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开始四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交待路途情况。早上与周人辞别,晚上在郑州寄宿,离开亲人,越来越远了,一种凄凉的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与诗人相亲相近的只有那随身僮仆了。这后两句摹写人情极真,刻画心理极深,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凄清。唐末崔涂诗“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巴山道中雨夜抒怀》)就是由这两句脱化而出。

接下来八句写景。诗人将这种凄清孤独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可感的“雨中秋景图”:“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南阳、洛阳在视线中已逐渐模糊、消失,空阔辽远的原野笼罩在霏霏的霪雨、蒙蒙的烟气之中。村头,田父荷锄踏青而归,牧童短笛声声,怡然自得,村东水边高地上的主人家环绕在一片油绿鲜亮的庄稼中。还有悲鸣的秋虫,摇动的机杼,喧嚣的雀鸟。

最后四句抒情。“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这两句是说:“我昨天还在繁华的洛阳,而明天就要去偏远的郑州了。”句意和头二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前后呼应,既体现出感情的凝聚、深化,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浑然一体。“此去欲何言,穷边循微禄”是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到穷僻边远的地方去。这二句话感情深沉、情韵丰厚而不作平白直露的激越之语,在自嘲中流露出更深沉的忧郁————情到深处人孤独。

全诗在征途愁思中以简淡自然之笔意织入村野恬宁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写宦海沉浮的失意、苦闷和孤独。[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赴济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宁)途中,路过郑州(今属河南)时所写。[1][5]

作品评价

《王孟诗评》:顾云:浅不近俗,当思其难处(“孤客”句下)。蔼然恋阙之情(末句下)。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闲雅幽寂,有彭泽遗韵。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曰:起古。“宛洛”四句是一幅秋霖景,于此便动倦游意。

《唐风定》:深衷密绪,言外不尽。

《唐贤三昧集笺注》:为景入微。顾云:真情真意,人所不道。又云:一结含悔意。

《唐诗别裁》:“孤客亲僮仆”、“雀暄禾泰熟”,此种句子,后人衍之,可成数言。

《唐贤清雅集》:前声回环映带,中间叙时景,章法秩“朝”“暮”“明”“晚”等字都为题中“宿”字着意,不是漫用。去路结明本意。[6]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宿郑州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周啸天编 . 唐诗鉴赏辞典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01 . 265 .[3] 彭定求 等 . 全唐诗(上)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 288 .[4] 邓安生 等 . 王维诗选译 . 成都 : 巴蜀书社 ,1990 . 27-29 .[5] 周啸天 等 .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 成都 :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 104-10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