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源、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中文名

道体

别名

出处

《老子》等

基本教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注释

不同的哲学体系中,涵义有所不同

说明

它开始时并不是哲学范畴

概念

“道“这一概念,很久前就已出现。不过,它开始时并不是哲学范畴。

道原指人走的道路:古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注释道字,说:「所行道也,一达之谓道。」意思“道”本来是指人所走的路。路有许多种,有分岔的路,有四通八达的路,只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路,才被称为"道"。因此,从它的原意又引伸出规则、规矩等含义。比如,天体运行,有一定的常规,这就是所谓「天道」。春秋时期,还有「天道煌煌,日月以为常」的说法,意思天体的运行路线非常清楚,它可以用日月的运行轨迹加以考察。不过当时在天道的概念中又加入了规则一类比较抽象的含义,便具有了「规律」的意思,天道一词逐渐变得丰富,渐渐离开了初义,更多地指自然的确定不移的法则、规律、原则。

道体介绍

道的内涵:首先,道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本原: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老子说:有一样浑然一体的东西,早於天地就存在。它空寂无声又没形质,它独立长存决不衰竭,不断地循环运行永不止息。可以做一切事物的根源。(《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是那样古老,又与众不同,因此根本就没有名字,也不能用通常的名称去指称它。不过为了表述它,不得不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道,也可叫它为「大」。另一个道家理论家庄周也在《庄子。大宗师》中说:「道是真实可以徵信的,却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质,可以心传而不能口授,可以获得它却不能见到它。它自己做自己的本根,没有天地以前,从来就存在著,它产生了鬼神和上帝,生成了天和地,它处於太极之上却不算高,在全部空间之下,却不算深,先於天地存在却不算久远,自从上古就已有它却算不得老。(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这些都说明,道本身是它存在的根源,它是最初又是最终的存在物,在时间上说它是无限。

道是无所不在:上面的论说也涉及到空间:据庄子的观点,道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古人所说的六合,指四方加上上、下,实际上包括了全部空间。道既在六合之下,也说意味著,它是超越空间的无限大。在此之前,老子就说过,道泛滥在我们周围,没办法分出这它是在左还是在右。道,是一个绵绵不绝的存在物,想要去迎接它,却看不到它的头,想要跟随它却又找不到它的尾。总之,道无所不在,却不限定在任何一个有限的区域。

道体是无:其次,道是无,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道的超越性,无限性,决定了它与一切有形有质有具体时空位置的事物不同。具体事物都有确定的规定性。道却不同,它是无形无象,不具备任何具体规定性的。它是纯粹的虚无。《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道,它无名,是天地的始祖。也就是意味著,道本来没有名号。又说,看它不见,可称它为夷,听它不见,可称它为希,摸它不著,可称它为微。这三者,没办法追问出究竟,所以它是一个混然的统一体。它的上面没有光亮,下面也不晦暗。它绵绵不绝,不可名状,仍然可以将它归结为「无物」。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它就是「惚恍」。(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说明,道是无形无象,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说:天下的万物都是从「有」生成的,但「有」却是从无生成的。他说的无,也就是道。其它道书中也往往用「无」、「虚」等等指称道。总起来说,道的本身是无名,无形,无物,是无,是虚。这就是道体。

道化为神:再次,道的化身就是尊神:道是虚无,但又具有神性。它分散时是无形无象的气,聚集起来便是神。在道教中,老子就是这样的神。东汉时的《老子圣母碑》说:「老子,道也。」张道陵所创立的正一盟威道则明确说:道就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道教中对老子的尊称。道教最高的神灵有三位:天宝君又称元始天尊,灵宝君又称太上大道君,神宝君又称太上老君,他们都是道的化身,也就是说全由一气所化。《九天生神章经》介绍三位尊神的来历说:天宝君是大洞尊神,天宝丈人是他的祖气,丈人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气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气,後来在龙汉(劫名,天地自形成到毁灭一次称一劫)元年化生天宝君;灵宝君是洞玄尊神,灵宝丈人是他的祖气,丈人是赤混太无元玄上紫虚之气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气,後来在龙汉开图时化生灵宝君;神宝君是洞神尊神,神宝丈人是他的祖气,丈人是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气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气,在赤明(劫名)元年化生神宝君。

人得道、可为神:道能化生为神,人能够修道、得道,那麽也能变成神。人变的神,称为仙,或神仙。人人都可以修道,也都有成仙的可能。这样,道教的神仙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数量无限的体系。

道体虚无,但却是整个世界的本原,是一切运动包括宇宙演化的推动者。

大道有生化功能:《老子》说:道无名却是天地的始源,它又有名,是万物的母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无名和有名)这两者,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显示出来便有了不同的名称。就共同而言,它们称之「玄」,玄奥又玄奥呵,它是一切变化的总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则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道无为而无不为:道的生化功能,并不表现在它在那里发号施令。它并不作为,只是让万物各遂其性,自然而然地生长发育,从无而有,又从有而无。这就叫做无为。一切事物都有始有终,其功能都要通过一定的作为来实现。但正因为此,其功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长久坚持,老子说:大风不会吹上整天,骤雨下不了一个晚上。天地的作为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夕。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况於人乎?)大道则不然,它让万物生化,而自处一无为的境地,永远不会枯竭。因此老子才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生化一切,却不去占有它们,成就一切,却从不踞为己功。学道行道者,也应当效法大道,做到清净无为。

《老子》一书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道」:老子姓李名耳,是我国春秋时代人,他曾留下一本约五千字的书,分上下二篇,人们称它为《老子》,唐朝以後被尊为《道德真经》。在这本书中,道被用来指称世界的本原,因而成为最高最终极的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个混然未分化的整体,先于天地就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是天地和一切的派生者。他对道的种种特徵,作了全面阐述。他的思想被後继者所继承,并且作了更多的发挥。在先秦和以後的时代,历代道门先哲对老子的学说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仅注释《老子》的著作便超过一千种,另外还有从他的思想出发的大量论著。因此,关於道的论述十分丰富多采。

道这一范畴得到深刻的阐释,是从老子开始的。老子将道做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他所创立的学派因此称做道家。

道的运动规律是走向反面:老子的道论中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道处於不断的循环运行之中(周行),道运动的规律是不断走向自己的反面(反者道之动。)他认为,像有、无,高、下,长、短,前、後等等都是相对比相联系而存在的,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转化的那一关节点(极)谁能掌握呢?难道没有个正常的情况吗?正常的又会变面成不正常,好的会变成不好的。(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些深刻的思想,不仅被道门所继承发展,而且对整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後学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概括出「极而反,天之道也」一类命题,成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至理名言。与此相联系,道家又认为,柔弱可以胜刚强。老子说∶柔弱,是道的功用。(柔者,道之用。)他比喻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於水,但水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东西能胜得过它。所以说天下最柔弱的,可以在最坚硬的东西中自由来往(天下之至柔,弛骋天下之至坚)。谦下、柔弱,是道教方法论和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