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精神不是逞凶斗狠、热爱战争,而是指一种精神,一种绝不忍受压迫的精神,一种敢于反抗不公的精神。一个外无尚武精神的民族势必会被外力所淹没,一个内无尚武之风的民族必将落后于时代。

中文名

尚武精神

外文名

The martial spirit

出处

华夏族

类型

国家动力的源泉

提出者

嬴政

含义

绝不忍受压迫的精神,敢于反抗不公的精神

发展

这一观点散见于当时出版的《江苏》《浙江潮》《湖南》等报刊,提倡最力者为梁启超、蔡锷等人,尤以1902年蔡锷发表在《新民丛报》上的《军国民篇》一文影响最大。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朝野各界纷纷反思战争失败、割地赔款的深层原因,认为不可低估传统文化中的“重文轻武”思想的消极影响。

早在1898年,张之洞就谈到“中国乃有‘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之谚,稍有身家,咸所鄙弃,跺贱之分,强弱之源也”(《张文襄公全集》卷四十八,第18页),已涉及中国尚武精神衰落的缘由。

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和留学生聚集日本,看到中日文化的强烈反差,开始鼓吹“军国民主义”,弘扬尚武精神。其主要观点是:①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人们认为,中国要想避免亡国灭种,必须陶铸国魂,即尚武精神。“国魂者,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其与国民之关系也,如战阵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针,如枪炮之照星,如星辰之北斗。”(《蔡松坡集》,第32页)②再造国魂要提高人民之爱国心与自爱心,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人人皆有性命财产,国家之设兵以保人人之性命财产,故民之为兵者,不啻各自为其性命财产而战也”。(《饮冰室合集》第6册,第38页)③国民要具备心力、胆力和体力“三力”,在列强环伺侵逼之际,要激其热诚,奋其雄心,鼓其勇气,练其筋骨。针对中国国民体弱的情况,尤其应提倡体育,务使举国之人,皆具军国民之资格。

影响

清末尚武思潮的兴起,对振兴民族精神、反抗东西方列强侵略、加强新式军队的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有认识较肤浅、不乏偏激之处的弊病。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