿液的气味识别雌性的发情状况。[7]

攻击/防御

除了人类,成年狗獾没有天敌,但狼、猞猁和熊有时会捕食它们,尤其是未成年的狗獾。[7]

生长繁殖

生长阶段详情图片
出生狗獾平均出生体重为75克。刚出生的幼仔闭着眼睛,35日左右眼睛睁开。[7][5]

狗獾幼仔

成长幼崽大约两个月才会出洞,大约两个半月断奶。[7][8]

未成年的狗獾

性成熟雌性獾在12月龄左右性成熟、雄性獾在18月龄左右性成熟。一般成年体长50~70厘米,体重5~10千克[6]。成年后的獾有的会留在家族群里,有的则会出去寻找新的领地。[8]

成年狗獾

发情狗獾有两个发情集中期,为3月末~5月初和7~8月,其中以3月末~5月初为发情旺季。每个发情季节雌獾有多个发情周期,每个发情周期间隔8~9天,发情持续期为7天左右[6]。发情求爱期间,雄性獾会追逐雌性,咬住她的颈背。[8]

发情的狗獾

交配交配可全年发生,主要在二月到五月之间[8]。公獾有择偶现象。[6]
展开表格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统计调查显示,狗獾在整个欧亚地区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丰富稳定,没有分散、持续下降和极端波动现象。欧洲的密度有所增加,但其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乌克兰西部和俄罗斯,狗獾种群密度有所增加,但在芬兰靠近其分布的北部边界,密度很低,2006年约为每10平方公里2~2.5只。[4][7]

2007~2011年,中国对曾经广泛分布于上海各郊区且数量较多的野生狗獾的种群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仅发现野生狗獾22只、孤立的狗獾栖息地7处,平均种群密度极低。[17]

潜在威胁

狗獾面临的潜在威胁有以下几种:

威胁种类威胁详情
栖息地减少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导致狗獾适合的栖息地减少。[4]
视为有害物品有些地区把狗獾视作有害物种而进行捕杀。如英国因狗獾与牛结核病有关,准备在当地将其清除。[4]
人为猎杀被猎杀或误杀,在俄罗斯,人们为获取肉类和脂肪而猎杀狗獾;在芬兰,除5~7月间对幼年的雌性獾进行保护以外,全年都可对狗獾狩猎;在德国,狗獾每年都被大量猎杀。[4]
气候因素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可能对獾的生存造成威胁,特别是在气候多变的秋季和春季,温暖的春天可能会导致獾提前结束长时间的蛰眠,经历长达几个月的食物匮乏期。[7]
保护举措

1999年狗獾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III,也被列入英国野生动物和乡村法案的附表6,并被列入保护獾法案。在阿尔巴尼亚,它被认为是濒危物种。[4]

由于狗獾油、肉、针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北方开始了狗獾驯养繁殖工作,家养繁殖取得成功[6]。大量养殖以供应市场可减少对野生狗獾的猎杀。

2020年9月30日,中国国家林草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狗獾等19种野生动物,《通知》规定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另外,《通知》还要求对于这19种野生动物,林草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分类制定管理措施和养殖技术规范,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防疫检疫相关要求。[15][16]

保护级别

2015年,狗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物种(LC)。[4]

2015年,中国科学院和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将狗獾列为近危(NT)物种[12]

2015年,狗獾在中国湖南被列入《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1]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狗獾是皮、毛、肉、药用途兼具的珍贵野生经济动物。獾皮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皮毛,其皮革制品美丽大方,色彩艳丽,是制作高级裘皮服装的原料。獾毛还可制作高级胡刷和油画笔。獾油是由獾的脂肪提取的油脂,是治疗烫伤、烧伤的有效药物。[5][10]

生态影响

因为狗獾捕食鼠类和昆虫,所以可能有助于控制某些害虫种群,有益于农林业。狗獾可能在当地控制刺猬和黄蜂种群。此外,由于它们的饮食中含有大量水果,可能使其成为种子的传播者。[7][9]

物种危害

狗獾是绦虫、扁虫、圆虫、跳蚤、蜱和虱子等许多寄生虫的宿主,也是结核病的传播媒介,可能会将疾病传染给家畜;狗獾吃玉米、花生、豆类和瓜类等,会危害农作物和果园;还会因为掘土挖洞而破坏堤坝、栅栏和花园等;偶尔会杀死家禽。[7][13]

野生狗獾影像

160次播放00:16首次!浙江安吉拍到野生狗獾影像!就是鲁迅写的猹!

浙江安吉发现的野生狗獾

2009年,浙江省首次启用红外相机进行记录,到2019年,全省共有3000多台红外相机监测值守,一直都没有发现狗獾的身影。狗獾一般在夜间或黄昏的时候活动,所以即使是在有它分布的地方,也很难发现它。

2020年5月,浙江湖州市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一段珍贵视频,20多年来,野生狗獾的影像首次被红外相机所记录。[12]

2022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连新明透露,通过近一年来的观测,在青藏高原最大中心城市西宁市的西山植物园内发现荒漠猫、狗獾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影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