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髋肌前群肌之一。由腰大肌和髂肌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的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两肌相结合,经腹股沟韧带的深处下至髋关节的前面而止于股骨的小转子。此肌可屈与外旋大腿,下肢固定时使骨盆和躯干前屈。受腰丛肌支(胸12腰1—4)支配。

中文名

髂腰肌

外文名

iliopsoas muscle

组成

髂肌和腰大肌

作用

收缩时能使大腿屈等

脆弱时疾病

身体虚胖、体态变形等

训练方法

抬腿运动等

拼音

qià yāo jī

解剖结构

髂腰动脉:系髂内动脉分出的壁支之一。此动脉自髂内动脉起始部发出,向后外行在腰大肌的深处,分支营养髂肌、腰大肌和腰方肌,并有分支入椎管分布于脊髓。

由髂肌和腰大肌合成。该肌受腰神经丛支配。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呈扇形,位于腰大肌外侧,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互相结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和髋关节的前内侧,止于股骨小转子。腰大肌被一筋膜鞘包裹,当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此鞘流入髂窝或大腿根部。髂腰肌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该肌由第2、3腰神经前支支配。

(一)髂肌

1.起点:髂窝。

2.止点:股骨小转子。

(二)腰大肌

1.起点:第12胸椎、第1~5腰椎横突。

2.止点:股骨小转子。

(三)腰小肌

1.起点:第12胸椎至第1腰椎。

2.止点:髂骨筋膜。

3.扳机点位置:

(1)股三角外侧缘

(2)髂前上棘。

(3)脐下,腹直肌的外侧。

4.牵涉痛:①在腰椎同侧,沿脊柱到骶髂关节,再到臀部的中、上部;②腹股沟和大腿的前内侧

前弓后箭

1.双手放在腰上,眼睛凝视正前方。2.迈出右脚,注意腰背挺直,右脚膝盖弯度不超过脚尖,以防膝盖受伤。吸一口气后再恢复原位,重复8~10次。

疾病

髂窝脓肿:

髂窝位于盆腔两侧后方,在后腹膜与髂腰肌腱膜之间,系一疏松组织间隙,其中有髂外动静脉、精索(或卵巢)动静脉、髂窝淋巴结、生殖股神经和输尿管等。髂窝脓肿是指髂窝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最终形成的脓肿。

【病因】

多由外感湿热或邪毒内蕴,结于髂窝脉络之间,久之发为本病。致病菌多系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常继发于下肢、会阴、肛门周围等的化脓性感染,经淋巴回流到达髂窝;也有由远处感染经血行转移引起。

【症状及诊断】

起病较急,往往有恶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由于病变部位较深,局部症状最初并不明显,一般仅有腹股沟上方疼痛。继而有行走困难,大腿不能平伸,并在髂窝腹股沟上方出现肿块。肿块呈长圆形,有压痛,波动不明显。髋关节渐渐不能伸直,伸屈活动时疼痛加重,主要是因为炎症刺激髂腰肌、腰大肌等所致。因此中医称本病为缩脚肠痈。病期多较长,后期脓肿可自腹股沟韧带下方穿破至浅部,最终溃破形成脓窦。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

【鉴别诊断】

(1)阑尾周围脓肿:发生在右侧髂窝的脓肿需与阑尾周围脓肿区别。阑尾周围脓肿常有较典型的上腹或脐周痛转移至右下腹的病史,其肿块和压痛位置较高且偏向内侧,一般无屈髋畸形。

(2)嵌顿性腹股沟疝或股疝: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肿块位置比较偏向耻骨上方;嵌顿性股疝的肿块较小,常呈圆形,位于腹股沟下方。两者均可引起急性肠梗阻。

(3)急性髋关节炎:髋关节活动受限,保持在一定位置,叩击足跟时,髋关节疼痛加剧,髂窝无肿块。

(4)髂窝寒性脓肿:常继发于胸、腰段脊柱结核,病期长,起病慢,有潮热盗汗等阴虚发热症状,X线片可发现脊柱病变。

【治疗】

1.一般疗法

应卧床休息,患侧膝下垫枕,吃清淡饮食,补充维生素C和B等。

2.辨证施治

本病常因湿热邪毒蕴于脉络,化热生火,故治宜清火解毒,如黄连解毒汤;内热炽盛,大便燥结者,给内疏黄连汤以通里泻火解毒。溃后可给补气养血之剂。

3.抗菌药物

宜选用氨苄、羧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症状较重者宜用大量或联合应用,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可加服甲硝唑。

4.外治

(1)早期可外敷如意金黄散或芙蓉膏,也可进行热敷或理疗。

(2)切开排脓。一旦脓肿形成(可穿刺抽出脓汁或超声检查确诊),应及时切开排脓。手术可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消毒皮肤后,自波动明显处(或隆起最高点)穿刺,抽得脓汁后,以穿刺点为中心,作一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切口,长4~5厘米,按层分离腹壁组织,于波动最明显处再进行穿刺,证实为脓肿后切开小口,脓出后以手指(或止血钳)扩大切口(应向外扩开,避免撕破腹膜)使能容两指即可。用手指或器械在脓腔中探查或扩断间隔的作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样作不仅可能损伤脓腔后壁的血管、神经和腹膜,还有使感染扩散的危险,也增加了毒素的吸收。当大部分脓液排出后,置入两根烟卷引流,要求放到脓腔最深处。伤口外面盖以生肌玉红膏纱布或凡士林纱布,再以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术后如脓汁量很多,可随时更换敷料。48小时后取出烟卷引流。换用2根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硅胶管,以保持引流通畅。每天通过胶管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1~2次,冲洗后用干脱脂棉吸净残留水液。最后通过胶管向脓腔内注入广谱抗生素溶液数毫升加α-糜蛋白酶5毫克,以利感染的控制和加速脓腐的液化与清除。病人可以经常变换体位(包括半坐位)和深呼吸,以助脓液排出。当脓汁量已很少,并且变为血浆样时,每天或隔日剪去胶管0.5~1厘米;伤口浅至5厘米以内时,拔除胶管,改用去腐生肌散棉捻换药,直至愈合。

如换药过程中,脓汁量突然增多,体温再度升高,多半因引流不畅,应设法改善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