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

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建筑景点。

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文名

白鹿洞书院

所属地区

江西省九江市

所属国家

中国

地理位置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环山公路27号

景区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面积

3800平方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外文名

Bailudong Academy

主要景观

先贤书院

获得荣誉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海内第一书院

修建时间

公元940年

所在地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

建议游玩时长

建议1-2小时

门票价格

29.4元

开放时间

全年 08:30-17:00(停止售票16:00,最晚入园16:00)

历史沿革

1862次播放06:31这座白鹿洞书院为何会让九江享誉世界?快来看视频揭秘|记住乡愁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白鹿洞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入,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白鹿洞书院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

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1217年(宁宗嘉定10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军”,兴复书院,邀请李燔去白鹿洞;

1218年(宁宗嘉定11年)4-5月间,同学黄干、胡泳等10多人来庐山交游,建流芳桥,李燔与黄干、陈宓一起讲学《乾》、《坤》二卦,后郡守邀请李燔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

李燔担任堂长后,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各地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比”。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年),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九江市庐山市)中学堂管理。清末宣统二年,清廷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书院于1903年停办。

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

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

1949年以来,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由庐山地方文教部门派人进行管理。

20世纪50年代,白鹿洞书院修建了东、西碑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庐山政府重修彝伦堂(明伦堂)、御书阁以及其他房屋。

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合抱大树毁坏甚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表示白鹿洞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据悉,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像白鹿洞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更是屈指可数。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院内最引人入胜的是“慎思园”两侧的碑廊,明清两代的石刻甚多,现仍存一百余块。有朱熹所书“白鹿洞学规”及历次修建铭记,有许多赞誉书院和赞美风光的诗文题词,内容颇为丰富。其中令人赞叹不绝的是紫霞真人用蒲草书写的《游白鹿洞歌》,有如龙飞凤舞,跃然壁上。这紫霞真人,江西吉水人。很有才华,26岁中了状元,任明朝翰林院的编修官。后因上书得罪皇帝,被革职还乡。此后,精心考图观史,探究天文地理,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绘制的《广舆图》,是我国最早的分省地图。他酷爱实地考察,自述说:“每闻人谈名胜,辄生羡心,即数千里外不惮跋涉,归田以来,此兴益浓”。他曾拄竹杖游到白鹿洞,饱览胜景,激情满怀,便向书院书生借笔抒情。大家见他像个乞丐,不予理会。紫霞真人便采扎蒲草,临壁而书《游白鹿洞歌》曰:“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视人世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绘出了白鹿洞的幽美之境。

建筑特色

书院坐北朝南,为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看,书院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礼圣殿、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坐落在楼阁庭院。

文物遗存

白鹿洞书院有宋元以来的摩崖石刻50余处,有明清以来的碑刻150余块,先贤编纂的《白鹿洞书院志》8种版本,保留有名人匾额、楹联50多副,留下诗词歌赋等1000多首,有文物藏品13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近代名人字画400多件,各类藏书3000多册。

主要景观

书院大门

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先贤书院

白鹿洞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横匾。门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手书“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前院辟作一个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应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此祠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

报功祠

报功祠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作为纪念馆,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

棂星门院

棂星门院位于先贤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二个院落。主要景观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这一组院落由礼圣门辟为前后两进。

门楼

白鹿洞书院门楼,八字形砖木石结构,重檐悬山顶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叶五个,再下为花岗岩石额,上书“白鹿洞书院”五字。门上为石梁,左右为砖柱。门内为一院落,东西为厢房,北为御书阁。院内前段青砖铺地,后段为花岗岩、青砖和卵石铺地。西厢房亦即洋池之东厢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厢房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棂星门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原为木构建筑,后由知府周祖尧改为六柱五门的石坊。棂星石坊是白鹿洞书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礼圣门

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迁浙东提举,出资30万嘱南康知军钱闻诗修建礼圣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开工兴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学副使邵宝以颜体书“正学之门”。

礼圣殿

白鹿洞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殿旁两侧神龛还有十二贤(又称十二哲)线雕小石像。

白鹿书院

白鹿书院位于棂星门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院门、御书阁、明伦堂、鹿洞、思贤台等。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花岗岩石额上由赵朴初题写“白鹿书院”四字。门内又是一个小院,东西各辟出一排厢房,廊柱卜有诗联。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院中设六边形石桌一张,桌下石柱刻有精致的浮雕狮子滚绣球、猛虎下山、奔马以及狼嚎图案,石桌周围另设六个青石鼓墩。

御书阁

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叶谦、知县毛德琦重修,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中先后藏有朱熹奏请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

明伦堂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白鹿洞书院中的重要场所。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

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有人认为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刻湛若水《心性图说》于碑屏、《四勿总箴》于洞壁。吕棺撰《新辟白鹿洞记》。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于洞中,井作《石鹿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参议葛寅亮认为不应开洞置鹿,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发现石鹿,又重新置于洞中。这是一尊跪式石鹿,双耳直竖,神态机敏。在雕刻上刀法简练,线条柔和。这尊石鹿是书院仪存的明代实物。

思贤台

思贤台,筑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贤”之意,故名思贤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为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中开一门,四边有木制花窗,前护花岗石质围栏。台上四周有石板围栏,栏中镶有石刻,有衡崖书“理学渊源";刘世扬书“思贤台”;秦大夔书“仰止处”;李资元书“空中楼阁,静里乾坤。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四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花岗岩门楼上,由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云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书的《游白鹿洞歌》。相传明万历年间,一位身着麻衣芒鞋的道人云游至白鹿洞。饱览这里的山川景物之后,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墙上写下这首长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学子们闻声赶来,只见墙上游龙舞风,墨色灿然,却不见道人的踪影。人们盛传,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间的头名状元罗洪先,因为他弃官后云游四方,晚年隐居庐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头门三间,祠东添建号舍四间,祠后老新八间,今改三重共九间。”1989年,重修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台前头门三大间”。1989年重修,现为四柱五间的长方形平房。行台现用作“白鹿洞书院历代名人蜡像陈列馆”,其中陈列“李渤与白鹿”、“朱熹与生徒切磋”等神态逼真的蜡像群。

延宾馆

白鹿洞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延宾院位于紫阳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最后一个院落。原主要建筑有延宾馆门、憩斋、逸园、贯道门、春风楼等。延宾馆建成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出资建馆。当时的洞主胡居仁作《延宾馆记》,文中记述白鹿洞书院盛况,“好古学义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贤,来游是洞者接武联镳”,于是李龄建立延宾馆,热情款待四方来客。延宾馆最北端的

春风楼

,为历代洞主著述下榻之处。

独对亭

独对亭在延宾馆东南,左翼山下,这里西对五老峰,下临圣泽泉,崖石峻峭,涧水湍急。原为北宋丞相李万卷校勘书籍之所,因此又称为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在此择地建亭,取名独对亭。

枕流桥

独对亭东行数十步,贯道溪在这里遽然劈为两支。溪上石桥独立,桥下溪流出峡,飞湍陡绝,大石横枕。由此,巨石名为枕流石,石桥名为枕流桥。峡门中水石相激,怒若飞霆,激起而喷,若烟若霞,这是书院中一处胜境,称为小三峡。

流芳桥

贯道溪出峡口向东,迂回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桥,又称濯缨桥。朱熹知军时所建。流芳桥面对五老峰,溪流绀洁。最初小桥无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军陈宓与张琚、罗思、姚鹿卿、张绍、潘柄、李燔、胡泳、缪惟一等会讲洞中,歌颂朱熹之芳泽,并特别将桥名为“流芳”。陈宓在桥北刻“流芳“两字,又在桥东石壁上刻《流芳桥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桥圮塌。此后,经过多次修建。现桥为解放后重修。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庐山市区9公里。

气候

白鹿洞书院所处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量充足,气温年交差小,降水丰沛,但季节变化较大。

文化活动

历史渊源

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2000年开始,白鹿洞书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国书院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

学规

《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为学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

诗句

《白鹿洞书院》——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1]

历史地位

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外交流

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2000年开始,白鹿洞书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国书院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2010年8月下旬韩国书院联合会常任理事朴成镇一行来白鹿洞书院进行访问。9月下旬黎华应韩国绍修书院之邀,代表白鹿洞书院赴韩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并与之缔结为友好书院。2011年6月中旬韩国绍修书院回访白鹿洞书院,开展祭拜孔子、朱子等活动,并用韩文吟唱《白鹿洞书院揭示》。8月上旬邀请朱熹后裔、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偕夫人来院进行文化学术交流。8月中旬日本兴让馆高等学校理事长井上数马一行应邀,参观白鹿洞书院并进行学术交流。

延伸研读

其他三大书院

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因商丘(古名应天)为首都开封(汴梁,又称东京)的陪都而著称于世。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经过历时变迁,应天书院多次被毁,2007年商丘市筹资1920万元对中国北宋时期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进行修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清乾隆皇帝出巡中州”叙述了乾隆皇帝一生唯一一次巡视河南,在登封阅视嵩阳书院、致祭中岳庙,并登临嵩岳,亲笔绘制《嵩阳汉柏图》,成为嵩阳书院一段佳话。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目前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科生于淼漪3年多来,每次走过书院的大门,心里都会默念一遍门口的楹联。岳麓书院经宋、元、明、清四朝,历时千年,弦歌不绝,一代代人才从这里走出。今天,岳麓书院的师生们在这座古朴的千年庭院里,兼顾“为学”与“修身”,致力于继承古老书院教育传统,将其融入现代教育发展,走出一条传统和现代兼容并蓄之路。

保护措施

书院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截止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