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传说,河南商丘市虞城、湖北武汉黄陂区地方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木兰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之一,木兰传说始于隋唐时期,以早期中国民间口头语言的流传为主要特征,后以出现完整简练的文字形式为主要特征。共有9个情节,该故事从隋代流传至今,蕴涵了一千多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信息,涉及伦理、民俗、宗教、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2008年6月7日,木兰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50。

中文名

木兰传说

外文名

Mulan legend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非遗类别

民间文学

非遗级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非遗编号

Ⅰ-50

申报地区

河南商丘市虞城、湖北武汉黄陂区

申报背景

2007年3月,商丘市虞城县申报的《木兰传说》被列为第一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正式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商丘市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2007年6月6日,武汉市黄陂县申报的《木兰传说》被列为第一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11月,黄陂县开始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申报《木兰传说》。

2008年6月7日,河湖北武汉黄陂区和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共同申报的《木兰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公示。

2008年6月14日,湖北省黄陂县申报的《木兰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木兰传说》故事产生于隋唐,古乐府所载《木兰辞》乃唐初国师李药师所作,此期为原生期,以早期民间口头语言的流传为主要特征。此后以出现完整简练的文字形式为主要特征。最后以木兰形象思想内涵的全面阐释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为主要特征。宋元明清时代为衍进期,以木兰思想伦理内涵的进一步强调、充实和木兰形象更加文学艺术化为主要特征。近现代为弘扬期,以突出木兰思想情感中家国情怀的高尚精神为主要特征。当代为流变期,以把木兰传说作为一种传统的人文资源为主要特征。

故事内容

姓氏之争

商丘虞城木兰祠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魏(《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商丘县志》《虞城县志》《亳州志》《完县志》等);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朱(清《忠孝勇烈奇女传》、民国《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

花木兰的这一姓氏是在民间的俗称,以为木兰姓花,有三种可能:一个可能是因为木兰本就是一种花名,花木兰就是由木兰花倒装而来;再可能因为木兰小名“花姑”,所以叫“花木兰”;而最大的可能是因为明代戏剧家徐渭写的杂剧《四声猿》。

《四声猿》中有一折戏的名字叫《雌木兰代父从军》。这出戏的剧情从北宋《乐府诗集》之《木兰辞》演义而来,但在《木兰辞》文中,木兰是没有姓氏的。出于戏剧演出的需要,徐渭给木兰取了个“花”姓,突出了木兰的女性美,他还将木兰的父亲冠以“花弧”的姓名,其实所谓“花弧”就是“花糊”的谐音,暗指姓名糊涂不清的意思,这是文学家惯用的手法。

以后,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京剧《木兰从军》,他当时较为慎重,在查阅资料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没有给木兰加上姓。直到解放后,豫剧艺术家常香玉将京剧《木兰从军》改编为豫剧,取名《花木兰》,并在全国巡回演出,还拍成电影,影响广泛。至此,“花木兰”这个称谓在民间耳熟能详,流传开来,使大家就真误以为木兰就姓“花”了。

年代户籍

商丘虞城木兰祠

至于花木兰的出生年代,宋代 程大冒在《演繁露 》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清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谷熟县营郭镇(今商丘虞城县)人;清代宋翔凤的 《过庭禄》以及《归德府志》《亳州志》记载她是隋恭帝时人。而《黄陂县志》则记载她是唐贞观年间人。

《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和《亳州志》均说她是隋代宋州谷熟县营郭镇人,明代吕坤《闺范图说》记载:“木兰,商丘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谯县东魏村人。清代《亳州志》卷一 舆地志记载:“元候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记,将军名木兰,亳之谯人。睢阳境东南距八十里,曰营郭,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接 营郭今为营郭集,在商丘东南七十里。候有造以为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孝烈谯人。而故居在此,可见营郭之地今属商丘,昔皆属于谯境。”

清代小说《忠孝勇烈奇女传》则声称木兰是唐代黄州府西陵县人。

传说

北魏说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

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本色的表现。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

木兰据说姓花,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2]

唐代说

唐朝时期,花木兰的父亲魏震山曾是隋朝大将军贺德璋麾下的右军将军,与贺德璋麾下的左军将军朱天禄关系甚笃,并义结金兰。这个朱天禄,传说其家乡就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下。

后来,魏震山与朱天禄同时告病返乡。因朱天禄的枪伤较重,魏震山就一路相送,将朱天禄送到木兰山(当时叫青狮岭)下。魏震山返回时,朱天禄送给他一株木兰树。后来,魏震山就将这株木兰树种于院内。花木兰出生时,恰逢这株木兰树开花,因这个原因,魏震山给女儿取名木兰。

木兰14岁时,随父亲魏震山去黄陂拜访朱天禄。朱天禄非常喜爱木兰,魏震山就让木兰拜朱天禄为义父,在朱天禄家住下,跟随义父学习枪法。花木兰一住多年,称义父为父,义母为母,其生活的青狮岭周边村民也都把懂事、武艺高强的木兰当成朱天禄的亲女儿来看待。后来,花木兰代父从军12载,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英雄,但由于杨广逼婚而自尽。朱天禄及村民都非常悲痛,就在村中筑庙纪念。故而,黄陂当地人称花木兰姓朱,是他们的同乡人。

民国丙辰年(1916年)小说《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记载:“乃是天上将星,自昔降生唐代,朱宅脱化女身”。父名朱寿甫,为朝廷节度使,母亲赵氏夫人,其兄打仗牺牲,小弟还是一个幼儿,又恰逢突厥作乱,唐王召父领兵,父衰难胜其任,于是她“女扮男形,代父从征”,从而成为“女中杰士,天上真仙”。她的神仙封号是“救世天尊”,“奉旨驱邪辅正,专心护国佑民,凡遇人有劫难,暗中解救维殷”,然后“掌管善恶权衡”。

传说版本

商丘虞城版

商丘虞城木兰故里

据文献记载和故老相传,花木兰故里就在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北 魏年间,柔然犯边,朝廷募兵,木兰之父名在军册,木兰看到父年老体弱,年幼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觉她是女流。回来后,天子封尚书,木兰不受,恳请省亲。她带领军士返家后,脱去战袍,换上闺装,跟去的士兵大为惊讶,认为这是自古未闻的奇事,回报天子。天子闻讯立召木兰回朝,欲纳木兰为妃。木兰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赠她为“孝烈将军”。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营廓镇建造了木兰祠。武汉黄陂版

现代人造景点—木兰天池

武汉黄陂学校的校本教材中写道:木兰姓朱,出身于湖北黄陂木兰山麓之双龙镇。其父朱天禄,时为千,母赵桂贞。世有朱木兰与花木兰之说,此事有由来:因木兰在两军阵前,擒一番邦女子,名花阿珍,木兰与其结为兄妹。花阿珍心仪木兰少年英俊,愿嫁木兰,木兰推辞不脱,无奈将自己之姓改为花,拒绝婚事。从此军中将朱木兰唤作花木兰。[3]

木兰故里

商丘虞城说

商丘虞城木兰祠

根据史料记载,无论是睢阳、谯、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商丘 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这个地方。唐代在此就已经建有木兰庙,现称木兰祠,存有记载木兰身世的元、清记事碑,并有木兰当年辞世的陵墓。按照当地风俗,木兰生前并未出阁,死后只能葬在自家地里面。坟茔所在地就在木兰祠附近,即如今的木兰陵墓。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虞城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天是花木兰的生日,并举办庙会,共同祭奉花木兰。

商丘虞城木兰祠原称“木兰庙”,在唐初就已存在。唐朝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花木兰被唐高宗与武则天追封为“孝烈将军”。唐代大诗人杜牧就曾在此拜谒木兰庙,写下了《题木兰庙》等传世佳作。宋末因战乱,虞城木兰庙被毁。后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营廓镇酒都监鸟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献殿各3间,并重塑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仪,募捐2500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木兰祠高僧坚让、坚科等又募资修缮、扩建,祠宇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占地400余亩。一直到1940年代,木兰祠还有殿房200余间。另有祠地400余亩,住持僧10余人。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槐。大门过道两侧,各有一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坐像,现殿塑有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60余通香火碑。抗日战争时期皆毁于战火。

1944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国民党一位姓田的军官,以祠内藏有“共军”为由,纵火焚毁木兰祠。现幸存祠碑两通,一通为元代元统二年所立《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另一通为清朝嘉庆十一年所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绩及历代修祠情况。一千多年来,每逢木兰的生日旧历四月初八,地方官司吏率领耆老邦民,前来致祭,以缅怀英灵、教育后代。后来就沿袭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庙会,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烧香,进行贸易,延续至今不衰。[2]

木兰故里—商丘虞城木兰祠堂石古代碑佐证

在历史的数次劫难中,商丘市虞城县木兰祠保留下来两通古碑,一座元代碑,一座清代碑。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立于大门内东侧,高3.6米,宽l米,1982年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清朝《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西侧,高2.14米,宽0.78米,两碑的主要内容都是考辨木兰的时代、身世、事迹等。

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睢阳(今商丘)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虞城木兰祠中最有价值的当属这两块古碑,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立于大门内东侧;清朝《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立于大门外西侧。两碑的主要内容都是考证木兰的时代、家乡、事迹等等。这两块碑是木兰故里在虞城的最重要佐证,别的地方都没有这样可信的证据。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虞城县营郭镇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天是花木兰的生日,并举办庙会,共同祭祀“木兰姑娘”的风俗在虞城当地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一连七日的盛大庙会。[2]

武汉黄陂说

湖北黄陂木兰人造蒙古风情草原

西汉年间,花木兰出生在黄陂县双龙镇(今姚家集 街道)。[4]

据当地人说,木兰天池是花木兰的外婆家,也是她小时候生活、习武的地方。进入木兰天池景区,首先看到的是被山林围绕的小天池。要从小天池上到大天池,途中要经过一段约长十里的峡谷线路,途中经过一个名为“聪明泉”的水井,传说花木兰小时候在此生活时曾喝过这个井水,后人见长大之后的木兰将军如此聪明,所以就将其取名为“聪明泉”了。上到大坝,大天池的壮阔景观便出现眼前,气势比小天池大了数百倍之多,还可以坐上小船游玩。走过石砌古朴的外婆桥,就来到了木兰将军外婆的“家”。[4]

据史料记载,木兰山始称于南朝齐时期(公元485年),因山上长满

木兰花

而得名。据清代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记载:“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缪钺的《杜牧传》也记载:“黄州城西北百五十里有木兰山,南齐时曾在此设县,名木兰县,梁朝改名曰梁安县,隋又改为木兰县,唐朝并入黄冈县。北朝有一首民间故事诗,名《木兰诗》,写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在塞外征战十二年胜利归来的英勇故事。木兰是北方人,本与黄州无关,大概在木兰故事流传之后,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以祀木兰。杜牧也曾来此游赏,作了一首《题木兰庙诗》。”

登木兰山途中,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绿帘石,当地学者编造说这是一个唐朝皇帝为表彰木兰将军而立的“木兰将军坊”,上面镌刻着“忠孝勇节”四个大字。牌坊上还雕刻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图案,但双凤在上,双龙在下。

踏进山上的木兰殿,在殿里可以看见三尊大型的木兰塑像,塑像形象各不相同,代表了木兰将军三个不同阶段的形象,分别是从军前、从军时、以及成为将军之后的形象。传说木兰山还是千年的香火圣地,从隋唐开始就存在佛道两教,据说以前山上曾经有南天门、斗姆宫、报恩殿、帝王宫、三清殿、三天门、金殿、玉皇阁……等“名胜”,黄陂政府经过精心施工建设之后,称其为木兰山古建筑群。[4]

据悉,黄陂已制定对木兰文化资源的四大争夺挖掘战略。[4]

传承价值

木兰传说

《木兰传说》故事传说的主要价值在于:第一,该故事从隋代流传至今,蕴涵了中国一千多年各个历史阶段的信息,涉及伦理、民俗、宗教、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第二,该故事千百年来被打造为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传说之一,且在流传的同时不断被补充和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素质以备提炼,富含优秀的思想资源可供挖掘,蕴藏许多成功的创作经验可资借鉴,在繁荣我们的文艺创作的同时,可以从时代要求出发,赋予它新的思想内涵,使之服务于当代“三个文明”建设。

第三,木兰传说所颂扬的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忠孝勇节”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极具现实意义。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它是在黄陂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发育成熟,既突出了“忠孝勇节”的主题,又惊险曲折神奇,并通过说唱、戏曲、影视等多种艺术创造向全国各地流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汉市黄陂区文化馆、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虞城县文化馆获得"木兰传说"保护单位资格。