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中药名。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中文名

柴胡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别名

地熏

拼音

chai hu

植物界

阿米芹族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外文名

Bupleurum chinense

伞形目

伞形科

亚科

芹亚科

柴胡属

分布区域

东北

采收时间

春、秋二季

毒性

无毒

形态特征

高45—85cm,主根圆柱形,分枝或不分枝,质坚硬。茎直立丛生,上部分枝,略呈“之”字形弯曲。叶互生,基生叶倒披针形,基部渐窄成长柄;茎生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无柄;叶长5—12cm,宽0.5—1.5cm,先端渐尖呈短芒状,全缘,有平行脉5—9条,背面具粉霜。复伞形花序腋生兼顶生,伞梗4—10,总苞片1—2,常脱落;小总苞片5—7,有3条脉纹。花小,鲜黄色;萼齿不明显;花瓣5,先端向内折;雄蕊5,子房椭圆形,花柱2,花柱基黄棕色。双悬果宽椭圆形,扁平,长2.5—3mm,分果有5条明显的主棱。[1]

柴胡

生长繁殖

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地块留种,9—10月种子稍带褐色时割回,晒干脱粒后贮藏。3—4月播种。条播的行距30cm左右,穴播的穴行距为23—27cm,播沟和播穴宜浅。每亩用种子500—750g,与火灰拌均,均匀地撒在沟或穴里。

生长环境

柴胡常野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区、丘陵的荒坡、草丛、路边、林缘和林中隙地。它的适应性较强、喜稍冷凉而湿润的气候,较能耐寒耐旱,忌高温和涝洼积水。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一般用非耕地栽培,以比较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或砂壤土较好。整地时最好施入基肥,深翻后耙细整平,作宽约1.3m的畦;坡地可只开排水沟,不作畦。[2]

田间管理

播后如遇天旱,应浇水保湿。半月后陆续出苗。苗高约10cm时间苗补苗,条播每隔5—7cm留苗一株,穴播每穴留5—6株,同时除草,施一次清淡水肥。苗高33cm时中耕除草,施较浓的人畜粪水。第二年同样中耕施肥两次。第一年如收割地上部分做药,割后应中耕,并用腐熟堆肥壅根。[2]

柴胡

采收与加工

播种后第二年9—10月收获。挖起全株,除去茎叶,抖净泥土,把根部晒干即成。用全草可在播种当年秋季和第二年收根时刈割茎叶,晒干即成。[2]

防治方法

锈病

为害茎叶。防治方法:(1)清园,处理病残株;(2)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

斑枯病

为害叶部,产生3—5mm直径圆形暗褐色病斑,中央带灰色。叶两面产生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1)清园,处理病残体;(2)轮作|(3)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喷雾防治。

根腐病

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防治方法:忌连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注意开沟排水。

主要变种

北柴胡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南柴胡根茎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大叶柴胡

大叶柴胡叶较宽,长圆形或广披针形,小伞梗细如丝状。比小总苞长3-4倍。生于林内及灌木丛中。

狭叶柴胡

狭叶柴胡主根多单生,棕红色或红褐色;茎基部常被棕红色或黑棕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7cm,宽2~6mm,有5~7条平行脉;复伞形花序多数;总苞片1~3,条形,伞幅5~13,小总苞片4~6,花梗6~15;双悬果棱粗而钝。

醋柴胡

醋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醋炙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常与枳壳、香附、川芎等同用。

鳖血柴胡

鳖血柴胡苦,微寒。归肝、胆经。鳖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功效。常与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强表里退虚热作用。

柴胡

[3]

主要价值

药材性状2.6万次播放01:35疏肝解郁、解表退热,柴胡有三大功效,中医药师告诉你怎么用最好2.1万次播放01:35中药柴胡有哪些功效与作用?能治哪些病?中医专家为你解答4132次播放03:13柴胡功效多,外用煮水可以治疗风湿拘挛!

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

归肝、胆、肺经。

功效

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炮制方法

①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柴胡:取净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鳖血柴胡:取净柴胡片,用鳖血及适量清水拌匀,稍闷,待汁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2.5kg。

生长习性

柴胡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其生长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

分布范围

生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

相关论述

①《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②《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