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下辖的一个县,总面积2,492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五原县人口数为224809人。[4]五原有文字记载24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秦时五原属九原郡;史载三国名将吕布是五原人;北魏沃野镇(五原县)起义被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件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近代,冯玉祥“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傅作义“五原抗战”,阻击日寇,更使古郡五原名扬华夏,声震四海。

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2021年,五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8]

中文名

五原县

邮政区码

015100

面积

2492.9 km²

人口

224809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方言

晋语后套话

气候类型

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电话区号

0478

政府驻地

隆兴昌镇

下辖地区

隆兴昌镇

车牌代码

蒙L

地理位置

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

机场

五原县天吉泰镇

著名景点

天籁湖

行政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中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特色产业

种植业

文字记载

2400多年

行政区划代码

150821

GDP

113.7亿元(2021年)

历史沿革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谓始而至此。

商朝时期河套地区为鬼方辖域。西周属昆夷、熏粥、猃狁诸民族牧区。周赧王16年(前301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九原是云中郡的一个属县,五原为九原的西部地区,自此,五原地域始有隶属。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宇,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实行移民屯垦。

战国末年,当中原诸侯国互争雄长,激烈交战,无暇顾及北方地区之际,占据阴山南北一带的匈奴族乘机南下,占领了河南地(“河”指黄河,当时在阴山下,河套平原的北端。逐渐移至当前位置)。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始皇33年(前214年)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经过两年的争战,收复了“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人不敢弯弓而报怨”。为了加强边境防御,秦“因河为塞,筑三十四县城。”(又一说为四十四座县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将九原升为九原郡,郡址设在五原。五原为九原郡之西部地。秦王朝还采取了修直道、筑长城、垦北假等相应措施来巩固北疆。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赵高杀蒙恬,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复越长城,渡河南下,占据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在冒顿单于的统驭下,匈奴的部落联盟更加强大,它东灭东胡,南并楼烦、白羊、燕代,北并丁零、坚昆,往西击走月氏,征服塔里木盆地西域诸国,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此时,河套是匈奴的主要活动地区。

五原县

汉武帝时,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卫青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收复了河南地。为了加强防御,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名五原郡,西部地区改称朔方郡。五原郡治九原县,领县十六,即:九原、固陵、五原(此五原并非今五原,当在包头孟家梁故城西,《水经注》载“九原县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即今包头孟家梁故城西郊哈德门故城)临沃、文国、河阴、浦泽、南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禾固阳、莫黑旦、西安阳、河目。这些县大部分设置在黄河河套东部两岸的台地上。朔方郡治朔方县(在今西山咀黄河南岸伊盟杭锦旗北独贵乌拉乡境)领县十,即朔方、修都、临河、呼遒、渠搜、沃野、广牧、临戎、三封、窳浑。这些县除三封、临戎、窳浑在西套外,大都设置在鄂尔多斯北境的黄河两岸,五原郡隶属于朔方刺史部。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五原郡领十六县。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人。

西汉末年,王莽覆灭后,匈奴支持卢芳称帝,占据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都于九原。由于长期争战,使北方“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障塞破坏,亭坠绝灭。”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1)收复五原、朔方诸郡复置郡州。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匈奴内争,分为南北两部,南单于附汉仍入居塞内,活动于阴山南麓河套一带,并于鄂尔多斯之美稷建南单于庭,命左贤王屯朔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地为鲜卑、羌胡所据。活动在蒙古大草原整个北方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名称五胡,大多进入长城,移居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互相争伐,河套地区先为前赵匈奴遗族刘虎、刘卫辰所据。继而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占领,后赵又为羯族石虎所攻占,前秦氐族符坚得其地,后秦为羌族姚兴部所辖领。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7)匈奴族铁弗刘武复进入河套、陕西一带,建立夏国,后由赫连勃勃统领,建都统万城(今伊克昭盟乌审旗南)。此后,鲜卑族拓跋部势力日渐强大,从东北大兴安岭南迁大泽,向西进入河套地区,最后统一了北方各部落。天兴元年(398)建立北魏王朝,北魏为了防御柔然民族的侵袭在塞北一带建立七个军事重镇。河套地区为沃野镇之辖境。北魏时,黄河南迁,故道改称乌加河,至此,始有黄河后套之说。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王朝复分为东魏、西魏,五原属西魏辖境。他们统治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北周宇文氏置银、夏两州,分领今河套鄂尔多斯全境,并于今巴盟河套地区置永丰镇(今临河县境内)。

公元581年,隋文帝纂周灭陈,统一宇内,建立隋王朝,开皇三年,废郡置州,五原属丰州。州初不领县,仍称永丰镇,至五年始废镇置永丰县。六年又于州东南四十里置丰安镇,五原隶属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五原属五原郡(郡址在城南西土城故城),后因战乱,近边难守,未久即废。

唐朝初年,突厥又复强盛,“控弦百万”,五原为突厥所踞。唐贞观四年(630)命将李靖、徐分道北伐,逐突厥于潮海之北,唐王朝将全国分为十道,二百九十三府州,五原属关内道丰州所辖。唐中叶沿边增设六都护府以治理边疆各少数民族。贞观二十一年(647),在今内蒙古西部一带改设燕然都护府,辖狼山羁糜府州二十七处,河套地区属丰州都督府。高宗永徽年间(650),在河套地区置永丰、九原两县,后又增置丰安县。武则天时期,突厥默啜可汗连年犯边,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任朔方大总管,当默啜可汗出兵新疆之机,乘虚夺取河南地,在黄河北岸修筑屯兵城堡,即东、中、西三受降城,以绝突厥南进之路。迨至唐中叶以后,五原为西受降城(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北圐圙补隆古城)辖境。后改为定军制,府州悉由节度兼领,五原隶属于天德军使节度兼安北都护府统领。唐末,党项族拓跋部(羌族的一支),趁宋辽连年交战之机,不断扩张势力,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今陕西西北部、宁夏东部及内蒙古河套、伊克昭盟、阿拉善盟境域),成为五代时期西北一大强国。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又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共传十世,历时194年。五代及宋、辽、金、夏时期,五原皆为西夏属地。

自12世纪始,游牧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部落日趋强盛,铁木真(成吉思汗)经过十年征战,于公元1227年灭夏,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汗位,公元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定都燕京(今北京)。元代施行行省制,省下设路,路下设州,五原属中书省大同路云内州西部地。

明代270多年间,北方蒙古草原,兵连祸结,蒙古各封建领主之间,互争雄长。明初,套内则为元将扩廓铁木儿(小字王保保)占领。洪武中期,王保保被逐,收其地。洪武末,置卫所,巴盟西部河套属宁夏辖境隶陕西统领。明中叶以后,河套全境为元裔达延汗之子孙辖领。天顺、弘治时为蒙古族阿罗出、毛里孩、满都护等相互攻占之地。成化四年(1468),阿罗出为其党加思兰所杀,并其众属,与满都护结合居套内。未几,火筛部复入套地,号称鄂尔多斯,服属于察哈尔部,有子九人,分牧而居。河套东部则为俺答(阿拉坦汗)之部,名叫土默特。隆庆五年(1571),俺答议和,明朝封为顺义王,万历中始改其所居库库忽洞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明末河套内外悉为蒙古之游牧驻地。

公元1644年,满族入关,推翻明朝统治,建立清王朝。太宗于天聪六年(1632)征服土默特部,历崇德、顺治至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以戈壁为界,将塞北蒙疆先后划定内外蒙古牧地,内蒙古设置二十五个部、六个盟、五十个旗,五原属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左翼后旗(亦称达拉旗)、右翼后旗(亦称杭锦旗)地各一部。雍正、乾隆间,置道设厅。雍正六年(1728)设归绥道。乾隆六年(1714)设萨拉齐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1760),因塞外人口增多,垦荒日繁,随于口外设七厅(后增为十二厅),改萨拉齐为理事通判厅,五原属萨拉齐厅西部地。从此,实行旗不管汉,厅不管蒙,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两种特殊建制。同治四年,改设同知,光绪十年又改抚民同知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萨拉齐厅西部地区(达拉特、杭锦、乌拉特旗地区)设五原厅,治大佘太,后移治于隆兴长(今五原县城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改五原厅为五原县,三年建县城于白(北)圪梁(旧城),统领后套全境。中国的大上海市区,街、路的规划名称均按全国较有名声的市、县和地区方位选定,因五原是塞外河套地区著名的粮仓,故在上海市区的西北角设有五原路。民国八年,析乌拉特前旗地一部别隶固阳。民国14年,又划出五原东西各一部,设安北、临河两县。

民国31年(1942),绥西实行新县制,将五、临、安三县划为六县,析五原县西部地增设晏江县(1954年改称达拉特后旗)。

1958年7月,撤销达拉特后旗建制,辖区复并入五原县辖领。至今,五原县之建置再未改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五原地处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县域南临黄河(属黄河最北端),北有阴山横亘,东临鹿城包头,西与临河市接壤,是一颗有着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塞上明珠。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30′-41°16″45′。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南北最宽55.5公里,均宽40公里。总面积2492.9平方公里。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

地质地貌

该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并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内陆断陷盆地,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上部是冲积、风积层,主要岩性为细砂、粉砂和砂粘土互层。砂层层理清晰,厚度10-70米。中部为河湖交替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砂与粘土互层。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土质膏腴肥美,适于农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虽然有的土地呈盐碱化,但并不影响耐碱作物,如葵花、枸杞等作物的生长。黄河由五、临交界处老楞河头入境,为东经107°37′,至五原前旗交界处的四科河头出境,为东经108°11′。此段河道是黄河干流在地球表面纬度最高的河段。五原境内的黄河流经天吉泰镇、套海镇。其北与之并行的是总干渠(二黄河),它由磴口、临河向东进入五原,又进入前旗而汇入三湖河,在五原境内长43.5公里。县内各干渠均由此渠引水灌溉。与黄河有关的是乌加河(旧时亦称五角河、五加河),它原是黄河的主流,是北河。1840年黄河改道后主流成为南河,在改道的过程中使整个河套平原成为土质肥沃的冲积平原。乌加河是黄河的支流,由临河市的份子地进入五原,由建丰农场出界,泄入乌拉特前旗的三湖河,在五原地段为46公里长。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修浚成为灌区的总排水干沟。

气候

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4卡/平方厘米,仅次于西藏、青海;2012年日照时数3263小时,平均气温6.1℃,积温3362.5℃;无霜期117-136天,相对较短,可避免农作物贪青恋长、推迟成熟而减产的弊端,可使农作物长势集中,丰产丰收。年均降雨量17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5]

水文952次播放06:40总干渠,一条对五原以及河套地区意义重大的引水渠|中国影像方志

五原境内因黄河冲积层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形成许多风蚀洼地和黄河改道时冲刷的天然壕沟。这些洼地与壕沟长年积水,形成大小不同的海子(湖泊,俗称泊尔洞)。全县有面积三亩以上的海子171个,总面积5.4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海子5个,总面积1.06万亩;百亩以上的海子37个,总面积1.33万亩。海子水深大于1.5米的116个,面积2.71万亩。1986年已被利用的水面3.8万亩,占70%。这些海子大多分布在县境西部的塔尔湖镇、银定图乡、海子堰乡、什巴乡,以及县境南部的套海镇、东部的胜丰镇。城南、美林、隆镇也有零星分布。

自然资源

五原县有丰富的土地、水、光热资源、电力资源,处在煤炭、天然气、铜、铁、硅石、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包围圈之中。

土地资源

五原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

(一)耕地169875.94公顷(254.81万亩)。其中,水田224.63公顷(0.34万亩), 占比0.13%;水浇地169651.31公顷(254.48万亩),占比99.87%。

(二)园地205.12公顷(0.31万亩)。其中,果园205.12公顷(0.31万亩),占比100%。

(三)林地9316.86公顷(13.98万亩)。其中,乔木林地5828.12,公顷(8.74万亩), 占比62.55%;灌木林地1914.58公顷(2.87万亩),占比20.55%;其他林地1574.16公顷(2.36万亩),占比16.9%。

(四)草地6596.48公顷(9.89万亩)。其他草地6596.48公顷(9.89万亩),占比100%。

(五)湿地2233.14公顷(3.35万亩)。沼泽草地417.35公顷(0.63万亩),占比18.69%;内陆滩涂1815.79公顷(2.72万亩),占比81.31%。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318.52公顷(24.48万亩)。建制镇用地3055.05公顷(4.58万亩),占比18.72%;村庄用地13003.3公顷(19.5万亩),占比79.68%;采矿用地159.97公顷(0.24万亩),占比0.98%;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00.2公顷(0.15万亩),占比0.62%。

(七)交通运输用地10373.82公顷(15.56万亩)。其中,铁路用地168.54公顷(0.25万亩),占比1.62%;公路用地1503.66公顷(2.26万亩),占比14.49%;农村道路8546.84公顷(12.82万亩),占比82.39%;机场用地154.78公顷(0.23万亩),占比1.50%。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7300.08公顷(40.95万亩)。其中,河流水面3217.51公顷(4.83万亩),占比11.79%;湖泊水面924.35公顷(1.39万亩),占比3.39%;坑塘水面1059.42公顷(1.59万亩),占比3.88%;沟渠21833.59公顷(32.75万亩),占比79.98%;水工建筑用地265.21公顷(0.4万亩),占比0.96%。[9]

行政区划

五原县辖8个镇、1个乡。县政府驻隆兴昌镇。

和胜乡
隆兴昌镇塔尔湖镇巴音套海镇新公中镇天吉太镇胜丰镇银定图镇复兴镇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五原县总人口274188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6.46%,蒙古族人口占2.04%,其他民族人口占1.50%;五原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10人。城镇人口30.51%、农村人口占69.49%;年龄及文化结构基本稳定,15周岁以下儿童占22.60%,65周岁以上老人占5.43%,中青年人口占71.97%;每十万人受教育人口:中专及以上文化1668人、高中和中专文化10015人、初中文化35263人、小学文化32236人。

2012年末,五原县拥有95100户居民,总人口达27.1万人,2012年出生1930人,出生率为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五原县人口数为224809人。[4]

经济

综述

2012年五原县生产总值达到90.4亿元,同比增长13%(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01亿元,同比增长8.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38亿元,同比增长15.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6.01亿元,同比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30.5:41:28.5调整为2012年的31.6:38.2:30.2。第二产业上升了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末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由85.6亿元增至10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6.9亿元增至35.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4201元和14248元增至33290元和21658元。

2021年,五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58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19亿元,同比增长1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93亿元,同比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3.1:15.1:5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043元,比上年增长7.2%。[8]

第一产业

201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4.37亿元,同比增长9.8%,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01亿元,同比增长8.7%。2012年农作物总播面积197.18万亩,与2011年持平,其中种植小麦45.3万亩,比上年减少500亩;玉米47.3万亩,比2011年减少2.86万亩;葵花77.32万亩,比2011年增加了3.36万亩;甜菜0.33万亩,比2011年减少800亩;瓜菜类14.63万亩,比2011年增加1.18万亩;黑白瓜籽9.5万亩,比2011年增加0.84万亩。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2012年五原县农作物的产出率只有玉米增加,其余的产品都不同程度的有所下降。其中:小麦单产677斤;玉米单产1449斤;油料单产360斤;蔬菜单产7298斤;瓜类单产3242斤;黑瓜籽亩产170斤。

2012年完成造林面积4.13万亩,育苗面积11.5万亩,中、幼龄林抚育面积11.2万亩,2012年实现林业总产值3273万元。

2012年底家畜总头数达到128.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了2300头(只);良种和改良种牲畜年末总头数127.68万头(只),占全部牲畜的99%,牲畜出栏率为119.71%。商品率为109.93%。牧业总产值达到158690万元。

第二产业

2012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实现工业增加值2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37亿元,实现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5.1%,比上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

五原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个,主营业务收入4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利润8491万元,同比增长73.7%;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有19个,比上年增加3个,亏损额为6400万元,比上年增加了2800万元。

第三产业

五原县批发贸易零售业2012年实现增加值5.15亿元,同比增长13.4%。五原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9.34亿元,同比增长13.7%。从分行业看。批发业增长12%,零售业增长15%,餐饮业增长10.7%;从分地区看,城镇的销售额达到15.23亿元,增长13.96%,农村的销售额达到4.02亿元,增长12.9%。2012年年底五原县个体工商户达到9524户。

文化

五原创建历史文化大县,引导文化与经济结盟,为繁荣文化事业增添动力,为经济发展增强活力。特别是葵花文化与葵花产业相得益彰。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打响了葵花文化品牌战略。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和葵花主题雕塑在五原落成;“葵花神韵”主题雕塑首次把葵花的自然生长特性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是融葵花产业与葵花文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葵花产业大县”最靓丽的风景。

通行语言

五原县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和蒙古语,使用于正式场合。

但五原县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晋语,五原话属于晋语的大同-包头片方言。

交通

巴彦淖尔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天吉泰镇境内,距市首府所在地临河区中心直线距离33公里。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建有3个停机位,登机桥2座,航站楼面积7076平方米,跑道长2600米,站坪面积18900平方米,总投资约3.86亿元。机场按照满足2020年吞吐量2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10吨设计,可满足波音737-800、空客320及以下机型起降;五原火车站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巴彦套亥镇的一个铁路车站,邮政编码015113。车站建于1957年,有包兰铁路经过该站,办理客货运业务,车站及其上下行区间均为电气化区段。车站距离包头火车站161公里,隶属呼和浩特铁路局,是三等站。

社会

文化事业

2012年五原县有文化艺术团体一个,文化馆、体育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一个,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台、微波站各一座,各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部分村社还有文化室。《古郡晨报》每周两期,2012年发行。广播电视覆盖率为100%。五原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5万户。

教育事业

2012年五原县有普通中学7所,中学在校学生12895人;小学校22所,在校小学生130437人;各类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人数408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医疗事业

2012年五原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5个,其中县级医院3所,民营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9个,防保站20个,社区服务机构8个,村级卫生室113个,乡以上医疗机构拥有床位916张,卫生技术人员803人。

2020年6月2日,五原县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3]

环境整治

2019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给予2000万元激励支持。

旅游

天籁湖整个景区由度假区、中心岛、观鸟点三个部分组成,总面积4500亩,水面面积2833亩。在景区入口处建有游船式旅店和餐饮部,中心岛内建占地200平米的餐厅,景区中间的岛屿已硬化,建成广场式结构,广场内建有凉厅、草坪区。在湖面上可以看到栖息在此的野鸭、鹭鸶、沙鹅、鹰、鹳等二十多种鸟类,220亩芦苇春夏一片碧绿、秋冬芦花飞扬,不仅成为鸟类的世外桃源,也成为人们理想的旅游胜地。

塔尔湖位于五原县城西38千米处,水域面积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蓄水量250万立方米。据说清末在此湖附近建有召庙和白塔,首任召庙住持喇嘛名叫塔尔棍,“塔尔湖”因人得名(也有人说因湖附近有塔而得名)。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9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2020年3月19日,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0年4月,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五届自治区文明城市”。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12月,入选自治区双拥模范城(旗县、市区)名单。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12月,五原县被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6]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2月2日,入选2017—2020年度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