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水生动物肉食性简介鳜鱼(学名:Siniperca chuatsi),又名桂花鱼、季花鱼等,是鲈形目鳜鱼属的一种淡水鱼类。鳜鱼全长28厘米左右,体形呈纺锤状,体较高,侧扁,背部隆起,头大,口裂倾斜,下颌突出,下颌后伸至眼后缘,上下颌前部有犬齿状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鳜鱼圆鳞细小,背鳍长,体背呈黄绿色,腹部为黄白色,体两侧有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条纹和斑块[2][3][6]

鳜鱼在东北亚国家很受欢迎,在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和越南等地区的自然环境中都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的各个河湖中[3][4]

鳜鱼体肥肉厚、肉质细嫩、厚实、少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价值不菲,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贵鱼类。鳜鱼在市场上的价格比传统鲤鱼、鲢鱼、鳙鱼高4~10倍左右,但是野生鳜鱼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人工养殖鳜鱼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2][4]

中文名

鳜鱼

别名

桂鱼

体重

最大可达7.5公斤

鳜鱼

体长

全长28厘米左右,在天然水域中鳜鱼的最大长度可达80厘米

鳜科

动物界

日鲈目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鳜属

命名者及年代

Basilewsky、1855

分布区域

在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和越南等地区的自然环境中都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的各个河湖中

拉丁学名

Siniperca chuatsi

亚纲

辐鳍亚纲

拼音

guì yú

亚目

鲈亚目

亚科

鳜亚科

二名法

Basilewsky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外文名

Aucha Perch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鳜鱼斑鳜鲈鱼
外观

体长全长28厘米左右,在天然水域中鳜鱼的最大长度可达80厘米约22厘米-
分布区域在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和越南等地区的自然环境中都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的各个河湖中长江、珠江、闽江、黄河、海河、辽河等水系及韩国、越南淡水流域沿海一带及河口和江河中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鳜科鲈科鮨科
展开表格整体体型

鳜鱼全长28厘米左右,体长大约24厘米,在天然水域中鳜鱼的最大长度可达80厘米以上、体重大约7.5公斤。鳜鱼体形呈纺锤状,体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其中体长为体高2.9~3.0倍,为头长2.7倍;头长为眼径2.9倍,为吻长9.0倍,为尾柄高3.5倍[3][6][7]

头部部位

鳜鱼的头较大,口位于前端位置,口裂大且略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可达眼后缘下方,下颌向前突出;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均具有绒毛状细齿,也生有犬齿。头部每侧有两个鼻孔,前鼻孔较大且圆,周缘有膜状突起;后鼻孔较小,位于眼睛的前方且相距较近;眼睛位于侧面上方位置,为中等大小;鳃盖发达,前鳃盖骨后缘具有细锯齿,而且有4~5枚大棘,下角和下缘各有2小棘;鳃盖骨后缘有2个扁棘,但是上侧的1个扁棘常不显著[3][7]

鱼体部位

鳜鱼的鱼体被细小圆鳞,侧线由背侧向尾柄部呈半月状的弯曲。鳜鱼的体色背部为橄榄色,背侧有几条褐色横带;腹部呈灰白色;体侧及各奇鳍的鳍条部,皆有大形黑色斑点;由吻端穿过眼睛处还有一条黑纹[3][7]

鱼鳍特点

鳜鱼的背鳍前距约占体长的37.5~39.5%,背鳍起点在胸鳍基底上方;胸鳍形圆,伸达腹鳍后端上方;腹鳍起点位胸鳍基底下方;尾鳍呈圆形状,游离缘部分的颜色为黑褐色[7]

鳜鱼全身照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鳜鱼在世界上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和越南等地[4]

鳜鱼历史地理分布图

中国分布

在中国,鳜鱼广泛分布于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的各个河湖中[3]

栖息环境

鳜鱼栖息在湖泊和河流的静水或缓流水域中,这些水域通常富含大型植物,它们一般就隐藏在水底的石头、树根和茂密的水草中。鳜鱼喜欢干净的水,并且能够忍耐的水温范围很广,这也是它们能够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的原因[1][4][6]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冬季气温降至1~5℃时,鳜鱼在深水中保持平静越冬,但当温度升至15℃以上时,鳜鱼开始主动觅食。它们一般是在夜间活动,夜间觅食,白天在自然条件下的避风区安静栖息。然而,在受控的人工养殖条件下,即使在白天它们也会进食[4]

觅食行为

鳜鱼是性情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以活鱼、虾和其他比自己小的水生动物为食,尤其捕食其它鱼类。对于静止的水生动物,即使这些动物紧挨在鳜鱼身边,鳜鱼也不会捕食它们。但只要捕食目标开始移动,鳜鱼就会毫不犹豫地迅速过去进行捕捉。鳜鱼在四五天大时就开始食用其它种类的鱼苗了,在野外,它们尤其喜欢吃武昌鱼。当人工养殖鳜鱼时,如果没有给它们提供足够的食物,它们就会发生自相残杀的现象[4][6]

视觉能力

鳜鱼依靠视觉来跟随猎物的运动,它们的眼睛虽然具有能辨别不同颜色的色觉能力和高敏锐度,但在夜间却无法发挥作用[1]

栖息在水底的鳜鱼

生长繁殖

4427次播放01:09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桂鱼好养吗?其实不难但你要注意这几点
生长阶段详细描述
性成熟雌性鳜鱼在两年内成熟,最小体重为160~250克(体长21厘米),而雄性鳜鱼只需一年即可达到性成熟,最小体重约为80克(体长16厘米)。
繁殖产卵鳜鱼的繁殖水温需要达到21℃以上,最适宜水温为26~30℃。在中国,南北不同地区其繁殖月份也有所不同:南方为3~8月,长江流域为5~8月份(其中6~7月为繁殖盛期)。河道及湖泊入口处为鳜鱼的理想产卵场所,雌性鳜鱼通常在流动的水环境中产卵,且在夜间进行。产卵一般会持续3~6个小时,但偶尔也会持续24小时。雌性鳜鱼一般怀卵量为3~20万粒,具体数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鱼卵直径为1.2~1.4毫米,这些鱼卵在流水中会呈半浮游状态,但在死水中会沉到水下。
鱼卵孵化鳜鱼受精卵的孵化温度为20~32℃,最适宜温度为25~30℃。刚孵出的幼鱼长仅0.46厘米,它们在孵出48~60小时后即开始摄食。
幼鱼成长当幼鱼体长达1.65厘米时,已具成鱼外形,但尚未长出鳞片。此后,幼鱼生长非常迅速,一年内即可达到400~600克,第二年就达到了1~1.5公斤。但在此之后,它们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率都会下降,并且在第三年,雌性鳜鱼的生长速度要快于雄性。
寿命期限鳜鱼的最长寿命为9岁。
展开表格

鳜鱼鱼苗

人工养殖

鱼苗培育

从鳜鱼卵孵化出膜到养成3厘米夏花鱼苗阶段,一般需要20天左右。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开口即食活鱼苗,饥饿时互相残食。因此,准确掌握鳜鱼苗开口摄食时间、选择好饵料鱼品种、及时供应适口饵料是鳜鱼鱼苗培育成功的关键措施。在鱼苗培育过程中,鳜开口摄食到体长0.7厘米阶段称为鳜苗开口期,一般3~5天,宜选择体型扁长、游泳能力较弱的鲂、鳊、鲴、鲮等鱼苗为开口饵料,尤以脱膜8小时的活鱼苗为最佳。一般用50~100立方米的水泥池进行流水培育苗种,放养密度为0.5万~1万尾/立方米,当培育至1.5厘米后转入池塘培育。在转入池塘前,应停食10~12小时,以防止鱼体受伤,也可在水泥池培育到3厘米后,再转入池塘培育。不同日龄鳜鱼的日粮和适口饵料鱼规格不同,刚开食的鳜鱼苗食量很小,随着鱼体长大,其进食速度、数量加快,具体见表1[5]

(表1)鳜鱼日龄与日摄食饵料鱼数
鳜日龄/日1~22~45~88~1214~20
日粮饵料鱼/尾2~34~58~1210~1615~20
鱼种培育

由3厘米夏花培养成6~8厘米大规格鱼种的阶段,培育时间为7~15天。鱼种培育池塘的面积一般为1亩,池深2米。鳜鱼夏花下塘初期,池塘水位以60厘米为宜;随着鳜鱼个体的增大,水位逐步增加到1.5米。放养密度一般3~4尾/立方米。饵料鱼投喂应做到定时、定位,在鳜鱼苗3~6厘米期间,以每尾鱖日投喂4~8尾饵料鱼为宜,饵料鱼体长不超过鳜体长的55%~60%;6厘米以后,日投喂饵料鱼4~5尾,其体长不超过鳜体长的50%~55%[5]

成鱼养殖

由6~8厘米的鳜鱼鱼种或3厘米的夏花饲养成体重500克以上的商品鱼过程。这一过程所需时间180天以上。鳜鱼的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包括单养和混养)、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及大水面粗放养殖等。池塘养殖产量可达2.25万千克/公顷。养殖池塘面积一般小于10亩,以1500~3500平方米为好,水深1.5~2.5米。一般放养鳜鱼鱼种0.5~0.8尾/立方米。池塘放养前严格清整、消毒,投足饵料鱼或另设专池培育饵料鱼分批投喂。鳜鱼的养殖过程中,应根据生长情况培养饵料鱼,由小到大,逐步增大,饵料鱼一般为鳜鱼体长的50%~60%作为投喂标准。鳜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鱼规格要求不同,具体见表2,生产时可根据要求进行安排[5]

(表2)鳜鱼养殖投喂饵料鱼苗规格
鳜体长/厘米3~1415~2021~2526~3031~35
饵料鱼体长/厘米1.5~56~88~1010~1310~16

历史文化

诗歌文化

鳜鱼在中国自古就为人所知,在唐代(公元618-907年)非常流行,许多诗人对其颜色和味道赞不绝口。比如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描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4][8]

药食文化

鳜鱼有着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国古代的中医典籍《本草纲目》记载:“鳜鱼肉甘平无素。主治肠内恶血,去腹内小虫,益气力,令人健肥,补虚劳,益脾胃,治肠风泻血。”[8]

长期以来,在中国各地还形成了不同的鳜鱼饮食文化,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烹调工艺。“头昂尾巴翘,色泽逗人爱,形态似松鼠,挂卤吱吱叫”的“松鼠鳜鱼”是江浙一带鳜鱼最具历史和特色的做法。伴着豆豉、豆瓣酱、泡辣椒酱的味道的“豆豉鳜鱼”则散发出浓浓的四川风味。“徽州臭鳜鱼”其“腌鲜”味虽与鲜鳜鱼味道相差很大,却别有一番风味[8]

养殖历史

虽然鳜鱼在中国历史悠久,但是鳜鱼的人工养殖直到20世纪后期才开始的。实验性人工养殖始于1950年代,当时,中国的农民发现野生捕食的鳜鱼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后来中国一些养殖场对鳜鱼鱼种生产进行了研究,但鱼种只存活了大约10~15天。到了1975年,江苏省苏州市立养殖场通过诱导繁育养殖了482条鳜鱼,平均每条达到375克。从那时起,在受控条件下的人工养殖鳜鱼也变得越来越流行[4]

肥美的鳜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