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挺(1138年-1193年6月27日),字仲烈,祖籍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县)。南宋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璘第五子。

吴挺早年随父从军,升至利州西路前军同统制。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起,随吴璘抗击西线金军,屡立战功。二十五岁时便以官拜武昌军承宣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熙河路经略安抚使中军统制。吴璘去世后,他入朝任左卫上将军、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淳熙元年(1174年),吴挺建节,重掌四川的主要兵权。淳熙四年(1177年),改授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累加至检校少保、太尉。

绍熙四年(1193年),吴挺病逝,年五十七。追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后谥号“武穆”。

人物生平

吴挺为为南宋抗金名将吴璘第五子。现存《世功保蜀忠德碑》明确记载:“王守武阶日,(吴挺)生于守舍(今武都区桔柑乡大岸庙)。”吴挺幼时十分聪慧,深得吴璘宠爱。初识字,便能读《左氏春秋》。年十七,始从军为后部准备将。不久,又迁为中书第一将。这年,吴挺到京城呈送文件,宋高宗亲自召见,向他询问西边地势、兵事及战守情况,他对答如流。高宗十分惊奇,对左右大臣说:“这真是将门出虎子啊!”当即下诏提拔吴挺为右武郎、浙西路兵马都监,赐金带。以后,又相继任右武大夫、利州东路前军同统制。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正月,时任兴州驻札御前中军第一正将的吴挺,在宋高宗召见后,升任“两浙东路兵马都监兼御前祗应”,留在“行在所”临安府任职。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回川任添差利州路兵马钤辖,次年任利州东路兴元府御前诸军前军同统制,后改任利州西路兴州御前诸军前军统制兼主管中军军马。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金主完颜亮背叛和盟,派遣合喜勃堇为征西元帅,率大军南下,直逼秦陇。吴挺受命镇守兴州(今陕西略阳),但执意要上前线,他对父亲说“愿率兵出征,建功立业于阵前。”吴璘十分高兴,便任命吴挺为中军统制,率军北进。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与收复西北三路的战斗。朝廷授其为荣州刺史,后又迁升为兴州御前诸军中军统制、熙和路经略安抚使。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挺随父亲吴璘防守河池(今甘肃徽县)。六月,金将完颜悉烈领兵十万前来攻城,吴挺多次亲率精兵袭击金营,给金兵以重大杀伤,金兵伤亡惨重,只好退兵待援。由于吴挺在这次战斗中指挥得当,功绩显著被任命为武昌军承宣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中军统制。这年,吴挺年仅二十五岁。

吴挺治军有方,“纪明律修,军中悦服”。

宋孝宗乾道年间,吴挺又回到临安,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

乾道八年(1172年),吴挺出任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

自吴玠、吴璘先后统率蜀兵达二十多年之久,早在绍兴末年吴璘病重时,有人多次提出将吴玠之子、鄂州诸军都统制吴拱调回四川接替吴璘,由于许多人反对四川军权形成吴氏世袭的状况,而没有回四川任职。

淳熙元年(1174年),吴挺建节,领定江军节度使,并出任兴州诸军都统制,吴氏重又掌握四川的主要兵权。淳熙五年(1178年),兼任利州西路安抚使、兴州知州。淳熙十年(1183年)冬,特加检校少保。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春,吴挺因积劳成疾,请求致仕,朝廷同意,并加授其为太尉。但是以太尉致仕的诏书还未到达,吴挺已在五月二十七日(6月27日)病逝于军中,终年五十七岁。八月,朝廷追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后谥号“武穆”。

吴挺临死前,口嘱幕僚遗书,全文都是忧君爱国、备边养民之事,无一字言及家事,阅者无不感动。吴挺生前很受朝廷器重。孝宗常对别人说:“吴挺,是朕千百人中亲选出者。”光宗多次赏赐内府珍奇,以表示对吴挺的厚爱。

关于吴挺的卒年,还有绍熙五年(1195年)夏的说法。

人物评价

脱脱:挺累从征讨,功效甚著,有父风矣。[1]

亲属成员

吴挺生五子:吴璋、吴曦、吴晓、吴晛、吴踔。

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1]

后世遗迹

吴挺死后,葬于同谷(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关石碑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立“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于墓前。碑额为宋宁宗亲书,由国子祭酒高文虎奉旨撰文。正文共八千四百六十一字,详尽记述了吴挺抗金保蜀的丰功伟绩。该碑保存完好,是研究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